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作者、著名军史专家刘统说,《决战》比《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还好看!他说,写《决战:东北解放战争1945~1948》的时候,纯粹是有感而发的写作。刘统能写能说,开讲座从来不用讲稿。他的讲座在微信上疯狂转载,阅读量10万+。
袁德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研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叶剑英军事科研成果奖获得者。
◎以古代史的方法研究现代史——资深性、史料性强
本丛书作者刘统、袁德金、金立昕,掌握一手资料,书中披露的细节也很多是专属的。所以从史料价值上来说,是极其丰富的。本书作者之一、热卖读书《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作者刘统说“过去的著作着重于歌颂和宣传,重理论而轻细节。我的方法是用古代史的方法去研究现代史,重细节,重考证。”
◎以当时眼光写当时史——更新大众历史认知
写历史,要从当时的环境和时代出发,而不是看着现在的结论回头去论证结论的合理。
◎以故事笔法抒写正史——故事性、可读性强
本丛书作者刘统、袁德金、金立昕,均具有很强的文史功底,以写故事的笔法写历史。书中很多细节及人物刻画均十分活泼,充满生趣及个性,对很多人物的塑造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向度、多角度刻画,充满了人性的真实感。具体战役和事件的描写张弛有度,不枯燥。
第1章“保卫华北”…………………………………1
抗战胜利了,延安一片欢腾———延安总部连发六道命令———蒋介石下山摘“桃子”来了———毛泽东发表《蒋介石挑动内战》———蒋介石电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国民党军抢占华北———美国扮演不光彩的角色———我党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保卫华北
第2章反击傅作义侵犯………………………………21
蒋介石给傅作义的密电———聂荣臻飞回晋察冀———5万大军会师卓资山———围攻归绥、包头陷入僵局———聂荣臻的不同意见———绥远战役未能歼灭傅作义部主力
第3章昙花一现的和平………………………………41
蒋介石玩弄“和平”新花招———马歇尔来到中国———《停战协议》的签订———北平军调部———傅作义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艰难的整军谈判———和平民主新阶段的到来———晋察冀部队的精简复员———蚕食与反蚕食的斗争———和平之光的消失
第4章大同、集宁战役失利……………………………61
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重兵攻晋察冀———中共提出“北线夺取三路四城”的计划———阎锡山妄图重做“山西王”———贺龙发起晋北战役———“进大同吃月饼”———蒋介石走出一步毒棋———“煮熟的鸭子飞了”———傅作义发表致毛泽东的公开信
第5章撤离张家口………………………………81
蒋军从东西两线夹击张家口———弃与守的争论———聂荣臻提议放弃张家口———撤离前的激战———出击平汉路北———蒋介石故伎重演———傅作义偷袭张北成功———我军主动撤离张家口———“胜利者”的悲哀
第6章转战平汉路………………………………101
国民党军加紧向晋察冀解放区腹地进攻———我军调整战略计划———涞源会议,统一思想———晋察冀补充、调整部队———三战易县———激战满城———驰骋保定南———又让敌人跑掉了
第7章三战三捷(一)………………………………123
蒋介石被迫改为重点进攻———晋察冀战场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安国会议———发起正太战役———聂荣臻破敌“围魏救赵”之计———狮脑山打出日本兵———阎锡山失算———石家庄成为孤城
第8章三战三捷(二)………………………………139
朱德和刘少奇来到晋察冀———晋察冀部队再次整编———东北战场发起夏季攻势———蒋介石“挖肉补疮”———东取青沧———再战保北———华北战场由被动转为主动
第9章第一个大歼灭战……………………………159
蒋介石的重点进攻破产———我军实施战略进攻———出击大清河北———围攻徐水,引蛇出洞———敌三军北上———我飞兵南驰———保北阻击———激战清风店———罗历戎低下了头———创歼灭战新纪录
第10章攻克石家庄………………………………181
陆上“孤岛”———攻打石家庄已瓜熟蒂落———一座坚城———激战前夕———一个响亮的口号———攻取云盘山———血溅内市沟———智捉刘英———石门撞开———“夺取大城市的创例”
第11章庄疃之战………………………………199
蒋介石易帅———傅作义踌躇满志———晋察冀扩编野战军———破路引敌———佯攻保定———迫敌分兵———李铭鼎叫阵———痛歼“虎头师”———敌骑兵师来势凶猛———鲁英麟自杀———给傅作义当头一棒
第12章出击察南绥东………………………………213
历史的转折点———蒋介石提出“总体战”———晋察冀部队的新式整军运动———打敌弱处———组成两个“拳头”———宽大机动的方针———挺进察南———引敌西援———我进攻绥东受挫———傅作义疲于奔命
第13章攻取运城、应县……………………………227
徐向前病后上阵———配合陈谢兵团作战———第一次攻打运城的回顾———第二次攻打运城———阎锡山的小算盘———胡宗南的诡计———王新亭检查攻城失利的原因———第三次攻打运城———突击队冒死坑道作业———血溅突破口———运城解放———晋察冀部队围攻应县———粉碎阎锡山偷袭石家庄的阴谋
第14章降伏“卧牛”………………………………245
阎锡山看重临汾———徐向前亲临前线———精心准备———坚固的“卧牛城”———战役提前发起———东关激战———梁培璜的哀鸣———地下争夺———节外生枝———“土行者”显威———“卧牛”降服
第15章建立华北军区………………………………267
我党中央东移西柏坡———毛泽东来到晋察冀———和聂荣臻彻夜长谈———城南庄被炸真相———刘少奇的建议———五书记最后拍板———华北军区的建立———华北野战兵团的编成
第16章转战热西冀东………………………………279
再一次配合东北我军作战———野山坡分兵———挺进热西———暂不打承德———牵住敌人鼻子走———激战七昼夜———杨成武率部再战保北
第17章鏖战晋中………………………………293
毛泽东的决定———阎锡山的新战术———调虎离山———绕过要塞———歼敌保粮———“亲训师”的覆灭———赵承绶出马———我军巧设战场———徐向前下了死命令———“前牵后逼”之计———敌人进入了“口袋”———生擒赵承绶———晋中大捷
第18章围困太原………………………………317
孤独的“碉堡城”———阎锡山拼凑队伍———蒋介石飞抵太原———徐向前抱病返前线———老秀才进城劝降———提前发起太原战役———夺取“四大要塞”———未成功的起义———“围而不攻”的方针
第19章进军绥远………………………………333
东北我军南下作战———杨成武接受新任务———“要准备饿三天肚子…”———林彪节外生枝———毛泽东发火了———西进的时间又推迟了———西进!西进!———东线拉住了敌人十个师———傅作义后院起火了———我主力转向绥东———又进军绥西———包头解放———贺龙来到了包头———兵临归绥城下———撤围归绥城
第20章傅作义偷袭石家庄…………………………353
险恶的阴谋———部署偷袭———我地下党获取情报———周恩来下达命令———毛泽东的三篇电讯———傅作义吃惊不小———破路阻敌———我第三纵队南下———阴谋的破产
第21章决战平津前夕………………………………369
解决华北成了中心问题———先阎后傅的构想———“惊弓之鸟”惊魂不定———蒋、傅各打小算盘———傅作义的“一字长蛇阵”———一个新的战略构想———“东北虎”入关了———毛泽东不同意先打唐山
第22章包围张家口………………………………385
毛泽东不同意先打唐山———包围张家口引敌西向———林彪的新建议———东向!东向!———包围张家口的外围战———孙兰峰惊慌了———敌果然上钩———拖住敌第35军———包围与突围的较量———东北先遣兵团得而不值———第2兵团又来晚了———傅作义飞抵张家口———郭景云向东回撤———第3兵团的失误———敌人在眼皮底逃跑了———中央军委的严厉批评———张家口被紧紧包围
第23章新保安之战………………………………399
抓住敌第35军———华北第2兵团赶到了———敌被围在新保安———安春山见死不救———敌第104军被歼———再来一个“围而不打”———郭景云占卜吉凶———“先打两头后取中间”———进攻新保安的时刻到了———新保安解放———张家口之敌要西逃———突围与反突围———激战西甸子———张家口又回到人民的怀抱
参考书目……573
华北解放战争各战略阶段国共双方序列表……576
细节铸就辉煌 我写解放战争
刘统
当年我开始学习历史专业时,从没想到会从事军事历史研究。
1988年我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读完了博士研究生,一个偶然的机会,穿上军装,来到北京西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当时我的工作是《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编辑。
我被带进一个全新的领域,军事历史的研究使我增添了很多新知识,军队的锻炼也把我从一个书生变成了一个军人。我开始喜欢了这份工作。但是,除了日常编辑《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我的科研工作向何处去呢?
当时与我同办公室的是茅海建少校,工作之余我们经常闲聊。他告诉我:军事科学院收藏了大量的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档案,如果有兴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我有空就钻进图书馆,阅读馆藏的军事档案。
当年叶剑英元帅创建军事科学院时,为了编写出权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做了大量的资料积累工作。各部队都将他们的作战电报、战斗总结、组织编制、后勤、政治工作等方面资料全部上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各军都编写了自己的军史。编者都是当事人,作战过程记录得非常具体详细。军史历史研究部在60年代编写军战史时,采访了许多高级将领,开了许多座谈会,这些珍贵的史料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艰难曲折。这些原始史料,电报是抄在学生练习本上的,小册子是油印的,总结是手写的。我一边阅读,一边叹服这些前辈,他们的文字如此朴实,故事情节如此生动,绝大多数都是我前所未闻。阅读过程中,我被深深地吸引了。前辈们的记录,为我再现了那个炮火连天、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
这么多精彩的情节,为什么我们过去出版的历史书没有反映出来呢?1987年军事科学院出版了三卷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这是军事历史研究部集体创作的成果。因为它是正史,要对解放军的发展和战争作权威的论述,要顾及各个根据地、部队,所以只能作宏观的叙述,不能包含很多细节。我突发奇想,我能不能从细节入手,来写解放军的历史呢?
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辉煌的一幕。我在读史料时,发现第四野战军的史料最丰富、最细致。不仅因为四野打的仗最多,从东北打到了海南岛。还因为每次战役结束后,各部队都要进行细致的战斗总结,把作战中的经验、教训都原原本本地记下来,打一仗就进一步。当年中共中央指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从各地派往东北的都是精英。这些大秀才们把后方的工作,如土改、剿匪,也都写得深入细致。于是我白天做本职工作,晚上就在办公室边看史料边写作。到1996年,完成了第一部60万字的《东北解放战争纪实》。
当时,我还没有出版过一部专著,在学界是无名之辈。谁肯接受我这部书稿呢?我自不量力,找到了人民出版社。马列国际编辑室的王一禾编审把稿子推荐给了编辑部主任郇中建。他认为有新意,有价值,决定接受,并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田士章先生终审把关。田先生以一个资深老编辑的眼光,给我提出了细致中肯的修改意见,使书稿成熟了许多。但是我还是不自信,第一版以“东方出版社”名义于1997年出版。
《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出版后,许多四野的老同志和后代反响很大,社会效果较好。郇中建先生提议以战区为单位,写一套完整的解放战争史。于是我继续承担了《华东解放战争纪实》和《中原解放战争纪实》。其余三本,《华北解放战争纪实》、《西北解放战争纪实》和《中南解放战争纪实》分别由我的同事袁德金、金立昕同志撰写。当这套书出齐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十年。
有读者问我:你写的这三本书,特点在哪里呢?写作过程中有什么心得呢?我认为,我写解放战争,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历史的细节。
第一,战争是国共双方的大决战,没有事先注定谁就该胜,谁就该败。我们看到的三大战役都是打起来的场面,实际上战前的谋划运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阶段。就辽沈战役来说,双方统帅部的决心都没有错。蒋介石要东北国民党军全部撤离,毛泽东要林彪先打锦州,将卫立煌集团消灭在关外。而卫立煌不肯轻易放弃东北,林彪则担心打锦州会孤军深入,造成被动。为此,毛泽东和林彪商量了半年多,林彪才指挥大军包围锦州。而蒋介石和卫立煌并未惊慌,国民党军部署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和侯镜如的东进兵团,设想让范汉杰坚守锦州,吸住林彪主力,然后两面反包围林彪。如果范汉杰能够坚守一周,黑山或塔山又守不住,战局真的难以预料。但是无论廖兵团还是侯兵团,都没有全力以赴去攻击,而范汉杰仅仅两天就当了俘虏。这说明,上级运筹是一回事,底下执行又是一回事。统帅部的正确决策和各级干部战士的英勇顽强,二者缺一不可。
再者,在战前谋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军委领导和战区指挥员实行了军事民主,上下通气,择善而从。粟裕在谋划淮海战役时,先设想了一个小淮海战役计划,以消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但是毛泽东高瞻远瞩,让华野与中野合作,打一个消灭国民党军徐州集团的大淮海战役。国民党统帅部在谋划徐蚌会战时,原来准备先动手,取得战略主动权。就在杜聿明准备出征的那天,蒋介石突然改变计划,让他去东北,主动权就这样丢掉了。蒋介石不与部将商量,而且经常越级指挥,使下属莫名其妙,无所适从,与中共领导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二,战役的过程中,会出现突发的战机和意外的情况,谁抓住了谁胜利。攻克锦州之后,林彪的部队已经疲惫不堪,按常规应该修整。而廖耀湘受到卫立煌和杜聿明的双重命令,一个让他回沈阳,一个让他下营口,廖来回协调,浪费了五天时间。林彪敏锐地抓住战机,命令攻锦部队全力奔赴辽西,在野外消灭廖兵团。各部队跑得吐了血,终于用两条腿追上了机械化的廖兵团,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全胜。淮海战役中,蒋介石见黄百韬兵团覆灭,命令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南下解救黄维兵团,然后渡淮河南下。华野距离徐州还有两天路程,如果追不上杜聿明集团,刘邓的中野将面临重大灾难。所以粟裕说这是战役中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刻。华野在后面拼命追赶,邱清泉则要求途中休息一天。就这样,华野终于追上并包围了杜聿明集团,为淮海战役奠定了胜局。
第三,解放战争中除了作战,还有许多方面都与战争的胜利密切相关。例如中共的组织工作和解放军的战场政治思想工作,都表现出巨大的能量。我们都知道共产党打的是人民战争,一场战役有无数民工支前,形成声势浩大的场面。但是这些场面是中共的各级组织有序的动员、领导和实施的,就像一部机器,各个零件组合在一起,高速有序运转。而国民党的松松垮垮,无论从组织的能力和凝聚力,都无法和共产党相比。淮海战役结束,国民党18军军长杨伯涛被俘。他在被押解时亲眼看到了后方群众运物资、抬伤员、烧水做饭慰劳解放军的宏大场景。他由衷地叹服了,知道自己的失败不是因为作战,而是共产党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在解放战争过程中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解放军把百万国民党军俘虏改造成了解放军。怎么能让他们调转枪口呢?我看到了一个华野政治部的小册子《改造俘虏工作的初步总结》,后来才知道是我的老首长奚原写的。从俘虏兵分配下连队,忆苦会启发阶级觉悟,用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温暖人心,立功运动的奖励提拔,一步一步的思想工作都有实例,活灵活现。争取了人心,才能让他为你作战。在俘虏群中如何区分国民党军官和士兵,又有一套观察和分析的方法,使伪装的国民党军官插翅难逃。看了这些,你不能不佩服解放军政治干部的聪明和细致。改造国民党军俘虏,使双方的实力转换发生重大变化,这比战场上消灭敌人更有效果。这些生动的细节,还有土改、剿匪、城市接管等等,都被我写进书中。
第四,历史中最生动的是人物,人物最生动的情节来自关键时刻。关键时刻最能表现出将帅的才能,把握这些细节,人物就写活了。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几十万国民党军层层堵截。淮河是行进路上最大的障碍。当时国民党军在后面紧紧追赶,中原野战军想架桥已经没有时间。在这个关键时刻,刘伯承亲自到淮河查看水情。他坐着船,拿着竹竿试水深浅。突然他喊到:“可以徒涉呀!”于是10万大军徒涉过了淮河。刘伯承严肃地批评负责侦查的干部:“粗枝大叶害死人,硬是要害死人!”国军随后赶到河边,淮河突然涨水。国民党军将领长叹:“共军运气好。”岂止是运气,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刘伯承抓住了,简直如有天助。但是,如果不是刘帅亲临一线,下水调查,这样的机遇能出现吗?
公平地说,国民党军也不缺人才,也有很多能打仗的将领。1947年东北野战军二战四平。被围困的陈明仁顽强死守。战后,王耀武的考察团去四平,写了一个参观报告书,全面再现了四平战斗细节。战斗到了最惨烈的时刻,陈明仁已经没有预备队可用了。情急之下,他把辎重营的马夫派上战场。白发老营长带着马夫们坚守阵地,伤亡惨重后终于等来了援军。这也是很生动的情节,我都引用了。在书中,国民党军一些将领如黄百韬、胡琏、张灵甫、邱清泉,我也给予了客观的描写。但是跟了蒋介石,方向错了,再努力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加上国民党军内部的派系斗争,勾心斗角、见死不救,与解放军的同心协力、顽强奋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历史能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生动的情节。读司马迁的《史记》,最经典的就是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之战,张良拾鞋,荆轲悲歌。我们今天写历史,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指战员从井冈山到三大战役,同样是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精彩故事不知有多少。为什么非要把他们写的那么僵化,为什么不能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出他们的真实经历呢?谁都打过胜仗,也打过败仗。你只写胜仗,就让人不信服。如果你把全过程真实反映出来,更能让读者受到教育,历史也还原了本来面目。我的责任就是恢复历史的原貌,辉煌的革命史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积累铸就的。
人民出版社的老版本,目前书店已经很难买到。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意再版这套“解放战争”系列。从《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年。我也变成了军队退休干部,到上海交通大学从事东京审判课题研究。离开了军事科学院,无法进行大的修订。但是现在看这三本书,依然没有过时,许多史料还是有价值的。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齐书深编审和楼岚岚编辑、马瑞瑞编辑、王继峰编辑,为这套书的再版做了许多修订工作。军事科学院的同志进行了审读,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2017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
三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脉搏。1945到1949年,这四年,在华北这片土地上,上演了多少传奇与悲壮?作者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我惊讶于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从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到后方人民的支援,再到领导者们的运筹帷幄,每一个环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枯燥读物,而是充满了故事性,让我读来欲罢不能。尤其是一些对我来说并不熟悉的战役,在作者的描述下,变得清晰而生动,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年轻的战士们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向前,又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信念。这本书让我对“解放战争”这一宏大的历史叙事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的生命与奋斗的集合。它让我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评分五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华北解放战争的认知,大多来自于一些碎片化的信息和宏观的概述。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这段历史的核心地带。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非只着眼于战役的胜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战争对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乃至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那些关于土地改革、经济建设以及民众动员的章节,让我看到了战争背后更广阔的社会图景。我了解到,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人们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又如何在战争的洪流中寻找希望。书中对于战略决策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领导者们的智慧与勇气,他们在复杂的局面下,是如何做出艰难的抉择,并最终影响了中国的走向。这本书让我对“历史”这个词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更是无数生命奋斗与牺牲的见证。
评分一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位对近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波澜壮阔年代的窗户。我并非专业研究者,只是单纯地被历史的洪流所吸引,渴望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如何从战火纷飞走向新生。读罢此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际会的华北大地,亲历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局限于枯燥的战役时间表和兵力对比,而是巧妙地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维度融入其中,让我得以窥见战争背后更为复杂而深刻的动因。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名字,如今变得鲜活起来,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挣扎、他们的信念,都在字里行间流淌,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认知。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描写战斗场面时,并没有渲染血腥与暴力,而是侧重于展现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决策者们在高压下的思考过程。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结合,使得全书既有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又不失人性的温度。
评分四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华北解放战争,这个听起来有些沉重的历史名词,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了别样的生命力。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不同政治力量在华北地区的渗透与较量所做的细致梳理。从大的战略方针到具体的执行细节,作者都试图展现出其背后的逻辑与复杂性。我曾以为战争就是武器的较量,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思想的解放、人心所向,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决策点以及信息传递的描写,让我对历史的进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事件,都可能在未来的历史走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喜欢作者那种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它不带评判,却能够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历史真相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次极具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二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在于其多层次的解读空间。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1945年至1949年间那段被誉为“决战”的关键时期。它不仅仅是对军事行动的简单记录,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时代画卷,将那个时期华北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斗争的脉络一一呈现。我被书中对于各方力量角力分析的细致入微所折服,从战略部署到基层动员,从意识形态的较量到民心向背的博弈,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读到那些关于情报战、宣传战的描述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紧张感,仿佛置身于那个信息不对称、误判与决断并存的年代。书中对一些关键性战役的解读,也让我对战争的走向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许多看似偶然的胜利或失败,背后都隐藏着精心设计的谋划和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超越简单是非判断的视角,让我更能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必然性。
评分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1938至1942年间,由杨振声、朱自清、浦江清、罗庸等人主持参与的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编订了《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作为大一国文课的教材。《西南联大国文课》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予以校订整理出版,由刘东作序,并附有朱自清、浦江清、沈从文、汪曾祺等人对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的回忆及解读文章。
评分京东活动价让人动心,厚厚一大本书内容很全,遗憾的是印刷不太清晰。
评分感觉买的很实惠,送货也很方便。
评分6.18特价,性价比特高,就是恨钱少
评分该书完全满足本人期望,配送包装也令人满意!
评分很好。。。。。。。。。。好!
评分包装好,内容更好!
评分书肯定没得说,好东西。快递也赞…下次肯定还要继续关注,特别是买了plus会员,还是值得的
评分上海人民出版社建军90周年献礼书“解放战争”系列。刘统教授以真实的史料、质朴的语言、宏大的格局、恢弘的气势,客观地分析了国共两党的每一步战略决策、战役部署,详细呈现了指挥决策和实际作战情况,揭示了国民党是怎样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滑铁卢,描绘了人民军队波澜壮阔的热血征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