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课,全面讲解中国重要的诗人和诗歌;
从《诗》《骚》到唐诗宋词,呈现中国古典诗词大脉络。
每课后均附 “诗词选注”, 叶嘉莹亲自注释和简析,
带你走进中国古典诗歌的殿堂。
叶嘉莹先生全面讲解中国古诗词,涵盖中国重要的诗人和诗歌,带读者走进古典诗歌美好、高洁的世界。全书共三十六课:上编“诗”二十课,是关于诗的介绍,始于《诗》《骚》,终于晚唐之李商隐;下编“词”共十六课,是关于词的介绍,始于较早的花间词人温庭筠,终于南宋末之王沂孙。读者通过这三十六课,可以掌握到中国诗词演进和发展的一些重要的线索,体悟到诗词中的兴发感动的生命和作用。
每堂课后,均附有叶嘉莹亲选注释、简析的“诗词选注”,方便读者一窥古典诗歌之堂奥。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1954年起任教台湾大学,1966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79年开始回中国大陆讲学,三十多年来,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数十所大学讲学。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师顾随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
新版前言
序说:中国古诗词的特质
上编 诗
第一课 诗经
第二课 离骚
第三课 古诗十九首
第四课 建安诗(上)
第五课 建安诗(下)
第六课 阮籍
第七课 嵇康
第八课 傅玄的乐府诗
第九课 太康诗人
第十课 永嘉诗人
第十一课 谢灵运
第十二课 陶渊明
第十三课 初唐诗与陈子昂
第十四课 山水田园诗
第十五课 唐代边塞诗
第十六课 李白
第十七课 杜甫
第十八课 中唐诗坛(上)
第十九课 中唐诗坛(下)
第二十课 李商隐
下编 词
第二十一课 温庭筠
第二十二课 韦庄
第二十三课 冯延巳
第二十四课 李煜
第二十五课 晏殊
第二十六课 欧阳修
第二十七课 柳永
第二十八课 苏轼
第二十九课 秦观
第三十课 周邦彦
第三十一课 李清照
第三十二课 陆游
第三十三课 辛弃疾
第三十四课 姜夔
第三十五课 吴文英
第三十六课 王沂孙
坦白说,我对“诗词入门”类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很多作品要么过于学术化,把读者挡在门外,要么则过于通俗,流于表面。然而,这本《古韵流光: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探微》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形式美”和“情感内核”之间关系的深刻剖析。它不是只教你怎么欣赏意境,而是深入到“为什么这样写会美”。比如,书中专门有一章讲解“拗救”在律诗中的作用,作者没有用复杂的术语去吓唬人,而是通过对比不同版本和不同诗人的处理手法,让你直观感受到,那些看似“打破格律”的文字,是如何反而增强了诗歌的张力和情感的跌宕起伏。这种对技法背后美学逻辑的挖掘,让我对诗歌的敬畏感从“膜拜”转变成了“理解”。此外,书中对“兴起”手法的阐述也极为精彩,它如何将外界景物瞬间引入主体情感,那种“物我合一”的哲学境界,被作者用清晰的逻辑链条梳理得井井有条。我感觉,读完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把精密的尺子,去丈量那些原本感觉全凭天赋才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写出传世之作,而是如何更具洞察力地去品味那些千古绝唱中隐藏的匠心独运。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静下心来,沉浸于古典文学意境中的书籍,而这本《唐诗的意象世界》无疑满足了我对“慢阅读”的全部期待。这本书的体例极其精妙,它并非按诗人或年代划分,而是围绕“意象”——比如月亮、酒、风、柳、孤舟——来组织内容。这种结构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譬如,当它集中讨论“月”这个意象时,你会发现,李白的月是“举杯邀明月”的浪漫孤独,杜甫的月是“露从今夜白”的苍凉家国,而张继的月则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旅途清寂。这种并置和对比,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单一意象的认知深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古典诗歌魅力,往往藏在这些符号化的意象背后复杂的情感叠加之中。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但绝不晦涩,作者的笔触如同老匠人雕琢玉石,干净利落,又不失温润。最让我赞叹的是,书中对诗歌中“留白”艺术的处理。在解析完一个意象的全部内涵后,作者会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个充分的思考空间,而不是把所有的解读都填满。这种“不言而喻”的叙事方式,恰恰是对唐诗含蓄之美的最好致敬。我推荐给所有觉得唐诗读起来有些“满”的朋友,这本书能帮你体会到什么叫“韵外之致”。
评分这本《宋词鉴赏与创作》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文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原本对宋词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课本里那些略显晦涩的篇章,觉得格高冷,难以上口。但这本书的编排思路非常新颖,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词牌和词作,而是巧妙地将宋词的发展脉络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人的心境变化结合起来。比如,书中对苏轼豪放词的解析,不仅仅停留在“大江东去”的表面意境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他在贬谪生涯中如何将人生的失意转化为旷达的胸襟,那种笔力千钧的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辨,读来让人豁然开朗。再比如,对婉约派词人细腻情感的捕捉,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比对同一主题在不同词人笔下的处理差异,比如李清照的“愁”与秦观的“别”,那种层次感和微妙的语感差异,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被勾勒得淋漓尽致。书中对格律的解释也极度友好,用现代的语言和大量的范例,让原本枯燥的平仄对仗变得易于理解和尝试。说实话,读完前三章,我已经忍不住拿起笔自己试着填了几句,虽然拙劣,但那种被激活的创作欲望,是其他任何诗词读物都未曾给予我的。它成功地将宋词从“课本”的概念,转化成了可以把玩、可以对话的“艺术伙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词乐合一的探讨,尽管我们现在无法聆听到原汁原味的宋词伴乐吟唱,但作者通过对“句读”和“韵脚”的推敲,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种音乐性的流动之美。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诗眼里的四季流转》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通透”。我过去读诗词,总觉得季节的更迭,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似乎总带着一种刻板的对应关系——春天是生机,秋天是萧瑟。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完全围绕“时间感”和“自然律动”来构建,将春、夏、秋、冬四个篇章,通过对大量诗词中细微自然景物的捕捉,展现了时间的流动性、多变性和丰富性。比如,在“夏”的篇章里,作者不仅写了荷花,更着重描写了“蝉鸣的骤停”和“午后的雷雨”,那种极具瞬间性的自然现象,是如何被诗人捕捉并赋予情感的。更绝妙的是,书中对“物候学”的引入,让诗词中的节气、气候描写具有了科学上的可考证性,使那种唯美的想象有了坚实的根基。这种由细节推导出整体意境的写作手法,让我对诗词的观察力瞬间提升了一个层次。现在我再读到一句描写景色的诗句,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了具体的色彩、声音和温度。这本书的文字清新流畅,就像山间清泉,读起来毫不费力,却能涤荡心灵,让人对自然产生一种全新的、带着诗意的敬畏。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古典诗歌的魅力,就不能只把它放在文学史的象牙塔里去研究,它必须与它诞生的社会土壤紧密相连。这本《江山与风骨:唐宋诗词中的历史侧影》正是这样一本充满“烟火气”和“时代感”的佳作。它没有按诗人流水线式地介绍,而是选取了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或地理概念,比如“安史之乱后的彷徨”、“江南的富庶与哀愁”、“边塞的雄浑与寂寥”作为切入点。通过这种宏观的叙事框架,你会发现,那些看似个人的哀叹或欢歌,其实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底色。比如,读到关于科举失意的词作时,书中会引入当时的官制介绍,让你明白那种“十年寒窗无人问”的绝望感,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下是何等的真实和巨大。这种将文学与社会学、历史学结合的写法,使得诗词不再是孤立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有重量的历史见证。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像一位博学的历史导师在娓娓道来,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故事性的吸引力。它成功地将我带离了单纯的审美层面,进入了一种对历史脉搏的共情之中。它让我明白了,读诗,也是读历史,读人心。
评分这本书是叶嘉莹这些年来做讲座的录音真整理,一共三十六课,诗二十、词十六,读起来娓娓动人,对于我这样诗词兴趣大于知识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简介材料,里面摘选的诗词都是精品,值得一读。古人说,知识分子最大的乐趣在于,雪夜闭门读禁书,其实我觉得还应该再加一句,雨夜掩窗吟诗词。强烈推荐!
评分非常好,看此书犹如醍醐灌顶,通透无非。不愧是大家。好书,
评分静下心来,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感受中华文化的恬静,沁人心脾的美
评分物流快,希望能帮到孩子。
评分这边书价格不低,抢到劵再买的,小孩老师推荐的,我也在看。
评分很喜欢叶嘉莹先生的书和文章
评分名家名作,见解不凡。作者博学多闻、见多识广,在厘清古诗词脉络后,讲清了每一件作品。点化之功、如闻天籁。
评分静下心来,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感受中华文化的恬静,沁人心脾的美
评分不止一次在京东购买东西,服务好,快递速度更是没的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