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致X:给狱中情人的温柔书简》是约翰·伯格在八十二岁时创作的小说,但人们依然可以从中读出他对生活细节的热情与敏感,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温柔深情。在伯格的笔下,爱妲(写信人)会不厌其烦地向她在狱中的爱人泽维尔描述蜗牛是如何用粗糙的舌头把食物从石头或树皮上刮下来吃掉的,会提醒他注意在折起的纸页上隐藏着的“物质性秘密”,还会把门外星空下所想到的有关生命的一切比作糖果……全部这一切,都在为相爱的人们对压迫的反抗提供着能量。
★在全部由信件编织的故事之中,在爱妲温柔嗓音的唤醒之下,琐碎无聊的日常细节好似有了魔力,它们化为了细流密布的肥沃腹地,“海绵般涵纳了整个世界的当下”。全书的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爱妲与泽维尔,以及一切被压迫着的人们对美好生活及自由解放的无限想望。可以说,《A致X》是一首受难年代温柔的情人歌。
★《A致X》是约翰·伯格为“何为生命?”、“何为爱情?”、“何为生活?”准备的答案,——诉说,恐怕也只有诉说才能证明生命、爱情以及生活的存在。正如他自己写到的,“生命是一则此刻正被诉说的故事。第*真实就是故事。”而在所有这些信件中,爱妲的事无巨细和娓娓道来也担负了这种证明的力量。
“我爱你的守密,那是你的坦率。两架F-16低空飞过,他们无法刺穿我们的秘密,所以试图刺穿我们的耳膜。”——约翰·伯格
镇中心旧监狱的某间牢房里搜出了数捆只注明了几月几日却没有写年份的信件,那是女子爱妲(A’ida)写给狱中情人泽维尔(Xavier)的信。
爱妲的信中满是对泽维尔的思念与渴盼。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却只能借文字相互分享,他们深爱彼此,但不得相见。爱妲不厌其烦地记述了镇上发生的每日琐事──镇民的聚会、树上的虫子、收音机里的音乐、上周落下的飞弹……在看似稀松平常的琐屑之事中,我们可以隐约嗅见人们对压迫的焦虑,以及他们在内心深处对动荡战事的恐慌。同时,我们也能在字里行间读出人们义无反顾的理念及其对自由解放的无限想望。
作者:约翰·伯格(John Berger,1926-2017)
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44至1946年在英国军队服役。退役后入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伦敦中央艺术学院学习。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创作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为英国*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之一。
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书,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为他赢得了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A致X:给狱中情人的温柔书简》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2017年1月2日,约翰·伯格在法国安东尼去世。
《A致X》是我多年来读过的*温柔,同时也是*尖锐的作品之一。它的力量来自于对写作技巧的节制使用,来自于它对幸存与压迫之下的不朽之爱的详述。——英国剧作家、导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苏珊·桑塔格
约翰·伯格是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一手是投入公共领域的锋锐评论,另一手则是深沉内向的虚构创作。——梁文道
我的帅哥:
还记得浸泡在药房橱窗罐子里的那三条蛇吗?一条草蛇,一条有毒蝰蛇和一条宽嘴蝰蛇。你跟我说过,小时候你朋友被毒蛇咬到,你曾帮他吸出毒液。伊黛蜜丝每天早上来到店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摸摸每个罐子检查那些蛇。也许她不是去检查,而是去跟它们说,她来了。毕竟,这是她的药房。接着她会套上白袍,亲我一下。
她对配药的记性还是非常惊人的。每项药品的摆放位置,它们的有效成分以及包含哪些副作用,她都一清二楚。当店里没太多客人排队等待时,她习惯坐在介于解痉剂区和药膏区中间的小桌椅上,在那里看书。十之八九是旅游书。她最喜欢的字眼依然是“发现”。她喜欢躲在那里,这样就可以假装没看到前来询问或指定开药的客人。除非某个人的抱怨或问题引起她的兴趣,或是有某个她认识超过五十年的人进门,她才会出面处理。
碰到这种时候,她真是叫人惊艳。她属于第一代女性药剂师,是一个把科学当成姊妹的女人。对她而言,配药跟母系的关系比较亲近。她会顺一顺头发,照一下漱口药水区附近洗手槽上方的镜子,然后用缓慢的字句和令人点头称是的记忆,向所有上门寻求安心保证的客人做出令他们安心的保证。
然而,当她脱下白袍,离开苏卡拉特药房,穿过巴士站走回家时,她就变成一个虚弱、踌躇的老太太。自从你上次看过她后,她老了。我也是。如果她会一直工作下去,那是因为她需要感觉到自己和医疗之间有某种亲密关系。有时我很羡慕她。
自从他们逮捕你后,“最近”这个字眼就变了。今晚,我不想写出那是在多久之前。现在,“最近”一词就包含了你被逮捕后的所有时间。它可以代表几星期,也可以是前天。最近,我做了一个梦。
梦里有一条路,一条危险的路,伏击重重,车辙很深,尘土飞扬,没有任何遮蔽。许多人曾在这条路上的不同地点失去性命或受伤—这点我在梦里就知道。不知为什么,反正它就写在坑坑注注的路面上。我一路往下走,感觉心碎但不害怕。也许那是我们的避难之路。这点我是现在想到的,因为我曾梦过这类事情,但是在那个梦里,我倒是没想到这点,我只是一直走。然后某一时刻,在我右手边,出现一道高耸的峭壁,和房间的墙壁一般高。我停下来,费尽千辛万苦爬到顶端。我从那里看到什么?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字眼来形容,那些字眼根本不存在,但是在这些无用的字眼之间,你应该可以看到我看到的景象。好几堆、好几山、好几车、好几丘的李子,蓝色的李子,全都覆了白粉霜。有两件事让我大吃一惊,我的爱人。首先是每一堆的规模:每一堆都可填满四十节车厢的运货火车。不高,但非常宽,非常长。其次是李子的颜色。尽管覆了白霜,那些李子依然蓝得闪亮,蓝得耀眼。我不可能看错,那个蓝色和任何天空的蓝色都不一样,就是成熟小李子的蓝。今晚,当我在黑暗中写下这封信时,我把它们的蓝色寄给人在牢房的你。
爱妲
……
我正坐在屋脊上,以前每当夜晚窒闷难受时,我们就会一起坐在那里。我猜你可以蒙着眼睛跨过我正俯瞰的那片屋顶。你对那里实在太熟了。你在上封信中说,你的夜晚变长了,因为那一个礼拜,他们在牢房关闭前三小时就把你独自送回去,惩罚你擅自发表演说。
当他们向你宣布这消息时,我敢打包票,他们在你脸上无法读到任何表情。我爱你的守密,那是你的坦率。两架F16低空飞过,“他们无法”刺穿我们的秘密,所以试图刺穿我们的耳膜。我爱你的守密。让我告诉你,此刻我能看到的景象。
挤得满满的窗台、晒衣绳、电视卫星天线、靠放在烟囱旁的几把椅子、两个鸟笼、十几座违建小阳台和上面的一大堆盆栽与猫饲料盘。如果站起来,我能闻到薄荷和莫洛奇亚叶的味道。电缆线、电话线和电线,布满四面八方,日益松垂。爱德华多依然会扛着他的脚踏车爬上三大段楼梯,将它锁在他家烟囱旁的一条电缆线上。有些你不认识的邻居搬来了。我正打算送两个去跟你做伴。等他们走后,我就会到。维德很早睡,因为他每天清晨两点就得起床工作。这是他的选择,他独自工作,炼制那些他从街上捡来的金属碎片。他五十九岁,我知道是因为有一天我问了他。他看起来比实际岁数年轻。他是萨达人,父亲是打鱼的。
因为这样所以我有一双绿眼睛,他说。他是三年前搬来的。
他没提过为何搬来这里,还有他以前的生活。这是个很长的故事,不知该从哪里讲起,他说。
你可以讲一部分就好。
那样没什么意义。
你有小孩吗?
五个。
他们在哪?
三男两女。
你最近见过他们吗?
他们住得很远,我好几年没看过他们了。
他们写信给你吗?
我不识字。
可以请别人帮你—
他们不会写信给别人。
所以他们写信给你啰?
没有,他们知道我不识字。
你不想知道他们的消息吗?
每个礼拜天,会有一个孩子打电话给我,他们轮流,所以每五个礼拜我就会和每个孩子都讲到话。他们买了一部手机给我。
你刚说他们住哪?
住在很远的地方,也住在这里—他把一只手按在心脏的位置。他们全都住在不同地方,但都在这里会合。他把按在心脏那只手的五根手指合拢起来。
我没问起他太太,因为我看到他手上戴了两只婚戒;他是个鳏夫。
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让我产生信任感。我对维德所知有限,也不清楚他到底在回避什么,但我就是百分百相信他。这和某种生理特质有关,和他的身体聆听他自己说话的方式有关,那感觉就像是在某件事情变成话语吐说出来之前,他就已经在自己身体里发现那样东西了。
有一回,我回来得很晚—在一晚上的牌局之后—我们打了四局凯纳斯特纸牌,那时维德正要离开公寓准备上工。我停下脚步,我们打了招呼。就在那时,我看到一只狐狸跑下街,停在角落。我笑着朝角落悄悄比划了一下。维德注意到我的手势,用非常慢的速度朝那个方向转身。然后他交叉双臂说,他正在等我。我们经常一起走到城墙前面,然后分头朝各自的方向走去,我去工作坊,他去垃圾场。夜晚有另一种人生。如果你工作到比较晚,我就会看到你的药房灯光亮着,我们没有谈过这点,但我们都注意到,夜晚有另一种人生,而且截然不同。非常不同,那些在夜晚工作的人,会深深依附着夜晚,以及其他在夜晚工作的人。时间在夜晚里仁慈多了,夜晚无须等待任何东西,也不存在过期这件事。
他转头看着那个角落,微笑,朝我弓了弓身。
好好睡,爱妲小姐,你看了一天的病人也累了,祝你一夜好眠。
你会认出维德的,我的帅哥,因为他很高,身高两米,走路一跛一跛。你可以和他谈论夜晚。
……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于这种“书信体”的小说有点抗拒,总觉得格局会比较小,视角受限,很难展开宏大的叙事。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保留了书信的私密性和情感的直接性,又通过信件之间相互的呼应和时间的推移,构建出了一个庞大且富有层次感的世界观。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等待”这一主题的处理。那种漫长、煎熬却又充满希望的等待,被描绘得如此真实可感,仿佛我都能闻到信纸上残留的墨香和淡淡的忧伤。我注意到,信件中的遣词造句会随着时间线的推进而产生细微的变化,从最初的炽热和迷茫,逐渐过渡到后期的坚韧与释然,这种细微的情感轨迹,只有最顶尖的作家才能捕捉到。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反复阅读某几段,猜测写信人当时的心境。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非常难得。它不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引导读者完成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
评分我通常喜欢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节奏明快的作品,这本书无疑更偏向于内省和氛围的营造。我刚开始读的时候,确实有一点点不适应,因为它不像快餐文学那样能立刻抓住你的注意力。然而,一旦我适应了那种舒缓的、近乎冥想般的叙事节奏,我开始发现它的魔力所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作者懂得哪些细节不需要直白地描述,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填补。比如,对于特定历史背景的交代,非常克制,但你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无力感,就能体会到时代的重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一边是外部世界的残酷与禁锢,另一边是内心世界的丰富与不朽。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角色们的精神力量显得尤为可贵。我感觉作者对人性中的“韧性”有着深刻的洞察,这使得整部作品虽然基调略显低沉,但内核却是充满力量的。
评分这本小说,我完全是冲着作者的名字去的,毕竟之前读过他几部作品,印象都挺不错,尤其是他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总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次读《A致X:给狱中情人的温柔书简》,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沉重,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丰富。开篇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所有的悬念,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慢慢铺陈出人物所处的困境和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环境时所用的那些意象,它们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推动情节发展和烘托人物心境的重要载体。那种在压抑中寻求光亮的挣扎感,通过作者精妙的语言组织,展现得淋漓尽致。整个故事的走向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落入俗套的“英雄救美”或简单的悲剧收场,而是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爱与自由的探讨。读完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种情绪中抽离出来,留下的思考远比故事本身更为深刻。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佳作,绝对值得推荐给那些追求文学深度而非纯粹娱乐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古典的美感,但又绝不晦涩难懂。它让我联想起一些民国时期文学大师的散文,那种对每一个词语的精准拿捏,和对句子结构那种近乎音乐般的韵律感。我发现,很多句子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品,即使抽离出来看,也依然能激发人对美和情感的共鸣。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沉默”的描写。在书信往来中,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语,往往比直接的表白更具杀伤力。作者通过对环境声音的捕捉,对光影变化的捕捉,来间接表达人物内心的波澜。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电影般的质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立刻合上书本,然后扔在一边去追逐下一部热点小说的书。它更像是一坛老酒,需要时间去品味,而且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对于追求文学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
评分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是极为精巧的,它成功地在个人情感叙事和宏大时代背景之间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没有把笔墨过多地聚焦于宏大叙事的陈述,而是通过无数个微观的、私密的瞬间,折射出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时间跨度时非常高明,他没有采用线性的叙事,而是通过不同时间点的信件交错,营造出一种既是线性流动,又像是被凝固在永恒瞬间的奇妙感受。这使得读者在体验角色情感起伏的同时,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历史洪流的不可逆转性。这本书的“温柔”并非是软弱,而是一种历经磨难后沉淀下来的、对生活和爱人最深沉的敬意与承诺。它教会我,真正的力量往往隐藏在最克制、最深情的表达之中。这是一部值得被反复阅读、并推荐给所有热爱文学和人性深度探索者的作品。
评分可以吧
评分现在买书常来京东,比书店便宜好多,要找的书都有,很方便,又不用自己扛回家,很好,还会再来。
评分A致X:给狱中情人的温柔书简
评分很别致的书,书信内容也很特别,非常喜欢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活动入手,比较划算,阅读阅读,upup!
评分小巧精致,值得一读,引人注目。
评分很好的书,非常喜欢。
评分书好包装好,比书店便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