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

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导秀,陈是强 著
图书标签:
  • 古琴
  • 琴学
  • 音乐理论
  • 传统音乐
  • 中国音乐
  • 乐器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演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95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74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岭南派的古琴入门为基础,其内容的选择、层次的安排和进度的掌握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本具有岭南特色的古琴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古琴、古琴历史、琴学思想、习弹要领、指法练习、名曲欣赏六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谢导秀,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民乐系古琴专业,师从著名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先生,开始了后来数十年的古琴艺术生涯。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目录

第一编 古琴艺术理论
第一章 认识古琴1
一、古琴形制与琴体尺寸1
二、琴体材料2
三、七弦和五音3
四、十三徽4
五、琴轸、绒剅、弦结4
六、琴式4
七、择琴6
(一)审音:古琴的“九德”“四虚”6
(二)听音:古琴的三种音色7
(三)择琴7
八、琴上的珍贵艺术8
九、史上四大名琴8
十、广东四大名琴10
十一、古琴断纹10
十二、古琴谱减字记谱法11
(一)世界最丰富的古曲和减字体谱11
(二)减字谱法13
第二章 古琴历史14
一、远古音乐文明14
二、古琴初始15
三、先秦时期的古琴16
(一)琴乐16
(二)琴人17
(三)诸子百家音乐理念17
四、两汉时期的古琴18
(一)琴器初步定型18
(二)古琴技艺的发展18
(三)著名琴人18
(四)琴学资料与琴曲:《水仙操》《广陵散》19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琴20
(一)琴器定型20
(二)琴艺指法进一步向按音发展20
(三)琴人20
(四)著名琴曲:《胡笳》《酒狂》《嵇氏四弄》《梅花三弄》《乌夜啼》20
六、隋唐时期的古琴21
(一)琴论21
(二)琴人22
(三)减字谱的发明23
(四)唐代雷琴23
(五)琴曲:《碣石调?幽兰》《离骚》《渔歌调》《阳关三叠》23
七、宋金元时期的古琴24
(一)帝王好琴24
(二)士大夫文人生活中均有琴24
(三)僧禅琴25
(四)南宋浙派琴家26
(五)金元琴人26
(六)琴论27
(七)琴曲27
八、明代古琴28
(一)琴派:虞山、绍兴、江派28
(二)琴人29
(三)琴谱29
(四)琴曲:《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普庵咒》30
(五)《古琴曲谱辑览》中的明代琴谱目录30
(六)琴论32
九、清代古琴33
(一)清初琴人及琴谱33
(二)流派及其琴人、琴谱、琴曲34
(三)《古琴曲谱辑览》中的清代琴谱目录40
(四)琴论44
第三章 琴学思想
一、古琴文化本体45
二、古琴与传统文化45
(一)古琴与儒家天道观45
(二)古琴与道释天道观46
三、古琴审美46
(一)琴曲的分类与理解46
(二)演奏形式47
(三)古琴的丰富音色47
(四)古琴的韵味审美
第二编 古琴艺术实践
第一章 弹琴要领49
一、初学寻师49
二、弹琴方法49
(一)《琴学备要》弹琴方法摘录49
(二)《琴书大全》弹琴各要51
(三)《丝桐讲习》论弹琴调气52
第二章 弹琴前准备工作53
一、琴桌53
二、洁手53
三、端坐53
四、调息53
五、调弦53
六、古人对弹琴环境的要求54
第三章 古琴定弦及调弦55
一、十二律55
二、五声与琴调56
三、调弦57
(一)散音调弦57
(二)按音调弦58
(三)泛音调弦59
(四)侧弄与外调59
四、中西声律对照60
五、常用调音位图61
第三编 岭南古琴入门
第一章 《悟雪山房琴谱》指法67
第二章 入门指法练习
一、古琴指法练习
二、古琴按音练习
三、古琴泛音练习
第三章 古冈遗谱
一、碧涧流泉
二、渔樵问答
三、鸥鹭忘机
四、怀古
五、玉树临风
六、神化引
七、双鹤听泉
八、乌夜啼
第四章 打谱移植
一、水东游
二、高山流水
三、离骚
四、妆台秋思
五、平湖秋月
六、枉凝眉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图书简介,重点介绍其他领域的书籍。 --- 精装典藏系列: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 《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图景:航海技术、贸易网络与文化冲击》 作者:[虚构历史学家姓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 ISBN:[虚构ISBN] 页数:780页 定价:268.00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深入剖析了十五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末这段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剧烈的转型期——大航海时代。它并非仅仅聚焦于几位著名探险家的冒险事迹,而是以全球视角,系统梳理了支撑这场史无前例的扩张背后的技术革新、经济驱动力、社会结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第一部分:技术基石与航海革命 开篇部分,作者详尽考察了驱动大航海的物质基础。从早期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航海知识积累,到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如何吸收、整合并超越前人经验,书中细致描绘了造船技术的飞跃——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的出现及其在远洋航行中的优势,以及对指南针、星盘和更精确的航海图测绘技术的改进。重点分析了这些技术进步如何首次使人类真正摆脱了对海岸线的依赖,成为连接全球海洋的先决条件。作者尤其强调了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在确定经纬度方面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这些知识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路径。 第二部分:经济引擎与贸易重构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贸易网络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统的香料之路、丝绸之路面临重塑,取而代之的是环球贸易体系的初步构建。作者以翔实的贸易数据和关税记录为基础,分析了白银作为全球通用货币的崛起,以及它如何从美洲涌入欧洲,再流向亚洲,深刻影响了各地物价和政治格局。书中对东印度公司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早期跨国公司如何运用股份制筹集巨额资金,并以近乎国家权力的方式在海外建立据点,垄断关键商品。这部分内容将引导读者理解,大航海时代不仅是地理上的发现,更是世界经济体系的第一次深度整合。 第三部分:帝国建立与殖民治理 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军事和政治的介入成为必然。第三部分详细考察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海上强国如何建立其殖民帝国。与以往侧重军事胜利的叙事不同,本书更关注殖民地的行政管理、法律体系的移植与变异,以及对当地土著社会的统治策略。例如,书中对比分析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恩科米恩达制”(Encomienda)与荷兰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商业化管理模式的异同,以及这些治理结构对被殖民地社会长期发展轨迹的影响。 第四部分:观念的碰撞与文化反思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对文化冲击的探讨。地理大发现颠覆了欧洲和非欧洲世界的传统宇宙观。书中探讨了“异域”形象如何在欧洲文学、艺术和宗教辩论中被建构和消费,以及欧洲人对美洲、非洲和亚洲文明的认知是如何在接触中不断修正和扭曲的。同时,作者也毫不回避地审视了奴隶贸易(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残酷现实及其在塑造新大陆社会结构中的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对比不同文明对“进步”与“野蛮”的定义,本书促使读者反思现代性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被建构的。 总结: 《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图景》提供了一种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将技术史、经济史、政治史与文化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不仅仅是关于“发现”的历史,更是关于“连接”、“重塑”与“不平等”的深度研究。本书适合所有对世界体系形成、全球化起源以及早期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引导读者超越狭隘的民族史观,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我们今天的世界格局是如何在那些波涛汹涌的航线上奠定的。 --- 另附推荐: 《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城市与行会:手工业、商业联合与社会治理的微观研究》 本书聚焦于公元1300年至1500年间,欧洲城市作为新兴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崛起过程。作者深入研究了行会(Guilds)在规范生产质量、控制市场价格以及维护城市社会秩序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佛罗伦萨、汉萨同盟城市以及巴黎的案例分析,本书揭示了手工业者如何通过组织化的力量,在封建领主权力和新兴王权之间,开辟出一方相对自治的社会空间。重点探讨了行会内部的学徒制度、技师晋升机制,以及行会成员的政治参与度,展现了中世纪晚期社会基层治理的复杂面貌。 --- 《量子纠缠与信息论基础:从贝尔不等式到量子计算的哲学前沿》 这是一部面向物理学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人员的专著,系统阐述了量子力学中的核心非定域性现象——量子纠缠。全书以严格的数学推导为基础,从贝尔不等式(Bell's Inequalities)的提出和实验验证入手,清晰界定了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的根本分野。随后,书籍详细介绍了量子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如量子比特(Qubit)、量子叠加态和量子门操作。最后,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量子计算研究的前沿方向,包括容错码、量子退火以及对“测量问题”和“信息”本质的哲学思辨,力图为读者建立起坚实的理论框架,理解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音乐史料的引用上,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阅读体验却丝毫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考据泥潭。作者很巧妙地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用现代的、富有画面感的语言重新解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雅正”思想在琴谱注释中的体现。书中分析了明清时期琴家如何在曲谱的空白处题写诗词,这些题词不仅仅是情绪的宣泄,更是对乐曲精神内核的一种补充阐释。通过这种方式,我仿佛能听到那位古代琴家在案头低吟浅唱的情景,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它不再只是记录音符的符号集合,而是承载了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载体。这种对“文字与音乐互文性”的挖掘,让我对古琴这门艺术的深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远非单纯的声响艺术。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来研读其中关于“徽位”与“泛音”的章节,这部分的论述简直是拨云见雾。以往我从其他资料中学到的知识,往往是零散且概念化的,但作者在这里提供了一个极其系统且逻辑严密的框架。他不仅详细描绘了七徽、九徽泛音在音色上的细微差异,更深入探讨了这种差异是如何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哲学观念相契合的。比如,书中对“散音”的阐释,没有停留在指法技巧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空灵”意境的追求,这让我对弹奏时气息的运用有了全新的理解。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引用了数位宋代文人的笔记片段,来佐证某一特定指法的历史演变,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理论不再是冰冷的规则堆砌,而是鲜活的历史和文化血脉的延续。可以说,光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就已经值回票价,它引导我重新审视每一次按弦、每一次触弦背后的文化意涵,而非仅仅追求指尖的准确性。

评分

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的指导性意见非常具体,但又充满弹性。举个例子,在关于“按音”的力度控制上,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化的牛顿公式,而是用“如握暖玉”或“似抚柔荑”这样的比喻来形容触感。这种描述方式非常高明,它将冰冷的物理动作,转化成了可以被感官捕捉的情感体验。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我平时偏硬的“按弦”方式,虽然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几天下来,音色明显变得圆润了许多,特别是那些需要长时间保持的滑音,不再有那种生硬的拉扯感。此外,书中对不同流派在同一首古曲上的处理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构建个人演奏风格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教会我如何欣赏和吸收百家之长,而不是盲目模仿单一的范本。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性,整体脉络清晰得如同江南园林的小径,引人入胜而不迷失方向。起步阶段,它用极为浅显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音律基础,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随着章节的深入,难度是平滑过渡的,作者似乎总能预判到读者在哪个知识点上可能会感到困惑,并在下一段文字中恰到好处地给出提示或补充说明。例如,当讲到“散板”的节奏处理时,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固定的节拍数,而是反复强调“听风”、“看云”等自然律动,这种灵活的引导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严谨节拍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解放。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师父,经历了一段精心设计的修行之旅,最终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待音乐和生活的豁达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说,非常抓人眼球。那深邃的墨绿色封皮,配上烫金的传统纹饰,一眼看上去就带着一种古朴而又庄重的气息。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觉得心头一静。尤其是拿到手里掂量,那纸张的厚实度和质感,完全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廉价印刷品能比拟的。翻开内页,那排版布局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字体选用得恰到好处,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很多乐谱的插图,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领会其精妙之处。作者在版式的设计上,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因排版混乱而导致的阅读疲劳。而且,作者似乎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扉页上的题词、致谢部分的设计,乃至索引的编排,都体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尊重的匠人精神。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理论读物,不如说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光是作为文化收藏品,它的价值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种对实体媒介的重视,在当下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