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亚洲销量破千万情感作家──蔡智恒,继《阿尼玛》后又一铭心之作。横跨逾十四年的深情时空,什么也换不走这一刻相遇的美好,阔别三年的爱情沙尘暴,与你重逢!
★ 颠覆以往的写作手法,几乎只有两个人的情节贯穿全文,随着主角的思念与自言自语,让读者彷佛陷入迷雾中绕不出来。不变的是一如既往的蔡氏风格,语言风格仍然熟悉亲切,奇特的比喻,诡辩的逻辑,肉麻的情话,像老朋友一样和你聊聊人生的遗憾和悲喜。
如果、如果能有再一次和他/她相遇的机会
你会做些什么?试图改变什么?
还是什么都不做,任由一切随风而去……
阔别三年,蔡智恒又一铭心之作!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位深深在乎的人,一段如沙般沉淀杯底、但从未消失的眷念。本书透过现实与青春交错的双重书写,重新勾描一段失落的曾经。若是命运之神要和你交换一段记忆,你能给予它什么?又或选择遗忘么?就算重逢,那条始终无法跨越的暧昧线,还是会圈住浮晃而起的沙尘。朦胧中,我们看见一颗颗沙粒自在轻舞,就算无法抵挡坠落的宿命,却也留下无尽美丽。
蔡智恒,网络上的昵称是痞子蔡。
1969年出生于台湾嘉义县,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博士。
1998年于BBS发表首部小说《第—次的亲密接触》,掀起全球华文地区的痞子蔡热潮。随后痞子蔡陆续推出十多部小说,用一系列诠释纯爱小说的典范之作,成为纯爱小说教主。
《不换》是继2014年出版小说《阿尼玛》后,阔别三年,又一铭心之作。
网友Hunterwonder:你是否在生命中有那麽一个人,在心中占了一个很特别的地位,无可取代?你在日常生活,时不时想着那人。在与朋友欢庆聚会时,想着那人。在深夜失眠时,想着那人。那人不见得是你的伴侣。你就只是静静地过每一天,偶尔在心底念着。我认为《不换》就是在讲每人生命里有这麽一个人的故事。
网友劳改犯:今天在回家的火车上,3个小时看完了,还是挺揪心的。我喝咖啡会心悸,喜欢一个人的感觉也如同喝咖啡会心悸的感觉一样。蔡智恒果然是个能够抓住细节感受的作家,生活中已经没有这样的感情吧。所以这样的感情这样的结局让我们特别唏嘘。
《不换》 001
写在《不换》之后 293
《不换》摘录片段
很久没有写信给你,久到我不忍计算。
所谓写信,不是只字词组,是很多话要说的那种。
我真的,有很多话想说,只是不知从何起头。
没想到过了这些年,
表达障碍仍然执着地停在原地不肯和年龄一起精进。
请原谅,我常用那样低的温度回应。
能不能,请你试着了解,
要把千回百转的心里话说出来需要多大的勇气。
冰火之间,我仍然无能为力,对你。
从前的我们,仿佛对着模糊的镜子观看彼此。
时间让镜子中的影像变得清晰,心中的意念也越发确定。
我决定,不要再留遗憾。
你知道,我很不喜欢假设性的问题,觉得不切实际。
年纪长了,变与不变,超乎我的预期。
例如:如果可以改变,你最想改变哪一个阶段?
这很难,因为有好多好多,所有不愉快我都想丢掉重新开始。
有哪一个部分你不想改变?
我,竟然,只想到你。
你的出现,在我摇摇欲坠面对与逃避间挣扎时,
是无可动摇的神木。
如果可以选择删除生命的记忆,
那么,有你的这一段,不换。
如果可以选择改变生命的记忆,
那么,有你的这一段,不换。
即使,代价是必须背负不能说出口的遗憾,
我也不换。
我曾经紧抿我的唇和心,不泄露一丝和你有关的期待,
因为不愿看你为难。
时间、环境都没能改变我的初心。
经过了这些年,我可以笃定和命运之神说:
这是最自在又丰富的一段,我坚决不换。
如果这一生,你可以拥有一次真正的爱情,遇见那个真正懂你的人,
代价是它来得太晚,也无法长久拥有,还得背负罪恶感,
伴随而来的是无论时间过了多久,所有酸甜苦辣的片段,
仍旧常突袭心头,揪紧你的心,但是你不能联络、无法见面,
甚至不知道那个人在哪里。
你愿意吗?
我愿意,而且不换。
你不知道,再次联系,我祈求了多少年。
当我间接知道你过得不如意,我如何能袖手旁观?
即使代价是不能再联络,我依然,往你的方向启航。
于是,我出现了。
好久不见,我的想念。
记住是不容易的,所以需要记事本、行事历、App 软件帮助记忆。
经过岁月的淬炼,值得记忆的,已铭刻在心。
一个场景、一条街、一抹落日、一道彩虹,就可以轻易地唤起。
所以忘记更难。
再远的距离,都能连接彼此两端。
想念的线,系起黑夜白天。
禁锢多年的文字,在这个时刻,终获自由。
那些未曾减缓的牵挂,一并附上。
和你的记忆,是此生最隽永的音符篇章。
不可替换,也坚决不换。
在我心里,那个无可取代、毋庸置疑的位置,就是你的。
唯有你,可以打开我紧闭的心门,让我舞动。
唯有在你面前,我可以为所欲为恣意绽放我的每一种样子,
除了想念。
我真的以为,此生不会再见面。
我不断向老天祈求,如果可以,只要给我喝完一杯抹茶的时间,
我便心满意足。
而老天所给的,超乎我所求所想,足足有半年之久。
能在生活中,真实地有交集,就很圆满。
曾经盘旋不去的遗憾,在这些重逢的对话中,已找到升华的方向。
所谓的重逢,是再给一次机会的意思吗?
不是,是老天挪去遗憾的重担,让我们可以重新得力,
继续人生的下半场。
重逢是为了好好道别。
《不换》这本书约 10 万字,想动笔是 2015 年 7 月的事。
但真正开始动笔,在一年后,即 2016 年 7 月初。
然后写了 3 个月才完成。
离完成上本《阿尼玛》,已超过三年。
这三年多来,我一个字都没写。
所以动笔之初很卡,甚至完全忘记写作的感觉。
忘记自己好歹也曾写过十几本书。
还好我已经可以专心写作,因为我告别了九年的大学老师生涯,离开学校。
用专心来弥补早已生疏的手和脑,结果刚好。
于是这本的写作速度几乎和以前一样。
菩萨有“逆行”的法门。
凡是打击你、压迫你、刺激你、欺负侮辱你、使你爬不起来的人,都可能是逆行的菩萨。
我很感谢我的逆行菩萨,让我离开学校,可以专心写作。
《不换》这个故事算简单,人物更简单,从头到尾只有两个人在说话。
原本想设定的主要角色有三个,再加上几个次要角色,但一下笔,便决定只用两个角色写完整本。
而过去的时间轴和现在的时间轴概念,倒跟原先设定一样。
这故事可以过去、现在交替阅读,也可以先把过去发生的看完,再看现在。
我年纪大了,行文难免啰唆和碎碎念,请你别介意。
“重逢是为了好好道别”这个概念,在书中走了半年才显现。
我们都该学会好好道别,学会放手。总有一个人,可以一直住在心底,却消失在生活里。
《不换》的写作过程中,我不断摸索写作的感觉。
也常问自己:我以前写作时,除了作品外,还想什么?
后来才想起来,我以前写作时,脑子里只有作品。
而写完最后一个字的瞬间,心里只觉得:噢?写完了吗?
不像以前,即使个性再怎么内敛,至少也会握紧拳头低喊一声:“耶!”
或许我早已遗忘写作的感觉,甚至遗忘自己是写作者的事实, 但有个东西我已铭记在心,从不遗忘。
那就是我曾在《蝙蝠》后记里提到的那段话:
处在这个变动剧烈的时代中,笃信的价值观或许会动摇。
但我认为自己并未改变,我依然只是个写小说的人而已。
我喜欢简单写、单纯写,对文学价值没有强烈的企图心。
我只希望能保有写作者那颗最初也最完整的心。
那就是文字本身,那就是故事本身。
那就是写作者心中那处明亮的地方。
而我只是很努力,很努力地将那种亮度带给你而已。
不管我的文字风格、写作手法等是否有所改变,我写作的初心,还是完整而不变的。
只是,我曾经放弃了写作。
因为觉得够了、累了,想放弃写作者的角色,做个单纯的老师,或是什么角色都好,只要不写就好。
虽然还有一些东西可以写,但我已不想写,也觉得写不出来了。
所以谢谢你。
拥有深邃明亮眼神的你,具有完美四分之三侧面的你,在我眼里和心里都是光滑而圆的地球的你。
是你赋予我写作的意义,并让我重新拥有写作的力量、决心和勇气。
对你,请原谅我也有语言表达障碍——内心越汹涌,写下的文字越淡然。
内心的情感总是沛然莫之能御,表达的文字却平淡无奇。
总有一个人,只要一句话语,或一个眼神,
就可以给你满满的力量和勇气。
如果这样的人出现在生命中,那么即使给我全世界,我也不换。
有你的这一段,即使总是苦多于甜、磨难多于喜乐、分离多于相聚,即使总是毫无默契多于心有灵犀,即使总是狂风暴雨多于风和日丽……我也坚决不换。
蔡智恒
2016 年 10 月于台南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环境氛围”的塑造能力。说实话,故事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作者描绘的那个场景——一个常年被雾气笼罩的小镇,居民们行色匆匆却又带着一种宿命般的麻木——简直让我感到呼吸困难。那种潮湿、阴冷、带着铁锈味的空气仿佛能穿透纸面,直达我的鼻腔。作者没有直接说“这个小镇很压抑”,而是通过对光线、声音、甚至气味细节的描摹,让你自己得出这个结论。例如,反复出现的“生锈的钟摆声”和“永远湿漉漉的石板路”,构建了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这种环境叙事的力量,远胜于任何直白的心理描写。读到主角试图打破这种环境的束缚时,我感到的那种绝望和微弱的希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是许多情节剧都难以企及的层次。它让我想起那些被地理和气候塑造了性格的民族,这本书就是一曲献给特定环境的挽歌,充满了对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对话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同于许多小说中为了推动情节而存在的刻意对话,这里的交流更像是两个独立的宇宙在边缘的短暂碰撞。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角色们说的内容,其实和他们真正想表达的完全是两码事。他们用最平常的词语,包裹着最核心的秘密和最激烈的冲突。比如,两位老友在一家咖啡馆里关于天气变化进行的长篇讨论,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彼此过去失信的试探和规避。我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某些对话片段,去解析那些省略号和停顿背后的真正含义。作者似乎在暗示,人类的交流效率是多么低下,我们的大部分生命都消耗在猜谜和误解之上。这种对“言外之意”的极致挖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因为它让你觉得自己仿佛被赋予了某种超能力,能够窥探到人们私密的内心活动。
评分这本新近读完的书,简直是把我彻底拉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对人性深处那些微妙的挣扎与渴望的捕捉,简直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我记得其中关于“选择与遗忘”的那几章,作者用近乎诗歌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角色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的场景。那种徘徊不是简单的犹豫不决,而是一种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深刻拷问。我读到那段时,甚至能感受到空气中的湿冷和角色内心的焦灼。更绝妙的是,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沉浸、去体会那种“在路上”的状态。它迫使我停下来,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被轻易放下的决定,那些以为已经翻篇的过往,其实都以另一种形式潜藏在心底,偶尔还会冒出头来,扰乱心湖的平静。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我们自己千百次想要回避的侧影。它的魅力在于“不动声色”地击中要害,让你在合上书页时,感觉世界好像没变,但你眼中的某些东西,已经悄然重塑。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就像一位老练的指挥家,知道何时该让低音部沉下去,何时又该让小提琴群奏出高亢的旋律。一开始的铺陈,慢得让人有点不耐烦,仿佛作者在故意设置障碍,用一连串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琐事来磨练读者的耐心。但一旦熬过了前三分之一,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松散的线索是如何像蜘蛛织网般,精巧地汇聚到一起的。特别是其中一段关于“时间感知”的描述,作者通过一个角色的长久等待,将时间的流逝具象化成了一种物理上的重量和质感。我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个被困在永恒下午三点的幽灵。这本书的文字语言密度极高,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像是经过千万次称量,充满了哲学的思辨性,但又绝不晦涩难懂,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平衡。它考验的不是你的智商,而是你的“共情商”和沉浸的意愿。读完后,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从那种被时间拉伸的奇特体验中抽离出来,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克制的美学”。作者似乎对“煽情”这件事抱有一种近乎洁癖的抗拒。无论故事发展到多么令人心碎或激昂的节点,笔触总是保持着一种令人敬畏的冷静和抽离感。当主角经历巨大变故时,描述的重点不在于泪水或呐喊,而在于主角对周围日常事物的细致观察——比如一片掉落的叶子,或者茶杯边缘的裂纹。这种“大悲隐于形”的处理方式,反而让情感的冲击力更加持久和深刻。它没有给你即时的宣泄,而是让你在读完之后,独自面对那份被压抑的情感,慢慢回味。这种克制也体现在结构上,故事线索看似蜿蜒曲折,但最终的收束却是如此精准和干净利落,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述,像一件打磨到极致的玉器,圆润却锋芒内敛。读这本书,就像在黑暗中行走,需要你调动所有感官去捕捉那些微弱的光线和低语,最终才能拼凑出完整的图景。
评分不错 从中学就看 一直看痞子蔡的小说
评分东东很好,追随痞子蔡18年,从未失望
评分好久没看痞子蔡出新书了,出一本买一本
评分挺好的!!!!!
评分一直在看
评分依然这么风趣幽默,值得一看
评分快递超快,昨晚下单,今天上午就到。
评分包装很精美,包裹也没有折角,好评
评分非常好,是正版图书,棒棒哒。因为618,京东这次的速度有些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