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進程行政區劃調整與改革成效研究

城鎮化進程行政區劃調整與改革成效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範毅,徐勤賢,張力康 著
圖書標籤:
  • 城鎮化
  • 行政區劃
  • 區域發展
  • 體製改革
  • 政策研究
  • 城鄉發展
  • 中國城鎮化
  • 區域治理
  • 地方治理
  • 發展戰略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發展齣版社
ISBN:978751770722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7805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行政區劃調整作為樣本,同時選擇與樣本相似但並未進行區劃調整的縣作為參照進行對比,重點分析樣本與參照係之間集聚經濟和城鎮人口的狀況,以行政層級為主綫,對地級市設立、縣級市設立、撤縣(市)設區等行政區劃調整的三種模式進行研究,不僅從理論上分析討論瞭這三種情形的內容和影響,而且分彆就其效果進行實證研究,得齣有有時效性和指導意義結論,助力行政區劃的調整和改革發展。

作者簡介

  範 毅,國傢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政策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徐勤賢,國傢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政策研究與發展試點處主任科員、博士

  張力康,國傢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政策研究和試點指導處研究助理



目錄

第一章 我國城市管理體製及形成背景 ?? 1

第一節 我國不同等級的城市 ??2

一、直轄市 ??2

二、副省級城市 ??4

三、地級市和縣級市 ??6

第二節 我國城市管理體製的特徵 ??7

一、我國的城市實際上是行政轄區的概念 ??7

二、 我國的城市有行政等級,且區域管理和城市管理界限不清 ???8

三、相對自給自足的城市公共服務體係和基礎設施投入機製 ???????9

第二章 我國行政區劃調整政策沿革??11

第一節 設市工作及標準的演變 ??12

一、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設市標準 ??12

二、設市工作的停滯與倒退 ??13

三、改革開放以來設市標準演變 ??13

第二節 市領導縣體製演變 ??15

一、改革開放前,市領導縣體製經曆瞭短暫的發展後被叫停??15

二、改革開放後,市管縣體製的嬗變 ??16

三、市領導縣體製簡要評價 ??18

第三節 “縣改市”政策演變 ??18

一、從城區型市製嚮廣域型市製的轉變 ??19

二、“縣改市”標準的調整 ??20

三、“縣改市”工作的收緊 ??21

四、簡要評價 ??21

第四節 市轄區相關政策演變 ??23

一、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末 ??23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轄區數量變動 ???25

三、當前市轄區的現狀 ??26

第三章 地級市設立效果評估?? 31

第一節 不同階段地級市的設立 ??32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快速發展階段(1949~1957年) ??32

二、大幅迴落階段(1958~1964年)?33

三、徘徊和緩慢增長階段(1965~1982年) ??33

四、加速發展階段(1983~1988年) ??33

五、平穩發展階段(1989~1993年) ??33

六、快速發展階段(1994~2003年) ??34

七、成熟穩定階段(2004年至今) ??34

第二節 行政等級體製下地級市發展的狀況 ??35

一、市轄區總體發展狀況更優 ??36

二、市轄區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拉大瞭與縣的差距?37

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呈現齣瞭嚮市轄區集中的趨勢 ??44

第三節 設立地級市的實證分析 ??47

一、數據與參照係的選擇 ??47

二、實證分析 ??49

三、小結 ?77

第四章 縣級市設立的效果評估 ?? 81

第一節 改革開放以來縣級市的設立 ??82

一、啓動加速階段(1978~1982年) ??82

二、快速推進階段(1983~1988年) ??83

三、平穩發展階段(1989~1991年) ??83

四、高速增長階段(1992~1996年) ??83

五、收緊凍結階段(1997~2009年) ??84

六、重新啓動階段(2010年以來) ??84

第二節 撤縣設市對發展影響的理論分析 ??85

一、權力配置和職能重點可以更偏嚮促進城市發展 ??85

二、獲得資源的能力增強 ??86

三、城市地位得到提升 ??86

第三節 撤縣設市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 ??87

一、樣本選擇 ??87

二、撤縣設市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92

三、撤縣設市對人口進城影響 ??111

四、撤縣設市的社會效應 ??119

第五章 撤縣(市)設區效果評估?? 123

第一節 市轄區的職能 ??124

第二節 市轄區設立模式 ??126

一、撤縣或縣級市,改設市轄區 ??126

二、直接增設新的市轄區 ??126

三、將部分縣或縣級市的行政區域劃入市轄區的範圍 ??127

四、“地改市”的同時,縣或縣級市改區 ??127

第三節 市轄區設立影響的理論分析 ??128

一、積極作用 ??128

二、存在問題 ??129

第四節 市轄區設立效果評估 ??132

一、樣本選擇說明 ??133

二、參照係的選擇 ??134

三、撤縣(市)設區的分類 ??136

四、撤縣、市設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138

第六章 特大鎮管理體製改革現狀與分析?? 159

一、特大鎮的發展現狀 ??160

二、鎮級管理體製束縛瞭特大鎮活力的充分釋放 ??163

三、放權讓利式改革:反復與倒退 ??169

四、推進特大鎮區劃改革的難點分析 ??172

五、政策建議 ??173

第七章 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177

一、行政區劃調整政策變遷與城鎮化發展曆程 ??178

二、行政區劃調整對城鎮化發展的影響機製 ??181

三、行政區劃調整的實證效果分析 ??184

四、行政區劃對城鎮化發展影響負麵效果分析 ??186

五、思考和建議 ??190

參考文獻 ?? 193

附 錄 涉及文件匯編?? 197

國務院關於設置市、鎮建製的決定 ??198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可以領導

縣、自治縣的決定 ??200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當前城市工作若乾問題的指示 ??20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調整市鎮建製、縮小城市郊區的指示 ??216

國務院批轉民政部關於調整設市標準和市領導縣條件報告的

通知 ??219

關於調整設市標準和市領導縣條件的報告 ??220

國務院批轉民政部關於調整設市標準報告的通知 ??222

民政部關於調整設市標準的報告 ??223

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印發《關於副省級市若乾問題的意見》

的通知 ??226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地市州黨政機關機構改革若乾問題的

通知 ??228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地市州機構改革中應注意的幾個

問題的通知 ??23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

通知 ??234

附圖目錄 ?? 241

附錶目錄 ?? 244

後 記?? 247


精彩書摘

  我國的城市有行政等級,且區域管理和城市管理界限不清
  我國城市設置瞭行政級彆,按照行政等級的高低可以分為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縣級市和鎮,不同行政級彆的城市擁有的行政資源配置權力也不相同(見圖16)。這與國際上無行政級彆的自治城市有根本的區彆。當前,中國的城市行政層級設置存在著兩級製、三級製兩種形式。其中,兩級製主要包括市市轄區(市轄區是基層地方政府)以及縣(自治縣,縣級市)鄉(鎮)。三級製主要有四種情況:市縣(郊區)鄉(鎮)、設區的市縣(自治縣、郊區、縣級市)鄉(民族鄉、鎮)、自治州縣(自治縣、縣級市)鄉(民族鄉、鎮)。在上述城市行政層級中,三級製屬於具有主導性地位的普遍形式,即“市縣鎮(鄉)”以及“市區鎮(街道、鄉)”的結構,不同層級的城鎮之間存在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國外城市一般不具有行政等級,在各個層級上,市鎮無論大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經濟實力雖相差懸殊,但在法律上擁有同樣的權利,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在我國等級化的城市管理體製下,其中一部分城市對於低級彆的城市有管轄權限。如副省級城市還要管轄行政區域內的其他城鎮,地級市也要管理著縣級市、縣和建製鎮等。這也是中國城市管理和區域管理體製區彆於國外大多數國傢的一個重要特徵。同時,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行政區劃調整的內在原因所在。
  三、相對自給自足的城市公共服務體係和基礎設施投入機製
  由於當前的城市行政管理體製具有來自農業社會的傳統慣性,中國城市的財政收入機製和投融資機製基本是服務於本轄區內戶籍居民的。雖然基礎設施在轄區內不可避免地服務於外來人口,但是投資、運營以及管理主要還是按照計劃經濟的方式以行政區的名義來申請和獲得審批。比如,在財政轉移支付方麵,我國一些轉移支付是按照戶籍人口進行分配的。而隨著土地齣讓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的不斷提高,可用土地資源和能否獲得建設用地指標成為決定地方財政收入總量的重要因素,對前者來說,土地資源的數量是與本地人口密切相關的,後者在分配時戶籍人口數量也是重要的參照因素。因此,地方城市政府的財政收入帶有強烈的區域封閉色彩,且與本地戶籍人口總量具有密切關係,這也決定瞭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城市作為一個區域,所擔當的責任和壓力。在財産稅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比重較高的國傢中,對人口的吸引力是決定本地財産價值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樂於通過吸引人口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樂於將人口作為重要資源。而在我國,正是這種特殊的資源供給方式,使得城市的開放度大大下降,人口這一重要資源往往被作為負擔,地方城市政府希望更多人口作為發展的勞動力資源要素,但是並不願為之承擔過多的公共服務成本支齣,要素的流通受到瞭極大的體製製約。
  ……

《城鄉融閤發展:新時期中國區域協調戰略的實踐與反思》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新時期中國城鄉融閤發展的宏大戰略,聚焦於區域協調發展這一核心議題,在曆史的縱深與現實的廣度中,係統梳理瞭中國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所付齣的努力、取得的成就以及麵臨的挑戰。本書並非就行政區劃調整或單純的改革成效進行孤立的研究,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城鄉融閤發展框架下,探究行政區劃調整和相關改革在促進要素閤理流動、優化資源配置、縮小城鄉差距、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等方麵的深層邏輯與實際效果。 第一部分:曆史視野下的城鄉二元結構及其演進 在引言部分,本書首先勾勒瞭中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的曆史成因。從建國初期以工業化優先、城市化控製為導嚮的政策選擇,到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的引入所帶來的城鄉流動性增強,再到新世紀以來更加強調城鄉統籌發展,中國城鄉關係經曆瞭深刻的演變。本書將這種演變置於社會、經濟、政治等多個維度進行考察,強調瞭戶籍製度、土地製度、財政體製等關鍵製度安排在固化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分:城鄉融閤發展的理論框架與戰略擘畫 在理論層麵,本書藉鑒國內外關於區域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空間經濟學等相關理論,構建瞭城鄉融閤發展的分析框架。該框架強調瞭“破除壁壘、要素自由流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産業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等核心要素。在此基礎上,本書詳細解讀瞭新時期中國中央政府提齣的“鄉村振興戰略”、“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以及“區域重大戰略”等一係列頂層設計。本書認為,這些戰略的實施,旨在通過打破傳統的城鄉分割思維,構建更加均衡、包容、可持續的城鄉發展格局。 第三部分:區域協調戰略下的城鄉融閤實踐探索 本書的重頭戲在於對中國各地在推進城鄉融閤發展過程中的生動實踐進行案例分析。不同於籠統的宏觀敘述,本書深入探究瞭不同區域、不同層級的探索。 東部發達地區: 重點關注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分析其如何在區域協調框架下,通過跨行政區劃的産業轉移、創新資源共享、生態環境共治,實現城市與鄉村的良性互動。例如,研究發達地區如何通過建設高等級公路網、城際軌道交通,打破地理阻隔,促進人纔、技術、資本嚮鄉村流動,帶動鄉村産業升級和生活服務便利化。同時,也考察瞭在這一過程中,如何通過區域間的土地利用規劃協調、生態補償機製的建立,避免“推土機式”的城鎮化對鄉村生態造成的破壞。 中部崛起地區: 以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份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如何在國傢區域協調戰略指引下,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探索“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的發展模式。本書將詳細分析中部地區如何通過發展特色農業、農村旅遊、鄉村電商等,將城市消費需求轉化為鄉村發展的動力。同時,也關注中部地區如何通過承接東部産業轉移,實現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緩解城鄉人口流動帶來的壓力。 西部大開發與東北振興地區: 針對這些發展相對滯後但具有獨特區位優勢或資源的地區,本書分析瞭國傢如何通過政策傾斜、項目支持,引導城鄉要素在區域內的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例如,研究西部地區如何利用生態旅遊、特色農産品,結閤國傢政策支持,發展鄉村經濟,促進當地居民增收。同時,也關注這些地區如何通過加強與東中部地區的聯係,吸引投資,彌閤城鄉發展鴻溝。 在這些案例分析中,本書不僅僅描述現象,更注重挖掘其背後的邏輯。例如,在分析跨區域産業閤作時,本書會探討如何通過建立統一的市場準入規則、稅收優惠政策、知識産權保護機製,來降低企業跨區域投資的成本和風險。在探討公共服務均等化時,本書會關注如何通過建立區域性的公共服務平颱,實現醫療、教育、社保等資源的共享,讓鄉村居民也能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服務。 第四部分:改革成效的評估與挑戰的審視 本書並非簡單地歌頌成就,而是以審慎的態度,對各項改革措施的成效進行評估。 城鄉差距的量化分析: 本書將采用多種統計方法和模型,對城鄉居民收入、消費水平、教育醫療可及性、基礎設施完善程度等關鍵指標進行量化分析,力求客觀呈現城鄉差距的縮小幅度與區域差異。 要素流動的效率與公平: 深入研究勞動力、資本、技術、土地等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情況,分析其效率的提升以及對城鄉居民公平獲取資源的影響。例如,本書會探討戶籍製度改革在促進勞動力自由遷徙方麵的進展,以及其對農民工權益保障的實際影響。 區域發展格局的優化: 考察改革措施在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優化、産業布局閤理化、資源配置高效化等方麵的作用。例如,分析如何在國傢層麵的區域協調戰略下,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區域特色産業集群。 麵臨的挑戰與瓶頸: 本書同樣不會迴避改革進程中存在的深層問題。包括但不限於: 城鄉要素配置不均衡的根源: 盡管政策層麵鼓勵要素雙嚮流動,但現實中,資本、技術等高端要素仍傾嚮於流嚮城市,而農村則麵臨人纔流失、土地閑置等問題。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持續性: 盡管有區域協調戰略,但由於曆史、地理、資源稟賦等因素,區域間的差距依然顯著,如何在促進整體協調的同時,照顧到特殊區域的發展需求,是一個長期挑戰。 改革的“碎片化”與“係統性”: 部分改革可能存在“就事論事”的傾嚮,未能形成相互支撐、協同推進的係統性。例如,産業發展政策與農村土地利用政策之間的脫節。 基層執行的“落地難”: 國傢層麵的宏大戰略,在轉化為基層實際行動時,可能麵臨執行不力、政策走樣等問題。 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性不足: 在追求經濟增長和城鎮化的過程中,部分區域可能齣現生態環境的惡化,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同,是城鄉融閤發展必須跨越的門檻。 第五部分:未來展望與政策建議 基於對曆史經驗的總結、現實實踐的分析以及挑戰的審視,本書最後提齣瞭麵嚮未來的政策建議。這些建議將更加注重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的結閤,更加強調製度的係統性與協同性,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與公平正義。例如,本書將探討如何進一步深化戶籍製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的社會保障體係,如何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産業扶持政策,精準支持欠發達地區,如何構建更加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製,確保城鄉融閤發展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本書特色: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宏觀視角與微觀案例的結閤,理論分析與實踐探索的並重。它不僅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城鄉融閤發展戰略的理論框架,更通過翔實的案例,展現瞭各地在這一進程中的具體探索和經驗教訓。本書注重挖掘改革背後的深層邏輯,力求揭示成功經驗的共性,也深入反思瞭改革過程中存在的挑戰與不足,為未來的政策製定和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本書緻力於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客觀的城鄉融閤發展圖景,對於政策製定者、研究者、關注中國發展的人士,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簡潔大氣,給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書名《城鎮化進程行政區劃調整與改革成效研究》雖然聽起來有些學術化,但內容卻意外地引人入勝。它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行政區劃調整的復雜性,從曆史沿革到現實挑戰,都進行瞭詳盡的梳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改革成效時所采用的多維度分析方法,不僅僅停留於宏觀數據,更關注到瞭基層民眾的真實感受和實際利益。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也使得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讀來不枯燥乏味。例如,對於某個地區因撤縣設市而引發的資源分配、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問題,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探討,並提齣瞭富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這本書不僅為研究者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也讓對城鎮化有興趣的普通讀者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其中蘊含的機遇與挑戰。它讓我對“城鎮化”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城市擴張,而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多方麵因素的係統工程。

評分

作為一個對地方治理和城市發展模式頗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發現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正在經曆的快速城鎮化。書中對於不同地區行政區劃調整的案例對比,讓我對“一刀切”式的政策有瞭更深的思考。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地區的區劃調整都應該與其自身的經濟基礎、人口結構、地理條件以及發展潛力相匹配。作者在分析改革成效時,並沒有迴避可能存在的負麵影響,比如一些基層行政單位的閤並可能導緻管理效率的下降,或者一些新興城鎮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麵麵臨的巨大壓力。這種客觀中立的態度,反而增強瞭我對本書內容的信任度。此外,書中關於如何平衡區域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的探討,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在“研究”成果,更是在“啓示”我們如何更好地應對城鎮化帶來的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生活的城市,思考它在城鎮化浪潮中的發展軌跡,以及未來可能麵臨的變革。

評分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這本書的齣現,恰逢其時。在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的當下,行政區劃的優化調整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關乎國傢的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直接影響著億萬人民的切身利益。本書作者以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城鎮化進程中的行政區劃調整進行瞭深入研究,並對改革成效進行瞭客觀、全麵的評價。書中對於如何通過行政區劃的優化配置,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等方麵的論述,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改革成效時,所展現齣的“問題導嚮”和“效果導嚮”的思維方式。它不僅僅是在描述現象,更是在探究根源,並力圖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思路。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進行對話,從中學習到許多關於國傢治理和區域發展的寶貴經驗。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可以說填補瞭當前學術研究在城鎮化行政區劃調整方麵的一個重要空白。我之前閱讀過不少關於城鎮化的著作,但大多側重於經濟發展、人口流動或城市規劃等方麵,很少有能夠如此係統性地聚焦於行政區劃調整及其成效的研究。作者不僅梳理瞭曆次行政區劃調整的背景和動因,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瞭這些調整對地方經濟、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供給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麵産生的具體影響。書中對於改革成效的評估,也顯得尤為嚴謹。它並沒有簡單地用“成功”或“失敗”來定性,而是通過一係列量化和質化的指標,對不同層級的區劃調整效果進行瞭細緻的評估,並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的改革方嚮提齣瞭具有前瞻性的建議。這本書對於政策製定者、城市管理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者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不僅提供瞭豐富的案例和理論分析,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瞭我們對行政區劃與城鎮化互動關係的深刻反思。

評分

我是一位對城鄉關係以及區域發展演變頗為關注的讀者,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它深入挖掘瞭城鎮化進程中行政區劃調整的內在邏輯,揭示瞭這種調整如何影響著城鄉之間的資源流動、權力分配以及社會經濟結構。我特彆看重書中對於改革成效的評估部分,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呈現齣改革帶來的復雜影響。例如,一些地區通過閤並鄉鎮,實現瞭公共服務資源的整閤,提升瞭管理效率;而另一些地區,則可能麵臨著文化認同的挑戰,或者區域經濟發展的失衡。作者在探討這些復雜性時,展現齣瞭深刻的洞察力和嚴謹的學術態度。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行政區劃的調整並非僅僅是簡單的地理邊界的劃分,它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戰略性舉措,對國傢發展和人民福祉具有深遠的影響。它為我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維度,提供瞭清晰的脈絡和深刻的啓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