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

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编委会 著
图书标签:
  • 齿轮
  • 制造
  • 工艺
  • 机械工程
  • 机械设计
  • 制造技术
  • 工业工程
  • 机械加工
  • 工程技术
  • 参考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7676
版次:2
商品编码:1223207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手册是在总结各类齿轮书籍的基础上编撰的,本书中所涉及的标准尽可能采用现行新标准,各类数表尽可能采用编程制作,保证了数据的准确度,各类引用资料均取自成熟、实用性较高的文献。本手册中涵盖了齿轮设计及加工基础性内容、常见齿轮加工工艺要点、齿轮加工中常用工艺数据等内容,以数据、公式、图表、简要说明和实用价值的案例为主要特色。该手册共分为4章,第1章主要内容为常用基础资料汇总,第2章主要内容包括齿轮的几何计算方法、常用参数速查表格等,第3章主要包括滚、插、磨、剃、刨等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形加工及圆锥齿轮的刨齿及铣齿加工及刀具机床调整等内容,第4章内容为机械式齿轮机床加工中经常需要使用的比值挂轮。手册中也采纳了不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实践总结,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编委会,主要由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专家编写,并担任本书主编。编委会主任委员由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沁新担任,副主任和委员主要由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机械研究所、泰隆集团、武汉锅炉厂、河南科技大学、上海水工机械厂等企事业、院校的专家组成。本书主编由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一线老专家张帮栋和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齿轮研究所所长武文辉担任,具有较高的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目录

前 言
第1 章 常用基础知识 1
1. 1 常用资料 1
1. 2 极限与配合 7
1. 3 几何公差 42
1. 4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注法 74
1. 5 齿轮基础知识 88
1. 6 齿轮加工相关工艺、装备术语 170
第2 章 齿轮材料和热处理 183
2. 1 常用调质、表面淬火齿轮用钢选择 183
2. 2 渗氮齿轮用钢 183
2. 3 各国常用渗碳、淬火钢种选择及其
应用范围 184
2. 4 齿轮的预先热处理工艺 186
2. 5 调质齿轮的热处理工艺 187
2. 6 齿轮火焰淬火 188
2. 7 齿轮感应淬火 190
2. 8 常用齿轮钢的气体渗氮工艺 191
2. 9 常用渗碳钢的渗碳淬火工艺 192
2. 10 齿轮激光表面淬火 197
2. 11 齿轮的新材料和新工艺 205
第3 章 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217
3. 1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
计算 217
3. 2 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
计算 220
3. 3 内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222
3. 4 齿条的几何尺寸计算公式 225
3. 5 变位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225
3. 6 圆弧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227
3. 7 直齿锥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229
3. 8 蜗轮和蜗杆的几何尺寸计算 230
3. 9 特殊齿制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233
第4 章 滚齿加工 250
4. 1 滚齿机规格、型号 250
4. 2 滚齿机传动系统 266
4. 3 常用滚齿机连接尺寸 279
4. 4 滚齿机夹具及齿轮的安装 280
4. 5 滚刀的选择及使用 284
4. 6 滚刀心轴和滚刀安装的要求 292
4. 7 滚齿加工工艺参数的选择 296
4. 8 滚齿加工的调整 299
4. 9 切齿加工 312
4. 10 滚切齿数大于100 的质数齿轮 336
4. 11 大模数齿轮的滚切 346
4. 12 圆弧齿轮的滚切 367
4. 13 滚齿加工常见缺陷和解决方法 375
4. 14 滚齿工艺守则 378
4. 15 展成加工蜗轮 380
第5 章 插齿加工 392
5. 1 插齿机的规格、型号、基本参数和
工作精度 392
5. 2 插齿机的传动系统 401
5. 3 常用插齿机的连接尺寸 405
5. 4 插齿刀的装夹和调整 405
5. 5 插齿用夹具及其调整 407
5. 6 常用插齿机交换齿轮计算 412
5. 7 插削余量和插削用量的选择 413
5. 8 插削加工中常出现的缺陷和解决
方法 419
5. 9 大型齿轮梳齿加工实践 422
第6 章 飞刀展成加工蜗轮 426
6. 1 切削方法 426
6. 2 交换齿轮的计算 428
6. 3 铣头扳转角度方向和工件旋转方向的
确定 430
6. 4 飞刀各部分尺寸的计算 430
6. 5 飞刀加工的缺陷和解决办法 435
第7 章 磨齿机精加工齿轮 437
7. 1 磨齿机的规格、型号 437
7. 2 磨齿机的传动系统 452
7. 3 磨齿机的安装、调试 457
7. 4 磨齿切削余量 472
7. 5 磨齿精度 478
7. 6 磨齿用夹具 481
7. 7 磨齿砂轮材料的选择 485
7. 8 磨齿缺陷和解决方法 494
7. 9 磨齿技术的新发展 499
第8 章 内齿轮加工 502
8. 1 切齿机床的选择 502
8. 2 切内齿最少齿数 507
8. 3 用标准插齿刀插制短齿 510
8. 4 插齿时齿轮最小空刀槽 512
8. 5 刃辅具有关尺寸 512
8. 6 内齿轮加工缺陷和解决方法 514
第9 章 锥齿轮加工 517
9. 1 刨齿加工 517
9. 2 弧齿锥齿轮的铣削 547
9. 3 直齿锥齿轮齿形的数控铣削加工 561
9. 4 弧齿锥齿轮的磨削 573
9. 5 锥齿轮的精密锻造成形 579
第10 章 剃齿与珩齿加工 590
10. 1 剃齿的原理和方法 590
10. 2 剃齿机与工具 593
10. 3 剃齿工艺守则 598
10. 4 剃齿切削用量 599
10. 5 剃齿的操作调整 600
10. 6 剃齿加工 602
10. 7 剃齿误差分析 605
10. 8 珩齿加工 606
第11 章 齿轮刀具的选择 614
11. 1 成形齿轮刀具的选择 614
11. 2 展成齿轮刀具的选择 617
第12 章 齿轮的检测与量仪 633
12. 1 齿轮误差检测项目 633
12. 2 齿形偏差测量 634
12. 3 齿向偏差测量 640
12. 4 齿距偏差测量 646
12. 5 基节偏差测量 655
12. 6 齿圈径向跳动测量 658
12. 7 齿厚和公法线长度测量 660
12. 8 接触线偏差的检验 666
12. 9 齿轮的噪声测量 667
第13 章 齿轮加工的夹具及简易的
工艺路线 670
13. 1 机床夹具的组成 670
13. 2 定位原理和定位元件 670
13. 3 重复定位的处理和应用 674
13. 4 常用夹具装置 675
13. 5 常用夹具 680
13. 6 齿轮加工余量 683
13. 7 齿轮的简易工艺路线 688
13. 8 常规加工工艺路线 707
第14 章 新型制造工艺———3D 打印
技术 730
14.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730
14. 2 3D 打印工艺流程 730
14. 3 3D 打印技术较传统工艺的优势 735
14. 4 3D 打印技术在齿轮方面的应用 735
附录 736
附录A 常用材料线胀系数 736
附录B 法定计量单位换算 736
附录C 常用三角计算 742
附录D 几

前言/序言

13 亿人口的中国, 要想由机械制造大国逐渐变为机械制造强国, 需要全国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在关键制造技术方面下大力气, 尤其是齿轮制造工艺, 必须起到领跑的作用。为此, 齿轮制造行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齿轮行业只有积极地扩大市场、提高质量、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足。
加入WTO 后, 我国与世界齿轮制造企业的交流合作更加广泛, 尤其是与国际著名齿轮制造集团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 是促进我国齿轮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些年来, 各企业对齿轮加工工艺的制订, 齿轮加工设备的选择, 企业员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极为重视, 我们编写的《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1 版, 出版发行六年多来, 得到了同行的呵护与认可。为了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紧跟世界技术进步, 我们又组织编写了《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第2 版是在第1 版的基础上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完善创新, 力争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接轨。
目前齿轮机床及制齿技术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 数控化。通过机床的各运动轴进行CNC 控制及部分轴间进行联动, 实现高度数控。
2) 高速高效。随着齿轮加工刀具性能的提高, 齿轮加工机床的高速、高效切削得到了飞速发展, 且技术趋于成熟。齿轮滚齿切削速度由100m/ min 提高到500~ 600m/ min, 切削进给速度由3~4mm/ r 提高到20mm/ r, 这使滚齿机主轴的最高转速可达5500r/ min, 工作台最高转速可达800r/min, 机床部件移动速度也高达10m/ min, 大功率主轴系统使机床可应用直径和长度均较大的砂轮进行磨削。
3) 高精度。这是近年来齿轮制造业不断追求的目标, 低速重载硬齿面也向国际标准5 级迈进。
4) 运动复合。指在一台机床上或一次装夹中可以完成多道工序的加工, 从而提高工件的加工效率, 甚至加工精度。
5) 智能制造技术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十分重视智能制造, 智能检测、机器人智能化已成为新的时代趋势。
本书是在广泛研究了国内外大量技术资料的基础上, 消化吸收继承前人的精华, 较多地反映了近三十年来引进机床、刀具、计量检测仪器等最新内容, 如硬齿面高效磨齿技术、内齿轮以滚代插、齿轮修形技术、数控加工和齿轮制造过程故障处理等新技术, 力争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推广应用新工艺奠定基础, 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本书共14 章。内容包括常用基础知识、齿轮材料和热处理、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滚齿加工、插齿加工、飞刀展成加工蜗轮、磨齿机精加工齿轮、内齿轮加工、锥齿轮加工、剃齿与珩齿加工、齿轮刀具的选择、齿轮的检测与量仪、齿轮加工的夹具及简易的工艺路线、新型制造工艺———3D打印技术。附录中包括一些基础资料和企业介绍等内容。
参加本书第2 版编写的人员来自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科技大学、郑州机械研究所、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电力环保设备总厂、德昌电机(深圳) 有限公司、洛阳索沃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本书的主编之一张帮栋高级工程师(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 技术革新能手及学科带头人, 具有50 多年现场实践经验。
参加编写的上海电力环保设备总厂张展高级工程师, 不仅编辑了重要章节还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编辑出版时间和作者水平有限, 错误和漏洞难免, 望同行业专家、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编 者
《精密机械加工技术指南》(第3版) 本书是一部面向精密机械加工领域从业人员、工程师、技术员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实用技术指南。作为《精密机械加工技术指南》的最新修订版,本书在深入梳理和系统整合了基础加工原理和先进工艺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于当前机械加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需求,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权威、前沿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指导。 内容概述: 《精密机械加工技术指南》(第3版)内容详实,覆盖了精密机械加工的各个关键环节,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再到新兴技术应用,无不涉及。全书分为以下几大核心部分: 第一部分:精密机械加工基础理论与原理 材料科学与性能分析: 详细阐述了常用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等,并重点分析这些材料特性对加工过程的影响,如切削机理、热变形、表面应力等。 切削运动与切削力学: 深入剖析了各种切削运动(如车削、铣削、钻削、磨削等)的几何学原理,详细讲解了切削力、切削热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 刀具材料与几何设计: 全面介绍了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金刚石等先进刀具材料的性能特点、应用范围,以及刀具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等几何参数对切削过程的影响和优化设计原则。 切削参数优化: 系统阐述了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等关键切削参数对加工效率、刀具寿命、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并提供了不同加工条件下的优化选择方法。 机床动力学与振动分析: 讲解了机床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刚性、阻尼和固有频率,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振动源、传播途径和抑制措施,旨在提高加工稳定性。 第二部分:传统与现代精密加工工艺 车削与铣削工艺: 涵盖了普通车削、精密车削、数控车削、外圆铣削、端面铣削、型腔铣削等多种工艺,重点介绍了高效、高精度加工方法、刀具路径规划及参数设置。 磨削与抛光工艺: 详细讲解了平面磨削、外圆磨削、内圆磨削、无心磨削等传统磨削技术,以及金刚石砂轮、CBN砂轮等新型磨削技术。同时,对机械抛光、化学抛光、电解抛光等表面精加工技术进行了深入阐述。 钻削、镗削与攻丝工艺: 介绍了各种钻孔、扩孔、镗孔方法,以及螺纹加工(攻丝、套丝)的工艺要点和精度控制。 电加工技术: 详尽阐述了电火花加工(EDM)、电解加工(ECM)、离子束加工(IBM)等先进电加工技术的原理、设备、工艺参数及应用实例,特别是在难加工材料和复杂型面加工中的优势。 激光加工技术: 聚焦于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打标、激光表面强化等应用,讲解了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设备选型、工艺参数优化及高精度加工控制。 超精密加工技术: 重点介绍了金刚石车削、纳米压印、分子束外延(MBE)等达到亚微米乃至纳米级精度加工的方法和设备,为微纳制造领域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部分:精密加工过程控制与质量保证 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控制: 详细分析了影响加工精度的各种因素(如机床精度、工装夹具、热变形、刀具磨损等),并介绍了提高加工精度的具体措施。对表面粗糙度、表面层性能、表面形状误差等关键质量指标的评定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测量与检验技术: 系统介绍了各类测量仪器(如三坐标测量机、影像测量仪、激光干涉仪、粗糙度仪等)的使用方法、精度评定及在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工艺过程仿真与优化: 介绍了基于CAE/CAD/CAM的加工过程仿真技术,包括切削力仿真、热变形仿真、刀具磨损预测等,以及如何利用仿真结果优化工艺参数和刀具路径。 自动化与智能化加工: 探讨了数控(CNC)技术、机器人应用、智能传感器、物联网(IoT)等在精密机械加工中的集成应用,以及如何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智能化。 第四部分:新兴加工技术与应用 增材制造(3D打印)在精密制造中的应用: 重点介绍金属3D打印(如SLM、EBM)和精密陶瓷3D打印技术,以及其在原型制造、复杂结构件制造、模具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并与传统减材制造进行对比分析。 微纳加工技术: 涉及微细加工(MEMS/NEMS)、光刻、刻蚀等技术,为微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等行业提供关键支撑。 绿色与可持续加工: 关注节能减排、环保材料、低污染加工液的应用,以及循环利用等绿色制造理念在精密加工中的实践。 特点与优势: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内容既有严谨的理论基础,又不乏丰富的工程实例和操作指导。 内容全面与前沿: 涵盖了精密机械加工的经典技术和最新发展,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学习需求。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大量图表、示意图和实物照片,使复杂的技术概念更加直观易懂。 系统性与条理性强: 章节划分清晰,逻辑性强,方便读者查阅和深入学习。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高: 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技术参数、工艺流程和问题解决方案,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生产。 目标读者: 机械制造、材料成型、工业工程等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 从事精密零件加工、模具制造、精密仪器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工程师、技术员和操作人员。 从事精密机械加工工艺研发、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相关专业人员。 对精密机械加工技术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爱好者。 《精密机械加工技术指南》(第3版)将是您在精密加工领域不断探索、提升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这绝对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而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能翻完的教材。我是一名有十几年齿轮加工经验的老技师了,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都比较细致,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型的加工技术和高精度齿轮的制造,总是觉得了解不够深入。 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内容深度上做得非常出色,对于那些我们常年打交道的工艺,比如磨齿、插齿,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设备原理和操作步骤,更深入地探讨了影响加工精度的关键因素,比如机床刚性、刀具补偿、热变形等,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模具设计和制造的部分,对于渐开线齿轮、摆线齿轮等复杂齿形的模具,书中都有详细的计算方法和制造工艺,这对于我们优化模具设计,提高生产效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书中还涉及了很多前沿的加工技术,比如激光加工、电解加工等在齿轮制造中的应用。虽然我目前接触得不多,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这些技术的原理、优势和适用范围,这为我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书中还对不同材料的齿轮加工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比如碳钢、合金钢、不锈钢、甚至一些特种材料,针对不同材料的切削性能、热处理工艺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这对于我们在实际生产中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案非常有帮助。 另外,这本书的案例分析也非常到位。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际生产案例,详细描述了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书中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案例贴近实际,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工作经验相结合,举一反三。比如,书中对某个高精度齿轮加工中出现的表面粗糙度超差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刀具磨损、切削液选择、进给速度等多个方面给出了优化方案,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专业,充满了技术性的严谨。但是,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的时候,并没有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准确的表述,将复杂的知识点分解开来,让人能够逐步理解。而且,书中对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公差”和“精度”、“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光洁度”等,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区分,避免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产生误解。 从装帧和排版上来说,这本书也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籍。厚实的封面,优质的纸张,清晰的排版,以及大量的插图和表格,都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水准。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一种厚重而严谨的学术氛围。 总而言之,《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技术书籍。它不仅巩固了我已有的知识,更拓宽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于像我这样的资深技术人员来说,它更像是一部“修炼秘籍”,不断地激发我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动力。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这本书时,就被其厚重的内容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在汽车变速器领域工作了十多年的资深工程师,我始终认为,对于齿轮制造这样精密且关键的环节,一本全面、准确、实用的参考书是不可或缺的。 这本书的第一个亮点,在于它对各种齿轮类型的详细讲解。从最常见的直齿圆柱齿轮,到渐开线斜齿轮、人字齿轮、锥齿轮、蜗轮蜗杆等,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几何参数、设计原则以及相应的制造工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特殊齿形,如弧齿锥齿轮、摆线齿轮的加工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这对于我们在设计制造复杂变速器时,选择合适的齿轮类型,优化传动方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其次,本书在加工工艺的细节处理上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在描述滚齿工艺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滚刀的种类、参数选择,还深入探讨了进给量、切削速度、切削深度对齿轮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刀具寿命和磨损的预测,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刀具补偿,这对于保证大批量生产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对于我这样需要关注生产效率和成本的工程师来说,这些细节信息价值连城。 再者,书中关于“热处理与表面处理”的部分,内容非常丰富。我深知,齿轮的寿命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工艺。书中详细介绍了渗碳、感应淬火、真空淬火、氮化、喷丸等多种工艺,并分析了它们对齿轮硬度、强度、耐磨性和抗疲劳性的影响。书中还给出了针对不同材料和不同工况下的热处理工艺选择指南,这为我们优化热处理方案,提高齿轮的可靠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本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其清晰的结构和易于理解的语言。尽管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计算,但作者的表述方式清晰流畅,逻辑性强。大量的图表、插图和表格,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实践经验谈”和“常见问题解答”,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和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总而言之,《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书”。它不仅能够帮助我巩固已有的知识,更能为我提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并且对提升我团队的技术水平,也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评分

作为一名在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耕耘多年的技术总监,我深知一本高质量的技术手册对于团队技术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的到来,无疑是给我团队送来的一份厚礼。 首先,这本书在内容上的覆盖面非常广,几乎涵盖了现代齿轮制造的所有重要方面。从最基础的齿轮几何学、材料学,到各种加工方法(如滚齿、插齿、剃齿、磨齿、珩齿等),再到后续的热处理、表面处理、精密测量和质量控制,每一项内容都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阐述。尤其让我赞赏的是,书中不仅介绍了传统工艺,还对一些新兴的加工技术,如激光切割、增材制造(3D打印)在齿轮制造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这为我们团队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方向。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深度分析上。例如,在介绍剃齿工艺时,书中不仅说明了剃刀的类型、角度、转速等参数的选择,还详细分析了剃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齿面粗糙度超差、齿形误差增大、噪音高等问题,并且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这些分析往往是我们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痛点,而书中给出的指导,可以直接应用到生产线上,提高我们的解决问题的效率。 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齿轮精度等级与制造工艺选择”的部分。这部分内容非常系统,从国际通用的精度等级标准,到不同精度等级对应的制造工艺方法,再到不同工艺在实现精度等级方面的优劣势分析,都进行了清晰的对比。这对于我们团队在产品设计阶段选择最优的制造工艺,以达到成本效益和性能要求的最佳平衡,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此外,书中对齿轮设计与制造的结合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不仅关注如何制造齿轮,还强调了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制造因素,例如,在设计齿轮时,就应该考虑到实际的加工能力和设备的限制。这种“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的思路,对于我们实现高效、高质量的生产至关重要。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这种理念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 从语言风格上看,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作者的写作方式却能够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大量的图解、表格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使得复杂的机械加工过程变得直观易懂。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工业现场提示”,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对于一线技术人员非常有帮助。 总而言之,《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是一本集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于一体的权威性著作。它为我们团队的技术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未来的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从事齿轮制造、设计和质量控制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起步的齿轮设计师,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性地引导我进入这个领域的书籍。《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无疑是我近期的“宝藏”。 这本书从最基础的齿轮类型和参数定义开始,循序渐进地带领我理解齿轮设计中的每一个要素。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齿轮强度计算”的部分,它不仅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步骤,还深入分析了影响齿轮强度的各种因素,例如齿形、齿厚、材料、应力集中等。书中还提供了多种设计场景下的计算实例,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实际的设计问题中。 另外,书中对“齿轮传动平稳性和降噪设计”的探讨,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在实际的传动设计中,除了强度,平稳性和噪音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齿形(如变位系数、压力角、螺旋角等)来改善齿轮的啮合特性,减少传动误差,从而达到降低噪音、提高传动平稳性的目的。书中还介绍了常用的降噪技术,如表面纹理化、吸音材料的应用等,这让我对齿轮的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制造工艺与设计结合”的强调。它清楚地认识到,再完美的设计,如果无法被有效地制造出来,都是空谈。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制造工艺的原理和限制,以及它们对设计参数的影响。例如,在设计斜齿轮时,需要考虑到滚刀的排屑能力和加工精度;在设计锥齿轮时,需要考虑其复杂的空间曲面加工。这种“设计为制造而优化”的理念,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表格和图表,例如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常用刀具的规格型号、各种加工方法的精度范围等。这些详尽的数据,极大地简化了我们的设计过程,也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 从语言风格上看,这本书的专业性与易读性得到了很好的平衡。作者在解释复杂的概念时,会运用清晰的比喻和丰富的实例,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乐趣。而且,书中还鼓励读者进行思考和探索,这对于培养独立的设计能力非常有帮助。 总而言之,《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是一本非常适合初学者和进阶者阅读的优秀设计参考书。它不仅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教会了我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设计出更优秀、更可靠的齿轮。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重要的启蒙者和指导者。

评分

我一直对机械制造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齿轮制造,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数精密之处的领域。在工作中,我接触过不少关于齿轮的书籍,但《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无疑是我近几年来读到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 这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度。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制造”的指南,更是对“为何如此制造”的深入剖析。从齿轮的基本设计原理,到各种加工方法的理论基础,再到实际生产中的细节把握,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渐开线齿轮”的讲解,它不仅介绍了渐开线方程的推导,还深入分析了其作为最优齿廓的原因,以及在实际加工中如何精确控制渐开线的形成。 书中关于“加工精度与误差分析”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齿轮的精度直接决定了其在传动中的性能,而误差的产生又是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这本书详细分析了各种误差的来源,比如机床误差、刀具误差、材料变形、装夹误差等,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和补偿方法。这对于我理解齿轮加工中的难点,以及如何通过工艺优化来提高产品精度,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思路。 另外,本书对“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关注,也让我觉得它是一本与时俱进的书籍。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工业领域,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层出不穷。书中对一些新型齿轮材料,如高性能合金、复合材料的应用,以及新的加工技术,如超精密加工、电解加工、磁流变抛光等在齿轮制造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这为我拓宽了视野,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独具特色。它在保持技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善于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使得晦涩的技术知识变得易于理解。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研发故事”和“工程师感悟”,这让我感受到了机械制造背后的匠心精神和创新活力。 总而言之,《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和前沿视野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齿轮制造的百科全书。我从中受益匪浅,也相信它能够为更多热爱机械制造的朋友带来启发和帮助。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刚刚入行不久的机械工程师,我一直觉得自己在齿轮加工方面存在很多盲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总感觉隔着一层纱。市面上也看过不少相关书籍,但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本既能系统讲解,又能指导实践的书。《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首先,它的内容之全面,让我感到惊喜。从最基础的齿轮类型、材料选择,到各种加工方法的详细介绍,再到后续的热处理、检测和表面处理,几乎涵盖了齿轮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工艺都配有清晰的原理阐述、操作要点、设备选择以及潜在的工艺问题和解决方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复杂齿轮(比如螺旋伞齿轮、锥齿轮)的加工方法讲解得尤为透彻,配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理解。 其次,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它不是那种只讲概念的书,而是真正从工厂生产一线出发,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各种细节。比如,在讲到滚齿加工时,不仅仅介绍了滚刀的类型和参数选择,还详细说明了如何根据齿轮精度要求和材料特性来优化切削参数,如何避免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毛糙、崩刃等问题,甚至还提到了刀具的维护和更换周期。这些都是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而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再者,语言表达非常清晰易懂。尽管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但作者总是能用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并辅以大量的实例。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作者会用生动的比喻来帮助读者理解,这一点对于我这样需要快速掌握新知识的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技巧提示”和“注意事项”,这些小小的亮点,往往能帮助我避免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 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合理,章节之间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工艺流程到微观的参数设置,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我通常会先阅读整体章节,对整个制造过程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深入到感兴趣或需要解决的具体工艺环节。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此外,这本书在排版和装帧上也很用心。纸张质量好,印刷清晰,图文并茂,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每一页都充满了信息量,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杂乱无章。封面设计也很简洁大气,符合一本专业技术手册的风格。 总的来说,《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它陪伴我走过了从入门到精通的道路。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齿轮设计、制造、质量控制以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您工作中最得力的助手。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机械加工技术顾问,我阅览过的技术书籍不计其数,但真正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的,往往是那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还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著作。《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无疑就属于这一类。 这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它并没有停留在对传统齿轮制造工艺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各种工艺背后的原理,并且对新型的加工技术和智能化制造在齿轮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例如,书中关于齿轮精密测量技术的部分,详细介绍了光学测量、三坐标测量以及数字模拟技术在齿轮精度控制中的应用,这对于提高齿轮的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的章节。在传统的制造观念中,很多时候我们更侧重于“如何制造”,而这本书则将“如何做得更好”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书中对各种工艺参数的优化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给出了详细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这对于我们进行成本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品率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例如,在讨论螺纹磨削时,书中不仅介绍了磨削原理,还详细分析了磨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精度和疲劳强度的影响,并给出了最优化的参数选择方案。 此外,本书在材料科学与热处理工艺的结合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齿轮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和热处理工艺的选择。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常用齿轮材料的特性,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热处理工艺,并对不同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对比。这对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以满足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要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书中对航空航天领域常用的高强度钢材料在齿轮制造中的应用,以及相应的特殊热处理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这对于我们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提升技术水平非常有帮助。 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其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作者在编排上,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工艺,再到应用和发展趋势,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也能通过详细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例如,在介绍齿轮的失效模式和预防措施时,作者不仅列举了常见的失效类型,还详细分析了导致失效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改进建议。 从语言风格上看,本书的专业性与可读性相结合。作者在保持技术严谨性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大量的图解、表格和公式,使得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直观易懂。 总而言之,《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是一本集理论、实践、前沿技术于一体的优秀技术手册。它不仅能够帮助我巩固已有的知识,更能为我提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我国齿轮制造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为一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对机械制造领域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像齿轮制造这样精密而复杂的技术。在学校的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内容相对比较基础,而且理论性比较强,很多时候都无法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 《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的出现,就像是一座桥梁,将我从书本的理论世界带到了真实的生产车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详实,从齿轮的基本概念、分类、设计原则,到各种加工方法、设备介绍,再到质量检测和应用领域,几乎无所不包。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种加工工艺的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加工方法的详细解读。比如,在介绍滚齿加工时,书中不仅讲解了滚刀的类型、齿形、角度等参数的选择,还详细介绍了滚齿机的工作原理、传动系统,以及如何根据齿轮的材料、精度等级和批量来选择合适的滚齿工艺参数。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和实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复杂的加工过程。比如,在描述如何进行齿形误差补偿时,书中就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操作步骤,这让我受益匪浅。 此外,书中还重点介绍了齿轮的热处理工艺,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我了解到,热处理对齿轮的性能至关重要,不同的热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组织和性能,从而影响齿轮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等。书中详细介绍了渗碳、碳氮共渗、淬火、回火等常见的齿轮热处理工艺,并分析了各种工艺对齿轮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来达到最佳效果。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丰富的案例分析。书中列举了许多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并详细分析了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书中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这些案例生动形象,贴近实际,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知识。例如,书中分析了一个在高精度齿轮制造中出现的表面硬度不均的问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过程和解决方案,让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语言方面,虽然是专业技术书籍,但作者的表述非常清晰,逻辑性强。即使是对于一些比较晦涩的专业术语,作者也能够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插图来解释,让我能够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一些“温馨提示”和“注意事项”,这些小小的细节,却能帮助我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总而言之,《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料。它不仅帮助我系统地学习了齿轮制造相关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机械制造领域的兴趣。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未来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

刚拿到《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这本书,我就被它的专业性和翔实的内容所吸引。作为一名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齿轮制造对于整个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性,也因此对相关的技术书籍要求极高。 这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复杂齿轮制造工艺的深度挖掘。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我们经常需要制造高精度、高强度、高可靠性的特殊齿轮,例如行星齿轮、螺旋伞齿轮、准双曲面齿轮等。书中对这些复杂齿轮的制造方法、关键技术和精度控制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是对一些难度极大的加工工艺,例如齿轮的磨削、珩齿和抛光,都有深入的讲解。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这对于我们进行精确的设计和制造非常有帮助。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材料选择与热处理”的章节。航空发动机齿轮对材料的性能要求非常苛刻,需要具备高强度、高硬度、优异的抗疲劳性、耐高温性和耐磨性。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适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特种钢材,如高强度合金钢、马氏体时效钢等,并对这些材料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加工特性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热处理工艺,如渗碳、碳氮共渗、真空淬火、低温回火等,以及它们对齿轮性能的影响。这对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以满足发动机的严苛要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书中还对齿轮的动态性能和振动分析进行了探讨。在航空发动机中,齿轮的运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和寿命。书中介绍了齿轮的啮合特性、传动误差、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齿形和齿轮副的刚度来降低振动和噪音。这对于我们进行齿轮的仿真分析和性能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本书的案例分析也非常有价值。书中列举了一些航空发动机齿轮制造中的典型案例,详细描述了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运用书中提供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案例贴近实际,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工作经验相结合,举一反三。 从语言风格上看,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作者的表述却非常清晰,逻辑性强。大量的图解、表格和精确的公式,使得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直观易懂。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验总结”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对于我们一线技术人员非常有帮助。 总而言之,《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是一本集理论、实践、前沿技术于一体的权威性著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我巩固已有的知识,更能为我提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我国航空发动机齿轮制造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刚入职不久的设备维护工程师,对于齿轮这个机械传动中至关重要的部件,我一直希望能有系统深入的学习。平时在车间里,虽然能接触到各种齿轮,但对于它们的制造工艺、加工原理、以及如何判断和处理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直感觉不够清晰。《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的出现,简直就像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 这本书的内容,从基础知识到实际操作,几乎面面俱到。开篇就详细介绍了齿轮的几何形状、基本参数和分类,让我能够快速建立起对各种齿轮的基本认知。紧接着,书中就开始深入讲解各种齿轮的制造工艺,比如滚齿、插齿、剃齿、磨齿等。对于每一种工艺,书中都详细描述了它的工作原理、所使用的设备、关键工艺参数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对于我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判断故障原因,以及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都非常有帮助。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齿轮的失效模式与预防”的章节。在实际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齿轮损坏的情况,比如齿根折断、齿面磨损、剥落等。这本书详细分析了各种失效模式发生的原因,比如材料缺陷、加工误差、润滑不良、过载等,并且给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齿轮损坏的根源,从而在维护保养时更有针对性,也能为操作人员提供更专业的建议。 另外,书中关于“齿轮的检测与验收”的部分,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了解到,齿轮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制造过程,更在于精准的检测。书中介绍了各种齿轮的检测方法,比如齿形误差、齿距误差、径向跳动、表面粗糙度等的检测手段和仪器。这让我能够更科学地评估齿轮的质量,判断是否需要更换或修复。 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易懂,即使是对于一些比较专业的概念,作者也能够用通俗的比喻来解释,让我能够轻松理解。而且,书中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表格,将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直观易懂。我特别喜欢书中提供的一些“小贴士”,这些都是实用的经验之谈,对于一线操作人员来说非常有帮助。 总而言之,《齿轮制造工艺手册(第2版)》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技术手册。它不仅帮助我系统地学习了齿轮制造相关的知识,更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在设备维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工作中最得力的助手,让我能够更自信、更专业地完成我的工作。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