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耶鲁大学热门公开课,只需懂加减乘除就能看懂的统计学
  本书脱胎于耶鲁大学两度获得教学奖的热门公开课
  跟随一系列轻松又惊心动魄的案例,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则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赞赏推荐
  ◎所谓清醒思考,就是用统计学思考
  19种统计原则,让认知再次升级
  数十个经典案例,为超过90%的生活场景提供直观借鉴
  幽默而犀利的分析,平均每三页提供一次醍醐灌顶的体验
  ◎让数据说实话,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技能
  《魔鬼统计学》颠覆常识的结论,到底错在哪里?
  《追求卓越》归纳的成功经验,为何是隐蔽的陷阱?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自我欺骗的套路?
  ……      
内容简介
     允许堕胎可以降低犯罪率;
  卓越公司有共同的特质;
  早晨喝一整壶咖啡可以延年益寿,每天喝两杯咖啡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
  上述结论都是专业人士甚至是著名学者精心研究所得。如果你相信它们,你也应该信任章鱼保罗对世界杯的预测。
  现代人被数据所包围,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都习惯了用数据说话,可怕的是,骗子也学会了用数据说话。若要清醒思考,你需要学点统计学。
  《简单统计学》脱胎于耶鲁大学热门统计学课程,加里·史密斯教授在书中巧妙地揭示了生活中的各种数据骗局,并用简单的统计学原理揭穿了其中的把戏,行文轻松幽默而又逻辑缜密,堪称一堂别开生面的统计课。
  翻开本书,轻松掌握统计学背后的科学机制,掌握从数据中获取真知的技巧,全面升级你的认知。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加里·史密斯,耶鲁大学博士,曾在耶鲁大学任教7年,其间两度获得教学奖,他的课程因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数据而火暴异常。   
  译者简介
  刘清山,清华大学毕业,译有《横向领导力》《女士品茶》《那些你以为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科技篇》等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第1章?模式、模式、模式?
第2章?不再神奇的超级畅销书?
第3章?被误传的谋杀之都?
第4章?新的经济学上帝?
第5章?扬基队的门票真的划算吗??
第6章?美国有多少非裔职业运动员??
第7章?辛普森悖论?
第8章?状态火热的雷·阿伦?
第9章?胜者的诅咒?
第10章?如何转变运气??
第11章?德克萨斯神枪手?
第12章?终极拖延?
第13章?黑色星期一?
第14章?点球成金?
第15章?特异功能真的存在吗??
第16章?彩票是一种智商税?
第17章?超级投资者?
第18章?增长的极限?
第19章?何时相信,何时怀疑?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简单统计学:如何轻松识破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正文赏读
  第一章 模式、模式、模式
  在我所生活的南加州,青少年对于足球的热情很高。这是一项经济而有趣的运动,各种身高和体型的男生和女生都可以参与其中。起初,我对足球一无所知。我只知道在每个周末,城市里的公园和操场上都会有许多身穿鲜艳队服的孩子追着足球跑来跑去,他们的家长则会站在一旁为他们欢呼。当我的儿子长到合适的年龄时,我们也成了这些家长中的一员。
  2010年世界杯时,我的儿子在南加州一家好的足球俱乐部踢球。我是这家俱乐部的经理,也是足球的狂热爱好者,因此我们共同观看了我们能够看到的每一场世界杯比赛。决赛是在荷兰和西班牙之间进行的。
  这是两支巨星云集的队伍,但是它们所在的国家常常无法取得很好的成绩,这使它们的支持者非常失望。哪个国家最终能够赢得世界杯?我喜爱荷兰队,他们赢得了这届世界杯之前的6场比赛,进了12个球,只丢了5个球,而且淘汰了强大的巴西和乌拉圭。接着,我听说了章鱼保罗(Paul)的故事。人们将装有食物、贴有国旗的塑料盒子放在保罗面前,让它进行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保罗正确预测出了7场世界杯比赛的获胜者。在决赛前,预言家保罗选择了西班牙,因此全世界似乎都认为西班牙将会成为胜利者。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只黏糊糊的、缺乏智商的无脊椎动物怎么可能比我更加了解足球呢?我感到好笑,等待着无所不知的保罗在全世界面前丢脸。我失算了。荷兰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创造性和才华。在一场粗暴而蹩脚的比赛中,裁判亮出了14张黄牌—其中9张给了肮脏的荷兰人。凭借终场前4分钟的进球,西班牙队取得了胜利。
  生活在水箱里的章鱼怎么可能预见到这种事情呢?保罗看过足球比赛吗?它有大脑吗?
  实际上,章鱼是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不过,就像矬子里拔出来的将军一样,这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尽管如此,保罗仍然进行了8次世界杯预测,而且无一失手。此外,保罗还在200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期间进行了6次预测,成功了4次。加上2010年世界杯,保罗一共进行了14次预测,成功了12次。在许多人看来,这足以从统计上证明保罗的超自然能力。不过,这些数据真的足够多吗?
  如果进行14次公平的抛硬币实验,得到12次或者12次以上正面的可能性只有不到1%。同样的道理,如果保罗仅仅是一个没有特殊运气的猜测者,每次正确预测的可能性为50%,那么它多次预测成功的概率只有不到1%,这个概率非常低,足以被视作具有“统计显著性”。由于保罗多次预测成功的可能性如此之低,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排除运气的成分。保罗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证明了它不仅仅是一个幸运的猜测者。它的确是“具有超能力的章鱼保罗”!
  不过,这件事似乎有些蹊跷。章鱼真的有可能预测未来吗?保罗的表现可以引出统计研究领域的一些常见问题。保罗不是超能力者(真是令人惊喜),而是一个应当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当你下次听到某种荒诞的说法时,你应当保持警惕。
  ……      
前言/序言
     我们生活在大数据时代。高性能计算机和全球网络的强大组合正在得到人们的赞美甚至推崇。专家不断告诉我们,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能力,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筛查并发现真相,这将为政府、商业、金融、医疗、法律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场革命。我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因为强大的计算机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重要的结论。
  也许事实的确如此,也许未必。有时,这些无所不在的数据和伟大光明正确的计算机会得出一些非常怪异的结论。例如,有人一本正经地宣称:
  ?凌乱的房间会强化人们的种族主义倾向。
  ?还未出生的小鸡胚胎会对计算机的随机事件生成器产生影响。
  ?当政府负债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超过90%时,国家几乎一定会陷入衰退。
  ?在过去20年美国犯罪率下降的原因中,合法堕胎的比例高达50%。
  ?如果每天饮用两杯咖啡,患上胰腺癌的风险将极度放大。
  ?最成功的公司倾向于变得不那么成功,最不成功的公司倾向于变得
  ?更加成功,因此用不了多久,所有公司都会沦为普通的公司。
  ?出现在《体育画报》和《麦登橄榄球》封面上的运动员会受到诅咒,他们可能会陷入平庸,或者受到伤病困扰。
  ?生活在输电线附近的儿童具有更大的患癌风险。
  ?人类有能力将死亡推迟到重大仪式过后。
  ?亚裔美国人更容易在每月四号突发心脏病。
  ?如果一个人的姓名首字母缩写拥有积极的含义(比如ACE),那么他可以多活三到五年。
  ?平均来说,教名(第一个名字)以字母D开头的棒球运动员的寿命比教名以字母E到Z开头的运动员短两年。
  ?临终病人可以被几千英里以外传送过来的积极心理能量治愈。
  ?当NFC冠军球队赢得超级碗(美国超级碗总决赛在国家联合会(NFC)和美国联合会(AFL)分别比赛产生的冠军之间举行—译者注)时,股市几乎一定会上涨。
  ?如果你购买股息率最高、每股价格第二低的道琼斯股票,你就可以跑赢大盘。
  这些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不过,许多与此类似的说法每天都会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我们用没完没了而又毫无意义的数据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不难看出为什么我们会反复得出错误的推论,制定糟糕的决策。即使能够得到比较充足的信息,我们也不会永远注意到数据的偏差性和无关性,或者科学研究的缺陷和误导性。我们倾向于相信计算机从不犯错,认为不管我们把什么样的垃圾扔进去,计算机都会吐出绝对真理。这种想法不仅存在于外行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于专业人员严肃认真的研究工作中。在流行刊物、电视、互联网、竞选活动、学术期刊、商业会议、法庭,政府听证会,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几十年前,数据非常稀少、计算机还没有出现时,研究人员需要努力收集优质数据并进行审慎的思考,然后花费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从事艰苦的计算工作。现在,面对丰富的数据,研究人员通常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对优质数据和垃圾进行区分,或者对合理分析和垃圾科学进行区分。更糟糕的是,我们常常不假思索地认为,我们对大量数据的处理永远不会出错。我们匆匆忙忙地根据这些机器发出的梦呓制定决策—比如在衰退过程中增加税收,将我们一生的积蓄交给一些说得天花乱坠的财务分析师,根据最新的管理理念制定商业决策,用医疗骗术危害我们的健康—更糟糕的是,我们还会放弃心爱的咖啡。
  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曾经嘲讽道:“如果你对数据拷打足够长的时间,它一定会招供。”《简单统计学》一书考察了几十个扭曲的结论。只需片刻的思考,你就会发现这些结论的问题。有时,无耻之徒故意用这些说法来误导我们。有时,天真快乐的研究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制造的恶作剧。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远离错误—包括外部错误和自己造成的错误。你将学到一些简单的指导准则,用于识别其他人或者你自己说出的不靠谱的观点。其他人用数据欺骗我们,我们也经常用数据欺骗自己。    
				
 
				
				
					洞悉谎言的逻辑基石:揭示现代社会中的思维陷阱与误导性叙事  一本深入剖析认知偏差、批判性思维与数据误读的实用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数据、统计图表和看似严谨的论断所包围。从商业报告到新闻报道,从市场营销到社交媒体的趋势分析,无不充斥着数字和“科学”的包装。然而,究竟有多少信息是真正可靠的?又有多少看似确凿的结论,不过是精心设计的误导或无意识的认知偏差的产物?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传统统计学公式的枯燥教科书,也绝非探讨复杂概率模型的深度学术专著。它是一份面向所有人的、关于“如何不被表象所欺骗”的实用手册。我们的目标是剥开那些用专业术语和复杂图表掩盖起来的叙事外衣,直击其背后的逻辑结构,揭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维陷阱和数据陷阱。   第一部分:认知的迷宫——我们为何更容易相信错误的叙述?  在探讨数据本身之前,我们必须先审视我们的大脑。人类的心智是高效的,但这种高效往往以牺牲精确性为代价。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认知心理学中与判断和决策息息相关的核心概念,它们是如何被商业和媒体巧妙利用的。  1. 启发式思维与锚定效应的陷阱: 我们如何依赖“经验法则”做出判断?我们将详细分析“锚定效应”在价格设定、谈判和观点形成中的隐蔽作用。当一个看似随机的数字被抛出时,它如何不成比例地影响我们后续的评估?本书将提供具体案例,教你如何识别和抵抗这种初次印象的强大惯性。  2. 确认偏误的温床: 现代媒体的算法推送机制,是如何加剧我们的“回音室效应”的?我们倾向于主动寻找支持自己既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矛盾的证据。我们将剖析确认偏误如何在政治光谱、投资决策甚至人际关系中,构建起一道道坚固的认知壁垒,使我们越来越难以接受多元的现实。  3. 叙事的诱惑力与统计的冰冷: 人类天生喜爱故事。一个引人入胜的个人案例(轶事证据)往往比成千上万条冷冰冰的平均值更有说服力。本书将对比“故事的力量”与“统计的严谨性”,探讨为何在面对重大公共政策或健康建议时,我们总是更容易被那些具有情感冲击力的个体故事所左右,而忽略了大规模数据的代表性。   第二部分:图表背后的魔术——视觉化呈现的误导性技巧  统计图表被誉为最强大的沟通工具之一,但它也可能成为最精妙的欺骗工具。本部分将聚焦于数据可视化中的常见“雕刻”手法,让你在看到任何图表时,都能立刻产生健康的怀疑。  1. 轴线的操控:从零点开始的必要性: 这是一个最常见但也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将通过实例展示,如何通过截断Y轴,将微小的波动夸大成巨大的趋势变化。同时,也会探讨非线性坐标轴(如对数坐标)在特定情境下的合理性,以及何时它们被滥用以制造恐慌或过度乐观。  2. 饼图的误导与三维的陷阱: 饼图的扇区面积判断本身就存在难度,加入三维效果后,前景部分会被不公平地放大。我们将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简单的柱状图或条形图远比那些华丽的“3D效果”更能忠实反映数据比例。  3. 时间序列的“选择性呈现”: 为什么一个产品的销售额看似连年增长,但当我们拉长观察时间轴时,却发现它正处于一个长期衰退的周期?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审视图表的时间跨度,识别那些为达成特定目的而被刻意“裁剪”的趋势线。   第三部分:数字的陷阱——概率、相关性与因果关系的混淆  数据分析的精髓在于理解数字背后的关系,但恰恰在这一步,最容易出现逻辑上的致命错误。  1.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著名的“伪相关”案例解析: 从冰淇淋销量与溺水人数的同步上升,到各国奶酪人均消费量与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博士人数的相关性。我们将系统梳理如何区分“巧合的共现”与“真正的驱动因素”,并介绍必要的统计检验概念,帮助读者理解什么才构成初步的因果推论。  2. 平均数的陷阱:中位数、众数与极端值的价值: “大多数人都认为…”这句话背后的统计学基础是什么?平均数(均值)在存在极端值时会产生多大的偏差?本书将详细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收入分布、房价等偏态数据时的重要性,强调单一平均值叙事的片面性。  3. 幸存者偏差的无形之手: 为什么我们总是听到成功企业家的故事,却很少听到那些失败者的经验?我们将分析“幸存者偏差”如何在商业案例研究、历史回顾和产品评价中,系统性地过滤掉重要信息,导致我们对风险和成功的判断产生系统性失真。   第四部分:解读与反击——成为一个有力的质疑者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赋能读者,将批判性思维转化为日常的习惯。我们不会提供复杂的公式,而是提供一套清晰的思维框架。  1. 追问样本与总体: 一个可靠的结论是如何建立在可靠的样本基础之上的?我们将讲解抽样方法的缺陷(如便利抽样、自愿参与偏差),并指导读者在阅读调查报告时,立即质问:“这个结论适用于谁?”“他们是如何找到这些人的?”  2. 理解“统计显著性”的真正含义: 许多研究报告都会声称“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这是否意味着它在现实中也具有“实际意义”?我们将解释P值和效应量之间的区别,警示读者不要将“不可能是随机的”等同于“非常重要”。  3. 构建你的反驳结构: 当你面对一个充满漏洞的论断时,如何高效、有条理地提出质疑?本书提供了一套从“质疑数据来源”到“挑战逻辑假设”的四步反驳框架,帮助你将直觉性的怀疑转化为结构化的、无可辩驳的观点。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能够主动辨别信息质量的“信息过滤师”。掌握这些看似基础却极具穿透力的思维工具,你将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世界运行的逻辑,避免在商业决策、个人健康选择和公共事务讨论中,轻易地落入那些精心编织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之中。这是一场思维的自我升级,一场通往更清醒认知的实用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