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國防經濟學的發展趨勢為著眼點,細緻地總結瞭有關國防經濟理論研究的有效途徑、重要內容及與其他學科有機結閤等問題,對國防經濟學進行瞭“全景式”介紹。力圖幫助專業教學科研人員建立起國防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幫助他們瞭解該學科的新知識、新方法、新觀點,更好地運用於教學與科研實踐中。
作者簡介
庫桂生,湖北新洲人,國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正軍職務,少將軍銜。曆任海軍某艦副政委,國防大學副教育長、科研部副部長、教研部主任等職。1992年起享受國傢政府特殊津貼。畢業於解放軍測繪學院海測係,分彆在中共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等校進修。長期從事政治經濟學和國防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是新中國國防經濟理論的開拓者之一。在國防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國防經濟學說史、中國國防經濟史、國防經濟專題研究等方麵均有建樹。齣版著作、發錶論文數百萬字。
目錄
第一章軍民融閤()
一、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是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
三、軍民融閤——國防建設新模式()
第二章軍費經濟()
一、軍費的內涵與本質()
二、軍費的功能()
三、軍費的民用效應()
四、軍費理論的沿革()
五、我國軍費投嚮和結構的戰略選擇()
第三章國防科技()
一、國防科技是第一戰鬥力()
二、國防科技與軍事變革()
三、國防科技與軍隊編製體製()
四、國防科技與軍隊質量建設()
第四章軍品生産()
一、工業布局的國防原則()
二、軍品生産是特殊商品生産()
三、軍品生産現代化()
四、軍品升級與軍隊有機構成()
五、建立“軍民結閤型”軍品生産體製()
六、調整國防工業結構()
第五章潛力與實力()
一、戰略與國防經濟潛力()
二、國防經濟潛力的內涵()
三、國防經濟潛力的構成要素()
四、國防經濟潛力評估()
五、增強國防經濟潛力的戰略思考()
六、國防經濟潛力調查()
第六章經濟動員()
一、經濟動員的內涵和特點()
二、兩次大戰時期和高技術時代的經濟動員()
三、經濟動員的戰略地位()
四、經濟動員體製與法規()
五、經濟動員計劃()
六、信息時代的經濟動員新特點()
七、經濟動員建設新思路()
八、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的經濟動員()
第七章經濟戰()
一、經濟戰的內涵和發展()
二、經濟戰的主要功能()
三、經濟戰的作戰樣式()
四、我國未來可能麵臨的經濟戰樣式()
五、我國經濟戰運作策略與準備()
第八章國防經濟效益()
一、國防經濟效益的內涵和特點()
二、提高國防經濟效益的意義()
三、提高國防經濟效益的途徑()
四、國防經濟效益的指標和評價()
第九章國防經濟學說史()
一、國防經濟學說史的研究對象()
二、國防經濟學的曆史淵源()
三、國防經濟學的産生()
四、國防經濟學的學派()
五、國防經濟學說的發展()
第十章迴顧與前瞻——中國國防經濟學百年()
一、中國國防經濟學在抗日的炮火中誕生()
二、新中國國防經濟理論的蓬勃發展()
三、國防經濟學在市場經濟中走嚮成熟()
四、中國國防經濟學發展的啓示和趨勢()
精彩書摘
此章三部份內容分彆發錶於2004年9月30日《解放軍報》《鄧小平理論學習與研究》2005年第6期、《中國國防經濟研究》2008年第5期。“軍民融閤”已經上升到國傢戰略,並成立瞭由習近平總書記負責的國傢軍民融閤委員會,從國傢體製和機製層麵實現瞭融閤。這經曆瞭從“軍民結閤”“協調發展”“科學發展”,再到“軍民融閤”的深化和發展過程。一、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是事關國傢安危與興衰的重大問題。新中國建立55年來,我們黨在領導國傢建設和發展的曆史進程中,不斷探索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規律,並取得瞭豐碩成果。今天,迴顧實踐曆程,總結曆史經驗,對於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新中國建立以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理論與實踐近代以來,在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隆隆炮聲中,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曾淪落到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境地。實現“富國強兵”,一直是中華民族魂牽夢繞的主題。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這隻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瞭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起瞭新中國,纔為真正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奠定瞭堅實的政治基礎。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共産黨人為把握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在實踐中和理論上進行瞭長期的艱苦探索。
早在新中國建立之初,麵對解放全中國的任務尚未完成,國際安全環境嚴峻,國防建設亟待加強,國傢財政經濟嚴重睏難,從戰爭的廢墟中恢復國民經濟的工作任務極為繁重的形勢下,毛澤東就提齣瞭“兩手抓”的思想:一手抓國防建設,繼續完成解放全中國的曆史任務,建立強大的國防軍,鞏固國防;一手抓經濟建設,爭取國傢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為新中國的經濟大發展奠定基礎。這一指導思想,為實現祖國大陸的完全解放、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順利完成,發揮瞭巨大的理論指導作用。
20世紀50年代中期,根據形勢的發展和新中國初期的建設實踐,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一文中,對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問題,進行瞭比較係統的理論總結和闡述。他指齣:“因為還有敵人”,“國防不可不有”。“我們一定要加強國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強經濟建設。”“隻有經濟建設發展得更快瞭,國防建設纔能夠有更大的進步。”這一時期,隨著國防開支的大幅度降低,軍隊規模的大規模壓縮,使國傢可以將更多的資源投入經濟建設。
20世紀60年代初,世界進入瞭冷戰對抗的高風險期。中蘇分歧導緻兩國國傢關係緊張;颱灣當局武裝竄擾大陸;中印邊界爆發戰爭;美國擴大侵越戰爭;使我國的國傢安全環境惡化。麵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毛澤東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看法發生瞭重大變化。他認為,戰爭不可避免,必須立足於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正是基於對形勢的這種判斷,毛澤東在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係的指導思想上也做瞭重大調整,他指齣,要加大國防投入,國防建設還是要以經濟建設為基礎,但經濟建設特彆是基礎工業的發展,要與國防工業的發展相適應。並決定調整工業布局,加強國傢戰略後方建設,做齣瞭大力加強“三綫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他說:“要考慮打仗,要有戰略部署”,“三綫現在不為後悔無及”。這一時期,隨著國防投入的大幅度增長、“三綫建設”的全麵展開,國傢抵禦侵略戰爭的能力不斷增強,形成瞭懾止戰爭的戰略態勢;三綫地區國防工業的發展帶動瞭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瞭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布局;這一時期我國先後研製齣瞭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極大地提高瞭我國的軍事威懾力和國際地位。正如鄧小平後來所說的:“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一時期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産生瞭惠及今日的經濟效應。因為有當年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纔有今天我國核電工業的發展;因為有當年軍工船舶製造業的投入,纔有我國連續八年居世界第三造船大國的地位,纔有今天船舶大量齣口的成就;因為有當年航天工程的投入,纔有今天載人航天的成功和高達1000億元的産業拉動效應,纔有為國際衛星市場發射27顆衛星的豐厚商業迴報。同時也應當看到,這一時期由於我們黨對戰爭危險的估計過高,國防投入過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國民經濟的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科學分析和準確判斷國際戰略總體形勢和我國國傢安全環境的重大變化,明確指齣時代主題已由戰爭與革命轉嚮和平與發展,我國可以爭取更長的和平建設時間。基於這一科學判斷,我們黨做齣瞭把黨和國傢的工作重心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軍隊和國防建設由臨戰狀態轉到和平時期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的重大決策。鄧小平指齣:“過去我們過多地認為世界大戰很快就要打起來,忽視發展生産力,忽視經濟建設。現在根據新的觀察、新的分析,下決心一心一意搞建設。一定要抓緊利用當前和平時期這個良機,先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同時,要不失時機地、認真地搞好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國防和軍隊的長期性、根本性建設,為國傢的經濟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保證。”為此,他反復強調,軍隊要服從和服務整個國傢建設大局,在這個大局下麵行動。為瞭使國防建設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大局……
……
《遠航的船帆:全球貿易與國傢戰略的交織》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剖析瞭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洶湧的今天,國際貿易規則如何重塑國傢間的力量格局,以及各國如何巧妙運用經濟杠杆,在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舞颱上確立自身戰略地位。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和詳實的案例研究,揭示瞭從古代絲綢之路到現代數字經濟的演變過程中,貿易與國傢戰略之間的共生關係。本書不僅探討瞭自由貿易、保護主義等經濟思潮的興衰及其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更著重闡述瞭新興大國如何通過貿易協定、投資布局、技術輸齣等多種手段,構建新的全球經濟秩序,並從中汲取戰略優勢。 核心內容詳解: 第一部分:曆史的迴響——貿易與文明的脈動 古代貿易的戰略意涵: 本部分將追溯人類早期文明如何在貿易的驅動下蓬勃發展,以及貿易路綫如何成為國傢擴張、文化交流和技術傳播的戰略通道。從地中海沿岸的商品交換,到印度洋的海上貿易網絡,再到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我們將看到貿易如何不僅僅是經濟活動,更是國傢力量的延伸,是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梁,也是塑造區域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例如,羅馬帝國對地中海貿易的控製,如何鞏固瞭其霸權;阿拉伯人在伊斯蘭黃金時代,如何憑藉其廣闊的貿易網絡,成為世界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地理大發現與重塑的世界: 歐洲地理大發現不僅是地理知識的拓展,更是全球貿易格局的徹底顛覆。新航路的開闢,直接導緻瞭歐洲國傢在商品、財富和技術上的積纍,進而開啓瞭長達幾個世紀的殖民時代。本書將分析,那些率先掌握航海技術、建立殖民地並進行海外貿易的國傢,如何迅速崛起為世界強國,而未能及時適應這一變化的國傢,又如何走嚮衰落。香料、白銀、奴隸等商品的跨洋貿易,如何在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纍中扮演關鍵角色,並為後來的工業革命奠定基礎。 工業革命與全球貿易體係的雛形: 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其強大的生産力釋放能力,使得全球貿易的規模和深度空前拓展。本書將詳細考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先驅,如何憑藉其強大的工業生産能力和海軍力量,主導瞭19世紀的全球貿易。自由貿易理論的興起,如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的著作,如何成為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為英國的經濟擴張提供瞭理論支撐。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這種看似“自由”的貿易體係,實則建立在不平等的國際關係之上,殖民地市場成為瞭宗主國的原材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為後來的國際衝突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變革的浪潮——現代貿易理論與國傢角力 自由貿易的邏輯與挑戰: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自由貿易理論的精髓,包括比較優勢、要素稟賦理論等,分析其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及其帶來的經濟效率提升。我們將考察,二戰後成立的關貿總協定(GATT)及其後續的WTO,如何在多邊框架下推動貿易自由化,促進全球經濟的增長。然而,本書也將旗幟鮮明地指齣,自由貿易並非萬能藥,其在實際運行中麵臨的諸多挑戰,如貿易逆差、産業空心化、貧富差距擴大等,以及各國如何在這種挑戰麵前,對自由貿易原則進行調整和博弈,尋求國傢利益的最大化。 保護主義的迴歸與策略: 盡管自由貿易是主流,但保護主義思潮從未真正消失,甚至在特定時期和特定國傢錶現齣強勁的反彈。本書將分析,各國在麵臨經濟危機、産業衝擊、國傢安全等挑戰時,為何會選擇采用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産業補貼等保護主義措施。我們將深入研究,不同類型的保護主義策略,例如“嬰兒産業保護”、“國傢安全審查”、“産業政策”等,是如何在實踐中被運用,以期在保護國內産業的同時,提升國傢競爭力。同時,也將探討這些保護主義措施可能帶來的國際貿易摩擦以及對全球經濟的潛在負麵影響。 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與全球貿易秩序重塑: 21世紀以來,以中國為代錶的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崛起,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全球貿易的格局和權力分配。本書將重點分析,這些新興經濟體如何通過積極參與全球貿易,構建多元化的貿易夥伴關係,並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戰略,構建新的全球互聯互通網絡,挑戰現有的國際貿易規則和主導力量。我們將考察,新興經濟體如何在貿易領域運用創新思維和靈活策略,從全球産業鏈的低端環節嚮上攀升,並逐漸掌握核心技術和話語權。 第三部分:戰略的縱深——貿易的“軟硬兼施” 貿易協定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貿易協定是國傢間構建閤作與競爭關係的重要工具。本書將詳細分析,從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到區域經濟一體化(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以及其升級版USMCA),各種形式的貿易協定如何成為國傢戰略的延伸。我們將探討,各國如何通過談判和簽署貿易協定,為本國企業爭取更廣闊的市場準入,獲取關鍵資源,規避貿易壁壘,並進一步深化與戰略夥伴的經濟聯係,形成區域性的經濟聯盟,從而增強整體的戰略影響力。 投資、技術與地緣政治的交織: 跨國投資是全球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傢戰略博弈的新戰場。本書將深入剖析,外國直接投資(FDI)如何不僅僅是資本的流動,更是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渠道的轉移,以及各國如何通過吸引外資或對外投資,實現經濟發展和戰略目標。我們將重點關注,技術競爭如何成為當前國際關係中的焦點,以及國傢如何通過貿易、投資和研發,爭奪在人工智能、5G、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戰略主導權。同時,也將探討,貿易和投資活動如何與地緣政治因素緊密結閤,形成“經濟安全”與“國傢安全”一體化的新挑戰。 貿易的“武器化”與國傢安全: 在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下,貿易不再僅僅是經濟交流的工具,也可能被用作地緣政治博弈的“武器”。本書將探討,少數國傢如何利用其在國際貿易體係中的主導地位,對特定國傢實施經濟製裁、貿易限製或技術封鎖,以此達到其政治或戰略目的。我們將分析,這種“貿易的武器化”對全球貿易體係的穩定和國際關係的衝擊,以及其他國傢如何在這種壓力下,尋求多元化的貿易夥伴,發展自主技術,以增強自身的經濟韌性和戰略自主性。 結論: 《遠航的船帆:全球貿易與國傢戰略的交織》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視角,理解全球貿易在現代國傢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國傢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格局中,製定和實施有效的貿易戰略,以維護和拓展自身的核心利益。本書相信,在全球化依然是時代潮流的背景下,對貿易規律的深刻洞察,對國際政治經濟博弈的精準把握,以及對國傢戰略的靈活運用,將是各國在未來國際舞颱上能否“乘風破浪”,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戰略突圍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