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讲述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爱国青年亚瑟因被革命同志误解,佯装投河自尽,奔赴南美。13年后,他带着一身伤残,化名牛虻重回故乡,苦难的经历把他磨练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参与了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伏尼契(1864—1960),爱尔兰女作家。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她同情革命者,创作了《牛虻》《奥丽维亚·拉塔姆》《中断的友谊》《脱下你的靴子》等作品。
古绪满,曾在安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国利兹(Leeds)大学(1988—1989)、浙江万里学院、浙江越秀外语学院任教。出版多部译著,包括《牛虻》《仆人的足迹》《决战中东》(合译)等。
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就越纯洁。——[爱尔兰]伏尼契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部?十三年以后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三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尾声
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正在仔细查阅一大沓布道文稿。这是六月里的一个傍晚,天气很热。为了让室内空气凉爽,窗户全都敞开了,百叶半掩。神学院院长蒙泰尼里神父停了一下笔,朝俯在文稿上那个满头黑发的脑袋看了一眼,目光中充满了慈爱。
“找不到吗,亲爱的?找不到就算了。那一节我一定得重写。可能给撕掉了,害得你白白花费了这么多时间。”
蒙泰尼里声音低沉,但圆润而又响亮,像银铃一般纯净,听起来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他像个天生的演说家,说起话来抑扬顿挫。他和亚瑟说话时语气里总是饱含着殷殷的爱意。
“不,神父,我一定要翻查到。你肯定是放在这儿的。即使你重写,也绝不可能写得跟原来的一模一样。”
蒙泰尼里继续写他的文稿。窗外,一只懒洋洋的金龟子,昏昏欲睡地微微作响,还有水果贩子在大声喊叫:“草莓子啊!草莓子啊!”那叫卖声凄清悲凉,沿着大街悠悠回荡。
“《论医治麻风病人》,找到了。”亚瑟说着就穿过房间往神父那里走。他走起路来步履轻柔,家里那些有教养的亲属对此总是看不顺眼。他生得瘦小,不大像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中产阶级的小伙子,倒像十六世纪人物画里的意大利少年。他睫毛长长,嘴角灵敏,手脚纤细,全身上下处处显得过于精致,轮廓过于清晰。他若是静静地坐下来,很可能被人误以为是个穿着男装的窈窕淑女。可是,他动作非常灵活,那姿态会使人想到一只被驯服的、没有利爪的豹子。
“真的找到了吗?亚瑟,要是没有你,我可怎么办?我向来丢三落四的。算了,我也不想再写了。到园子里去吧,我帮你做做功课。你哪些地方不懂?”
他们走出房间,来到了园子里。修道院的园子悄然静谧,丛影朦胧。神学院的这些房子,原来是一所多明我会修道院。两百年前,这片正方的园子装饰得很整齐。黄杨树栽得笔直,两排树木的边缘之间,生长着一丛丛剪得很短的迷迭香和薰衣草。如今,栽培它们的那些白袍修士已经长眠地下,被人们遗忘了,但是那些药丛仍然鲜花盛开,尽管没有人采它们合药,可它们依然在柔和的仲夏夜晚散发着扑鼻的香气。石板路的缝隙里杂草丛生,长满了芫荽菜和耧斗菜;园中心的那口井也为羊齿叶和纵横交错的景天草所掩盖。玫瑰恣意生长,舒枝展叶,蔓延过条条小径;偌大的红罂粟花在黄杨树间盛开,艳丽夺目;生得高大的毛地黄,俯首于杂草之上;还有未经修剪、从不结实的老葡萄藤,从那棵冷冷的枸杞树枝上悬垂下来,始终缓慢地摇曳着茸茸的枝头,像是有说不尽的哀愁。
一棵夏季开花的大木兰树,从园子的一个角落里突兀耸起,浓密的枝叶犹如一座宝塔,到处点缀着乳白色的花朵。大树旁安放着一条粗糙的木凳,蒙泰尼里就坐在那条凳子上。亚瑟在大学里读的是哲学,由于在一本书上遇到了疑难问题,这才来向“神父”请教。他虽不是神学院的学生,可是在他眼里,蒙泰尼里犹如一部大百科全书。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一绝,那种多线叙事和时间跨度的跳跃,处理得异常流畅自然,让人叹服。它不是按照直线时间顺序推进,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回忆片段进行交织,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所有的故事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一开始,可能会因为视角切换稍显吃力,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叙事节奏,就会发现这种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立体感和复杂性。那些看似分散的支线情节,最终都会在关键时刻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带来震撼性的效果。这种叙事上的高超技巧,显示出作者对于故事全貌的掌控力是极其精准和成熟的,绝对不是信手拈来的作品。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盛宴,充满了古典的厚重感和时不时的现代意识流的闪光点。作者的遣词造句,看似随意,实则处处藏着精心的雕琢。有些段落的排比和对仗,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听一首精心谱写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词语)都恰到好处地落在了你期望的位置,却又带来了超出预期的美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细腻程度,那种对十九世纪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氛围、气味、光影的捕捉,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文学上的“显微镜”。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煤烟味和潮湿的泥土气息。尽管篇幅不短,但由于文本本身的张力十足,阅读过程几乎没有感到一丝拖沓,反而希望时间能走得慢一点,好让我能更充分地享受这文字构建的世界。
评分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成功地在批判与悲悯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人性中的弱点、社会的弊病和体制的冷酷,但作者的笔调却从未滑向纯粹的愤世嫉俗或虚无主义。相反,在最黑暗的角落里,总能看到一束微弱但坚韧的光芒——那是对真理和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这种在绝境中孕育出的希望,比廉价的乐观主义要深刻和有力得多。它引发的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对人类精神韧性的深切敬意。读完之后,虽然心头沉重,但灵魂却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洗礼和升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并对“人之所以为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并非是那种可以轻松翻完的书籍。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书页下埋藏着无数的彩蛋和隐藏的线索。它成功地探讨了诸如自由意志、集体无意识以及个体责任等宏大主题,但又巧妙地将其融入到非常私密和个人化的情感冲突之中,使得这些哲学思辨没有沦为空洞的说教。作者似乎有一种天生的能力,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触摸”到那些原本只存在于理论中的思想火花。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思考和消化的阅读体验,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挑战了读者的智力和情感阈值,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之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是令人着迷,那种层层递进的悬念设置,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着读者的心不放。初读之下,我以为这会是一部传统的历史正剧,充斥着宏大叙事和刻板的英雄主义,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失误了。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哪怕是昙花一现的配角,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动机和不为人知的挣扎。特别是主角在面对信仰与现实的巨大鸿沟时,那种精神上的撕裂感,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甚至会让人反思自身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立场。情节的转折点处理得极其巧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绝非生硬的“神来之笔”,而是所有前期铺垫的必然结果。那种久久萦绕在脑海中的画面感,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完全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这种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邀请你参与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
评分正版,字体有点小,送货快
评分满减买的,纸质很好,读后在评
评分不错,很完好,包装很棒
评分包装很好,快递送货也快。质量不错
评分实物和介绍相符,值得拥有!
评分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为主人公感动了这么多年~
评分只为重温青春的记忆。
评分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