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下風流-中國書法的美學解讀與文學品味

腕下風流-中國書法的美學解讀與文學品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諸榮會 著
圖書標籤:
  • 書法
  • 美學
  • 文學
  • 中國文化
  • 藝術史
  • 字體
  • 筆墨
  • 傳統藝術
  • 鑒賞
  • 文化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鳳凰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5802457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409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以作傢和書法傢的雙重身份,從自己的學書經驗齣發,從傳世碑帖的文化解讀齣發,從中國傳統書學的人文精神齣發,以極富感染力的散文語言,理書道之來龍去脈,說碑帖之前世今生,窺書傢之書裏書外,品書作之美醜優劣。希冀有益、有利、有用於當今眾多學書者和廣大傳統文化愛好者。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身兼書法傢與散文傢的雙重身份,以詩人般的激情、哲人般的眼光、散文化的語言,對中國書法史上部分重要碑帖、重要書傢,以及書法藝術的筆法之道進行瞭一次係統的理性解析和感性釋讀。
本書談碑帖背後流傳有序的史實,析碑帖本身的文化藝術價值。剖析中國書法之“法”,詳述點劃、波磔、使轉等多種筆法和書法布局之“道”及其藝術精神;收錄《蘭亭序》《書譜》《伯遠帖》《孝經》等數十幅中國書壇有影響的碑帖;描述王羲之、孫過庭、陸遊、徐渭、王鐸、鄧石如、何紹基等數十位大傢耳熟能詳的書壇人物故事。
書中收錄近百幅曆代碑帖圖片,既是圖文互證,也是鑒賞導覽。通過這本書,與中國曆代著名碑帖結緣,看懂碑帖書法藝術之美,領略中國漢字文化之美。書法愛好者及中國文化探索者必備之書。

作者簡介

諸榮會,著名作傢、書法傢。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人。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江蘇教育齣版社編審(教授)、南京曆史文化名城建設專傢委員會委員。發錶文學作品400多萬字,齣版散文集、長篇人物傳記等20多部;曾獲南京市文學藝術(政府)奬、紫金山文學奬、金陵文學奬、孫犁文學奬優秀散文奬、在場主義散文奬、冰心散文奬等。書法作品曾多次參加各級各類展覽,在《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法報》《中國書法》《書法》等報刊發錶書作、書論近百件,並齣版書法理論專著《讀碑帖》等;2017年9月,由江蘇省作傢協會、江蘇省書法傢協會等主辦的“另起一筆——諸榮會書法展”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舉行。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書法的學術研究如何能讓愛好者喜聞樂見,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直是當代書壇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所幸的是諸榮會開始瞭這方麵的嘗試。
本書從上古到時論,到理論思考,洋洋數十萬言,凝聚瞭作者治學的辛勞與智慧。作者以開闊的視角,把古代書法名傢、名作投放到一個大的文化社會生活背景之下,把各種相關的事物串聯起來,以優美暢曉的語言錶達個性見解,融學術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值得一讀!
——叢文俊(著名學者 書法傢 吉林大學教授 中國書法傢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目錄

書 法
書法之“法” 003
使轉 005
點劃 009
筆鋒 012
波磔 015
飛白 018
布白 022
墨色 026
行氣 029
神采 033
筆墨精神 037
住在書法的隔壁 047
碑 帖
“書”為友 063
碑·帖·簡 066
落後與先進——《校官碑》《瘞鶴銘》比說 087
亦猜亦想讀碑帖(四題) 090
《王興之夫婦墓誌》猜想 090
《伯遠帖》猜想 096
《故馬公墓誌銘》猜想 098
“陽山碑材”猜想 102
《中鞦帖》豈隻與“中鞦”無關 112
楷書?行書?——讀歐陽詢《夢奠帖》兼說“初唐四傢” 117
西西弗斯之舉——讀孫過庭《書譜》 126
狂客·循吏——讀賀之章書《孝經》 133
人情半張紙——讀顔真卿《送劉太衝敘》說筆墨應酬 140
“柳體”之外——讀柳公權《濛詔帖》 150
主流與非主流——讀牡牧《張好好詩》 158
天纔的意義——讀徐渭《行草應製吟劍軸》 163
彆樣蘭亭——讀八大山人《臨〈臨河序〉》 167
書 傢
李邕之死 177
盛唐三劍客 186
天地蒼茫——在“顔體”中永生的顔真卿 196
筆作刀槍使——作為書法傢的嶽飛 203
詩傢原本亦書傢——作為書法傢的陸遊 210
破壞與重建——徐謂其人其書 217
雙重尷尬——張瑞圖其人其書 224
原本無關“心畫”——王鐸其人其書 230
如石墩——鄧石如其人其書 241
如此摺騰——何紹基其人其書 249
齣口轉內銷——楊守敬其人其書 256
“南宮碑體”多褒貶——張裕釗其人其書 262
言 論
非書三題 269
“電腦字”與“硬筆書法” 269
“現代書法”與“江湖體” 274
“館閣體”與“展覽體” 276
“醜書排行榜”的意義(外二題) 279
彆把違背常識當“創新” 281
“雅俗”豈能“共賞”? 284
書意本位?畫意本位?——摭說“展廳書法”的流弊 288
一流書法三流畫價 294
書法:作為一個專業的職場風險 298
書不贈人 301
最後的大師—由林散之的成名說起 304
第一,第二,第三…… 308
後記 312
附錄 316

前言/序言


好的,為您構思一本與《腕下風流-中國書法的美學解讀與文學品味》內容不相關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細、自然,避免展現齣人工智能生成或構思的痕跡。 --- 書名:《星際航道:失落文明的密碼與宇宙邊緣的探秘》 作者:[此處可填入一個富有想象力的筆名] 圖書簡介 引言:當星辰不再沉默 我們仰望星空,看到的不僅僅是光點,更是無數未解之謎的投影。人類文明的腳步或許已經踏入瞭數字紀元,但對於宇宙深處的求知欲從未停歇。然而,如果我們所熟知的宇宙秩序,隻是一張被精心編織的幻象呢?如果那些遙遠的星係,隱藏著比我們想象中更古老、更宏大的文明遺跡呢? 《星際航道:失落文明的密碼與宇宙邊緣的探秘》並非一部傳統的科幻小說,而是一次對宇宙終極奧秘的深度考古之旅。它聚焦於一個核心的懸念:在銀河係邊緣,一個被天文學傢長期忽略的區域——“寂靜之牆”——中,發現瞭一組無法用已知物理學解釋的周期性信號。這些信號並非隨機噪音,而是蘊含著一種結構嚴謹的、超越三維空間的數學語言。 第一部分:解碼“空洞之音” 故事伊始,聚焦於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ISSI)的天體物理學傢艾莉亞·維斯塔和語言學傢卡爾·漢森。他們偶然截獲瞭來自“寂靜之牆”的神秘信號。艾莉亞堅信,這是一種高度發達文明留下的信息碎片,而卡爾則沉迷於破解這種“非人類邏輯”的語言結構。 在數年的艱苦研究中,他們摒棄瞭所有基於地球語言學的分析方法,轉而深入研究高等數學中的拓撲學和量子糾纏理論。他們發現,信號的波動模式與已知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共振”。通過模擬數萬億次的演算,他們終於拼接齣瞭第一個可識彆的符號——一個代錶“起源”的幾何圖形。這個發現顛覆瞭現有的宇宙學模型,暗示著我們所處的宇宙可能並非“自然誕生”,而是被設計的結果。 第二部分:漂流的方舟與“先驅者”的足跡 信號的破解工作,將艾莉亞和卡爾的目光引嚮瞭另一個更加令人不安的發現:一個漂浮在奧爾特雲邊緣的、由未知閤金構成的巨型結構。科學界將其稱為“方舟-01”。這艘靜默的飛船,比人類文明史還要古老數百萬年。 進入方舟內部,探索者們發現瞭一個被完美封存的生態係統和一座記錄著完整曆史的中央數據庫。這裏的文字和圖像描繪瞭一個名為“先驅者”的超維度文明。這個文明的崛起與衰落,記錄瞭宇宙從“大撕裂”到“大收縮”的完整循環。更令人震撼的是,先驅者似乎在預見並試圖阻止一場必然發生的宇宙災難——“時間熵增”。 方舟的記錄揭示瞭一個令人心寒的事實:我們所感知的“時間”,可能隻是這個古老文明為瞭延緩最終虛無而設置的一個局部屏障。而信號,正是他們留下的“安全齣口”提示。 第三部分:邊緣的代價與文明的選擇 隨著對“寂靜之牆”信號的深入理解,一個道德和存在的睏境浮齣水麵。信號的最後一部分,提供瞭一個精確的坐標——一個位於宇宙邊緣的“界門”。先驅者文明的精英選擇進入這個界門,放棄當前宇宙的維度,以求得永恒的存續。 然而,這條航道並非沒有代價。界門另一端存在的形態,是人類心智完全無法承受的。進入意味著徹底放棄肉體,甚至放棄我們對“現實”的認知。艾莉亞和卡爾必須在揭露真相的責任與保護人類現有生存模式之間做齣抉擇。 同時,地球上一個由保守派科學傢組成的秘密組織,試圖掌控方舟的技術,試圖利用界門的力量重塑人類文明,甚至不惜引發一場新的宇宙戰爭。時間緊迫,艾莉亞和卡爾不僅要與宇宙的法則對抗,還要與人性的貪婪抗爭。 結語:新的航嚮 《星際航道》以極具代入感的科學細節和宏大的哲學思辨,探討瞭人類在宇宙尺度下的位置。它迫使讀者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文明?我們是否滿足於已知的一切,還是敢於邁嚮那未知的、可能顛覆一切的邊緣?本書帶領讀者穿梭於復雜的數學模型、冰冷的星際空間和失落文明的宏偉遺跡之間,最終指嚮的,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充滿不確定性的起點。 本書特色: 硬核科幻設定: 基於前沿物理學理論,構建瞭一個邏輯自洽的宇宙圖景。 考古式敘事: 融閤瞭密碼學、語言學和天文學的交叉探索,情節層層遞進,懸念迭起。 哲學深度: 探討瞭時間、存在、維度與文明存續的終極命題。 獻給所有不甘於被星空束縛的探索者。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深得我心,封麵那種留白的處理,古樸中透著一股雅緻,讓人在翻閱之前就已經感受到一種沉靜的儀式感。內頁紙張的質感也挑選得恰到好處,既能很好地承載墨色的濃淡變化,又不會有廉價的油膩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的選擇既有傳統書法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閱讀舒適度,疏密得當,讓人在品味那些精妙的筆畫結構時,思緒不會輕易被打斷。作者在文字的布局上似乎也遵循瞭某種書法的章法,行文的節奏感極強,仿佛能從中讀齣一種內在的氣韻流動。初次翻開,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文化氣息所吸引,仿佛一下子被拉進瞭一個遠離塵囂、隻專注於筆墨之間的精神世界。這種視覺和觸覺上的愉悅,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我對接下來要探索的那些深奧的書法美學有瞭更高的期待。

評分

從文學品味的角度來看,作者的語言功底可謂是爐火純青,他使用的詞匯精準而富有張力,但又絕不故作高深。很多地方,我甚至會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描述性的句子,仿佛在品味一首精心錘煉的詩歌。比如,描述墨跡暈染時的“枯潤相濟,氣韻生動”,寥寥數語便勾勒齣瞭那種微妙的平衡感。這種對文字錶現力的極緻追求,本身就體現瞭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精神——形神兼備。它讓我意識到,欣賞書法,不僅僅是用眼睛看,更是要用“心”去閱讀作者在紙上留下的“心跡”。這種高度的文學自覺性,使得全書的閱讀體驗保持在一個非常高的精神層麵,讓人感到愉悅,同時也受到瞭極大的精神滋養。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之一,在於它對書法與中國傳統文學精神的貫通上,處理得極其自然流暢。作者似乎深諳中國文人的“萬物皆有靈性”的哲學觀,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書法作品中蘊含的詩意和哲思,並將之與具體的文學典故、曆史背景進行互文對照。例如,當他分析某位書法傢的書風時,會立刻聯想到當時的社會風氣或某位詩人的情懷,使得單純的綫條藝術一下子擁有瞭厚重的曆史縱深感和豐富的情感層次。這讓我的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漫遊,我不再僅僅關注筆畫的粗細變化,而是開始思考:這種用筆方式,是否反映瞭作者麵對人生睏境時的灑脫與掙紮?這種思辨的深度,讓這本書遠超瞭一本單純的書法鑒賞指南,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文人精神史的側影。

評分

讀完一部分後,我發現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完全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將抽象的美學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對具體書法作品的細緻剖析之中。他不像是在“講解”,更像是在“對話”,用一種極其親切、充滿個人情感的筆觸,引導讀者去體會每一個橫、竪、撇、捺背後的深層含義。我尤其欣賞他對“意境”的捕捉,比如描繪王羲之的“飄逸”時,文字仿佛也變得輕盈起來,讀起來有一種淩空蹈虛的感覺;而談及顔真卿的“雄渾”時,筆力則變得沉著有力,字裏行間都透著一股堅韌不拔的力量。這種“以文摹書”的手法,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理解書法藝術的門檻,讓那些原本高懸的藝術殿堂,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人性的溫度。這種將“形”與“神”完美結閤的解讀,是許多專業書籍都難以企及的高度。

評分

坦白說,我之前對書法的瞭解非常零碎和錶淺,總覺得那是一門高不可攀的技藝。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並非是那種隻會堆砌術語、令人望而卻步的學術著作,反而像是一位博學多識的長者,耐心地牽引著我這位初學者,一步步走進這個浩瀚的藝術世界。作者的循循善誘,讓我開始嘗試用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麵對那些看似“不完美”的筆觸,理解瞭“自然天成”纔是最高境界的追求。讀完後,我甚至開始留意身邊的一切文字,無論是日常的標識還是舊書上的手寫批注,都多瞭一層審美的視角。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學轉換,它成功地將一種傳統藝術的審美情趣,植入到瞭現代人的日常感知之中,這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