詩畫共讀:陶淵明詩選 石濤插圖版

詩畫共讀:陶淵明詩選 石濤插圖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信美術館 著
圖書標籤:
  • 陶淵明
  • 詩歌
  • 石濤
  • 中國古典詩詞
  • 繪畫
  • 藝術
  • 文化
  • 文學
  • 經典
  • 詩畫結閤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8052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5525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24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針對大眾讀者的詩詞和藝術欣賞的普及讀物。本書精選陶淵明文辭優美、通俗易懂的的佳作108首,生僻的字詞都作瞭注音和注釋。
2.陶淵明的詩淡而有味,意境深遠,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在當今生活節奏快速的社會,讀一讀陶淵明的詩,找到自己心靈的桃花源。
3. 石濤,清初“四僧”之一,畫史上*敢於創新的苦瓜和尚,用筆縱肆,墨法淋灕。尤其是石濤所繪十二開《陶淵明詩意圖》,與詩文十分契閤。
4. 陶淵明的詩是有聲畫,石濤的畫是無聲詩。詩畫共讀,賞心悅目。

內容簡介

陶淵明,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祖。他的詩,若春之蘭,鞦之菊,鬆上之風,澗下之水,是中國古代文學中*有魅力的傑作。本書精選其文辭優美、通俗易懂的的佳作108首,生僻的字詞都作瞭注音和注釋。
石濤,“清初四僧”之一,“我用我法”的大宗師,本書特彆挑選103幅石濤佳作取精彩局部為配圖。陶淵明的詩,平淡天真,雋永厚樸,景與情俱帶畫意。石濤畫筆下的鞦菊孤雲、青鬆南山意境深遠,筆與墨都是詩情。讀詩賞畫,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中信齣版集團旗下子品牌。緻力於藝術生活普及與美學通識教育,以主題策劃與內容、故事資源為驅動,聚焦於“紙上展覽”(圖書)、“移動展覽”(互聯網課程)、“迷你展覽”(書店微型展覽)。中信美術館希望與讀者同行,在視覺的森林中,尋找美學的黃金葉子。

目錄

時運並序 1
榮木並序 3
停雲並序 5
和郭主簿二首 6
擬挽歌辭三首 11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 16
還舊居 21
遊斜川並序 22
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中 25
責子 27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29
和鬍西曹示顧賊曹 31
始作鎮軍參軍經麯阿 33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 35
雜詩十二首 37
歸鳥 61
歸園田居五首 63
酬劉柴桑 73
讀山海經十三首 75
連雨獨飲 101
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103
和劉柴桑 105
己酉歲九月九日 107
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旱稻 109
移居二首 110
形影神並序 形贈影 114
影答形 115
神釋 119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121
與殷晉安彆並序 123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田捨獲 125
飲酒 二十首 127
止酒 167
九日閑居並序 169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171
於王撫軍座送客 172
詠荊軻 175
擬古九首 176
答龐參軍(四言)並序 195
答龐參軍(五言)並序 197
詠貧士七首 199
乞食 212
有會而作並序 215

前言/序言


煙雨江南:蘇杭園林與文人情思 引言: 江南自古便是文人墨客鍾愛的棲居之地,其溫婉秀麗的山水風光,滋養瞭無數詩詞歌賦與精妙畫作。尤其以蘇州和杭州為代錶的江南園林,更是將自然之美與人文精神完美融閤,成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巔峰代錶。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煙雨迷濛的江南,探尋那些掩映在麯徑通幽之中的亭颱樓榭,感受曆代文人雅士在此留下的深沉情思與生活美學。 第一章:姑蘇城外,拙政與留園的詩意棲居 蘇州,這座有著兩韆多年曆史的古城,以其精巧雅緻的園林聞名於世。我們首先將目光聚焦於拙政園。這座看似“拙於”園藝之作,實則蘊含著深厚的哲理。園內布局疏朗,水麵開闊,以“藉景”和“對景”的手法,將遠處的山巒與近處的水榭巧妙勾連。 我們將深入解析園中各景點的命名與意境。例如,“遠香堂”的布局,是如何讓遊人在不同的時節都能感受到不同的花香?“留聽鬆閣”前的竹影婆娑,又寄托瞭主人怎樣的避世情懷?拙政園的精髓在於其“大中見小,小中見大”的尺度感,它不是帝王宮苑的恢弘氣象,而是士大夫階層在塵世喧囂中為自己營造的一方精神淨土。 緊接著,我們將移步至留園。相比拙政園的明代遺風,留園更具清代園林的典雅細膩。書中所重點探討的,是留園的“移步換景”藝術。沿著迴廊緩緩前行,視野中的景物不斷變化,如同翻閱一部立體的畫冊。特彆是“冠雲峰”的孤傲挺拔,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齣山巒疊嶂的視覺效果,這其中體現的,是對自然形態的精妙提煉與藝術誇張。 本章還會穿插引用明末清初文人對蘇州園林的記述,例如文震亨、計成等人在筆記中對疊山理水理論的闡述,揭示這些園林設計背後的文人審美標準——“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第二章:西湖煙波:蘇堤春曉與白堤的詠嘆調 杭州,以一泓碧水——西湖,吸引瞭無數文人。西湖的魅力,在於其大氣磅礴的山光水色與人文曆史的交織。蘇軾和白居易這兩位偉大的詩人,對西湖的塑造功不可沒。 我們將詳細剖析蘇堤與白堤。蘇堤六橋,宛如玉帶橫臥湖麵,它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觀賞湖光山色的絕佳平颱。我們探討蘇軾“濃妝淡抹總相宜”的審美觀如何體現在堤岸的疏密有緻上,以及每年春天,堤上桃紅柳綠與湖麵煙波浩渺形成的反差美。 白堤則更顯精緻與靈動。我們重點研究斷橋殘雪與平湖鞦月的意境營造。斷橋之“斷”,並非物理上的中斷,而是一種視覺上的留白,留給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而平湖鞦月,則體現瞭中國人對月光的特殊情感——靜謐、清冷、富有哲思。 本章還將引入曆代畫傢對西湖的描繪。從宋代的“西湖十景”圖捲,到清代的墨客臨摹,西湖的形象是如何在視覺藝術中不斷被固化和升華的?我們將分析畫中山水布局的層次感,如何與詩詞中的意境相呼應,共同構築瞭後人心中永恒的西湖意象。 第三章:文人筆下的江南:閑適、隱逸與風雅 江南園林和山水,是文人思想的載體。本書的第三部分,著重探討這種環境對文人精神世界的影響。 閑適的生活哲學: 江南的富庶為文人提供瞭退居田園的物質基礎,但這並非簡單的享樂主義。我們研究他們如何將日常起居融入到詩意的空間中。例如,在書房中如何根據季節更替調整光綫與陳設,體現對“靜”與“雅”的追求。書中將引用一些關於茶道、花卉養殖的片段,展示文人如何將日常瑣事提煉為一種儀式感,對抗時間的流逝。 隱逸情懷的寄托: 雖然蘇州園林多為士大夫所有,但其中蘊含的隱逸精神,與陶淵明的理想一脈相承。園林中的“麯徑”“幽篁”“飛瀑”,都是在暗示一種與主流社會保持距離的姿態。我們分析,在明清時期,士人如何在保持功名與追求心靈自由之間進行微妙的平衡,園林便成瞭他們精神齣走的“桃花源”。 風雅的社交空間: 園林和西湖邊的樓閣,也是文人雅集的場所。我們考察在這些地方舉行的詩會、書畫展覽。這些集會不僅僅是文人間的互相唱和,更是一種文化身份的確認與傳承。從宴席的菜肴擺盤到插花的講究,無不體現齣對生活細節的極緻考量,形成瞭一種獨有的“江南風雅”。 結語:流動的風景,不朽的文心 江南的園林與山水,是流動的風景,但它們所承載的文人情思與審美追求,卻是不朽的。它們教會我們,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尋找無限的自由,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保留一份清醒與雅緻。本書旨在通過對曆史細節的梳理與意境的重構,讓讀者不僅僅是“看”到風景,更是“走入”那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時代,理解中國古典生活哲學的精妙所在。我們期望,此書能成為一扇窗,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與那些在煙雨江南中徘徊的文人,進行一次跨越韆年的心靈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古典文學有執念的讀者,我常常覺得,許多現代齣版物在裝幀和設計上用力過猛,反而喧賓奪主,衝淡瞭原著的力量。但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極其剋製和得體。它的色彩控製得非常到位,沒有使用那種刺眼的熒光或高飽和度的色彩,整體色調傾嚮於宋元時期的水墨雅緻,給人一種寜靜的氛圍。裝幀的細節,比如書脊的縫綫處理,還有封麵那若隱若現的紋理,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的敬畏感。閱讀的過程,仿佛進行的是一場緩慢的、儀式感的儀式。它不像一本可以快速翻閱的書,它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珍藏、時不時拿齣來摩挲的工藝品。這種對物質形態的尊重,反過來也提升瞭對文字本身的敬意,讓人在接觸它時,自然而然地就放慢瞭腳步,用心去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寜靜與力量。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難得的“心流”體驗。現在快節奏的生活裏,能找到一處可以讓人完全沉浸、不被打擾的精神角落太不容易瞭。這本圖文並茂的選集,成功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是那種單純的“圖解詩歌”,而是將詩人的生命狀態和畫傢的審美情趣熔鑄一爐。閱讀時,我發現自己不再關注時間流逝,而是完全被那種古典的節奏所牽引——時而如溪流般潺潺,時而如高山般巍峨。最難得的是,這種體驗是內外兼修的。書本的物理屬性讓人愛不釋手,而內容本身則提供瞭精神的庇護所。它提供瞭一種麵對現實睏境時的參照係,讓我們得以從陶淵明的視野中,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田園”和“歸隱”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像是一劑安神的良方,讓人讀完後,胸襟開闊,雜念頓消。

評分

這本畫冊,光是捧在手裏,那份觸感就讓人心生歡喜。紙張的質地考究,那種微微泛黃的復古感,仿佛能隔著歲月的煙塵,與百年前的文人墨客對飲。每一頁的展開,都是一次對古韻的沉浸。尤其是那些圖畫的排版,看似隨意,實則處處彰顯著匠心。它們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插畫,更像是畫傢在詩歌的留白處,用濃淡乾濕、皴擦點染,將詩人心境的波動具象化瞭。讀到“采菊東籬下”時,那遠山的黛色與近處的籬笆綫條,讓人呼吸都慢瞭半拍,仿佛真能聞到泥土的清香。這本冊子的設計,成功地搭建瞭一個視覺與文字交融的場域,讓你在閱讀詩句時,不再是孤立地咀嚼文字,而是被引入瞭一個完整的、有溫度的藝術空間。對於那些珍視閱讀體驗勝過閱讀速度的人來說,這簡直是一次精神的享受。

評分

我通常對這種傳統主題的再創作抱著十二分的謹慎,生怕它落入俗套,變成廉價的商業復製品。然而,這本集子的處理方式,高明之處在於它沒有試圖“超越”原作,而是選擇瞭“對話”。那些插圖的筆觸,帶著一種曆經風霜的沉鬱,與陶淵明晚年那種看透世事的豁達,形成瞭奇妙的張力。你會發現,畫傢對於“隱逸”的理解,並非簡單的遁世避禍,而是如何在塵囂中保持內心的澄澈。比如某幾幅描繪山水竹林的畫麵,綫條的疏密變化,恰恰對應瞭詩人內心掙紮與最終的釋然。這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意境,需要極高的藝術修養纔能把握。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透的“漂亮”,而是需要你反復摩挲、細細品味的“耐看”,每一次迴望,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像是老酒一般,越品越有味道。

評分

初翻時,我最先留意到的是版式設計中對留白的運用,這在當代設計中已經成瞭稀缺品。大量的空白區域,與其說是“空著”,不如說是被“激活”瞭,它們承載瞭想象的重量。當詩句的意象被提煉到極緻時,周遭的空白便成瞭讀者自己心境的投影。我能感受到,編者在處理圖文關係時,是深諳“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道理的。他們沒有將每一首詩都配圖,而是選擇那些意境最為開闊或最為深邃的篇章,輔以精心挑選的圖作。這種“有選擇的呈現”,反而讓那些沒有配圖的詩篇,在讀者的腦海中留下瞭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仿佛是讓讀者自己去完成最後的創作環節。這種留白哲學,體現瞭對讀者智識的信任與尊重,讓人讀來倍感愉悅,絕非被動接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