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在新西兰,体验四天三夜的丛林生活……
在英国,参加当地的数蝴蝶活动……
在美国,去诺贝尔获奖者的家短住……
本书共涉及了10个国家跨越18个时区,是作者近几年的游历之作。
作者从新西兰出发,途经澳大利亚、柬埔寨、挪威、摩纳哥、法国、意大利、英国,最终抵达美国。一路向西,以“非游客”的身分深入当地人的日常,感受不同文化中的生活哲学,向读者展示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不赶路、不赶时间的旅行人,作者从新西兰出发,途经澳大利亚、柬埔寨、挪威、摩纳哥、法国、意大利、英国,最终到美国。一直向西,以“非游客”的身份去体验不同国家当地人的普通生活,感受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冲突。
作者简介
胡仄佳,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78级绘画系油画专业。
大学前做过工厂描图工,大学毕业后做过宜宾地区艺术体育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四川法制报摄影记者、美编等职。现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间穿梭生活,1997年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中国等刊物上发表文字数百万。已出版个人散文集《风筝飞过伦敦城》《晕船人的海》《天堂里的孩子》。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新西兰
以新西兰为起点
四天三夜野游记
澳大利亚
去尼尔森看鸟
夏透帕斯峡谷的滑雪客
柬埔寨
索皮娅和汤姆的金边
“真腊风土” 纸上穿越记
意大利
当一天古城小镇人
偷拍波提切利和米开朗基罗
古罗马启示录
梵蒂冈
如何进入梵蒂冈?
挪威
维格兰的人体雕塑公园
奥斯陆一日
被吉普赛小偷盯上
摩纳哥
摩纳哥的穷人住在哪里?
法国
巴黎琐记
膜拜先贤祠
香浓法国茶
勒拉旺杜语境
英国
切斯伍思贵族之家
数蝴蝶的英国乡下人
美国
那自由的伍德斯托克小鸟
静湖边艾伦的度假屋
伊丽莎白的美国豪宅
在机场的种种
后记
前言/序言
当时差成为常态,晕头转向也就成为常态,眼睛睁着,睡意说来就来。在车上睡、在飞机上睡,又随时醒来。听到看到的新闻颠三倒四,与行程中我的状态暗暗相符。
如今整个世界在疯狂旋转,颠三倒四的时差把人心搅得更加烦乱,世界以沉静、喧嚣,强悍和各种不可思议且温暖的面貌呈现。
时间,在我按下相机快门的瞬间几乎是静止的,流转的分秒被凝固在桌面、墙面和海平面。我知道每天的朝阳、夕阳日日不同,却难以用文字描绘出它们的不同精彩,那些转瞬即逝的细节妙不可言。相机的记忆远远超出我的大脑,那喀嚓喀嚓的纪录声精妙,也悄悄地嘲笑我言辞的贫乏,记忆的短暂和可怜。
骨子里还是中国人的我,早已在新西兰、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家生活好多年了。时间过得飞快,原本很难从一个地方挪动到另一个地方,旅行记忆十分有限的人,如今竟像一枚带翅膀的种子,乘风飘起,以新西兰、澳大利亚为中轴地东走西看。
新西兰、澳大利亚的春夏秋冬皆有自己独特的美法,在这里生活几十年也不曾觉得厌倦无趣。我也曾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体会挪威清冷的季节,意大利法国的浪漫之春,美国东部的春雪,美国南部近墨西哥的闷热……体会一天两三次时差地交替,换乘十三次不同国家的航班,乘坐三个国家的高速列车和市内轻轨,还会自己开车行驶在法国、意大利高速公路,去到远离大城市的小镇度过几天宁静时光。还在季节颠倒的时刻,去到过原以为熟悉的亚洲小国,犹如登上时光机,在潮热音色中回到历史的大美与残酷并存的时空。
在不同国度遭遇到各种新鲜事和异乡人,让我回到孩子般敏锐直觉的心性中,看世界的鲜活。在时差温差中的旅行刺激有意思,走过的地方越多,在各大陆上穿行时越发强烈感到自己的无知渺小。
世界之大、人类文化之丰富多姿,展现的方式对我来说犹如当头棒喝。
容我慢慢说。
《在时差中漫步》:一部关于时间、空间与自我探索的沉思录 《在时差中漫步》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旅行指南,它不提供详尽的景点介绍、交通攻略或住宿建议。相反,它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旅程,一场在不断流动的时空缝隙中的探索。作者以一种极其个人化、充满诗意的笔触,捕捉了旅途中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深刻的顿悟以及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这本书,邀请读者一同在不同的时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感受时间的奇妙扭曲,体验空间的无限延展,最终回归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 一、 时差: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河流 “时差”,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意象,它象征着一种非线性的时间感知。在旅途中,当我们将身体置于一个陌生的时区,生理的节奏被打乱,心理的惯性被挑战。日夜的颠倒,不仅仅是生物钟的错位,更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时间观念的一次温柔而有力的冲击。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这种“错位感”:清晨的薄雾中,身体尚在黑夜中沉睡,但天空已泛起鱼肚白;深夜的城市灯火阑珊,周围的人们已进入梦乡,而自己却精神饱满,如同白昼。这种身体与环境的暂时性脱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时间”本身的独特视角。 时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被视为一条笔直向前、不可逆转的河流。我们被要求遵守它的流速,规划它的航程,然而,在时差的体验中,这条河流似乎变得弯曲、断裂,甚至可以被重新编织。作者通过对不同时区的生活片段的描摹,展现了时间的多样面貌。在东方日出时,西方正值夕阳;当欧洲人们开始一天的工作,亚洲已是星光点点。这些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作者的笔下,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味。它提示我们,我们所感知的时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建构,一种约定俗成的认知模式。当这种模式被打破,新的可能性便应运而生。 《在时差中漫步》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克服”时差,反而沉浸其中,去感受它带来的微妙变化。他描述了在异国他乡,因为时差而产生的孤独感,但也正是这种孤独,拉近了他与自己心灵的距离。他写道:“当世界在我面前重新定义白天与黑夜的界限,我也开始重新审视,什么是属于我的‘此刻’,什么是属于我的‘永恒’。”这种对时间的重新解读,超越了简单的物理概念,触及了生命流逝、记忆沉淀以及存在的价值。 二、 漫步:在不确定性中寻找连接 “漫步”,是本书的行动方式,也是一种生命态度。它意味着不拘泥于既定的路线,不追求明确的目的地,而是以一种开放、随性的姿态,去体验沿途的风光与际遇。作者的“漫步”不是毫无章法的游荡,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去计划化”。他会选择那些没有被大众标签化的街道,会走进那些没有太多游客光顾的咖啡馆,会尝试那些语言不通但充满好奇的食物。在这种漫步中,最珍贵的并非是看到了多少名胜古迹,而是那些不期而遇的瞬间,那些与陌生人短暂的交流,那些在异域文化中瞥见的独特生活哲学。 漫步,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连接。在陌生的城市,语言不通,文化迥异,我们与周遭的一切都显得疏离。然而,一个友善的微笑,一个简单的手势,一次偶然的对话,都可能成为连接的桥梁。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许多这样的微小瞬间。或许是在一个黎明前的公园,与一位晨练的老人点头示意;或许是在一个拥挤的市集,与一位小贩用眼神交流,达成一次无声的交易;或许是在一个夜晚的街角,与一位同样迷路的旅人分享彼此的困惑。这些瞬间,虽然短暂,却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与共鸣,它们打破了隔阂,消融了孤独,让旅人在异乡感受到一种普遍的情感连接。 《在时差中漫步》中的“漫步”,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当身体在陌生的环境中“漫步”,思绪也随之自由驰骋。作者在长途飞机的颠簸中,在深夜的异乡街头,在清晨的窗边,进行了大量的内省。他思考童年的回忆,审视过往的经历,畅想未来的可能。时差带来的生理上的“不适”,反而成为了心理上“清空”的契机,让压抑已久的思绪得以释放,让被日常琐事掩盖的真我得以浮现。这种内心的漫步,比地理上的漫步更加深刻,它引领读者去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未被触及的角落,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行为之下的动机,去认识那个在生活中不断被塑造、被遗忘的“真正的自己”。 三、 自我探索:在行走中寻找意义 《在时差中漫步》的核心,在于“自我探索”。旅途,是作者用来丈量内心世界的独特方式。他并非是为了逃离现实,而是希望通过抽离熟悉的环境,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时差带来的时间错位,空间的距离感,都为这种自我探索提供了必要的“过滤”。当一切熟悉的事物都变得遥远,我们便更容易以一种客观的、抽离的视角来看待自己。 书中,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人生答案或终极真理,因为他深知,意义的追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他所做的,是记录下自己在行走中,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那些引发思考的疑问,以及那些模糊而充满希望的答案片段。他写道:“我试图在不同的天空下,找到同一颗星辰的轨迹,也试图在不同的面孔中,看到自己相似的情感印记。”这种在行走中寻找连接与共鸣的尝试,正是自我探索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观察他人,理解世界,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也更容易发现人类共同的情感与诉求。 《在时差中漫步》中,作者将旅行的体验与对生命、时间、存在等宏大命题的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没有使用枯燥的哲学论述,而是通过具体的场景、生动的描写,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当他看到一个在古老遗迹旁虔诚祈祷的当地人,他思考的是信仰的力量;当他观察到一个在繁忙都市中,依然悠闲喝咖啡的老人,他思考的是生活的节奏;当他体验到一次长途飞行的失重感,他思考的是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 这本书,是对那些在旅途中,或在生活中,感到迷茫、困惑,渴望寻找内心平静与生命意义的读者的邀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漫步”,并非只是脚下的行程,更是心神的游弋;真正的“时差”,并非只是时间的错位,更是对既有认知框架的颠覆。在一次次的行走与思考中,我们逐渐拼凑出那个更完整、更清晰的自己。 《在时差中漫步》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的书。它没有戏剧性的情节,没有强烈的冲突,但它充满了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洞察以及一种独特的生命力量。它适合在寂静的夜晚,或在一个远离尘嚣的角落,静静翻阅。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一次与自己内心的交谈。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但它会点燃你探索的火花,它会引领你走向属于自己的,那条在时差中,独自漫步的,通往真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