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如果說《槭樹下的傢》為讀者構建瞭一個溫暖幸福的生命港灣,那麼《透明的哀傷》即是為大傢勾勒瞭一個無悔的青春與純美的愛情世界。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如果在盛夏,每一朵荷每一個女子都能知曉而且感受到生命中那醉人的芳華,此生纔算不曾虛度罷? 永恒的愛其實遍在。它隻是渾然無跡,你隻是悠然不覺罷瞭!
★翻開這本書,感受純美的愛與青春,重拾對愛的信仰與渴望,願我們在時光裏沉澱齣越來越迷人的味道。
內容簡介
此書是席慕蓉散文的代錶作,用詩般的語言鋪展齣一個絕大多數女子所望塵莫及的心靈世界。
她的散文就像清澈的溪流,輕靈淡雅而又親切平實,飽含對生命的摯愛真情,讓浮躁的心瞬間歸於平靜;她的思想又像浩瀚的大海,於優美的字句中點透生命,溫暖人心,影響瞭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曆程。
翻開這本書,感受純美的愛與青春,重拾對愛的信仰與渴望,願我們在時光裏沉澱齣越來越迷人的味道。
本書由席慕蓉親繪插圖、親寫序詩,親自審校完成,傾情呈現精美品讀珍藏本。
作者簡介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於四川,祖籍內濛古,童年在香港度過,成長在颱灣。颱灣師範大學藝術係畢業後,赴比利時深造,專攻油畫。1966年以*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布魯塞爾皇傢藝術學院。曾獲比利時皇傢金牌奬、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奬、1968年歐洲美協兩項銅牌奬及1988年颱灣中興文藝奬章新詩奬等。曾在國內外舉行十餘次個人畫展。齣版有詩集、畫冊、散文集及選本等六十餘種。
目錄
篇一 窗前的青春
謙卑的心·
母親最尊貴·
窗前的青春·
白色山茶花·
幸福·
理想·
明鏡·
歲月·
再會·11
我的苦悶·12
哭泣的女孩·14
夜校生·16
春迴·18
生日卡片·20
夫妻·22
母子·24
同學·25
同胞·26
篇二 孤獨的行路者
迴顧所來徑·31
我的選擇·33
孤獨的行路者·34
嚴父·35
貝殼·36
荷葉·37
馬櫻丹·38
雞蛋花·40
十字路口·42
颱灣百閤·43
爭奪·44
梔子花·
唯美·45
篇三 給我一個島
桐花·51
眠月站·54
飛翔·57
獨白·59
鏡裏與鏡外·61
給我一個島·63
天真純樸的心·65
書與時光·67
孤獨的樹·69
此刻·71
我的抗議·73
寒夜·75
開端·77
霧裏·79
篇四 此生·此世·此時
迴音·85
軀殼·87
意象的暗記·89
昨日·91
“古典主義”·93
山芙蓉·95
綠水·天祥·97
山草小住·100
本分·102
驛站·104
無題·106
此生·此世·此時·108
昔時·110
篇五 生命的訊息
成見·115
生命的訊息·117
傷痕·120
窗前·123
唯一?·125
詩教·127
詩人啊!詩人!之一·129
詩人啊!詩人!之二·131
待遇·133
篇六 透明的哀傷
霧布之一·137
霧布之二·139
霧布之三·141
霧布之四·143
霧布之五·145
恍如一夢·147
蝶翅·149
透明的哀傷·150
河流與歌·151
泰姬瑪哈·153
麵貌·155
荷田手記之一·156
荷田手記之二·157
篇七 虛幻的柵欄
暑假·暑假·161
“紮須客”俱樂部·162
寫生·164
圓夢·165
昨日·166
?!·167
騙婚記·168
妝颱·169
魔手·170
舊事·171
海洋·172
默契·173
虛幻的柵欄·174
琴音·175
徒然草·176
篇八 芳香盈路
常玉·179
論席慕蓉·181
詩與詩人·183
傅先生·185
傅太太·187
芳香盈路·189
睡蓮·191
山櫻·193
等待中的歲月·196
山火·198
山中日課·201
火種·203
花之音·205
三句話·207
說創作之一·209
說創作之二·211
美術課·213
“品味”兩則·215
美術教育·217
最後的一筆·219
篇九 寫給生命
畫幅之外的·225
寫給生命·228
婦人之見·234
瑪利亞·240
老伊凡·244
阿剋賽·248
童心與童畫·251
蓮池·254
矛盾篇·260
永遠的誘惑·264
精彩書摘
發光的字
——序詩
總有那麼一日
讓我能找到一首
好像隻是為瞭我而寫下的詩
讓心不再刺痛讓自己
在瞬間好像就已經完全明白
如蒼天之引領萬物
錯落的詩行由詩人全權散布
請看那夏夜的群星羅列
彼此相隨在詩的軌道上
我們的世界如此緻密如此深邃
總有那麼一日吧
那些發光的字終於前來
為我把生命的雜質濾淨
把匕首挪開
——2015��2��21
孤獨的行路者
生命原來並沒有特定的形象,也沒有固定的居所,更沒有他們所說的非遵循不可的規則的。
藝術品也是這樣。
規則隻是為膽怯與懶惰的行路者而設立的,因為,沿著路標的指示走下去,他們雖然不一定能夠找到生命的真相,卻總是可以含糊地說齣一些理由來。
那些理由,那些像綱目一樣的理由使人容易聚閤成群,容易産生一種自滿的安全感。
但是,當山風襲來,當山風從群峰間呼嘯而來的時候,隻有那孤獨的行路者纔能感覺到那種生命裏最強烈的震撼吧?
在麵對著生命的真相時,他一生的寂寞想必在刹那間都能獲得補償,再長再遠的跋涉也是值得的。
荷葉
後院有六缸荷,整個夏天此起彼落開得轟轟烈烈,我隻要有空,總是會去院子裏站一站,沒時間寫生的話,聞一聞花葉的香氣也是好事。
雖說是種在缸裏,但因為緊貼著土地,荷花荷葉仍然長得很好。有些葉片長得又肥又大,亭亭而起,比我都高瞭許多。
我有一個發現,在這些荷葉間,要齣水麵到某一個高度纔肯打開的葉子纔能多吸收陽光,纔是好葉子。
那些在很小的時候就打開瞭的葉子,實在令人心疼。顔色原來是嫩綠的,但是在低矮的角落得不到陽光的命運之下,終於逐漸變得蒼黃。細細弱弱的根株和葉片,與另外那些長得高大健壯粗厚肥潤的葉子相比較,像是侏儒又像是浮萍,甚至還不如浮萍的青翠。
忽然感覺到,在人生的境界裏,恐怕也會有這種相差吧。
太早的炫耀、太急切的追求,雖然可以在眼前給我們一種陶醉的幻境,但是,沒有根柢的陶醉畢竟也隻能是短促的幻境而已。
怎麼樣纔能知道?哪一個時刻纔是我應該盡量舒展我一生懷抱的時刻呢?怎麼樣纔能感覺到那極高極高處陽光的呼喚呢?
那極高極高處的陽光啊!
唯美
我不太喜歡彆人說我是一個“唯美主義者”。
因為,在一般人對“唯美”的解釋裏,通常會帶有一種逃避的意味。好像是如果有一個人常常隻憑幻想來創作,或者他創作的東西與現實太不相閤。我們在要原諒他的時候,就會替他找一些藉口,譬如說他是個“唯美主義者”等等。
而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唯美應該是從自然與真實齣發,從生活裏去尋找和發現一切美的經驗,這樣的唯美纔是比較健康的。因為,這樣的努力是一種自助,而不是一種自欺。
就是說,我們麵對現實,並不逃避。我們知道一切的事相都是流變而且無法持久的,可是,我們要在這些零亂與流變的事相之下,找齣那最純真的一點東西,並且努力地把它們挑齣來,留下來,記起來。
這樣,就算世間所有的事物都逐漸地改變或者消失瞭,不管是我自己本身,或者是那些與我相對的物象,就算我們都在往逐漸改變與逐漸消失的路上走去瞭;但是,在這世間,畢竟有一些東西是不會改變、不會消失的。那些東西,那些無法很精確地描繪齣來、無法給它一個很確切的名字的東西,就是一種永遠的美、永遠的希望、永遠的信心,也就是我們生命存在與延續唯一的意義。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九百年後,我們重讀蘇軾月夜泛舟的那一篇文章時,會有一種悵然而又美麗的心情的原因瞭。
我們明明知道那已是九百年前的事瞭,明明知道這中間有多少事物都永不會重迴的瞭,可是卻又感覺到那夜月色與今夜的並沒有絲毫差彆,那夜的贊嘆與我們今夜的贊嘆也沒有絲毫差彆;時光是飛馳而過瞭,然而,美的經驗卻從蘇軾的心裏,重新再完完整整地進入瞭我們的心中,並且久久不肯消逝。
這樣的唯美,纔是真正的唯美,也是我心嚮往之的境界。
……
透明的哀傷:在文字的河流中,尋找生命的迴響 席慕蓉,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份詩意與醇厚。她的散文,如同她筆下的塞外風光,既有草原的遼闊與蒼茫,又不乏生命深處的細膩與婉轉。翻開《透明的哀傷》,你將踏上一段與內心深處對話的旅程,一場關於愛、關於生命、關於存在意義的深刻探尋。 本書並非一個綫性敘事的故事集,而更像是一個由無數顆璀璨的珍珠串聯而成的項鏈。每一顆珍珠,都是席慕蓉在人生旅途中拾起的感悟,在時光的打磨下,摺射齣獨一無二的光芒。她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她善於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細微之處,用最樸實、最真摯的語言將其放大,讓我們得以窺見自己內心深處的風景。 “透明的哀傷”,這個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矛盾的美感。哀傷,本應是沉重而濃稠的,但“透明”二字卻賦予瞭它一種超脫和釋然。席慕蓉筆下的哀傷,不是撕心裂肺的痛楚,也不是自怨自艾的沉淪,而是一種清澈的、可以被看見的、甚至帶有一絲溫柔的感傷。它來源於對生命的珍視,來源於對失去的惋惜,來源於對時光流逝的無奈,但同時,也來源於對美好事物的深深依戀,來源於對生命中那些短暫卻耀眼的瞬間的銘記。這種哀傷,並非消極的負擔,而更像是一種心靈的澄澈,一種對生命更深層次理解的契機。 在《透明的哀傷》中,你或許會看到席慕蓉對童年時光的追溯。那些在故鄉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跡,那些在風中搖曳的野草,那些在母親溫暖的懷抱中聽到的故事,都在她的筆下重新煥發生機。她描繪著童年純真的眼眸,捕捉著那個時期無憂無慮的歡笑,同時也流露齣對那段時光的懷念,以及對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離彆與變化的感慨。這種對過往的眷戀,並非停滯不前,而是讓那段美好的記憶成為滋養當下心靈的養分,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寜靜的歸屬感。 她也會毫不避諱地談論愛情。席慕蓉的愛情,不是轟轟烈烈的傳說,而是滲透在點滴生活中的情愫。她筆下的愛,有著草原民族特有的率真與熱烈,也有著東方女性含蓄而深沉的情感。她歌頌著戀人之間眼神的交匯,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默契,以及共同經曆的風雨帶來的羈絆。然而,她的愛情觀並非全然理想化,她也深知愛情中的不確定性,以及時間對感情的考驗。她筆下的愛,往往伴隨著一種淡淡的憂傷,那是對情感可能消逝的預感,也是對生命中那些美好卻無法永遠擁有的遺憾的坦然接受。這種對愛情的理解,超越瞭簡單的浪漫,觸及到情感的本質,以及人與人之間情感連接的脆弱與珍貴。 《透明的哀傷》更是對生命本身的思考。席慕蓉以其獨特的視角,觀察著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從一朵花的綻放,到一片葉的飄落,她都能從中體悟到生命的哲理。她會思考“存在”的意義,思考個體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們每個人所肩負的責任。她不迴避生命的脆弱,不掩飾死亡的必然,但她卻能以一種坦然的態度去麵對,並將這種坦然化為對生命更積極的投入。她鼓勵我們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珍惜當下,去活齣真實的自我。她的文字,仿佛在為我們點亮一盞盞燈,引導我們在迷茫中找到方嚮,在痛苦中發現力量。 在席慕蓉的散文中,我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濃鬱的鄉愁。她齣生在中國,成長在颱灣,卻擁有著一顆屬於草原的心。她的文字中,時常迴蕩著故鄉的風,故鄉的雲,故鄉的牧歌。這種鄉愁,並非僅僅是對地理位置的思念,更是一種對根的追尋,對文化傳統的認同,以及對生命起源的探尋。她用她獨特的筆觸,將那片遼闊的土地,那份深厚的文化,那份質樸的情感,化為文字,讓我們這些遠離故土的人,也能在她的文字中找到一份共鳴,感受到那種無可割剔的牽絆。 《透明的哀傷》並非一本追求智識上的解脫,也不是一本提供心靈雞湯的讀物。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憂慮。席慕蓉的文字,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輕易地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讀她的散文,你或許會不經意間潸然淚下,或許會會心一笑,或許會陷入沉思。她不強求你去接受某種觀念,而是邀請你一同去感受,一同去體悟。她的文字,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需要你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其中的醇厚與甘甜。 席慕蓉的寫作風格,以其簡潔、樸素、真摯而著稱。她不屑於使用過於復雜的句式,也不追求晦澀難懂的意象。她的語言,如同她筆下的山水,自然而流暢,卻又蘊含著深刻的意境。她善於運用比喻和象徵,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她也善於在平淡中見真情,在細微處顯深刻。她不是在“寫”故事,而是在“訴說”生命,在“分享”感悟。 閱讀《透明的哀傷》,就是一次與詩人對話的過程。她用她誠摯的筆觸,描繪著她眼中的世界,她心中的情感。她將生命中的悲歡離閤,喜怒哀樂,都化為文字,呈現在讀者麵前。而我們,則在閱讀的過程中,與她的情感産生共鳴,與她的思考産生碰撞,最終,在文字的河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迴響。 這本書,適閤在安靜的午後,或是寂靜的夜晚,獨自一人翻閱。讓她的文字,輕輕地拂過你的心靈,帶你進入一個屬於情感與思考的寜靜空間。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被你忽略的,那些曾經被你壓抑的,都會在席慕蓉的筆下,以一種溫柔的方式浮現。而你,也將在這種溫柔的撫慰中,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找到屬於自己的“透明的哀傷”,以及隱藏在這份哀傷之下的,堅韌與希望。 《透明的哀傷》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每一次閱讀,你都會有新的體會,新的感悟。因為它所探討的,是人類共通的情感,是永恒的生命主題。席慕蓉用她一顆敏感而真摯的心,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最真實、最動人的風景。在這趟文字的旅程中,願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透明的哀傷”,以及它所帶來的,關於生命最深刻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