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点评人间词话

百家点评人间词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国维 著,邓菀莛 编,施议对 校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词学
  • 百家
  • 人间词话
  • 王国维
  • 清代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鉴赏
  • 文化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65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673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9
字数:5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及爱好者

  邓菀莛撰述、施议对审订《百家点评人间词话》,采摘近百年来诸家关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评语,依所表达的观点及材料,而不依人。采择入编者,非必大家,或者名家。不见经传者,也可入编,覆盖面宽广。全书撰述,无论别叙,还是集评,都颇能体现作者的独立见解。是一部具有较大覆盖面,又富创造性的《人间词话》点评读本,于《人间词话》各种刊本中,别具一格,对于百年《人间词话》的普及与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及推进作用。

内容简介

  《百家点评人间词话》全书四卷,各有卷首总批,对于该卷的来历及要义作整体评判。全编一五六则,每则内容,由原文、别叙、集评三个部分组成。“别叙”部分带有导读性质,主要针对《人间词话》词条原文及百家点评发表个人意见,可当作题解看,而其评说对象则主要是集评所采摘。所谓综合百家,自成一家,目的在于发明真意。“集评”部分为选择性的语录。是点评,而非见一条采录一条的资料汇集。须见简单明了。如非必要,不予全录。此书于《人间词话》各种刊本中,提供另一解读文本,将进一步推进《人间词话》的研究和普及。

作者简介

  邓菀莛,女,1980年9月1日生,广东清远人。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会员。研究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为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
施议对,1940年生,台湾彰化人。先后师从夏承焘、吴世昌等词学大师专攻词学。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澳门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等。现为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河南大学兼职教授。所撰博士论文《词与音乐关系研究》,学界誉为近百年来词学集成之作。著作有《宋词正体》 《今词达变》 《词法解赏》(分别为《施议对词学论集》第1、二、三卷)《人间词话译注》等。

目录

  百家评点本《人间词话》

  序
  凡例
  卷一 人间词话
  一 词以境界为最上
  二 造境与写境
  三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四 优美与壮美(宏壮)
  五 写实家与理想家
  六 有境界与无境界
  七 “闹”字与“弄”字的妙用
  八 境界不以大小定优劣
  九 兴趣说、神韵说与境界说
  一○ 太白气象
  一一 温飞卿词
  一二 飞卿、端己、正中三家词品
  一三 南唐中主词
  一四 句秀、骨秀与神秀
  一五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一六 词人赤子之心
  一七 客观诗人与主观诗人
  一八 后主之词以血书者也
  一九 冯正中开北宋一代风气
  二○ 正中《醉花间》
  二一 绿杨楼外出秋千
  二二 永叔、少游词品
  二三 正中咏春草词
  二四 风人深致
  二五 忧生与忧世
  二六 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
  二七 欧阳修的《玉楼春》
  二八 淮海与小山
  二九 少游词风
  三○ 少游气象
  三一 东坡与白石
  三二 淑女与倡伎之别
  三三 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
  三四 词忌用替代字
  三五 代字之弊
  三六 隔雾看花
  三七 和韵而似原唱
  三八 咏物之词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三九 白石的“隔”
  四○ “隔”与“不隔”之分
  四一 写情“不隔”与写景“不隔”之例
  四二 白石不于意境上用力
  四三 幼安佳处
  四四 苏、辛胸襟
  四五 苏、辛雅量
  四六 狂狷与乡愿
  四七 词人想象与科学原理密合
  四八 周邦彦、史达祖词品
  四九 梦窗佳语
  五○ 梦窗、玉田词品
  五一 纳兰容若塞上作
  五二 纳兰容若词
  五三 词未必易于诗
  五四 文体盛衰原因
  五五 词有题而词亡
  五六 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五七 诗词中的“三不”
  五八 隶事与诗才
  五九 诗词体制
  六○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六一 轻视外物与重视外物
  六二 游词之病
  六三 唐人绝句妙境
  六四 白仁甫能曲不能词

  卷二 人间词话删稿
  一 白石二语
  二 双声叠韵
  三 叠韵不拘平、上、去三声
  四 文学升降之关键
  五 “天乐”二字文义
  六 方回词少真味
  七 文体之难与易
  八 不得其平而鸣
  九 善人与天才
  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一 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一二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一三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一四 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
  一五 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
  一六 稼轩《贺新郎》
  一七 稼轩、韩玉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
  一八 蒋、项不足与容若比
  一九 词家时代之说
  二○ 唐五代北宋词
  二一 王士禛《衍波词》
  二二 朱彊村词
  二三 寄兴深微
  二四 半塘和正中《鹊踏枝》
  二五 皋文论词,深文罗织
  二六 “软语商量”与“柳昏花暝”
  二七 池塘春草谢家春
  二八 有句与无句
  二九 平淡与枯槁
  三○ 词中警句
  三一 文文山词
  三二 和凝《长命女》
  三三 疏远高古与切近凡下
  三四 《草堂诗馀》与《绝妙好词》
  三五 梅溪、梦窗诸家词肤浅
  三六 沈昕伯《蝶恋花》
  三七 政治家之眼与诗人之眼
  三八 宋人小说多不足信
  三九 词之最工者
  四○ 词中的句与篇
  四一 倡优与俗子
  四二 欧阳修与柳永
  四三 艳词与儇薄语
  四四 词人须忠实
  四五 《花间集》《尊前集》《草堂诗馀》《词综》与
  《 词选》
  四六 清代词论
  四七 白石之旷在貌
  四八 内美与修能
  四九 诙谐与严重

  卷三 人间词话附录
  一 况蕙风词
  二 蕙风词境似清真
  三 彊村《浣溪沙》
  四 蕙风听歌诸作
  五 皇甫松词
  六 韦端己词
  七 毛文锡词
  八 魏承班词
  九 顾夐词
  一○ 毛熙震词
  一一 阎选词
  一二 张泌词
  一三 孙光宪词
  一四 词中老杜周清真
  一五 模写物态,曲尽其妙
  一六 清真词入于人者至深
  一七 周清真妙解音律
  一八 云谣集中《天仙子》
  一九 王以宁词
  二○ 夏言词
  二一 樊志厚《人间词》序(一)
  二二 樊志厚《人间词》序(二)
  二三 欧阳修《蝶恋花》
  二四 清真不宜有之作
  二五 少游脱胎温词
  二六 玉田不如白石
  二七 美成词多作态
  二八 近人崇拜玉田,门径浅狭
  二九 周介存(济)论词多独到语

  卷四 人间词话补录
  一 余填词不喜作长调
  二 开词家未有之境
  三 抒情诗与叙事诗
  四 牛峤词不在见删之数
  五 “暮雨潇潇郎不归”未必白傅(居易)所作
  六 张玉田词欠风流蕴藉
  七 玉田只在字句上著功夫
  八 杂剧先声
  九 致语与放队
  一○ 《尊前集》传刻经过
  一一 《古今词话》的来历
  一二 善创与善因
  一三 淫词、鄙词与游词
  一四 王国维自论其词

  后叙:二十世纪境界说研究论略
  一 开拓期(1908—1918):《人间词话》之刊行及意义
  二 创造期(1919—1948):境界说之认识与阐释
  三 蜕变期(1949—1995):境界说之异化及再造
  四 馀论

精彩书摘

  《百家点评人间词话》:
  二八近人崇拜玉田,门径浅狭
  周介存谓白石以诗法入词,门径浅狭,如孙过庭书,但便后人模仿。予谓近人所以崇拜玉田,亦由于此。
  【别叙】
  王国维借周济评价姜夔“以诗法人词”之语,来批评当时学词的崇拜张炎,以及由此带来的学词之门径浅狭。周济说“白石以诗法人词”是门径过浅,“关键不在于‘诗’,而在于‘法’”(陈鸿祥),即学词中的模式问题。此说甚是,说明王国维对着重于形式上求工巧的模仿文学的批评,亦说明其对清代词家因循姜夔以来的那套雕琢、叠句填词模式的否定。
  【集评】
  施议对:
  在艺术创作史上,因为模仿而出现的避难求易的现象甚为普遍。对此,王国维极为鄙视。他曾指出;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就是以为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并提出:学南宋,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也是以为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至于学幼安,只是推崇其粗犷、滑稽,同样以为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这都是避难求易的做法。
  ——《人间词话译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第221页。
  陈鸿祥:
  苏轼以“诗人之词”著称,周邦彦善于“化用唐人诗句”,这都是后世词家称道的特色。所以,周济说“白石以诗法入词”,是“门径过浅”,关键不在于“诗”,而在于“法”。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模式”。这正如学书临摹,按“谱”而“仿”,其“门径”当然浅狭了。王国维说“逮此体流行之后,则又为虚车矣”(《静庵文集续编,文学小言》之三)。“虚车”者,空车也。用以比喻文体,就是“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周敦颐《通书·文辞》),就是在形式上求“工巧”的“模仿之文学”。故周济说“玉田才本不高,专恃磨砻雕琢,装头作脚”而“后人翕然宗之”(《介存斋论词杂著》附录《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王国维则认为,“近人”即清代词家之所以“崇拜玉田”,正是由于因循白石以来的那套填词模式,“雕琢”、“叠句”。应该说,这是切中时弊的。
  ——陈鸿祥编著:《(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第344页。
  彭玉平:
  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说,王国维是对当时学词风气贪求平易的一种批评。《人间词话》(初刊本)第四三则云:“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其精神与此则可以相通。
  ——《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10年4月,第234页。
  姜荣刚:
  如果我们把王国维贬抑的词人加以排列,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些人均是清人推崇或宗法的对象。姜夔、张炎为浙西词派的宗主,温庭筠、王沂孙、吴文英、周邦彦则为常州词派的不祧之祖。王国维贬抑最甚的两人,一是张炎,正是浙西词派直接模仿的对象,该派的创始人朱彝尊就曾赋词称“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浙西词派在晚清虽已势衰,但余风犹存,其宗尚依然为一些词人所继承,吴中七子即其中之翘楚,尤其是戈载,在词学声律方面深有建树,对晚清词创作的格律化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

前言/序言

  序

  可能是受王国维的影响,我自来读书,信奉“无目的而自生目的”的读法。即便我花了十年时间去研究王国维的词学及学缘,而十年的开端也是因为一个学生关于王国维的一次偶然提问。三年前,因为我的另一项目结项时间紧迫,我几乎是强行中断了我的王国维研究,将已经发表的九十万字论文,条理整合为《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一书,交中华书局出版。但其实近三年来,我还是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与王国维相关的文章;今年更是在《文史知识》上连载了十二篇论析王国维词的文章。我不知道以后还会写多少关于王国维的文章,但应该一定会写。因为我发现闲来打开王国维的著作,早已是我的一种习惯,则是否能由此不断“自生目的”,也是我自己无法预料的。
  关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此前在中华书局出过三四个本子,有学术版的,也有通俗版的,算是花了不少功夫。其中《人间词话疏证》先后收入《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中华国学文库》两种丛书,据说印数相当可观。关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人间词话》学术史,我也做过十个专题的研究。我因此感叹:即便慵人如我缓行如此,持之以恒,也居然能做出一点成就,何况其智其勤皆在我之上的呢!
  但老实说,即便我对王国维的词学用心如此,也常常不免困惑其中。《论语?子罕第九》中颜渊的喟叹最能代表我的心境。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渊对孔子之道的礼赞近乎极致,而极致的结果便是发现根本找不到追随的路径。这种惊叹之后无所归依的恐惧感,没有类似的经历恐怕很难体会到。我对王国维极高明的思想也真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因为试图阅读并理解一位大师,本身就是对阅读者的一种挑战。
  但学术史要前进,挑战便不可避免。
  菀莛君曾从余问学三载,2016年夏博士毕业,旋任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特聘副研究员。她到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完成这本《百家点评人间词话》。这书的编写因缘与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有关,是施议对教授把这个撰写书稿的任务交给了菀莛君,其中包含的信任与督促之意,在在可感。菀莛君也果然不负所望,晨写暝抄,不到一年即完成了初稿三十多万字。她曾将初稿发我审阅,但老实说,我只是简单翻了翻,并未细看。原因倒不是我偷懒,而是此书由施议对先生担任审订,自然无劳我多问了。施议对先生不仅撰写过多篇关于王国维词学的精彩文章,而且曾在岳麓书社出版过《人间词话译注》。此书我曾枕籍观之,受益甚多。“铁门限”在此,我当然不必过虑了。
  关于《人间词话》汇评类的著作,此前我见过两种:一种是刘锋杰、章池合著,黄山书社出版的《人间词话百年解评》;一种是周锡山编校、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这两种著述篇幅并不算大,但应该说将之前出版关于《人间词话》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观点,大体网罗了进来。但前书出版于2002年,近十五年的学术史缺失是显在的;后书增订再版于2013年(初版于2004年),近五年的学术史也被搁置在外。而且即便是2013年之前的学术史,我读来也殊多未足。这个“未足”主要体现在采择观点的家数和编者的自我裁断上。
  菀莛君此书虽名“百家点评”,其实引录不止百家,其中颇多我未见或曾见而忽略者。因为家数的大幅增加,既以时序展现近百年学术史的客观发展,又将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共置一书之中,可见学术史发展的丰富与曲折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词话条目后的“别叙”,在大体总结相关学术史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融入其中,实际上将编者自身也转变为点评“百家”之一。
  此书本编、删稿、附录、补录的体例多承王幼安等校订本而来。但这种文本分法,我私下觉得可能是有问题的。王国维初刊《国粹学报》的64则《人间词话》,似乎并不能完全持以为是王国维词学之“本”。在1915年之时,王国维曾再度删订了一个新本,此本之后再无修订。所以王国维词学的最终本原,从“后出转精”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在1915年刊于《盛京时报》的31则本《人间词话》。这个本子当然从《国粹学报》中采择甚多,但当年存于手稿而被初刊弃用的若干条目也同时被吸收进来。所以从王国维词学的发展过程来说,“删稿”并非真的是删去之稿,只是暂时未被选用、可能待用的条目而已。有的条目事实上后来被王国维在《盛京时报》中采用了。既如此,则“删稿”之义,就值得商榷了。
  以前俞平伯在重印《人间词话》的序言中曾感慨地说:“(此书)虽只薄薄的三十页,而此中所蓄几全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固非胸罗万卷者不能道。读者宜深加玩味,不以少而忽之。其实书中所暗示的端绪,如引而申之,正可成一庞然巨帙。”俞平伯说《人间词话》是“固非胸罗万卷者不能道”,而拟解析者,我觉得同样须有胸罗万卷的学术底蕴,才能识得其中端绪,辨明其中甘苦。菀莛君此书在展现学术史的同时,我觉得同样也展现了她个人的学术魄力和学术眼界。
  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特别提到“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对由作文而带来的人生乐趣描写得十分形象。菀莛君读书勤敏,也时有学术发见之乐。我总觉得能从读书中获得快乐的人,才当得起“读书人”这一称号。我希望菀莛君能从读书和著述中继续享受学术的快乐。
  只有真学术,才有大快乐。我一直这样固执地认为的。

   彭玉平
  2017年10月20日


人间词话: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影响最深的词学批评著作之一。它并非一本简单的词集,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一部充满智慧、灵感与美学的奇书。王国维先生以其深邃的哲学造诣和卓越的文学洞察力,提炼出“境界说”的词学核心,为中国古典诗词评论开辟了崭新的维度。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作者在阅读、思考、感悟过程中,与古今无数词人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 一、 “境界说”的提出与阐释:一种全新的审美维度 《人间词话》最核心的贡献,在于其“境界说”的提出。王国维先生认为,一切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在于其所能创造的“境界”。这里的“境界”,并非单纯指题材或内容,而是指一种意境、一种情境,是作者的“情”与“景”高度融合,从而产生的“人”与“物”相互渗透、物我一体的艺术化生存状态。它是一种超越具体事物本身的、更深层的精神感受与生命体验。 王国维先生在书中,通过对大量词作的精妙分析,层层剥茧,为我们勾勒出“境界”的轮廓。他强调,“境界”的产生,需要“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笔下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都不是孤立的客观描写,而是被作者的情感浸染,承载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与愁绪。反之,当读者阅读到这些被情感浸染的景语时,也能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更进一步,王国维先生区分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作者将自身的主观情感强烈的注入到描写中,使景物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而“无我之境”,则是作者将自身的情感完全消融于景物之中,景物仿佛有了独立的生命,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更为普遍、更为超然的人生况味,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种境界,并非高下之分,而是文学创造不同层面的体现,都能够触及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境界”的最高境界,是“写境”而非“造境”。“写境”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是作者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产物,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种境界,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造境”则可能带有作者刻意为之的痕迹,显得不够自然。王国维先生推崇的,正是那种“无意于好恶,而意自适”的自然流露,是“写不出,只觉‘此境可游’”。 二、 词的“有我”与“无我”:从主观到超然的飞跃 除了“境界说”的核心,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还深入探讨了词的“有我”与“无我”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优秀的词作,往往能够游走于“有我”与“无我”之间,最终达到一种“无我”的超然境界。 “有我”是创作的主观基础。每一个词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这些“我”的成分,是构成词作情感内核的关键。例如,辛弃疾词中的豪放慷慨,苏轼词中的旷达豁达,李清照词中的凄婉哀愁,都深刻地烙印着作者“我”的印记。王国维先生对此并不排斥,他甚至认为,“有我”的境界,往往是“最真”。 然而,仅仅停留于“有我”,词作便可能显得狭隘,难以获得普遍的艺术感染力。“无我”则是将这种个体的情感,升华到一种普遍的人生哲理,使之超越时空,触动所有读者的心灵。这种“无我”,并非抛弃自我,而是通过对自我的深刻洞察与超越,达到一种与天地万物相融合的更高层次的生命体验。 王国维先生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来比喻词的“有我”与“无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我,人生初涉,迷茫而执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我,历经艰辛,情之所钟,但已显出疲惫)“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我,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超越了最初的执着与求索)。这三种境界,从“望尽天涯路”的执着求索,到“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付出,再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蓦然回首与顿悟,展现了一个从“有我”到“无我”的飞跃过程。这种飞跃,是艺术家生命成熟的标志,也是其作品能够获得永恒生命力的关键。 三、 对词坛巨匠的精辟点评:一言九鼎的艺术鉴赏 《人间词话》的另一大魅力,在于王国维先生对历代词坛巨匠的精辟点评。他并非简单地罗列词人的优缺点,而是以其独到的眼光,深入挖掘词人的艺术特色,精准概括其风格,并将其置于整个词史的长河中进行评价。 他认为,北宋的晏殊、欧阳修、柳永,是“尚意”的代表,他们注重抒发内在的情感,词风清丽、婉约。而北宋的苏轼、黄庭坚,则是“尚意”与“尚态”的结合,苏轼词风豪放,善于将哲理与人生感悟融入其中;黄庭坚词则更为理趣,别具一格。 南宋词坛,王国维先生尤其推崇辛弃疾。他认为辛弃疾是“有境界而失之者也”,尽管如此,辛弃疾词的“豪放”与“悲壮”仍是无可比拟的。他认为辛弃疾的“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已臻化境,将无限的愁绪凝练于寥寥数语之中。 对于李清照,王国维先生评价其为“词中之圣”。他认为李清照的词,能够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完美结合,其细腻的情感,精准的描写,以及晚年作品中流露出的孤寂与苍凉,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例如,他对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评价,便道出了词句中那种深入骨髓的凄凉之感。 王国维先生的点评,语言精炼,意蕴深远,常常用一两句话便能点出词作的精髓。这些点评,不仅是对词人的肯定与评价,更是对词学发展脉络的梳理与总结。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读者理解词作的道路,也启发了后世无数的文学研究者与爱好者。 四、 诗词中的哲学思考:字字珠玑的人生智慧 《人间词话》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还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王国维先生不仅是一位词学家,更是一位具有深邃哲学思想的学者。他在点评词作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人生、对艺术、对真理的探索。 书中随处可见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悟。例如,他对“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叹,便道出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与惋惜。他对“一切情,皆可销亡”的思考,则体现了他对情感变迁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人间词话》中所体现的,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纯粹的审美追求。王国维先生所强调的“境界”,正是对这种纯粹艺术追求的体现。他认为,真正的艺术,能够使人在喧嚣的尘世中获得片刻的宁静与超脱,能够使人在短暂的人生中体会到永恒的意义。 这种哲学思考,使得《人间词话》超越了一般的文学评论,成为一部蕴含人生智慧的经典。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更能从中获得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启示。 五、 结语:一座永恒的审美殿堂 《人间词话》并非一部易读的“速成读物”,它的深刻与精妙,需要读者在反复品味中去领会。它是一部需要用心去读、去感受的书。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带来新的感悟和启迪。 王国维先生以其超凡的才情和深邃的智慧,为我们搭建了一座永恒的审美殿堂。在这座殿堂中,我们可以聆听古今词人的心声,可以与伟大的灵魂进行对话,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它不仅是中国词学史上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人间词话》所倡导的“境界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它依然是所有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的读者,绕不开的必读之作。它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辽阔、更加深邃的艺术世界,让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获得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人间词话》,我最先被征服的,便是王国维先生那股子洞察秋毫的精气神。他看词,不像是简单的品鉴,更像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打捞,在文人的心海里探寻。他能从极小的切入口,比如一个字,一个意象,就能抽丝剥茧,揭示出作者当年的心境,甚至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我记得他讲到“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时,那股子清晰的界定,仿佛给我拨开了迷雾。我一直觉得,诗词中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份真挚的情感,而王国维先生恰恰能把这份情感还原得淋漓尽致。他分析辛弃疾的豪放,不是简单地赞美其气势,而是深入其婉约的另一面,看到他“却坐促织声 in 鸣,夜将半,饮孤杯,思何人,不可见”的落寞,这种对比,才真正让人领略到英雄末路、壮志难酬的苍凉。还有他对李清照的解读,我一直认为她是被过于浪漫化的才女,但王国维先生能看到她词中“沉溺”的境界,那种“人比黄花瘦”的极致,不是刻意为之的凄美,而是自然流露的生命况味。他对于词的分析,总能触及到我内心深处,让我对这些古老的文字产生一种全新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

这本《人间词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境界”二字在词学上的分量。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境界说”,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有些词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他提到“有造境,有写境”,这简直是点醒了我。我以前看词,常常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描绘,而先生则引导我去感受词人所构建的那个独特的精神世界。比如他评价范仲淹的《渔家傲》:“‘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写境’也。‘渔夫笑,渔人唱,江上晚风,静默无语’,此‘造境’也。” 这种“写境”与“造境”的结合,让我明白了词的艺术魅力在哪里。前者是客观的景物描写,后者则是主观的情感注入和意境的营造。我突然意识到,许多我以为自己懂的词,其实只是看到了皮毛。通过先生的讲解,我才明白,词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升华,是一种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自然景色的艺术创造。这种对于“境界”的深刻剖析,让我对词的鉴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人间词话》最让我惊艳的,是它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敏感度。王国维先生的文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他能从一些极其细微的文学处理中,发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暗流。例如,他提到“词有‘写意’,有‘写迹’”,我之前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我一直以为写诗词就是写下内心的感受,但先生却告诉我,还有一种更高级的艺术手法,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情感,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他举例苏轼的“野芳发而幽香, cường 烈风起而欲吹”,这种“写迹”的手法,通过描写野花的香气和风的吹拂,就能够勾勒出一种空灵幽远的意境,而无需直白地抒发情感。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魅力,简直是神来之笔。我发现,很多我曾经觉得“好”的词句,在先生的笔下,都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解释和肯定,仿佛为我打开了通往艺术殿堂的另一扇门,让我对文字的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读《人间词话》,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茶馆,与王国维先生一同品茗论道。他的语言风格,时而沉静如水,时而又如春风拂面,但始终透着一股子知识分子的儒雅与深邃。他对待词的剖析,不是简单地褒贬,而是一种循循善诱的引导,让我能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妙处。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词的“境界”划分,那种“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我曾以为,所有美好的诗词都应该是充满了个人情感的抒发,但先生却让我看到,有时最动人的情感,恰恰是通过对客观景物的冷静描绘而传递出来的。他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写景,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辽阔、孤寂,以及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这便是“无我之境”的极致。这种对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的细致辨析,让我对词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辞藻,而是深入到其背后所承载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评分

不得不说,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呈现出的那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求索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不仅仅是站在学者的角度去梳理和分析,更像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文学的长河中跋涉,寻找那最真实的生命之光。他引用“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不仅仅是对词人的评价,更是对所有追求卓越者的普遍性指导。我反复咀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它不仅仅是描写秋天的萧瑟,更是象征着一种孤独的探索,一种对未知与远方的执着。这种精神,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尤为可贵。我看到了他对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推崇,那种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惜付出一切的执着,让我肃然起敬。而最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更是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和希望。这三个境界,不仅仅是关于词的鉴赏,更是关于人生的哲学,关于追寻意义的道路。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朋友推荐的,感觉应该不错。等看完后来追评。

评分

好书,满100减50,赶紧入手自产自销没毛病。

评分

让618来的更猛烈些吧。屯屯屯,买买买!!!!!!!!!!

评分

文学经典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 这套书推荐 有些不好买了

评分

让618来的更猛烈些吧。屯屯屯,买买买!!!!!!!!!!

评分

大家的名作,值得看看

评分

内容关键在评和议论,而不是注释,也算得上别具一格

评分

印刷不好,内容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