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在新西蘭,體驗四天三夜的叢林生活……
在英國,參加當地的數蝴蝶活動……
在美國,去諾貝爾獲奬者的傢短住……
本書共涉及瞭10個國傢跨越18個時區,是作者近幾年的遊曆之作。
作者從新西蘭齣發,途經澳大利亞、柬埔寨、挪威、摩納哥、法國、意大利、英國,最終抵達美國。一路嚮西,以“非遊客”的身分深入當地人的日常,感受不同文化中的生活哲學,嚮讀者展示瞭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內容簡介
作為一名不趕路、不趕時間的旅行人,作者從新西蘭齣發,途經澳大利亞、柬埔寨、挪威、摩納哥、法國、意大利、英國,最終到美國。一直嚮西,以“非遊客”的身份去體驗不同國傢當地人的普通生活,感受中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衝突。
作者簡介
鬍仄佳,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78級繪畫係油畫專業。
大學前做過工廠描圖工,大學畢業後做過宜賓地區藝術體育師範學校的美術教師,四川法製報攝影記者、美編等職。現於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間穿梭生活,1997年開始寫作並發錶作品,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中國等刊物上發錶文字數百萬。已齣版個人散文集《風箏飛過倫敦城》《暈船人的海》《天堂裏的孩子》。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新西蘭
以新西蘭為起點
四天三夜野遊記
澳大利亞
去尼爾森看鳥
夏透帕斯峽榖的滑雪客
柬埔寨
索皮婭和湯姆的金邊
“真臘風土” 紙上穿越記
意大利
當一天古城小鎮人
偷拍波提切利和米開朗基羅
古羅馬啓示錄
梵蒂岡
如何進入梵蒂岡?
挪威
維格蘭的人體雕塑公園
奧斯陸一日
被吉普賽小偷盯上
摩納哥
摩納哥的窮人住在哪裏?
法國
巴黎瑣記
膜拜先賢祠
香濃法國茶
勒拉旺杜語境
英國
切斯伍思貴族之傢
數蝴蝶的英國鄉下人
美國
那自由的伍德斯托剋小鳥
靜湖邊艾倫的度假屋
伊麗莎白的美國豪宅
在機場的種種
後記
前言/序言
當時差成為常態,暈頭轉嚮也就成為常態,眼睛睜著,睡意說來就來。在車上睡、在飛機上睡,又隨時醒來。聽到看到的新聞顛三倒四,與行程中我的狀態暗暗相符。
如今整個世界在瘋狂鏇轉,顛三倒四的時差把人心攪得更加煩亂,世界以沉靜、喧囂,強悍和各種不可思議且溫暖的麵貌呈現。
時間,在我按下相機快門的瞬間幾乎是靜止的,流轉的分秒被凝固在桌麵、牆麵和海平麵。我知道每天的朝陽、夕陽日日不同,卻難以用文字描繪齣它們的不同精彩,那些轉瞬即逝的細節妙不可言。相機的記憶遠遠超齣我的大腦,那喀嚓喀嚓的紀錄聲精妙,也悄悄地嘲笑我言辭的貧乏,記憶的短暫和可憐。
骨子裏還是中國人的我,早已在新西蘭、澳大利亞這兩個國傢生活好多年瞭。時間過得飛快,原本很難從一個地方挪動到另一個地方,旅行記憶十分有限的人,如今竟像一枚帶翅膀的種子,乘風飄起,以新西蘭、澳大利亞為中軸地東走西看。
新西蘭、澳大利亞的春夏鞦鼕皆有自己獨特的美法,在這裏生活幾十年也不曾覺得厭倦無趣。我也曾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裏體會挪威清冷的季節,意大利法國的浪漫之春,美國東部的春雪,美國南部近墨西哥的悶熱……體會一天兩三次時差地交替,換乘十三次不同國傢的航班,乘坐三個國傢的高速列車和市內輕軌,還會自己開車行駛在法國、意大利高速公路,去到遠離大城市的小鎮度過幾天寜靜時光。還在季節顛倒的時刻,去到過原以為熟悉的亞洲小國,猶如登上時光機,在潮熱音色中迴到曆史的大美與殘酷並存的時空。
在不同國度遭遇到各種新鮮事和異鄉人,讓我迴到孩子般敏銳直覺的心性中,看世界的鮮活。在時差溫差中的旅行刺激有意思,走過的地方越多,在各大陸上穿行時越發強烈感到自己的無知渺小。
世界之大、人類文化之豐富多姿,展現的方式對我來說猶如當頭棒喝。
容我慢慢說。
《在時差中漫步》:一部關於時間、空間與自我探索的沉思錄 《在時差中漫步》並非一本傳統意義上的旅行指南,它不提供詳盡的景點介紹、交通攻略或住宿建議。相反,它是一次深入心靈的旅程,一場在不斷流動的時空縫隙中的探索。作者以一種極其個人化、充滿詩意的筆觸,捕捉瞭旅途中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深刻的頓悟以及對生命本質的追問。這本書,邀請讀者一同在不同的時區、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感受時間的奇妙扭麯,體驗空間的無限延展,最終迴歸對自身存在意義的深刻反思。 一、 時差:時間不再是綫性的河流 “時差”,是貫穿全書的核心意象,它象徵著一種非綫性的時間感知。在旅途中,當我們將身體置於一個陌生的時區,生理的節奏被打亂,心理的慣性被挑戰。日夜的顛倒,不僅僅是生物鍾的錯位,更是對我們習以為常的時間觀念的一次溫柔而有力的衝擊。作者細膩地描繪瞭這種“錯位感”:清晨的薄霧中,身體尚在黑夜中沉睡,但天空已泛起魚肚白;深夜的城市燈火闌珊,周圍的人們已進入夢鄉,而自己卻精神飽滿,如同白晝。這種身體與環境的暫時性脫節,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審視“時間”本身的獨特視角。 時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被視為一條筆直嚮前、不可逆轉的河流。我們被要求遵守它的流速,規劃它的航程,然而,在時差的體驗中,這條河流似乎變得彎麯、斷裂,甚至可以被重新編織。作者通過對不同時區的生活片段的描摹,展現瞭時間的多樣麵貌。在東方日齣時,西方正值夕陽;當歐洲人們開始一天的工作,亞洲已是星光點點。這些看似簡單的物理現象,在作者的筆下,卻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意味。它提示我們,我們所感知的時間,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社會建構,一種約定俗成的認知模式。當這種模式被打破,新的可能性便應運而生。 《在時差中漫步》中,作者並沒有刻意去“剋服”時差,反而沉浸其中,去感受它帶來的微妙變化。他描述瞭在異國他鄉,因為時差而産生的孤獨感,但也正是這種孤獨,拉近瞭他與自己心靈的距離。他寫道:“當世界在我麵前重新定義白天與黑夜的界限,我也開始重新審視,什麼是屬於我的‘此刻’,什麼是屬於我的‘永恒’。”這種對時間的重新解讀,超越瞭簡單的物理概念,觸及瞭生命流逝、記憶沉澱以及存在的價值。 二、 漫步:在不確定性中尋找連接 “漫步”,是本書的行動方式,也是一種生命態度。它意味著不拘泥於既定的路綫,不追求明確的目的地,而是以一種開放、隨性的姿態,去體驗沿途的風光與際遇。作者的“漫步”不是毫無章法的遊蕩,而是一種有意識的“去計劃化”。他會選擇那些沒有被大眾標簽化的街道,會走進那些沒有太多遊客光顧的咖啡館,會嘗試那些語言不通但充滿好奇的食物。在這種漫步中,最珍貴的並非是看到瞭多少名勝古跡,而是那些不期而遇的瞬間,那些與陌生人短暫的交流,那些在異域文化中瞥見的獨特生活哲學。 漫步,就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連接。在陌生的城市,語言不通,文化迥異,我們與周遭的一切都顯得疏離。然而,一個友善的微笑,一個簡單的手勢,一次偶然的對話,都可能成為連接的橋梁。作者在書中,分享瞭許多這樣的微小瞬間。或許是在一個黎明前的公園,與一位晨練的老人點頭示意;或許是在一個擁擠的市集,與一位小販用眼神交流,達成一次無聲的交易;或許是在一個夜晚的街角,與一位同樣迷路的旅人分享彼此的睏惑。這些瞬間,雖然短暫,卻充滿瞭人性的溫暖與共鳴,它們打破瞭隔閡,消融瞭孤獨,讓旅人在異鄉感受到一種普遍的情感連接。 《在時差中漫步》中的“漫步”,更是一種對內心世界的探索。當身體在陌生的環境中“漫步”,思緒也隨之自由馳騁。作者在長途飛機的顛簸中,在深夜的異鄉街頭,在清晨的窗邊,進行瞭大量的內省。他思考童年的迴憶,審視過往的經曆,暢想未來的可能。時差帶來的生理上的“不適”,反而成為瞭心理上“清空”的契機,讓壓抑已久的思緒得以釋放,讓被日常瑣事掩蓋的真我得以浮現。這種內心的漫步,比地理上的漫步更加深刻,它引領讀者去發現自己內心深處未被觸及的角落,去理解那些隱藏在行為之下的動機,去認識那個在生活中不斷被塑造、被遺忘的“真正的自己”。 三、 自我探索:在行走中尋找意義 《在時差中漫步》的核心,在於“自我探索”。旅途,是作者用來丈量內心世界的獨特方式。他並非是為瞭逃離現實,而是希望通過抽離熟悉的環境,在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時差帶來的時間錯位,空間的距離感,都為這種自我探索提供瞭必要的“過濾”。當一切熟悉的事物都變得遙遠,我們便更容易以一種客觀的、抽離的視角來看待自己。 書中,作者並沒有給齣明確的人生答案或終極真理,因為他深知,意義的追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他所做的,是記錄下自己在行走中,那些觸動心靈的瞬間,那些引發思考的疑問,以及那些模糊而充滿希望的答案片段。他寫道:“我試圖在不同的天空下,找到同一顆星辰的軌跡,也試圖在不同的麵孔中,看到自己相似的情感印記。”這種在行走中尋找連接與共鳴的嘗試,正是自我探索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觀察他人,理解世界,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的獨特性,也更容易發現人類共同的情感與訴求。 《在時差中漫步》中,作者將旅行的體驗與對生命、時間、存在等宏大命題的思考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他沒有使用枯燥的哲學論述,而是通過具體的場景、生動的描寫,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當他看到一個在古老遺跡旁虔誠祈禱的當地人,他思考的是信仰的力量;當他觀察到一個在繁忙都市中,依然悠閑喝咖啡的老人,他思考的是生活的節奏;當他體驗到一次長途飛行的失重感,他思考的是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與偉大。 這本書,是對那些在旅途中,或在生活中,感到迷茫、睏惑,渴望尋找內心平靜與生命意義的讀者的邀約。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漫步”,並非隻是腳下的行程,更是心神的遊弋;真正的“時差”,並非隻是時間的錯位,更是對既有認知框架的顛覆。在一次次的行走與思考中,我們逐漸拼湊齣那個更完整、更清晰的自己。 《在時差中漫步》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讀的書。它沒有戲劇性的情節,沒有強烈的衝突,但它充滿瞭細膩的情感、深刻的洞察以及一種獨特的生命力量。它適閤在寂靜的夜晚,或在一個遠離塵囂的角落,靜靜翻閱。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與作者心靈的對話,一次與自己內心的交談。它不會直接給你答案,但它會點燃你探索的火花,它會引領你走嚮屬於自己的,那條在時差中,獨自漫步的,通往真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