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 [The History of Social Control Thought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 [The History of Social Control Thought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禹阶 编
图书标签:
  • 秦汉
  • 社会控制
  • 思想史
  • 政治思想
  • 法家
  • 儒家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35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67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History of Social Control Thought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3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通过政治史、思想史、社会史的多维视角,从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探讨了秦汉国家治理与社会调控的问题。其中包括对秦代法家社会控制思想及秦政府权能失效的理论分析;刘邦对汉初国家“制度”和“思想”的改造;西汉中后期社会控制、整合思想的转变及其政策变化;东汉国家社会控制、整合思想及其转折等内容。其中对汉初儒、道、法在社会控制、整合思想上的论争、兴替;西汉中叶武、昭、宣三代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控制与相应政策的争辩、调适;东汉政府权能发挥与思想控制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尤为深入、透彻,深刻揭示了秦汉时代社会控制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全书研究角度新颖,进一步深化了对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与社会控制、整合的研究,对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社会控制、整合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

  李禹阶,1953年5月生,重庆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教学与研究。曾先后兼任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会理事、重庆儒学会荣誉会长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省部级重大、重点、一般项目13项目,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中国史研究》及其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独著、合著、主编学术著作17部。

目录

绪言
绪论 社会控制、整合及国家意识形态

第一章 秦帝国社会控制、整合思想的源流——战国商、韩法家社会控制与整合思想
第一节 商鞅时秦国社会控制与整合思想的结构性失调
第二节 韩非对商鞅政治与社会思想的片面发展

第二章 秦朝社会控制、整合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帝国之初的文化“怀柔”
第二节 尚武轻文与文化整合的失效
第三节 秦帝国统治思想的窄化
第四节 秦朝社会控制失效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 刘邦的政治建树与汉初儒学的进取
第一节 刘邦关于汉国家建设的新思考——制度与思想
第二节 汉初儒学向政治儒学的转化
第三节 儒学成为汉初政治文化重要流派

第四章 汉初新儒学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一节 汉初儒学为什么叫“新儒学”
第二节 陆贾新儒学的社会控制思想
第三节 汉初道家与法家学说的政治地位

第五章 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控制与整合思想
第一节 黄老学派“自然”“无为”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黄老学派的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
第三节 西汉初黄老之术的政治实践
第四节 对汉初黄老之学的评价

第六章 文景时儒学精神的变化与窦太后的焦虑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政治与社会形势
第二节 贾谊提倡礼制、强化政治等级制度的思想
第三节 贾谊维护中央集权的削藩与地制思想
第四节 贾谊控藩的社会控制思想及其评价
第五节 西汉前期贾山、晁错的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
第六节 窦太后的焦虑与思想界的斗争

第七章 《淮南子》的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
第一节 刘安与《淮南子》
第二节 《淮南子》对《吕氏春秋》的继承、改造
第三节 《淮南子》对法、儒社会思想的批判、继承
第四节 《淮南子》社会控制思想中的“无为”原则
第五节 社会控制之本——君主与臣民的相互制约
第六节 《淮南子》兼综各家的社会整合与控制观

第八章 董仲舒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的转型与强化
第一节 董仲舒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的缘起
第二节 封建国家世俗化政治信仰的建立——董仲舒“大一统”社会控制的本体论思想
第三节 董仲舒社会整合与控制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春秋'公羊'学”社会控制中的经权互变方法论

第九章 西汉中期国家对社会调控的争论与调适
第一节 汉武帝统治政策的缺陷与“春秋'公羊'学”理论的内在矛盾
第二节 对于帝制国家社会经济控制的追述与思考
第三节 盐铁会议关于盐铁官营的争论与调适——中国古代帝制国家经济控制政策的初步形成
第四节 盐铁会议关于“德治”与“法治”的争论
第五节 《盐铁论》社会控制思想中的君臣观

第十章 “谷梁”学派的兴起与刘向的社会调控思想
第一节 社会危机与“谷梁”学派的兴起
第二节 “谷梁”学的兴起和“谷梁”“公羊”的分歧
第三节 刘向其人及其学术传统
第四节 刘向社会调控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 统一五经同异及儒学成为汉代政治文化主体
第一节 石渠阁会议与儒学进一步官学化
第二节 “谷梁”学派的社会控制思想
第三节 西汉中期以后的政策转变
第四节 小结

第十二章 两汉之际社会控制与整合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谶纬神学与社会控制思想
第二节 扬雄的社会控制思想
第三节 桓谭的社会控制与整合思想

第十三章 王莽改制与政府权能的失效
第一节 王莽时代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
第二节 王莽改制及其措施
第三节 王莽改制失败及其原因

第十四章 东汉初期的社会控制与整合思想
第一节 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
第二节 文化控制的加强——儒学进一步经学化
第三节 《白虎通义》与东汉初的社会控制思想

第十五章 东汉中期现实批判主义的社会控制思想
第一节 王充“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的社会控制思想
第二节 王符:政治、经济与文化并重的社会控制思想

第十六章 仲长统社会控制与整合思想
第一节 仲长统与汉末社会批判思潮
第二节 仲长统社会控制思想

第十七章 东汉中后期的思想冲突与社会危机
第一节 儒家伦理价值的庸俗化
第二节 “道统”与“政统”的分野
第三节 思想控制失效的表现——论无定检、处士横议
第四节 从清议到清谈——新的士人价值观的冲击
第五节 东汉末思想控制失效分析

第十八章 东汉末期政府权能的失效及国家分裂
第一节 官僚阶层的衍变与士大夫的边缘化
第二节 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分化
第三节 统治阶层分裂及暴力杀戮——社会政府权能的失效
第四节 东汉国家覆灭的历史检讨

第十九章 东汉晚期的道教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东汉道家思想流变和黄老道的出现
第二节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
第三节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不同的命运
《礼乐之下:早期帝国与秩序的构建》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的著作,而是深入探究了早期帝国时期,即秦汉王朝,在不同社会层面构建和维护秩序的复杂图景。我们并非聚焦于抽象的“思想史”,而是通过对具体制度、实践与观念的梳理,呈现出一种更为宏观和生动的历史画卷。 第一章:帝国的奠基与早期秩序的探索(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更在物质与制度层面奠定了早期帝国的基础。本章将重点考察秦朝在统一后,如何通过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来重塑社会结构,确立中央集权。我们关注的并非秦朝思想家们提出的“控制思想”,而是实际推行的政策。 中央集权与郡县制的巩固: 郡县制的推行,彻底打破了旧有的分封体系,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我们将分析这一制度的实施过程,其对地方社会的冲击,以及如何通过统一的行政架构来渗透和管理社会。 法律的严苛与统一: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制定了严苛而统一的法律。《秦律》的细节、适用范围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普遍约束,将被仔细审视。我们并非讨论法家思想的理论渊源,而是考察法律在实际运行中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强大工具。 度量衡、文字与货币的统一: 这些看似基础的措施,在早期帝国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更在文化和认同层面,为帝国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统一性。本章将阐释这些统一措施如何成为国家整合社会、消除隔阂的有力手段。 大型工程与劳役的动员: 修筑长城、修建驰道、开凿灵渠等大型工程,是秦朝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的体现。我们将探讨这些工程在物理上如何连接帝国,在社会层面如何通过强制性劳役来组织和控制民众。 思想的压制与控制的初探: “焚书坑儒”事件,虽然常被视为思想控制的极端案例,但本章并非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哲学争论。相反,我们将着重于考察这一事件所暴露出的,早期帝国为了巩固统治,对不同声音的容忍度以及维护统治合法性的方式。 第二章:汉承秦制与秩序的调适(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朝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遗产,但同时也对其进行了重要的调整与发展,形成了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帝国秩序。本章将重点审视汉代社会在继承与创新中,如何进一步巩固和细化其社会控制的机制。 “黄老之学”的初期影响与“休养生息”的策略: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本章将分析“黄老之学”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体现,及其如何影响了国家对社会的干预程度,侧重于其在初期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实际作用。 郡国并行制下的权力博弈: 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在郡县制基础上对分封制的某种妥协。我们将考察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如何运行,地方诸侯的权力范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制衡与冲突,最终如何导致“七国之乱”及其后的削藩。 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型: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儒学在汉代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本章并非探讨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而是分析其如何被国家采纳,成为维护帝国秩序、规范社会伦理、培养士大夫阶层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 察举制与官员的选拔与控制: 察举制是汉代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我们将分析这一制度如何运作,地方官在推荐过程中的权力,以及国家如何通过这一制度来选拔忠诚于中央的官员,并对整个官僚体系进行管理。 礼仪与教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 汉代高度重视礼仪的规范和教化的作用。本章将考察国家如何在节庆、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推广特定的礼仪规范来塑造民众的行为习惯,并借助地方官吏和乡里组织进行教化,以实现“化民成俗”。 土地制度与赋役体系的演变: 土地是早期帝国最核心的经济资源。我们将分析汉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如隐田、占田等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赋役负担的调整。这些制度的变迁,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贫富分化与民众的生活状态,进而影响着社会秩序的稳定。 社会治安的维护与司法实践: 汉朝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同样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本章将考察汉代的刑罚制度、地方官在处理刑事案件中的职责,以及基层社会的治安维护组织(如里啬、游徼)的作用,来呈现具体的司法实践。 经济调控与民生保障的尝试: 汉代政府并非仅仅进行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尝试进行经济调控,以保障民生,稳定社会。我们将关注如“常平仓”、“盐铁官营”等政策,分析其在平抑物价、应对灾荒、限制私人经济势力等方面的实际作用,及其对社会稳定的贡献。 结论:制度、实践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本书的结论将重申,秦汉时期的社会秩序并非是单一思想的产物,而是由一套复杂而动态的制度、实践与观念共同塑造的。从严苛的法律到深入人心的教化,从强大的国家动员到精密的官员选拔,这些共同构成了早期帝国维持其统治和整合社会的基础。本书旨在通过对具体历史材料的细致解读,呈现出一种更为立体和深刻的历史理解,揭示出早期帝国在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局限。我们并非在追溯“思想”,而是在描绘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帝国如何运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是一本非常“有料”的书。作者的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将秦汉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控制思想梳理得井井有条。书中对“推恩令”这类具体政策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统治者在面对地方势力挑战时,所采取的软硬兼施、恩威并用的策略,以及这种策略背后所蕴含的对社会关系的精妙把握。作者在论述“户籍制度”的重要性时,不仅仅强调了其在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方面的直接作用,更深入探讨了它如何成为国家掌握人口、了解社会状况的基础,进而为更有效的社会控制提供数据支撑。书中对“盐铁专营”等经济政策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经济手段在实现社会控制方面的独特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对关键资源的垄断来巩固统治。整本书的叙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思辨色彩,让我仿佛与那个时代的先贤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探讨“如何构建一个稳定而有序的社会”。

评分

捧读《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着思想的激荡与制度的演进。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将秦汉时期形形色色的社会控制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辨析。书中对“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僚体系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央集权在地方的具体实践,以及如何通过层层任命、严格考核来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有效控制。作者在论述“官学”的兴起时,不仅仅强调了其在培养人才、传播官方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更深入探讨了它如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分层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塑造国民的思想观念。书中对“察举制”、“征辟制”的详细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代选拔人才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微妙联系。整本书的叙述,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又不失现代的思辨色彩,让我对秦汉时期那种“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以及其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是一部真正具有思想深度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如何组织、如何运作的哲学探索。作者在书中对“郡国并行制”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权力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统治者如何通过调整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书中对“监察制度”的详细解读,揭示了其在防止官员腐败、维护政治稳定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这种制度如何通过对权力进行制约,从而实现对整个官僚体系的控制。作者还特别关注了“礼仪制度”在社会控制中的独特功能,论述了其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民众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乃至民族认同。书中对“宗庙祭祀”、“朝会礼仪”等具体环节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表率”与“示范”的力量,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这本书,我不仅学习到了大量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思考,在任何一个时代,思想是如何被用来塑造社会,而社会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思想。

评分

《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洗礼,更是一次对人类社会治理经验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卓越的史学功底,将秦汉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控制思想娓娓道来,其逻辑的清晰、论证的周密,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对于“法家思想”在奠定帝国基石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进行了入木三分的阐述,让我理解了为何在那个强调秩序与统一的时代,严刑峻法能够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然而,作者并未将法家思想神化,而是通过分析其局限性,引出了“儒家思想”的介入与融合。这种对思想嬗变过程的细腻描摹,让我看到了统治者如何在不同思想体系之间取舍、调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在论述“教化”这一概念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在具体实践中的多样性,例如礼乐教化、史官教化等等,并探讨了它们在塑造国民性格、维系社会伦理方面的长远影响。书中的一些段落,将古代的社会控制措施置于更广阔的文明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对比了不同文明在相似问题上的不同应对方式,使得整个论述更加宏观和具有启发性。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文化特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古老智慧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评分

《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是一部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籍。作者以其非凡的才华,将秦汉时期复杂的社会控制思想,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经济政策在社会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引导资源配置来维护社会秩序。作者在论述“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国家建构性措施时,不仅仅强调了其在便利经济、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更深入探讨了它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整合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来巩固统治。书中对“边疆治理”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在面对外部挑战时,统治者如何运用各种思想和策略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整本书的阅读,如同一次深刻的思想旅行,让我对秦汉时期那种“长治久安”的政治追求,以及其背后的智慧与艰辛,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

初读《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我便被其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力所折服。作者并非拘泥于对某个时期或某个学派的简单介绍,而是将秦汉时期整个社会控制思想体系置于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下进行考察。书中对“法家思想”从商鞅到韩非子的演进,以及其如何在秦汉时期得到继承与发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央集权”的社会控制功能时,不仅仅强调了对地方的行政管辖,更深入挖掘了其在塑造国家认同、统一思想观念方面的深远影响。书中对“焚书坑儒”这一事件的解读,也充满了反思,让我看到了在思想控制的背后,所隐藏的统治者对知识传播、文化统一的复杂考量。整本书的叙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让我对秦汉时期那种“强力”与“柔性”相结合的社会控制策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作者以其卓越的学养,将秦汉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控制思想,梳理出清晰的逻辑脉络。书中对“功臣封爵”制度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统治者如何在权力分配、利益协调中,实现对社会精英阶层的有效笼络,从而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作者在论述“礼制”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时,不仅仅强调了其对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性,更深入探讨了它如何通过塑造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和行为规范,来降低社会冲突的可能性。书中对“拜官授职”、“朝聘诸侯”等具体礼仪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仪式感”在巩固统治、强化国家认同方面的强大力量。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让我对秦汉时期那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以及其在社会控制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秦汉这段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时期充满好奇,而《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恰如其分地满足了我这份探索欲。作者并非枯燥地陈述史实,而是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展现了那个时代思想家、政治家们在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智慧。书中对于“以德化民”和“以刑弼教”这两种看似对立,实则相互补充的治理理念的论述,让我对古代统治者在权衡利弊、寻求平衡上的高超技艺有了新的认识。作者巧妙地将抽象的哲学思辨与具体的制度设计联系起来,例如,在讨论“家族主义”对社会控制的作用时,书中不仅提到了宗法制度的维系,还深入分析了它如何通过强化血缘纽带,实现对个体行为的内在约束。此外,书中对“察举制”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在选拔人才、巩固统治的同时,隐藏着怎样的社会控制机制,以及这种机制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整本书的叙述流畅而富有张力,仿佛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让我对秦汉时期那种“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其在社会控制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给予了我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人物和事件,而是深入挖掘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社会控制思想的脉络。书中对“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在汉代的实践与演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让我看到,即使是看似柔和的思想,在与现实政治结合时,也会产生强大的社会塑造力。作者在分析“民意”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时,引用了大量史料,展现了统治者如何通过“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等政策来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书中对“谶纬之学”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迷信思想如何被纳入政治轨道,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工具。这种对“非理性”因素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的关注,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加全面和深入。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更像是在阅读一部关于权力、思想与社会如何相互作用的深刻寓言。

评分

初次捧读《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我被其宏大的叙事和深邃的洞察力深深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对秦汉时期一系列社会控制思想的梳理、辨析和比较,勾勒出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精神图景。从中央集权的制度构建,到儒法思想的融合演变,再到地方治理的策略调整,书中每一处细节都闪耀着历史的智慧。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郡县制”的社会控制效能时,没有止步于对行政架构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个体行为规范、社会关系重塑的深层考量。书中对“什伍连坐”等具体制度的剖析,不仅揭示了其在维护统治秩序方面的客观作用,更触及了其对社会成员心理状态、群体认同形成的微妙影响。同时,作者在梳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并未将其简单视为思想的禁锢,而是辩证地看待其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对知识分子群体归属感的塑造,以及为社会整体稳定奠定的基础。书中对于“以吏为师”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权力与知识在古代社会控制体系中的微妙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整本书读下来,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思想的碰撞与制度的演进,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厚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