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电与雷电形成和变化

大气电与雷电形成和变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申积良,岳千钧 著
图书标签:
  • 大气电学
  • 雷电
  • 雷电物理
  • 大气物理
  • 气象学
  • 高电压
  • 放电物理
  • 电磁场
  • 地球物理
  • 自然灾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98084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12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2
字数:2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气电与雷电形成和变化》基于多年来作者关于大量已有雷电观测资料的全面分析,结合介质在电场中的特性,从雷暴电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阐述了雷暴电场形成的机理;利用雷暴电场形成机理,对以往雷电危害防护措施及标准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对雷电危害防护具有指导意义。本专著共8章,包括绪论、雷云介质在雷暴电场中的特性、大气电场的形成与维持、雷暴电场的形成过程、运动电荷的电场、闪电的梯级发展特征、雷电危害、雷电防护等内容。

目录

前言
符号说明
第1 章 绪论 1
第2 章 大气中的电现象 5
2.1 大气电学及其发展 5
2.2 晴天大气电场 8
2.3 大气中的空间电荷 10
2.4 大气中的离子及离子迁移率 12
2.5 晴天大气电导率 19
2.6 大气中的电流 22
2.7 大气中的雷电 24
2.8 全球电路 29
第3 章 非静电力形成的电动势 31
3.1 稳恒电路中的电荷与静电场 31
3.2 非静电力与电源电动势 32
3.3 非静电外力作用下电荷运动形成的电动势 35
3.4 含空间电荷气流运动形成的气流电动势 37
3.5 随气流运动电荷形成的电动势 38
第4 章 大气电场的形成与维持 41
4.1 大气电场形成的环境条件 41
4.2 不同极性电荷的分离过程 45
4.3 大气电场的形成与维持过程 50
4.4 大气电场中气流电动势及电流的测量 52
4.5 全球大气电场分布特征 53
第5 章 雷暴电场的形成与发展 55
5.1 雷云起电机制 55
5.2 雷暴区的大气状态特征 57
5.3 云雾介质的电特性 58
5.4 云雾介质中空间电荷分布规律 73
5.5 极化介质在电场中的受力及运动 77
5.6 雷暴电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82
5.7 雷暴云体下方电场的形成与发展 85
5.8 雷暴中电场强度的估算 87
5.9 雷暴电场的分布特征 88
5.10 雷暴过程中的尖端放电 90
5.11 尖端放电测量 91
5.12 地面条件对雷暴发展的影响 93
5.13 海洋和沙漠上空的雷电 94
第6 章 闪电的形成与特征 96
6.1 大气中的闪电 96
6.2 地闪的特征 96
6.3 闪电先导理论 102
6.4 雷暴电场中介质特性对闪电的影响 103
6.5 引路先导的形成 106
6.6 地闪通道及其结构 108
6.7 运动电荷的电场 108
6.8 运动电荷在电场中所受电场力 111
6.9 地闪梯级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112
6.10 地闪的闪击距离 115
6.11 影响闪击点的其他因素 116
6.12 闪电和长间隙放电实验之间的差异 117
第7 章 大气及雷暴电场能量 119
7.1 电荷的电场能量 119
7.2 电容器的电场能量 121
7.3 静电场中的电场能量 122
7.4 晴天大气电场中能量的维持 124
7.5 雷暴电场中能量的形成 124
7.6 雷暴电场中的能量消损 125
第8 章 雷暴与降水 127
8.1 雷电与雷雨云 127
8.2 闪电与降水 128
第9 章 雷电危害及雷电危害防护 131
9.1 雷电危害 131
9.2 雷电危害的分类 133
9.3 雷电危害防护 137
9.4 雷电危害防护技术措施 138
9.5 防雷设备及器件 144
9.6 电力设备雷电危害防护 147
9.7 电子设备雷电危害防护 149
9.8 防雷接地技术 150
9.9 屏蔽与等电位连接 152
9.10 千年木塔未遭雷电危害的原因分析 153
9.11 消雷的可能性 154
参考文献 158

前言/序言

无论怎样评价人类认识电对整个自然科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均不为过。电学包括和电学密切相关的电磁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和物质变化有关的各种化学变化过程,其实质仍然是微观的电的变化过程,是物质微粒间静电不平衡作用的结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中的各种电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气电是地球大气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形成了能够观测到的大气电场、雷电等现象,还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地球环境中气候和天气的变化、生命的形成和动植物的生长等生命活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等。对于电学的认识,关于宏观上有关各种电特性、电力作用过程及有关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微观上静电力平衡所涉及的各种化学过程等的研究都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入,而现代人类关心的科学领域之一的生命科学,涉及生命的形成与生命活动、动植物的生长,本质上是不同物质间的转换和信息传递,涉及各种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实质也是微观粒子之间的静电平衡。人们猜测,雷电导致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其平衡过程是在电的剧烈变化过程后形成的。而通常情况下,生命活动中的平衡过程主要是一些长时间缓慢的电平衡过程。植物种子经历搭载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后,会发生一系列变异,这可认为主要是由于植物种子经历了宇宙飞船中失重、外界电、磁场等环境变化过程后,影响了粒子间的电平衡关系。
现代凝态物理学开创了这种物质微粒间电平衡关系的研究,应该也是今后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观测表明,晴天大气中始终存在方向竖直向下的大气电场,而处于扰动天气的局地区域,还会出现剧烈变动的雷暴电场。有关大气空间电学量的观测,大气电场及整个大气电场中雷暴电场是如何形成的、雷暴电场与大气电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全球电路等研究,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大气电学。有关大气电场及整个大气电场中的雷暴电场是如何形成的、雷暴电场与大气电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人们进行了非常广泛的观测和分析,积累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资料,但一直没有对相关问题形成合理的、令人满意的说明。美国杰出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科学实验对闪电的“电”的本质进行了实验论证,并由此发明了避雷针,开启了大气电学学科的大门。1752 年,Lemonier 发现一根竖直的绝缘放置的长导体在晴天也会带电,diyi次提出了大气电场无时无刻不存在,在随后的观察中他发现导体若带尖端,它就会放电,并确认导体在晴天荷电的电荷极性为正,在雷雨天气则多半为负。他通过观测、分析,认识到大气中有正空间电荷。英国剑桥大学的Lord Kelvin 于1860 年diyi个明确提出了电位的概念,提出了多方面研究大气电场的方法和原理,并发明了象限静电计,该仪器至今仍不失为观测大气电场的基本仪器。20 世纪,大气电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气导电、闪电、雷云起电机制和云中电荷分布等方面。Coulomb C A 于1795 年发现大气也是导体。他根据所观察到的大气电流进行估算,发现如果没有补充来源,地球所带电量会在10min 内消耗完。Elster Geited(1899)和Wilson(1990)等分别发现了大气中存在不同大小、带有正电或负电的小粒子。大气中带电粒子有正有负,它们会相互吸引复合而消失。实际观察表明,大气中带正电的粒子和带负电的粒子浓度会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是为什么?为维持这种状态,大气中应存在电离源。进一步研究认识到,大气中的电离源主要是来自地球以外空间、大气空间和地球表面放射性物质的辐射。
大气中存在的正、负带电粒子数并不相等,因此,大气空间中存在净空间电荷,正是由于这些净空间电荷,大气中出现了大气电场。在大气电场作用下,大气中的空间电
荷会在大气电场中运动,从而形成大气中微弱的电流,使大气能够导电。由于大气能够导电,大气中的空间电荷总会消失。观测表明,大气中的空间电荷始终存在,大气电场
一直维持。大气电现象zui引人注意的是闪电,Walter 于1903 年用照相记录研究闪电,diyi次使人们认识到一次闪电是由几次放电组成的。1926 年Boys 设计了一种旋转相机,利用这种相机揭示了地闪的梯级发展结构,Bruce(1944)、Schonland(1953)、Pierce(1955)年先后提出了闪电先导理论。闪电的观测资料表明,闪电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次性地从雷云中直通地面,而是按一定的时间,向下发展然后停顿片刻,再向下发展再停顿,按梯级方式逐级向地面发展。对地闪为什么不直接冲向地面,而是以梯级形式逐级向地面发展,人们至今未能从理论上得到很好的解释。闪电是由雷暴电场产生的,雷暴电场是如何形成的,以往的研究中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雷云起电机制,但所有这些机制都未能对雷暴电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做出合适的令人满意的解释。
雷暴电场是由雷云中的空间电荷构成的,这些电荷反抗不断增强的雷暴电场,从云体外部进入云体中,并在云体内聚集,zui终导致大气空气介质击穿,产生闪电的雷暴电场强度。以上列举的诸多有关大气电现象,都是人们zui为关注的问题。本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大量观测资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带电质点随地球自转在地球磁场中运动受洛伦兹力作用,趋向大气空间运动,向大气空间输送电荷,地表上升气流携带空间电荷竖直向上运动,形成气流电动势不断向大气空间输送电荷,形成并维持大气电场。
雷暴区的上升气流携带雷云下层空间电荷反抗大气电场向上运动,形成的气流电动势不断向云体内输送电荷,使雷云所在的竖直区电场不断增强,气流电动势随着增大,在雷云区逐渐出现电荷密度大、电场不断增强、云体周围电场强度由里向外逐渐减弱的非均匀电场区。在这种非均匀电场区,富含水性质点的空气介质,促使空间电荷趋向由
电场较弱、空气介质ερ 值较小的云体外向电场较强、空气介质ερ 值较大的云体区聚集,使雷暴云体内空间电荷密度持续增大,zui终形成云内电场不断增强的雷暴电场。分析气流电动势向云体充电回路,在云体以下区域存在反向充电区,因而在云下区会形成电场方向和云体内的电场方向相反的反电场区。电荷在空间运动时,若运动速度接近或达到光速,电荷运动方向和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四周区域的电场会发生畸变,运动方向上的电场强度减弱,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四周区域的电场增强,速度越大,这种效应越显著。当雷暴电场强度达到云内空气介质击穿强度值时,便发生闪电,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闪电先导内的电荷速度急剧增加,当电荷速度接近光速时先导周围的电场严重畸变,先导前进方向的电场急剧减弱;当其电场强度减弱到空气介质击穿强度时,空气介质对先导运动的阻力增加,先导便会停止运动,出现短暂停顿。随着先导速度的变化,先导前端的电场强度逐渐恢复,同时先导后部及通道周围区的电荷沿闪电通道进入先导内,先导内电荷密度增加,电场又会逐渐增强,在强度到达空气介质击穿强度值时,空气介质再次发生击穿,先导又会向前推进,循此往复,形成闪电的梯级发展通道。电场能量是电场的基本属性之一,大气电场能量的分布和维持、雷暴电场能量的分布形成、雷暴电场能量损耗形式等也是大气电学研究的问题之一。以往的研究中实际观测资料较少,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雷暴总是和降水相伴,雷暴和降水形成需要的大气条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本书就雷雨云中空气介质特性,阐述了雷暴形成与降水形成之间相互影响和依存的关系。大气中的雷暴形成后,经常发生剧烈的闪电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危害,本书对雷电危害类型、雷电防护的一般概念进行了介绍。本书还对海洋和沙漠上空的雷电为什么偏少、实际闪电与实验长间隙放电实验之间的差异、千年古塔未遭雷电危害的原因、消雷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谨向所有帮助我写成和出版此书的同事、朋友和出版社编辑等致谢,特别感谢西安交通大学施围教授在我写成此书的过程中给予的鼓励和帮助。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和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申积良
2017 年5 月于长沙
《电磁波的奥秘:从自然现象到现代通信》 本书并非关于大气电学或雷电形成与变化的著作,而是深入探索电磁波这一迷人领域的科普读物。我们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揭开电磁波的神秘面纱,理解它们如何诞生,如何传播,以及它们如何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一章:看不见的涟漪——电磁波的诞生与本质 本章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解释电磁波究竟是什么。我们将回顾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等科学巨匠的伟大发现,理解电场和磁场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可以在空间中传播的能量。我们会深入浅出地介绍不同波段电磁波的特性,比如它们的频率、波长以及能量大小,从而建立起对电磁波多样性的初步认识。从肉眼可见的光,到我们听不到的无线电波,它们同属一个家族,只是振动的速度不同。本书将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图解,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让科学不再遥远。 第二章:跨越时空的信使——电磁波的传播与互动 电磁波是如何从源头传播到遥远的目的地的?本章将详细探讨电磁波的传播机制。我们将解释不同介质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例如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等现象。我们会探讨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光速,以及它为何如此重要。此外,本章还将介绍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例如吸收、透射和散射。这些基本原理是理解无线通信、光学仪器以及天体观测等诸多应用的基础。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比如彩虹的形成,解释光波的折射和反射;探讨无线电波如何在障碍物周围绕射,从而实现远距离通信。 第三章:无处不在的网络——电磁波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 本章将把焦点放在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应用——通信。我们将深入剖析无线电波如何被调制和解调,从而承载着我们的声音、图像和数据。从广播电视的诞生,到手机、Wi-Fi和卫星通信的普及,每一个技术进步的背后都凝聚着对电磁波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我们将介绍不同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例如调幅(AM)、调频(FM)、数字通信等。读者将了解到,我们每天使用的智能手机,正是利用了高频电磁波作为信息的载体,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传输。本章还会简要提及光纤通信,虽然其载体是光信号,但光本质上也是电磁波的一种。 第四章:看得更远,看得更清——电磁波在科学观测中的角色 除了通信,电磁波在科学研究和观测领域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将介绍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如何帮助我们探索宇宙的奥秘。从射电望远镜接收来自遥远星系的微弱信号,到X射线和伽马射线探测器揭示黑洞和超新星的活动,再到红外线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电磁波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我们将探讨不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分析接收到的电磁波信息来推断天体的物理性质。例如,我们如何通过分析恒星发出的可见光来判断其温度和化学成分;或者如何利用微波背景辐射来研究宇宙的起源。 第五章:看不见的风险与防护——电磁波的健康影响与安全性 虽然电磁波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我们也需要关注其潜在的影响。本章将客观地探讨电磁波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影响,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的电磁辐射(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并解释其作用机制的差异。关于手机辐射、家用电器电磁波等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将引用权威的科学结论,并介绍相关的安全标准和防护措施。本章旨在提供科学、理性的信息,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认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并学会如何合理使用电子设备,减少不必要的暴露。 第六章:未来的无线世界——电磁波技术的创新与展望 电磁波技术的探索永无止境。本章将展望电磁波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从5G、6G通信技术的演进,到量子通信的潜力,再到无线充电、智能家居等新兴应用,电磁波的创新将继续塑造我们的未来。我们将探讨人工智能与电磁波技术的结合,例如如何利用AI优化无线通信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本章也将简要提及一些前沿的研究领域,例如太赫兹技术在安检和医学成像中的应用,以及对新型电磁波材料的探索。 《电磁波的奥秘:从自然现象到现代通信》一书,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生动活泼的语言,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电磁波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图景。无论您是学生,还是对科学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是您探索看不见的世界、理解现代科技脉搏的绝佳伴侣。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孩童时期,每一次听到雷声,看到闪电,内心总是既害怕又充满好奇。长大后,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解答我心中疑惑的书,而《大气电与雷电形成和变化》这本书,终于满足了我的愿望。它以一种非常专业的角度,却又充满趣味性的方式,为我揭示了大气电的奥秘。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电荷产生机理的详细解释,特别是关于云层中水汽凝结、冻结以及碰撞过程中电荷转移的描述,让我对这些看似微小的过程如何积累成巨大的能量感到无比惊叹。而关于雷电的形成,作者更是将复杂的物理过程梳理得清晰明了,从前导放电的蜿蜒路径,到回击瞬间的光芒万丈,我都仿佛亲眼所见。更重要的是,“变化”这一章节,让我看到了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雷电频率和强度的潜在影响,这为我理解当前的气候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分

作为一个对地球科学和天气现象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答我心中疑问的书籍。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大气电与雷电形成和变化》,这本书的内容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为什么会有雷电,闪电又是如何产生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给了我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解释。它从大气电荷的产生和积累开始,详细阐述了云层内部以及云层与地面之间电荷分布的原理,这让我对电荷的“搬运工”——空气中的粒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雷电形成过程的描述更是栩栩如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放电”两个字,而是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电场的建立、先导的形成、以及最终那震撼人心的回击。我甚至能从文字中感受到空气被瞬间加热、膨胀的那种力量。而“变化”这一部分,则让我意识到雷电并非静止不变的现象,它与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让我对未来的天气变化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在我对自然科学的探索过程中,大气现象一直是我特别着迷的一个领域。尤其是那些神秘又充满力量的闪电,总让我忍不住去思考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大气电与雷电形成和变化》这本书,无疑是我最近一次知识大爆炸的源泉。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但又巧妙地避免了过于晦涩的语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大气电荷来源的细致分析,从简单的摩擦起电到云中复杂的粒子碰撞,作者循序渐进地将知识点铺陈开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逐渐跟上思路。书中对雷电形成过程的讲解更是精妙绝伦,它不再是模糊的描述,而是详细地解析了电场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前导放电是如何一步步进行的,以及最终那撕裂夜空的壮观回击是如何发生的。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电荷在空气中奔涌,如同无形的河流,最终汇聚成那惊天动地的雷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变化”的章节,让我意识到雷电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间、地点甚至人类活动而改变,这为我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灾害预警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分

我是一位热爱科学的普通读者,总喜欢从书中汲取知识,拓展视野。《大气电与雷电形成和变化》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收获最大的一本。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大气电的基本原理,我一直以为闪电就是一种简单的放电现象,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电荷是如何在大气中积累,又是如何通过复杂的过程形成雷电的。书中对云层中电荷分离机制的讲解,让我对云的形成和演变有了更深的认识。而关于雷电的形成,作者更是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如前导放电和回击,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了描述,让我仿佛能够“看到”闪电的产生过程。更令我着迷的是,“变化”这一部分,它让我意识到雷电活动并非恒定不变,而是会受到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为我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性天气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分

我是一名对自然科学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讲解大气电现象的著作。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入手了《大气电与雷电形成和变化》。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分析之透彻,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深入探讨了大气电的基本原理,例如电荷的产生、传输和储存,还特别详细地阐述了雷电的形成机制。我一直以为雷电就是云层之间或者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简单放电,但这本书却揭示了其背后复杂而精妙的物理过程。书中对云中电荷分离的机理,如水滴碰撞、冰晶破碎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让我对这些看似平凡的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关于雷电的形成,作者更是从电场建立、先导发展到主放电等一系列阶段进行了逐一剖析,甚至还列举了不同类型的雷电,比如正闪、负闪,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更令我惊叹的是,书中还涉及了雷电的“变化”这一前沿课题,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雷电活动的影响,以及区域性雷电活动的空间分布差异。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见的每一次闪电,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与整个地球气候系统息息相关的复杂现象。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的专业知识,但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收获满满,仿佛在我的知识版图上又开拓了一块新的大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源于对它们背后科学原理的理解。《大气电与雷电形成和变化》这本书,则让我对敬畏之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曾以为雷电的发生是随机且不可预测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其中的科学逻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大气电荷积累过程的细致描绘,作者通过详实的理论和生动的比喻,解释了云层是如何变成一个巨大的“电容器”,以及电荷是如何在其中不断累积的。而关于雷电的形成,更是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从肉眼看不到的电荷运动,到瞬间撕裂天空的闪电,作者将这一过程分解得细致入微,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能量的释放。特别是书中关于雷电“变化”的探讨,让我意识到雷电并非恒定的,它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让我对气候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科学知识来应对这些变化。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了——“大气电与雷电形成和变化”。作为一名曾经在野外工作多年,亲身经历过无数次雷暴天气的人,我一直对那些电闪雷鸣背后的科学原理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这方面的知识很难找到真正深入浅出的讲解。幸运的是,《大气电与雷电形成和变化》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关于大气电荷产生的章节,它详细解释了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等基本原理,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示,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电荷是如何在大气中悄然积累的。尤其是关于云层内部电荷分离的机制,比如水滴的破碎、冰晶的碰撞,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大开眼界。我总是以为雷电的发生是瞬间的,但书中却将它分解为前导放电、回击等多个阶段,并且解释了每个阶段的物理特性,这使得我对雷电的整个生命周期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且,“变化”这一部分也让我非常感兴趣,我一直觉得雷电的发生地点和频率似乎存在某种规律,书中关于雷电活动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讨论,让我对这些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雷电活动产生影响的思考。

评分

我是一名对物理学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学习电磁学相关知识时,总是会对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感到好奇,比如闪电。《大气电与雷电形成和变化》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它将抽象的物理原理与生动的自然现象完美结合。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大气电荷形成过程的讲解,特别是关于云层中水滴和冰晶碰撞产生电荷的细致描述,这让我对微观粒子行为在大尺度现象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更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对雷电形成过程的解析,它不再是课堂上简单提及的“放电”,而是详细描述了电场的发展、前导放电的路径以及最终的回击过程,其中涉及的电动力学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我甚至可以将书中的理论与我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电学实验进行对比,这极大地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变化”这一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它让我意识到,雷电活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我们头顶那片天空的全新认知!我一直对雷雨天气充满好奇,尤其是那震撼人心的闪电,总让我想知道它们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那么强大。翻开《大气电与雷电形成和变化》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之前所有的猜想都太过简单了。作者用一种非常深入浅出的方式,从大气电的微观粒子运动讲起,详细阐述了电荷是如何在大气中积累和分离的,这就像是在给我解剖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一开始看着那些公式和理论有点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云层内部不同区域电荷分布的奥秘,以及这些电荷是如何随着空气流动和水汽凝结而变化的。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雷电形成过程的描绘,不再是简单的“电荷释放”几个字,而是详细解析了前导放电、云中放电、地闪等不同类型的雷电,以及它们发生时空气中的剧烈变化,比如温度的急剧升高和冲击波的产生。我甚至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家门口的闪电,不再仅仅是害怕,而是开始思考它背后的物理过程,这真的太奇妙了!而且,书中还提到了雷电的“变化”这一部分,让我意识到雷电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受到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为我研究自然现象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对自然现象的重新审视。我一直对天空中的“魔法”——雷电,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它深不可测。《大气电与雷电形成和变化》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神秘世界的大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大气电荷积累的描述,它不再是简单的“电荷堆积”,而是详细阐述了云层中各种粒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电荷分离机制,让我看到了电荷是如何在大气中“悄悄地”孕育的。而雷电的形成,更是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者将复杂的放电过程,如先导和回击,分解得如此细致,让我能够理解那瞬间的能量释放背后所蕴含的物理原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变化”这一部分,它让我意识到雷电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为我理解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