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和人体因素

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和人体因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史蒂夫·奥克史他卡尔尼斯(Steve Aukstakalnis) 著,杜威 译
图书标签:
  • 增强现实
  • AR
  • 虚拟现实
  • 人机交互
  • 技术应用
  • 用户体验
  • 移动计算
  • 计算机图形学
  • 沉浸式体验
  • 未来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16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241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章程序员书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四部分,23章。第一部分阐述了增强和沉浸式显示器以及它们的历史,虚拟空间的概念;第二部分探索使我们能够从视觉上感知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生理过程,包括视觉机制、头戴式显示装置的组成、增强性显示装置、沉浸式显示装置、听觉机制、听觉显示装置、触觉机制、触觉和力反馈装置等内容;第三部分挖掘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具体包括游戏和娱乐、建筑与施工、科学与工程、健康与医疗、航空航天与国防、教育、信息控制与大数据可视化等领域;第四部分首先探讨使用这些先进的可视化工具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和副作用,以及解决办法,然后探讨这些技术的兴起带来的法律、社会和伦理方面的问题,后讨论这些关键技术的下一个重大进展及短期和长期前景。

目录

本书赞誉
译者序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前  言
第一部分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概述
第1章 计算机产生的世界 2
1.1 什么是增强现实 2
1.1.1 平视显示器 3
1.1.2 头戴式瞄准具和显示器 5
1.1.3 智能眼镜和增强型显示器 5
1.2 什么是虚拟现实 7
1.3 结论 9
第2章 了解虚拟空间 10
2.1 视觉空间的定义和内容 10
2.1.1 视觉和物体空间 11
2.1.2 内容 11
2.2 三维空间中的位置与方向定义 12
2.2.1 位置的定义 13
2.2.2 方向与旋转的定义 14
2.3 导航 15
2.4 结论 16
第二部分 理解人的感官与其输入/输出设备的关系
第3章 视觉的机制 18
3.1 视觉通路 18
3.1.1 进入眼睛 19
3.1.2 映像的形成与探测 22
3.2 空间视觉和深度感知线索 25
3.2.1 非来自于视网膜的信息线索 25
3.2.2 双眼视觉信息线索 27
3.2.3 单眼视觉信息线索 29
3.3 结论 36
第4章头戴式显示装置的组成技术… 37
4.1 显示装置的基础知识 37
4.1.1 视觉方式 37
4.1.2 显示装置的类型 39
4.1.3 成像和显示技术 39
4.2 相关术语和概念 44
4.2.1 关于光 45
4.2.2 显示装置的性能和特性 45
4.3 视觉结构 47
4.4 结论 52
第5章 增强性显示装置 53
5.1 双眼双通道式增强现实显示装置 53
5.1.1 Epson Moverio BT-300 53
5.1.2 Lumus的DK-50开发套件 55
5.1.3 AtheerAiR眼镜 56
5.1.4 DAQRI智能头盔 58
5.1.5 Osterhout设计集团的R-7智能眼镜 59
5.1.6 NVIS公司的nVisor ST50 61
5.1.7 微软公司的HoloLens 62
5.1.8 索尼的SmartEyeglass SED-E1 63
5.2 单眼式增强现实显示装置 65
5.2.1 Vuzix的M100智能眼镜 65
5.2.2 Vuzix的M300智能眼镜 66
5.2.3 Google Glass 67
5.3 结论 69
第6章 完全沉浸式显示装置 71
6.1 个人电脑-控制台驱动的显示装置 71
6.1.1 Oculus Rift CV1 71
6.1.2 HTC Vive 73
6.1.3 Sony PlayStation VR 75
6.1.4 开放源码虚拟现实开发工具包 76
6.2 基于智能手机的显示装置 78
6.2.1 Google Cardboard 78
6.2.2 三星GearVR 79
6.3 计算机辅助虚拟环境和墙壁式虚拟环境 80
6.4 半球形和球形 83
6.5 结论 84
第7章 听觉的机制 85
7.1 定义声音 85
7.1.1 回声和混响 86
7.1.2 听觉的动态范围 87
7.2 听觉通道 87
7.2.1 外耳 88
7.2.2 中耳 89
7.2.3 内耳 89
7.2.4 从单耳听觉到双耳听觉 92
7.3 声音线索和三维定位 92
7.4 前庭系统 96
7.5 结论 97
第8章 听觉显示装置 98
8.1 传统的音频设备 98
8.1.1 单耳音频 98
8.1.2 立体音频 99
8.1.3 环绕声 101
8.1.4 双耳音频录制 103
8.2 结论 111
第9章 触觉的机制 112
9.1 触觉的科学 112
9.2 皮肤的解剖结构和组成 113
9.2.1 皮肤的层状结构 113
9.2.2 触觉 114
9.2.3 运动感觉 121
9.3 结论 123
第10章 触觉和力反馈装置 124
10.1 触错觉 124
10.2 触觉反馈装置 125
10.2.1 Gloveone 126
10.2.2 TeslaSuit 128
10.2.3 幻触音频和触觉声转导 130
10.2.4 SubPac 130
10.2.5 Woojer 130
10.2.6Clark Synthesis公司的Full Contact Audio触觉音频转导器 132
10.3 力反馈装置 132
10.3.1 CyberGlove Systems公司的CyberGrasp 133
10.3.2 Geomagic Touch X幻触装置 134
10.4 结论 135
第11章跟踪位置、方向和运动的感应器 136
11.1 感应器技术简介 136
11.2 光学跟踪器 137
11.2.1 多摄像头光学跟踪器 137
11.2.2 光学感应器 138
11.2.3 微软的Kinect 140
11.3 信标跟踪器 141
11.4 电磁跟踪器 142
11.5 惯性感应器 143
11.5.1 惯性感应器的功能原理 144
11.5.2 集成案例 144
11.6 声学感应器 145
11.7 结论 147
第12章 导航和交互的实现装置 148
12.1 二维和三维交互及导航的对比 148
12.2 手动界面的重要性 149
12.3 手和手势跟踪 150
12.3.1 手套 150
12.3.2 双棒/成对控制器 152
12.4 全身跟踪 154
12.5 游戏和娱乐界面 155
12.6 通过意识导航 156
12.7 结论 157
第三部分 增强和虚拟现实的应用
第13章 游戏与娱乐 160
13.1 虚拟现实与艺术 160
13.2 游戏 161
13.2.1 单人第一人称游戏 161
13.2.2 多人第一人称游戏 162
13.2.3 大型多人第一人称游戏 162
13.2.4 基于位置的娱乐 163
13.3 沉浸式视频/电影虚拟现实 164
13.4 结论 166
第14章 建筑与施工 167
14.1 人造空间 167
14.2 建筑设计:Mangan Group Architects 168
14.3 施工管理 169
14.3.1 Mortenson Construction 170
14.3.2 Nabholz Construction 172
14.4 房地产销售应用 173
14.5 建筑声学 174
14.6 结论 174
第15章 科学与工程 175
15.1 模拟与创新 175
15.2 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 175
15.2.1英国皇家海军26型全球战斗舰 176

精彩书摘

  《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和人体因素》:
  1.完全沉浸式
  完全沉浸式显示装置是完全遮蔽外部世界的视觉。完全沉浸式立体感头戴式显示装置(即传统的虚拟现实)与感应器相结合以跟踪使用者头部的位置和方向,从而在电脑生成的环境中形成身临其境式的视觉效果。
  2.视频透视式
  视频透视式显示装置无一例外都以完全沉浸式作为基准设计,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显示装置中所显示的影像主要来自于前置式的摄像头还是安装于远程的摄像头(远程监控)。根据具体的设计用途,视频信号可以与电脑生成的影像和其他感应装置的输出相结合。例如,第17章所介绍的案例研究中,我们会了解飞行员通过视频透视式显示装置实现空中加油,即飞行员用这种显示装置时可以看到一架虚拟的运油机在飞机外飞行。
  3.视觉透视式
  视觉透视式显示装置是实现增强现实的关键技术。这类系统的设计用途是将使用者通过视觉装置获得的现实世界视觉与图形、符号和纹理数据进行整合,或进行整饰、补充。
  4.1.3成像和显示技术
  虚拟和增强现实系统的头戴式显示装置所运用的成像与显示技术在过去的20年内实现了重大进步。在显示技术领域,阴极射线管式显示器(CRT)曾一度主导高端市场,但目前已完全被四种新的成像和显示技术替代,而且每一种技术较过去的技术都有极大的改善、重量更轻,而且运用更方便。在接下来的几节我们将探讨每类显示装置的功能,重点介绍其优点以及根据每种运用环境进行的权衡调整。
  ……

前言/序言

  Preface 前  言
  尽管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对公众很有吸引力,但了解这些系统实际上如何运作的人很少。AR和VR技术被视为给游戏和娱乐带来更好体验的酷技术,但除此之外,大家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AR和VR最早的一波热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现在新一代的懂技术的年轻人和专家表现出了与20年前相同的兴趣和迷恋,但几乎没有最新的资料能够清楚地解释这些实现技术,它们要如何利用人类感知系统的优势,除了游戏之外,哪些领域展示了各种现有的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的多样性。本书的目的就是填补这块空缺。
  读者应该意识到,虽然最新一代的核心产品来自天才,但是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真正开拓者出现在科学文献、技术短文、会议论文集,以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专利中。像汤姆·弗内斯、马克·博拉斯、史蒂芬R.埃利斯、斯科特·费希尔、沃伦·罗比内特、纳撒尼尔·杜拉赫、伊恩·麦克道尔、弗雷德·布鲁克斯、亨利·福克斯、伊丽莎白·文策尔、斯科特·福斯特、杰伦·拉尼尔和汤姆·德芬蒂,他们在实验室里静静地工作,解决着众多难题,开发着创新的硬件和软件方案,探索着相关的人类感知,为这个领域的再次兴起打下了基础。
  而我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谁应该读这本书本书的目的是作为计算机科学、工程、建筑,以及与AR和VR系统一样用到标准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的其他领域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补充读物。
  如果你在从事商业、工程、科学领域的工作,本书将给你带来大量的应用场景,这些技术在设计质量、成本控制、高效协作、制造流程以及提高对数据的理解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果你是一位游戏玩家或者一般的AR/VR爱好者,本书将是理想的读物。书中提供了扎实的感官机制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头戴式显示设备、空间声音、传感器和一系列触觉/力反馈设备的实现技术。
  尽管没有其他特定的背景知识要求,但作者假定大家对计算原理和人类生物学有基本的理解。
  本书的组织结构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系统。相比深入讲解各种实现技术,本书首先会介绍视觉、听觉、触觉的机制,分别紧跟其后的是对可穿戴显示器、3D音频系统、触觉/力反馈设备的解释。目标是帮助读者理解和欣赏我们非凡的感知机制如何直接影响相关实现技术的设计和应用,以及尝试达到的性能范围。
  本书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由2章组成,介绍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对增强和沉浸式显示器以及它们的历史的清晰描述、视觉空间和内容的阐述、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常用坐标系和一般的导航方法。
  第二部分由10章组成,探索视觉、听觉、触觉的机制,以及对图像、音频和触觉显示器的关键实现技术,还有传感器和输入设备的阐述。
  第三部分由8章组成,提供案例学习和各式各样的有关增强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现有应用,涉及领域包括:娱乐、建筑和施工、科学和工程、医疗保健和医学、教育和培训、遥控机器人等。
  第四部分由3章组成,解释与增强和沉浸式显示器使用相关的关键人体因素问题、法律和社会考虑,以及对未来的关键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展望。
  以下是对每章的详细描述。
  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
  第1章概述增强和沉浸式显示系统,包括光学和视频透视变体,以及它们的历史。
  第2章概述了虚拟空间的基本概念,包括与物理空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用于定义、描述、组织空间的约定,还有导航的方法。
  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第12章。
  第3章探索使我们能够从视觉上感知真实和虚拟世界的生理过程,包括视觉通路、空间视觉、单目和立体深度线索的回顾。
  第4章探讨目镜、显示方式、成像和显示技术,以及光学架构。
  第5章探索市面上众多的单目和双目增强显示器,强调它们的关键功能和设计差异,以及它们最初的用途。
  第6章介绍最新一代的商用完全沉浸式的头盔显示器,涵盖了多种类别,从个人计算机和控制台驱动设备到基于现代智能手机的低端系统。
  第7章解释我们的耳朵如何将空气分子平均密度中的快速变化转化为我们所感知的声音,大脑如何定位和分离声源,声音的线索如何有助于在虚拟环境中的整体沉浸感。
  第8章详述增强和虚拟现实系统中使用的各种类型的音频显示和空间声音解决方案,研究它们的功能差异和每种最有利的应用设置的类型。
  第9章探索使我们产生触觉的机制,包括皮肤的解剖、各种机械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的功能和能力范围,以及触觉和动觉线索如何补充视觉和音频显示。
  第10章探讨一些用来产生触觉和动觉线索的技术与产品解决方案,以及充分发挥触觉力量的挑战。
  第11章涵盖各种关键的传感器技术,用于跟踪用户的位置、方向和运动,头盔显示器以及输入设备。
  第12章涵盖一些当前新兴的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了导航以及虚拟环境和其中的虚拟物体的交互。
  第三部分包括第13章~第20章。
  第13章挖掘在艺术和娱乐领域的增强和沉浸式系统中的一些独特应用,包括多人第一人称游戏(MFPG)、基于位置的娱乐和电影的虚拟现实。本章还着重强调在该应用领域运用这些新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和挑战。
  第14章通过案例研究阐述各种不同的增强和沉浸式显示器的使用方式,可用于解决设计可视化、通信和项目管理所带来的挑战。
  第15章探索这些技术在广泛的不同领域的实际持续应用,比如太空系统、海军建筑、汽车工程、海洋工程和核工程。
  第16章介绍增强和沉浸式显示的应用,包括医师培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恐惧症的治疗、血管成像、医疗信息等领域,并强调与传统方法相比,这些解决方案的优势和益处。
  第17章展示增强和沉浸式显示、空间音频、触觉/力反馈系统充分利用人类感知系统在复杂机器控制中的优势的案例研究,例如喷气飞机训练宇航员并帮助完善技能集,以及战场上士兵的态势感知。
  第18章探索增强和沉浸式系统在有形技能培训方面一些已有的、影响重大的应用,帮助学生学习复杂领域的抽象概念,比如建筑学、儿童体验式学习。
  第19章展示沉浸式显示在由许多科学研究和业务运作产生的海量数据集中获取数据、可视化以及处理数据的应用。
  第20章探讨几个通过先进的可视化和控制技术在远程操作半自主机器人系统的应用例子。
  第四部分包括第21章~第23章。
  第21章着眼于使用这些先进的可视化工具导致的一些不容忽视的并发症和身体上的副作用,包括视觉诱发的晕动症和视觉辐辏调节冲突。此外,该章还提出可以采取的把影响降到最低的步骤。
  第22章探讨由商用增强和沉浸式显示技术的兴起而带来的一些意义深远的法律、社会和伦理问题,包括产品安全、潜在的法院申请书和提交证据、第一人称游戏越来越多的暴力场景和批判现实主义等问题。
  第23章探讨这些关键组件技术的下一个重大进展,指出短期和长期的前景,以及这些变化将带来的好处。
  此外,本书最后有两个附录。
  附录A,包括前面每章括号内的参考书目引用。
  附录B,提供一个汇总表,包括几十个视觉显示器、空间音频解决方案、触觉/力反馈设备、位置/方向传感器,以及制造商的网址。还有为定制自己系统的开发者而提供的各种DIY资源列表,以及产品商标列表。
  注释 指出有用或有趣的信息和事实。
  配套站点本书的配套站点是 PracticalAR.com 。这个网站将定期更新产品、传感器和应用,以及重要论文和报告的超链接、作者博客等。
  致谢无论是撰写哪种类型的图书,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大量的研究和多方面的帮助。那些支持我、鼓励我、鞭策我的朋友,他们在本书出版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为此,我要向培生集团Addison-Wesley的执行主编劳拉·勒温表达我最深的谢意,是她提供了这次写作机会,并在整个过程中促使我努力保持书稿的高质量和高标准。同样要衷心地感谢编辑和制作团队。邱松林是一位注重细节的策划编辑。编辑助理奥利维亚·基吉奥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很多至关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本书也深受技术审校小组的影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维克多·罗、Sensics的执行总监尤瓦尔·博格、密歇根大学UM3D实验室的埃里克·马斯罗斯基,以及AMD公司研究员卡尔·威克兰,等等。非常感谢你们提供的见解、建议和修正意见。
  致我的朋友和同事们,包括史蒂文“1234”哈里斯、皮特和索尼娅、约翰和史黛西、伯尼和娜奥米,以及我在HCBC的其他朋友,感谢你们的鼓励和支持。
  致我的家庭:心存感恩,不忘初心。









沉浸式体验的未来:超越现实的边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渴望更直观、更具互动性的信息获取方式。书籍,作为知识传播的古老载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想象一下,翻阅一本关于古代历史的书籍,不再仅仅是阅读文字和欣赏静止的图片,而是能够“亲临”古罗马的斗兽场,感受当时的喧嚣与壮阔;学习天文学,不再只是背诵星系的名称和运行轨迹,而是能够“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之中,近距离观察行星的旋转和星云的变幻。这一切,都将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本书《沉浸式体验的未来:超越现实的边界》正是探索这一革命性转变的指南。它将带领我们深入了解,如何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数字信息与我们的物理世界无缝融合,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本书并非直接探讨增强现实(AR)的具体技术细节、应用场景或人体工学原理,而是聚焦于“沉浸式体验”这一更广阔的概念,以及它如何重塑我们的学习、工作、娱乐乃至生活方式。 第一章:何为沉浸式体验? 本章将从概念层面出发,为读者建立对“沉浸式体验”的清晰认知。我们将从其根源——人类对“身临其境”的渴望——开始追溯,探讨从早期的戏剧表演、电影艺术,到现代的电子游戏、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不同媒介如何不断提升沉浸感的维度。我们会分析沉浸感的核心要素,包括: 感知维度: 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多感官的刺激,欺骗我们的大脑,使其相信自己正处于另一个环境。我们将讨论高质量的图像渲染、逼真的声音设计、以及未来可能实现的触觉反馈技术。 互动性: 沉浸式体验的关键在于用户的参与感。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自然的交互方式,让用户能够主动地影响和改变所处的虚拟或增强环境,从而增强其掌控感和投入度。这包括手势识别、语音指令、以及更高级的眼球追踪等技术。 叙事性: 无论是游戏、教育还是培训,引人入胜的故事线都能极大地提升沉浸感。本章将分析优秀的叙事技巧如何在虚拟环境中展开,以及如何通过环境细节、角色互动、和动态事件来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 存在感(Presence): 这是沉浸式体验的终极目标——让用户感受到自己真实地“存在”于那个非物理空间。我们将探讨影响存在感的因素,如延迟、分辨率、视野范围、以及系统对用户输入的响应速度等。 第二章:构建沉浸世界的基石 虽然本书不深入探讨AR的技术细节,但理解构建沉浸式体验所依赖的关键技术原理是必不可少的。本章将以宏观的视角,介绍支撑这些体验的关键技术领域,并侧重于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空间感知与理解: 计算机如何“看到”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是实现增强和混合体验的基础。本章将简要介绍传感器技术(如摄像头、深度传感器、IMU)如何捕捉环境信息,以及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等技术如何让设备在三维空间中精确定位自身并构建环境地图。 内容创作与渲染: 逼真的虚拟内容是沉浸式体验的血肉。本章将探讨3D建模、纹理绘制、光照模拟等内容创作流程,以及如何通过高效的渲染引擎将这些内容以高帧率、高分辨率呈现在用户眼前,使其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 人机交互的演进: 从鼠标键盘到触摸屏,再到如今的体感控制器和语音助手,人机交互方式的每一次飞跃都为沉浸式体验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本章将展望未来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设计出更直观、更符合人类自然习惯的交互模式。 网络与计算能力的支撑: 复杂的沉浸式体验往往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低延迟的网络传输。本章将简要介绍云计算、边缘计算以及5G等技术在支持大规模、高质量沉浸式内容方面的作用。 第三章:沉浸式体验的应用图景 沉浸式体验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幻想,它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章将聚焦于沉浸式体验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展示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教育与培训的革新: 告别枯燥的课本和演示,学习将变得生动有趣。本章将探讨如何利用沉浸式技术进行科学实验模拟(如化学反应、物理现象)、历史场景重现、医学手术训练、飞行员模拟驾驶等。学生将能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 工作与协作的新范式: 远程工作将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本章将介绍如何利用沉浸式技术实现虚拟办公室、远程会议、产品设计协作、远程设备维修指导等。团队成员可以共享同一虚拟空间,共同讨论、修改模型,如同置身同一房间,极大地提升协作效率。 娱乐与社交的颠覆: 游戏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维度。本章将探讨沉浸式技术如何创造更加逼真、更具临场感的游戏体验,以及社交平台如何通过虚拟化身和共享虚拟空间,打破现实社交的隔阂,创造全新的社交互动模式。 设计与工程的加速器: 在产品设计、建筑规划、城市规划等领域,沉浸式技术能够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视化和交互性。本章将展示设计师如何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产品原型迭代、建筑模型漫游、城市规划模拟,从而更早地发现问题,优化设计方案。 医疗健康的进步: 沉浸式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令人期待。本章将探讨其在疼痛管理、心理治疗(如恐惧症治疗)、康复训练、以及辅助诊断等方面的潜力。 第四章:人与沉浸式体验的和谐共处 在拥抱沉浸式体验带来的无限可能之时,我们也必须审视其对人类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处。本章将关注“人体因素”在沉浸式体验设计中的重要性,但并非从技术层面出发,而是从人的感知、认知和情感体验出发: 感知舒适与疲劳: 如何设计出能够长时间佩戴且不引起眼睛疲劳、头晕恶心等不适的设备?本章将探讨“晕动症”(Motion Sickness)的成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帧率、减少延迟、调整视野等方式来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认知负荷与信息过载: 沉浸式环境中海量的信息如何被用户有效地接收和处理?本章将讨论如何通过合理的界面设计、信息优先级排序、以及引导性交互,避免用户因信息过载而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 情感连接与社交伦理: 虚拟世界的身份认同、情感投入以及虚拟社交中的伦理问题值得深思。本章将探讨虚拟化身的设计对用户自我认知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建立健康、积极的社交关系,并应对潜在的欺凌、欺骗等问题。 隐私与安全考量: 沉浸式体验往往需要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和生物信息。本章将强调在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如何保障用户的隐私权,避免数据被滥用,以及如何建立安全可靠的系统,防止恶意攻击。 可访问性与包容性: 如何确保沉浸式体验能够惠及所有人,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用户?本章将探讨如何设计符合普遍设计原则的沉浸式应用,使其易于被不同群体所理解和使用。 第五章:通往未来的路径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展望沉浸式体验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我们应如何为这一变革做好准备。我们将探讨: 技术的融合与突破: 传感器技术、AI、5G/6G、XR(AR/VR/MR的统称)的进一步融合将带来怎样的全新体验? 内容的极大丰富: 创作者工具的普及和易用性将如何促进内容的爆发式增长? 伦理与法规的构建: 随着沉浸式体验的深入人心,我们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来引导其健康发展。 教育与社会适应: 如何通过教育和公众宣传,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个日益沉浸化的世界? 《沉浸式体验的未来:超越现实的边界》将是一次思想的探索之旅,它将激发我们对科技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它不是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份关于未来可能性的愿景报告。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正站在一个重塑现实的起点,一个人类感知、认知和互动方式将被彻底颠覆的新时代。我们邀请您一同踏上这段旅程,共同探索那个超越现实边界的、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阅读体验。它系统地梳理了增强现实的方方面面,从底层技术到实际应用,再到最关键的人体因素,层层递进,条理清晰。作者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活泼,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乏生动的案例支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AR伦理和隐私问题的探讨,这表明作者对AR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保障用户的权益。书中的一些观点,如AR在辅助决策和知识传递方面的潜力,让我深受启发。虽然我不是AR领域的专业人士,但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AR技术有了全面的了解,更对它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AR领域的动力。

评分

书中对“应用”部分的阐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打破了我对AR仅仅停留在游戏和娱乐层面的认知。作者系统地梳理了AR在工业、医疗、教育、零售、军事等各个领域的落地案例,并且深入分析了AR技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效率,甚至改变传统行业的工作模式。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AR在工业维护中的应用,通过AR设备,技术人员可以实时获取设备的3D模型、操作指南和专家远程指导,这极大地缩短了故障排除时间,降低了维护成本。在医疗领域,AR辅助手术的案例也让我惊叹,它能够将患者的CT、MRI影像叠加到手术视野中,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导航。教育应用方面,AR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比如通过AR模型展示人体结构、星系运转,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颠覆性的体验。这些丰富的应用场景,让我看到了AR技术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而是已经开始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和人体因素》,我带着好奇心翻开了它,原本以为会是一本硬邦邦的技术手册,但读下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入。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AR技术的名词和原理,而是将这些技术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框架下进行探讨。比如,在“技术”这个部分,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渲染和追踪算法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AR技术(如基于标记、无标记、SLAM等)的优势、劣势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我特别喜欢它对传感器融合和空间感知算法的讲解,这些内容虽然有些技术性,但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图示,将复杂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此外,书中还触及了AR硬件的发展趋势,从头戴式显示器到移动设备的AR功能,都做了详尽的介绍,让我对AR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这一部分,我对AR技术有了全新的理解,感觉自己像是在为AR世界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人体因素”这个章节的处理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很多技术书籍往往会忽略用户本身,而这本书却将人置于AR体验的核心。它详细探讨了AR系统对用户在感知、认知、心理以及生理方面的影响。例如,书中关于AR中的空间认知和导航机制的讨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AR应用会让人感到迷失方向,以及如何设计更直观的空间交互。对于AR可能带来的视觉疲劳、晕动症等问题,书中的分析也非常到位,并提出了一些缓解和优化的建议。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用户体验设计和人机交互原则的部分,它强调了AR设计需要考虑用户的注意力分配、信息呈现的清晰度以及交互的自然性。理解了这些人体因素,我才能更好地去评估一个AR产品是否易于使用,是否能真正发挥其优势,而不是仅仅因为它使用了“高科技”而显得先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叙述和分析问题时,展现出一种非常成熟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AR技术背后的逻辑和发展方向。例如,在讨论AR的未来发展时,他没有给出过于乐观的预测,而是审慎地分析了技术成熟度、成本、用户接受度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可能面临的挑战。书中对“沉浸感”和“存在感”的探讨,让我对这两个常常被提及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认识到如何在AR体验中平衡技术的力量和用户的情感需求。他还通过一些案例研究,展示了AR技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程度和应用差异,这显示了他对AR技术发展全球化和本地化问题的深刻认识。这种宏观的视角和细致的分析,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关于AR发展战略的思考录。

评分

介绍性的书,适合入门级和非专业人士。

评分

写的挺详细的

评分

这书不错,买来学习的,默认好评。。

评分

介绍性的书,适合入门级和非专业人士。

评分

这书不错,买来学习的,默认好评。。

评分

写的挺详细的

评分

介绍性的书,适合入门级和非专业人士。

评分

这书不错,买来学习的,默认好评。。

评分

这书不错,买来学习的,默认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