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足球常见问题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试图找出中国足球的希望所在。
中国足球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教育多年以来忽视和弱化体育教育累积欠账所致。足球作为世界一运动,中国应当培育竞技精英参与,如此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足球的落后面貌。希望《拿什么拯救你 中国足球——策论问答200例》能抛砖引玉,跳出固有思维,系统地探索有中国足球文化特色和技战术特点的全新解决方案。
李禹廷,1964年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工商管理硕士。先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日本爱德蒙兹大学文学院和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足球科研和实践方面,获得“足球射球机”等足球训练器械装备国家专利九项,出版专著《中国足球获胜公式》(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年版),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文中国“栏目三集纪录片《太极足球——李禹廷》对其进行专题报道。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学、足球思想理论、足球科技创新等。
第一章 中国足球希望篇 / 1
1.中国人能踢好球吗? / 1
2.中国足球什么时候能够称雄亚洲? / 3
3.“高考加试体育”是解决中国足球问题的灵丹妙药吗? / 4
4.足球创新是解决中国足球问题的关键所在吗? / 5
5.“校园足球”可以解决中国足球问题吗? / 6
6.“幼儿园足球”是中国足球从娃娃抓起的首选之地吗? / 7
7.“乡村足球”是解决中国足球问题希望的田野吗? / 9
8.“部队足球”可以为中国足球提供人才吗? / 10
9.提高中国足球的比赛成绩要依靠体育精英吗(精英足球)? / 11
10.中国的大中专院校可以成为中国足球人才储备基地吗? / 12
11.各县市的体育运动学校可以作为中国足球竞技运动的支点吗? / 13
12.国家投资可以解决中国足球问题吗? / 14
13.发行足球彩票可以解决中国足球哪些问题? / 16
14.中国可以使用归化球员吗? / 16
15.中超俱乐部取消外籍球员引援名额限制可以吗? / 18
16.中国足球星探组织建设与中国足球未来球星的出现有关系吗? / 20
17.“太极足球”可以引领中国足球的未来吗? / 20
18.中国足球队成为世界足球强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什么? / 21
第二章 中国足球热点篇 / 23
19.中国足球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23
20.中国足球落后的“死结”在哪里? / 24
21.中国足球的人种问题是一道跨不过去的槛吗? / 25
22.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为什么踢弱小国家足球队也心里没底? / 26
23.中国的足球比赛为什么不精彩? / 27
24.中国足球为什么世界排名八十以外? / 28
25.中国足球球迷为什么“心都凉了”却还在看球? / 29
26.国人为什么热衷于讽刺中国足球? / 30
27.团体项目普遍成绩不理想是中国足球成绩差的原因吗? / 30
28.中国足球高级专业人才短缺是中国足球落后的原因吗? / 31
29.中国足球既然费力不讨好,那么可以放弃各种比赛吗? / 32
30.开展足球运动好处有哪些? / 33
31.中国足球什么时候能脱离联想,回到娱乐和强身健体的本质上去? / 34
32.中国足球青训水平低是中国足球落后的原因吗? / 35
33.中国足球人口少影响中国足球成绩吗? / 36
34.城市过度追求房地产开发,挤占了足球的发展空间吗? / 37
35.中国足球有自己的成长土壤吗? / 38
36.中国的草坪质量影响足球运动吗? / 39
37.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中国地理条件制约中国足球发展吗? / 40
38.中国足球运动员为什么基本功不好? / 41
39.中国足球为什么被讽刺为“功夫足球”? / 41
等。。。。。。。。。。。。。。。。。。。。。。。。
1.中国人能踢好球吗?回答:能踢好球!中国人单项的速度、体能、技战术、心理素质、精神都不乏佼佼者,只是没有集合到一起开展创新训练罢了。中国足球多年落后,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是踢不好球的。那么看看现在的国家队主教练里皮的说法,里皮教练一直强调“中国球员不比亚洲其他队的球员弱”,说明我们的足球队员个体是能踢球的,说明顶级教练的诊断是中国人也能踢好球!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文中国》栏目录制的《太极足球—李禹廷》纪录片中,著名足球评论员张路谈道:“足球是一项要求各项素质平衡的运动,并不要求每一项运动达到极致,比如说像跑百米一样,它就是要求速度快,那就是黑人,白人都不行,黄种人可能更差;有些项目它要求人耐力达到极限,比如长跑,那就是非洲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他这些都是某一项素质先天的好。但是足球不是这样的,足球是一个综合性的运动,它要求人的身体素质、掌握球的能力、柔韧性、灵活性,包括头脑的聪明,善于思考,这些东西综合起来才形成足球运动员的能力。而在这一点上,我们亚洲人可能身体上不如欧洲人强壮,但是我们比他们灵巧,我们的脑子反应可能比他们快,这些决定了我们亚洲人是完全可以踢好足球的。”下面我们再对不足进行一下具体分析:首先从速度上看,顶级运动员中百米破11秒的世界足球明星也就十几位,而在中国田径赛场上破11秒的并不少见;其次在耐力方面,从每一个中国野战部队士兵平常进行的20公里负重跑来看,耐力都是够的,其人数将以百万计,当然一般的全能运动员、中长跑运动员也都完全可以达到耐力要求;第三关于足球技术和意识问题,在作者带队的足球实践中,也并没有遇见太多困难;第四关于足球心理问题,多数是体能和足球基本功问题,队员通过“心理素质标准”等专项训练,赛场上的足球心理问题也不是中国足球不能逾越的障碍;第五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灵活反应能力、传统的中国武功是发展足球运动的先天优势,如今中国足球落后的原因,是没有把这些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罢了。 2.中国足球什么时候能够称雄亚洲?回答:如果严格按照足球运动发展规律,开拓创新,大约需要6-25年,顶级竞技精英参加足球赛事是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的前提条件。从足球运动的一般规律来看,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培养周期需要10年,优秀教练员培养周期得15年以上,假如校园足球如期顺利开展,中国足球称雄亚洲大约需要25 年。如果聘请国际顶级教练员进行大规模各级别高级教练员培训,结合在学龄前、小学、中学大学阶段广泛开展世界顶级足球电视教学,中国足球雄起需要10年。如果国家能动用举国体制,组织中国顶级竞技精英进行足球训练,应用太极足球理念意识进行足球思想指导,利用最新的足球获胜理论进行足球战术创新,使用创新的训练器械进行技术训练,中国足球可能在6年内实现突破。 3.“高考加试体育”是解决中国足球问题的灵丹妙药吗?回答:绝对是的。高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做什么,这也是解决中国所有体育成绩问题的最根本解决方法,是解决中国足球问题的核心所在。中国足球的落后实际上是中国当代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的结果。假如在高考中像考外语一样进行体育加试,足球作为体育加试的一个选项,或者足球比其他球类高两分,如此整个中国的青少年都会闻风而动,各地的体育补习班当然也包括足球补习班就不会比现在的各种文化课补习班少,多年倡导的“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校园足球”等都会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在高考加试之前,假如足协给某社区发放一个足球开展足球活动,很多学生家长都会说:“咱们可别玩,踢球没有出息,会受伤,会得罗圈腿的。”假如有了高考足球体育加试,遇见同样的事情,许多家长很可能就会说:“快去踢球吧,说不定可以成为足球明星呢,你看C罗从小踢球也没有罗圈腿嘛!”以前讲教育救国,现在讲教育拯救足球也是一个道理。实际上高考要加试体育还有其他意义,首先现在的独生子女或二胎政策下的青少年个体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加试体育可以提高中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其次高考加试体育是实现全民健康运动的风向标,可以促进文化体育产业的大发展,也包括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第三高考加试体育可以部分解放中国的应试教育问题,增进学生之间交流,提高其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叙事节奏的掌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记录方式,而是像一位高明的交响乐指挥家,懂得何时该激昂,何时该沉静。有些章节的推进快得让人喘不过气,仿佛身临其境地经历了某种关键的转折点,那种紧张感和压迫感简直让人手心冒汗。然而,紧接着,作者又会巧妙地插入一段极为细腻、充满哲思的个人反思,笔触一下子变得缓慢而悠长,如同夏日午后的一杯清茶,让人有机会回味前文的冲击,并为接下来的高潮积蓄力量。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技巧,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动态的美感,绝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特别是书中几次对关键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简直是心理学的教科书级别展示,那种复杂矛盾的情绪层次,被作者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层层剥开,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震撼,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苍劲有力的金色书法字体,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感觉它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装帧的质感非常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敬畏和期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心,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本书的纸张选用也极其考究,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散发着一种怀旧的温润感,仿佛每翻开一页,都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我甚至有些舍不得快速翻阅,总想细细品味每一个标点符号的设计,这种对书籍物理形态的尊重,在当今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实在难能可贵。它成功地用外在的精致,为内在的思想构建了一个稳固而优雅的殿堂。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精神触动是深远且持久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领域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一种集体的情感状态和民族的文化心理。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陷入长久的沉思,书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像是一把锐利的凿子,精准地击中了以往我所固守的某些认知盲点。它成功地引导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以一种全新的、近乎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它在提供深刻见解的同时,保持了一种近乎悲悯的克制,没有流于廉价的口号或情绪化的宣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版图被拓宽了许多,对于复杂人性和社会运作的理解也加深了一层。这算得上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阅读者”的书籍,它的回味悠长,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力量感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文学张力。它不是那种矫揉造作、堆砌辞藻的“学院派”写作,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直击人心的表达。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用最直白却又最具穿透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它里面运用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它们不是生硬地插入,而是自然而然地从论述的核心中生长出来,每一次出现都像是对前文思想的一次绝妙的凝练和升华。有些句子我甚至需要反复诵读好几遍,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那种语言的韵律感和内在的逻辑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将其刻入脑海。这种近乎诗歌的散文笔法,极大地拓宽了非虚构类作品的表现边界,让阅读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智力享受。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量是极其庞大的,这从书中时不时出现的详尽的数据图表和历史文献引用中就能窥见一斑。作者显然是下足了功夫,穿梭于各种档案和访谈之间,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有坚实基础的叙事框架。然而,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让这些冰冷的数据和史料淹没主题,反而像是高明的建筑师,将这些沉重的砖石巧妙地嵌入到宏伟的结构之中,使它们成为支撑观点的坚实地基,而非累赘的装饰品。每当引用到某个具体的案例或统计数字时,作者总能立刻将其与更宏观的社会现象或哲学思考联系起来,展现出极强的思辨能力。这种严谨与灵动并存的写作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更具备了长久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