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形成背景 ?? 1
第一节 我国不同等级的城市 ??2
一、直辖市 ??2
二、副省级城市 ??4
三、地级市和县级市 ??6
第二节 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特征 ??7
一、我国的城市实际上是行政辖区的概念 ??7
二、 我国的城市有行政等级,且区域管理和城市管理界限不清 ???8
三、相对自给自足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投入机制 ???????9
第二章 我国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沿革??11
第一节 设市工作及标准的演变 ??12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设市标准 ??12
二、设市工作的停滞与倒退 ??13
三、改革开放以来设市标准演变 ??13
第二节 市领导县体制演变 ??15
一、改革开放前,市领导县体制经历了短暂的发展后被叫停??15
二、改革开放后,市管县体制的嬗变 ??16
三、市领导县体制简要评价 ??18
第三节 “县改市”政策演变 ??18
一、从城区型市制向广域型市制的转变 ??19
二、“县改市”标准的调整 ??20
三、“县改市”工作的收紧 ??21
四、简要评价 ??21
第四节 市辖区相关政策演变 ??23
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 ??23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辖区数量变动 ???25
三、当前市辖区的现状 ??26
第三章 地级市设立效果评估?? 31
第一节 不同阶段地级市的设立 ??3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快速发展阶段(1949~1957年) ??32
二、大幅回落阶段(1958~1964年)?33
三、徘徊和缓慢增长阶段(1965~1982年) ??33
四、加速发展阶段(1983~1988年) ??33
五、平稳发展阶段(1989~1993年) ??33
六、快速发展阶段(1994~2003年) ??34
七、成熟稳定阶段(2004年至今) ??34
第二节 行政等级体制下地级市发展的状况 ??35
一、市辖区总体发展状况更优 ??36
二、市辖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拉大了与县的差距?37
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呈现出了向市辖区集中的趋势 ??44
第三节 设立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47
一、数据与参照系的选择 ??47
二、实证分析 ??49
三、小结 ?77
第四章 县级市设立的效果评估 ?? 81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县级市的设立 ??82
一、启动加速阶段(1978~1982年) ??82
二、快速推进阶段(1983~1988年) ??83
三、平稳发展阶段(1989~1991年) ??83
四、高速增长阶段(1992~1996年) ??83
五、收紧冻结阶段(1997~2009年) ??84
六、重新启动阶段(2010年以来) ??84
第二节 撤县设市对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85
一、权力配置和职能重点可以更偏向促进城市发展 ??85
二、获得资源的能力增强 ??86
三、城市地位得到提升 ??86
第三节 撤县设市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87
一、样本选择 ??87
二、撤县设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92
三、撤县设市对人口进城影响 ??111
四、撤县设市的社会效应 ??119
第五章 撤县(市)设区效果评估?? 123
第一节 市辖区的职能 ??124
第二节 市辖区设立模式 ??126
一、撤县或县级市,改设市辖区 ??126
二、直接增设新的市辖区 ??126
三、将部分县或县级市的行政区域划入市辖区的范围 ??127
四、“地改市”的同时,县或县级市改区 ??127
第三节 市辖区设立影响的理论分析 ??128
一、积极作用 ??128
二、存在问题 ??129
第四节 市辖区设立效果评估 ??132
一、样本选择说明 ??133
二、参照系的选择 ??134
三、撤县(市)设区的分类 ??136
四、撤县、市设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38
第六章 特大镇管理体制改革现状与分析?? 159
一、特大镇的发展现状 ??160
二、镇级管理体制束缚了特大镇活力的充分释放 ??163
三、放权让利式改革:反复与倒退 ??169
四、推进特大镇区划改革的难点分析 ??172
五、政策建议 ??173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177
一、行政区划调整政策变迁与城镇化发展历程 ??178
二、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 ??181
三、行政区划调整的实证效果分析 ??184
四、行政区划对城镇化发展影响负面效果分析 ??186
五、思考和建议 ??190
参考文献 ?? 193
附 录 涉及文件汇编?? 197
国务院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 ??19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
县、自治县的决定 ??2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 ??2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 ??216
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报告的
通知 ??219
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 ??220
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报告的通知 ??222
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 ??223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关于副省级市若干问题的意见》
的通知 ??22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
通知 ??228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地市州机构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
问题的通知 ??23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
通知 ??234
附图目录 ?? 241
附表目录 ?? 244
后 记?? 247
我是一位对城乡关系以及区域发展演变颇为关注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它深入挖掘了城镇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的内在逻辑,揭示了这种调整如何影响着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权力分配以及社会经济结构。我特别看重书中对于改革成效的评估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呈现出改革带来的复杂影响。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合并乡镇,实现了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提升了管理效率;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挑战,或者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作者在探讨这些复杂性时,展现出了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行政区划的调整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地理边界的划分,它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性举措,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为我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提供了清晰的脉络和深刻的启示。
评分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行政区划的优化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直接影响着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本书作者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城镇化进程中的行政区划调整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改革成效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评价。书中对于如何通过行政区划的优化配置,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的论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改革成效时,所展现出的“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探究根源,并力图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思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进行对话,从中学习到许多关于国家治理和区域发展的宝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气,给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书名《城镇化进程行政区划调整与改革成效研究》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化,但内容却意外地引人入胜。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的复杂性,从历史沿革到现实挑战,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改革成效时所采用的多维度分析方法,不仅仅停留于宏观数据,更关注到了基层民众的真实感受和实际利益。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也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读来不枯燥乏味。例如,对于某个地区因撤县设市而引发的资源分配、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让对城镇化有兴趣的普通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机遇与挑战。它让我对“城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扩张,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
评分作为一个对地方治理和城市发展模式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正在经历的快速城镇化。书中对于不同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案例对比,让我对“一刀切”式的政策有了更深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地区的区划调整都应该与其自身的经济基础、人口结构、地理条件以及发展潜力相匹配。作者在分析改革成效时,并没有回避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基层行政单位的合并可能导致管理效率的下降,或者一些新兴城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这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反而增强了我对本书内容的信任度。此外,书中关于如何平衡区域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在“研究”成果,更是在“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应对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城市,思考它在城镇化浪潮中的发展轨迹,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变革。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填补了当前学术研究在城镇化行政区划调整方面的一个重要空白。我之前阅读过不少关于城镇化的著作,但大多侧重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或城市规划等方面,很少有能够如此系统性地聚焦于行政区划调整及其成效的研究。作者不仅梳理了历次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和动因,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调整对地方经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具体影响。书中对于改革成效的评估,也显得尤为严谨。它并没有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定性,而是通过一系列量化和质化的指标,对不同层级的区划调整效果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改革方向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这本书对于政策制定者、城市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理论分析,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们对行政区划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