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第3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共分三篇。上篇阐述了手部疗法的基本知识,包括手部疗法的作用原理、治疗范围和观手诊病法,手部穴位与主治,手部全息反射区与治疗点,手部按摩、针刺和药疗的操作方法等;中篇介绍了内科、妇科、儿科、男科、伤外科、皮肤科、五官科等140余种常见病的手部治疗经验和约800首配方;下篇主要介绍手部保健按摩法和保健操。本书是作者长期临床实践和四代家传、师授经验的总结,并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内容丰富,方法简明,实用性强,适于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爱好者及城乡家庭自疗者阅读参考。
程爵棠,男,1936年生,江西景德镇人,大专文化,退休老中医。曾任主治中医师,兼任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成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世界医药研究中心传统医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祖父习医。从医50余年,擅长用“简、便、廉、验”的民间传统疗法诊治疾病。著有《中国药酒配方大全》《拔罐疗法治百病》《梅花针疗法治百病》《刺血疗法治百病》《点穴疗法治百病》《刮痧疗法治百病》《民间秘方治百病》《足底疗法治百病》《按摩疗法治百病》《耳穴疗法治百病》《手部疗法治百病》《足针疗法治百病》《艾灸疗法治百病》《熏洗疗法治百病》《单方验方治百病》《穴位贴敷治百病》和《名老中医秘方精选》等中医著作19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业绩被收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和《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等书中。
上篇概论
一、手部疗法的历史与
展望
二、手部疗法的理论依据
和作用原理
(一)理论依据
(二)作用原理
三、手部疗法的适应范围
与禁忌证
(一)适应范围
(二)禁忌证
四、观手诊病法
(一)观指甲诊病法
(二)观手掌诊病法
五、手的生理形态与解剖
构造
(一)手的生理形态
(二)手的解剖构造
六、手部常用穴位的定位
与主治
(一)手部经穴的定位与
主治
少商(肺经)
鱼际(肺经)
太渊(肺经)
经渠(肺经)
列缺(肺经)
孔最(肺经)
尺泽(肺经)
商阳(大肠经)
二间(大肠经)
三间(大肠经)
合谷(大肠经)
阳溪(大肠经)
偏历(大肠经)
温溜(大肠经)
手三里(大肠经)
少海(心经)
灵道(心经)
通里(心经)
阴郄(心经)
神门(心经)
少府(心经)
少冲(心经)
少泽(小肠经)
前谷(小肠经)
后溪(小肠经)
腕骨(小肠经)
阳谷(小肠经)
养老(小肠经)
支正(小肠经)
小海(小肠经)
曲泽(心包经)
郄门(心包经)
间使(心包经)
内关(心包经)
大陵(心包经)
劳宫(心包经)
中冲(心包经)
关冲(三焦经)
液门(三焦经)
中渚(三焦经)
阳池(三焦经)
外关(三焦经)
支沟(三焦经)
(二)手部经外奇穴的定
位与主治
手掌侧奇穴
风齿痛(又名牙风痛)
龙玄
内阳池
阳池
掌山
板门
小天心
天心
手心
旁劳宫
疰夏
中平
四横纹
四缝
灸癜风
风关
鬼当
风眼
鬼信
小指尖
十宣
手背部奇穴
寸平
手踝
中泉
一窝风
八会
虎口(大都)
威灵、精灵(腰痛穴)
外劳宫(落枕穴)
八邪
上都
中都
下都
拳尖
大骨空
中魁
小骨空
五虎
小指节
五指节
老商
中商
三门
一扇门
二扇门
十王
(三)手针穴的定位与
主治
手掌侧新穴
胃肠点
喘点
肾点(夜尿点)
足跟点
疟疾点
扁桃体点
急救点
定惊点
脾点
小肠点
大肠点
三焦点
心点
肝点
肺点
命门点
哮喘新穴
腓肠点
咽喉点
手背侧新穴
踝点
胸点
眼点
后合谷
颈中
再创
肺点
耳点
肩点
前头点
熄喘
头顶点
间鱼
牙痛点
胸骨
升压点
腰肌点
腹泻点
偏扶点
腹上
偏头点
胞门
腰膂
止血点
坐骨神经点
会阴点
后头点
脊柱点
(四)手部全息反射区与
治疗点
(五)小儿手部穴位的定
位与操作
脾经
肝经
心经
肺经
肾经
大肠
小肠
肾顶
肾纹
四横纹
掌横纹
掌小横纹
胃经
板门
内劳宫
内八卦
小天心
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总筋
大横纹
十宣
老龙
端正
五指节
二扇门
上马
外劳宫
威灵
精灵
外八卦
一窝风
膊阳池
三关
天河水
六腑
七、操作方法
(一)操作前准备工作
(二)手部常用的治疗
方法
八、手部疗法的优点与注
意事项
(一)优点
(二)注意事项
中篇疾病的手部疗法
一、内科疾病
感冒
头痛
偏头痛
三叉神经痛
中暑
发热
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肺结核
高血压
低血压
冠心病
心律失常
脑动脉硬化
眩晕
贫血
神经衰弱
失眠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面神经麻痹
胆囊炎、胆石症
关节炎
坐骨神经痛
腰痛
糖尿病
肥胖症
胃脘痛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下垂
急慢性胃炎(呕吐)
胃肠神经官能症
急慢性肠炎
急性胃肠炎
痢疾
膈肌痉挛(呃逆)
自主神经失调症
肾小球肾炎
尿失禁
尿路感染
癫
老年痴呆症
昏迷
休克
酒醉
食欲不振
疟疾
腹胀
便秘
食物中毒
晕车、晕船、晕机
二、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崩漏
胎位不正
妊娠恶阻
产后缺乳
产后血晕
更年期综合征
盆腔炎
子宫脱垂
女性不孕症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三、儿科疾病
小儿感冒
小儿高热
小儿惊风
小儿麻疹
水痘
小儿咳嗽
小儿哮喘
百日咳
小儿积滞
小儿厌食症
小儿吐乳
小儿呕吐
小儿腹泻
小儿遗尿
小儿腹痛
小儿细菌性痢疾
小儿疳积
流行性腮腺炎
小儿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小儿夜啼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疝气
小儿便秘
小儿脱肛
小儿痫症
小儿硬肿症
四、男科疾病
前列腺炎
阳痿
遗精
早泄
五、伤外科疾病
落枕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扭伤
肩关节周围炎
骨质疏松症
梨状肌综合征
狭窄性腱鞘炎
乳腺炎
乳腺小叶增生
痔疮
六、皮肤科疾病
痤疮
湿疹
荨麻疹
带状疱疹
神经性皮炎
银屑病
脱发
白发
七、眼科疾病
睑腺炎
结膜炎
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视疲劳
视神经萎缩
角膜炎
八、耳鼻咽喉科疾病
耳鸣、耳聋
内耳性眩晕
化脓性中耳炎
鼻出血
鼻炎
过敏性鼻炎
鼻窦炎
扁桃体炎
咽炎
慢性喉炎
咽喉炎
牙痛
齿衄
口腔炎
下篇手部保健按摩法
一、自我全身手部保健按
摩法
(一)正中线、对合推
(二)二掌骨、桡侧寻
(三)简易穴、常刺激
(四)先摇晃、后拔指
(五)捏手指、健身良
(六)手掌心、兼两侧
(七)十指对、再开合
(八)手关节、常捻捏
(九)单摩收、互擦热
(十)一网尽、五三制
二、手部保健按摩法
举例
(一)焦虑
(二)爱困
(三)怕冷与虚冷
(四)健忘
(五)胸闷
(六)消瘦
(七)胃弱
(八)疲劳
(九)自主神经失调症
(十)皮肤粗糙
三、手部健身法经验
精选
(一)手指保健操
(二)手掌保健操
(三)实用健手运动
八法
(四)甩手健身疗法
四、手病药疗保健法
(二)观手掌诊病法
观手掌主要是对手掌的望诊、触诊、按诊和基本纹线的观察与分析,为诊断疾病提供依据。
1�蓖�诊望诊是掌部诊断的主要方法,主要观察手掌自然状态下的改变。主要是颜色改变。
我国正常人手部颜色应该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手部病色表现多种多样,如淡红、绛红、黑色、萎黄、青紫、苍白等,可以归纳为5~6种颜色。手掌不同的颜色改变,表示不同的身体病变。当然,还需结合其他诊断方法才能确诊无误,如“闻”“问”“切”和医学检验等。
(1)赤色:一般主心、小肠病。热证,局部炎症,出血症及某些进行性疾病初期等。
(2)黄色:一般主脾胃疾病。虚证,湿证,亦见于微量元素缺乏症、缺血症、慢性出血症等。
(3)青色:一般主肝胆疾病。寒证,痛证。瘀血、沉积性伤痛及小儿惊风等。
(4)白色:一般主肺病、大肠病。虚证,寒证。脱血,夺气。亦可见于缺血、瘀阻致痛证等。
(5)黑色:一般主肾病。寒证,痛证。水肿,瘀血证。亦可见经年陈伤。手中黑多为深青暗色。
手部反射区(图13)的不同颜色变化又显示相应组织器官的变化。如果颜色所主病脏正好与手部该组织吻合,应引起高度警惕。如青色肝胆病,若在手部肝胆反射区见颜色发青,则应考虑是肝胆病变。
图13手图诊病
2�贝フ锎フ锸峭ü�手的接触、抚摸、感觉局部的温度变化以及有无异常感觉的一种诊断方法,如患者有痛感、麻木不仁等。若某一反射区温度升高,表明相应部位有感染、炎症及进行性疾病;温度降低提示可能是寒邪客侵,阳气虚衰,手掌边缘发凉而掌心热,说明元气未衰,病易恢复;如果掌心凉,颜色转苍白,伴冷汗出,则属气机衰微,表示有相应的病变已经发生。四肢发凉需注意调治。
手部皮肤感觉麻木不仁,又多显示颈、臂神经受压或损伤。如果自觉活动不利时要注意动脉硬化、脑血栓。
3�卑凑锇囱购笫植砍鱿植簧⒌闹蜕�、硬结、肿块、凹凸不平等多显示相应反射器官的病变。按压酸麻胀感多属虚证或慢性病变;麻木提示神经、循环系统顽固性疾病;胀痛多为炎症、热证等;凹凸、结节、硬节、肿块等多与先天缺陷、手术、结石、钙化、肿瘤等有关。按诊反应区若出现上述变化,可以重复进行按摩治疗此反应区,并配合其他穴位和生理全息反应区、综合按摩,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4�笔终频幕�本纹线一般手掌有几条基本纹线,如大鱼际曲线、近心横曲线、远心横曲线、玉柱线、性线、健康线、腕横纹等。详细了解上述纹线变化情况,对诊断疾病很有帮助(图14)。现分述如下。
图14手掌纹
(1)大鱼际曲线:大鱼际曲线亦称之为地纹、生命线。它起于拇、示指中间,止于大鱼际下端,直到腕,绕大鱼际呈弧形,纵向近掌心,位于中指中心线左右,其偏离程度不大。地纹应是连续不间断、不分叉,在大鱼际区有“特殊”意义,能反映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体质好坏、先天禀赋等,疾病状况亦可反映出来,如长(斜贯上下),身体正常健康;短,身体易患病、久病、多病;左右手纹长短不一,体质较弱,病时好时坏。
(2)近心横曲线:近心横曲线亦称之为人纹、小鱼际抛物线、脑线、智慧线、神能线、事业线。人纹多与地纹有相同的起点,并行2~3厘米后,行于掌中央,止于小指尺侧延长线左右。纹线较清晰,没有间断,纹理较深,起点位置高,略呈下垂形,微弯。该纹线末端分叉少,整个纹线延续性好。末端一生变化较多,不外是深浅、分支或长短的变化。人纹所分布区域,主要反映消化、神经、精神等方面情况,它的形态、深浅的变化亦与脑、肝、胆、脾、胃等脏器变化有关。如隐隐约约浮线——脑神经异常;极浅线——智能不发达;无此线——智能低。
(3)远心横曲线:远心横曲线亦称天纹、感情线、心脏线、小指根下横曲线等。正常天纹多数起于小指根下拇指尺侧位置。它起点低、止点高,微向上呈弧形,多止于示中指根下方左右。纹线清晰、深长,色泽红润,起点清楚不杂乱,支线少,末端少叉或无叉。天纹多反映精神状态及情绪、性格,亦与泌尿、生殖系统有关系,也能反映心脏功能及病变情况。如过长——神经性肠胃疾病;出现异常——头脑反应迟钝。
(4)玉柱线:玉柱线又称中指屈纹、事业线、命运线、功名线。多起于大小鱼际在腕部的交合点,穿过人纹、天纹,直行至中指根部。特点是直深细长,颜色较红润,与其他线交接处洁净,纹线不乱。该线不是每个人都有,即使有也常不完整,但没有特殊意义。玉柱线可反映人的神经系统及精神状况,走行区域可反映消化系统功能状况,起始端与生殖有关。
(5)性线:性线又称婚姻线、E线、家庭线。位置在手掌远心端尺侧、天纹与小指之间,正常为1~3条的短横纹线。特点多平直,不乱,无交叉,纹理清晰,色泽红润,多与生殖、生育能力强弱及性欲状况有关。
(6)健康线:健康线又称小鱼际侧线。起点在大小鱼际交合点上方,斜向小指根方向,止点一般不超过人纹,没有健康线是健康的标志,有的话也应连续均匀、浅细,不同的人因健康状况的差异,此线有深浅的变化。另外,此线地方差异明显,北方人多没有或不完整,而南方人几乎均有,其形状各异,有波浪、中断、链锁等变化,与心脑系统、消化系统有关系,在临床上有重要的诊察参考价值。如浮而粗壮——健康,精力旺盛;变为断续——体内素质变弱;生来此线不明——正常。
五、手的生理形态与解剖构造
(一)手的生理形态
手可分为4个部位,即腕部、手掌、手背和手指(图15)。
图15手的生理结构
腕部指胳膊下端与手掌相连的部分。腕部又分腕前区和腕后区。手指与腕前区之间的称为手掌。手掌中央的凹陷处称为掌(手)心,其内、外两侧呈鱼腹状的隆起分别称为大鱼际和小鱼际。手指与腕后区之间的部分称为手背。
手指又分指腹、指尖、指甲。每只手有5个手指,即拇指、示指(食指)、中指,环指(无名指)、小指,拇指侧为桡侧,小指侧为尺侧。手指的长度,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均以中指最长,依次为环指、示指、小指、拇指。男女指长之间有明显差异,而左右手之间无显著差异。手指甲是指端背面皮肤所衍生,正常人指甲为弧形,略呈平板状。露在外面的部分为甲体,其前缘游离,后端隐蔽在皮内的部分为甲根。甲体深面的皮肤称为甲床。甲体近侧的半月形的白色区为指甲弧影。围绕甲根和甲体的皮肤皱襞,称为甲廓或甲沟。
(二)手的解剖构造
1�笔止鞘止前�括腕骨、掌骨和指骨(图16),正常人的手骨有27块。
图16手骨
腕骨共8块,排列成近、远两列。近侧排列由桡骨侧向尺骨侧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排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8块腕骨构成一掌面的腕骨沟。各骨相邻的关节面,形成腕骨间关节。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近端形成椭圆形的关节面,与桡骨腕关节面及尺骨下端的关节盘构成桡腕关节。
掌骨共5块。由桡骨侧向尺骨侧为第1~5掌骨。近端为底,接腕骨;远端为头,接指骨;中间为体。第1掌骨最短而粗,其底有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的鞍状关节面相关节。
指骨属于长骨,共14块。拇指有2节,其余各为3节,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每节指骨的近端为底,中间部为体,远端为滑车。远节指骨远端掌面粗糙,称远节指骨粗隆。
2�笔终剖终频慕馄使乖炜煞智潮聿恪⒅胁恪⑸畈恪G潮聿惆�括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其中浅筋膜比较致密,深筋膜又分浅、深两层。中层由掌浅弓、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浅支、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及蚓状肌构成。深层则由尺神经深支、掌深弓、骨间肌及掌骨构成。手掌的间隙是位于手掌中间深部的疏松组织间隙,又分鱼际间隙和掌中间隙。掌中间隙由掌腱膜的桡骨侧缘向深部发出,斜向尺侧附着于第3掌骨前缘。而手掌肌肉由鱼际肌、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拇收肌、小鱼际肌、掌短肌、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小指对掌肌、蚓状肌、骨间肌与屈指肌腱所构成。
3�笔直呈直称し艚媳。�有毛和皮脂腺,富有弹性。因与浅筋膜结合疏松,故易移动。握拳时皮肤紧张,伸指时也不显得过于松弛,因此外伤易导致皮肤撕脱。手背浅静脉丰富。手的血液回流,以手背静脉为主。手背深筋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手背部动脉供应主要来自桡动脉的分支。
4�笔种甘种傅慕馄室卜治�浅层和深层。浅层包括皮肤、浅筋膜、血管和神经。深层包括指浅屈肌腱、深层肌腱、指腱鞘和指伸肌腱。
各手指均有2条指掌侧固有动脉和2条指背动脉,并分别与同名神经伴行。指掌侧固有动脉行于各指的两侧面偏掌侧,在指端相吻合,分支分布于指骨、指关节、肌腱和皮肤。指背动脉较短小,仅达近侧指关节,行于各指两侧面偏背侧。手指的静脉主要位于手指背侧。浅淋巴管与指腱鞘、指骨骨膜的淋巴管相交通。
六、手部常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
(一)手部经穴的定位与主治
四肢末端经脉的起止点。手部经脉——手三阴(肺、心包、心)经循行于手臂内侧面而止于手指的末端;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经循行于手臂外侧面而起于手指的末端(图17)。现就手部各穴的定位与主治分述如下。
图17手部经穴
少商(肺经)定位:在拇指内侧(桡侧)指甲角外约1分。主治:中风、中暑、昏迷休克、癫狂、癔症、扁桃体炎、鼻出血、咽喉肿痛、食管狭窄、呃逆、慢性肠炎、垂舌、手指挛痛、声音嘶哑、咳嗽、气喘、胸痛、小儿惊风,外感热病等。
鱼际(肺经)定位:在拇指掌关节后内侧、太渊穴前1寸,赤白肉际凹陷中。主治:咳嗽、咯血、发热、头痛、肺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肺结核、乳房肿痛、眩晕、心悸、癔症、指痉挛、失音、乳痈、掌中热等。
太渊(肺经)定位:在手腕掌面桡侧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主治:胸满、咳嗽、哮喘、肺痨咯血、无脉症、呕血、前臂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流感、胸背痛、缺盆中痛、咽喉肿痛、腹胀、呕吐、掌中热、手腕无力疼痛等。
经渠(肺经)定位:在太渊穴后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腕痛无力、食管痉挛、呕吐、呃逆、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桡侧神经痛、胸背痛、掌中热等。
列缺(肺经)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凹陷中。主治:头痛、项强、哮喘、咽喉肿痛、口眼�Y斜、齿痛、三叉神经痛、面瘫、半身不遂、腕痛无力、腕部腱鞘炎、上肢瘫痪、掌中热、溺血、小便热、阴茎痛等。
孔最(肺经)定位:在尺泽穴下5寸,太渊穴上7寸,桡骨掌面正中处。主治:咳嗽、气喘、肺炎、咯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痤疮、身热无汗及手指、肘关节炎等。
尺泽(肺经)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主治:潮热、咳嗽、咯血、气喘、哮喘、鼻出血、咽喉肿痛、胸胁胀满、腹痛、吐泻、小儿惊风、上肢瘫痪、肘臂痛、乳腺炎等。
商阳(大肠经)定位:在示指内侧(桡侧)指甲角外约1分。主治:脑卒中、昏迷、耳鸣、耳聋、目赤、咽喉肿痛、齿痛、腹痛、吐泻、热病无汗、扁桃体炎、桡神经麻痹、疼痛、腮腺肿痛、青光眼、口腔炎、喘咳、肩痛引至缺盆等。
二间(大肠经)定位: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横纹头赤白分肉间凹陷中。主治:鼻出血、口眼�Y斜、咽喉肿痛、腮肿、食积、齿痛、肩背神经痛、目黄、目赤肿痛、嗜睡、身痛、畏寒等。
三间(大肠经)定位:在示指内侧(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赤白分肉凹陷中。主治:咽喉肿痛、耳鸣、齿痛、齿龈肿痛、手背红肿、手指拘挛、上肢瘫痪、肩背神经痛、眼睑痒痛、腹泻、目痛、鼻出血、口干、肠鸣腹胀、嗜睡等。
合谷(大肠经)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拇、示指间)之中点,约于第2掌骨中心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病、齿病、咽喉肿痛、牙关紧闭、口眼�Y斜、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腹痛、便秘、小儿惊风、瘾疹、痄腮、指挛臂痛、眩晕、耳聋、失音、感冒、咳嗽、胃痛、痢疾、手指麻木等。
阳溪(大肠经)定位:在手腕上侧腕横纹两筋间凹陷中。跷起拇指凹陷更明显。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生翳、咽喉肿痛、齿痛、食管痉挛、腕部腱鞘炎、臂痛、腕痛无力、半身不遂、癔症、目赤肿痛、热病心烦、癫狂、痫证等。
偏历(大肠经)定位:在阳溪穴上3寸,桡侧骨外侧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牙痛、口眼�Y斜、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腕部腱鞘炎、上肢酸痛、瘫痪、鼻出血等。
温溜(大肠经)定位:虎口向上,阳溪穴上5寸与曲池穴之间,桡骨外侧凹陷中。主治:头痛、面肿、扁桃体炎、口腔炎、上肢酸痛、瘫痪、癫狂。
手三里(大肠经)定位:在曲池穴下2寸,筋肉之间。主治:齿痛颊肿、颌痛、痄腮、瘰疬、胃脘痛、腹痛、腹泻、高血压、腰背痛、肘臂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面神经麻痹、上肢麻痹酸痛、瘫痪、乳腺炎等。
少海(心经)定位:在肘关节内侧(尺侧)横纹头凹陷中。主治:肺结核、胸膜炎、淋巴结炎、瘰疬、手指厥冷、牙痛、头痛、眩晕、尺神经痛、肋间神经痛、颜面神经痛、心痛、头项痛、呕吐、腋下肿痛、手颤臂肘部痉挛、上肢不能抬举、健忘、癔症、精神分裂症等。
灵道(心经)定位:在神门穴后1��5寸,两筋间凹陷中。主治:肘关节炎、肘部神经痛、尺神经麻痹、癔症、心痛、干哑、暴喑不语(急性舌骨肌麻痹及萎缩)、神昏、失眠、悲恐、手痒、臂肘挛痛等。
通里(心经)定位:在神门穴后1寸,两筋间凹陷中。主治:头痛、眩晕、鼻出血、扁桃体炎、盗汗、癔症、神经衰弱、神经性心悸、急性舌骨肌麻痹(暴喑)、怔忡、癫、目眩、舌强、咽喉肿痛、上肢痉挛、臂腕酸痛、指挛等。
阴郄(心经)定位:在神门穴后0��5寸,两筋间凹陷中。主治:头痛、眩晕、鼻出血、扁桃体炎、心悸、上肢神经痉挛、癔症、恶寒、盗汗、子宫内膜炎、肺结核、神经衰弱、心痛、惊悸、失眠、喉痛、干咳、呕血等。
神门(心经)定位:在手掌面尺侧第一道腕横纹的两筋间凹陷中。主治:心痛、烦恼、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神经衰弱、无脉症、癔症、癫狂、鼻炎、舌肌麻痹(失音)、心脏肥大、慢性泄泻、食欲不振、糖尿病(消渴)、小儿惊风、呕血等。
少府(心经)定位:在环指和小指之间,掌心内第一道横纹尺侧凹陷中。主治:心脏疾病、心悸、癔症、间歇热、失眠、小便短赤、遗尿、妇女生殖器疾病(阴挺、阴痛、阴痒)、手掌多汗、手指拘挛、上臂神经麻痹、前臂神经痛等。
少冲(心经)定位:在小指桡侧指甲角约0��1寸。主治:心脏疾病、神经性心悸、癫狂、肋间神经痛、喉头炎、热性病、休克、脑出血、中暑、惊风、癔症、胸胁胀满等。
少泽(小肠经)定位:在小指外侧(尺侧)指甲角约0��1寸。主治:脑卒中、昏迷、头痛、项强、目翳、鼻出血、疟疾、热病、喉痹、心脏肥大、前臂神经痛、颈项神经痉挛、肋间神经痛、缺乳、乳腺炎、精神分裂症等。
前谷(小肠经)定位:在小指外侧(尺侧)第5掌指关节前横纹头赤白肉际凹陷中。主治:疟疾、呃逆、颈项强痛、耳鸣、耳聋、目痛、鼻出血、扁桃体炎、颊肿、鼻塞、痄腮、热病无汗、乳汁不足、乳腺炎、前臂神经痛、手指麻木、目赤肿痛、消渴、癫狂、痫证等。
后溪(小肠经)定位:在小指外侧(尺侧)第5掌指关节后横纹上方的赤白肉际凹陷中。主治:癫狂、鼻出血、耳鸣、耳聋、角膜炎、目翳、扁桃体炎、盗汗、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癔症、疟疾、感冒、热病、肘臂或颈项痉挛、疼痛、小儿麻痹后遗症、指挛、鹅掌风、瘫痪、消渴及急、慢性腰背痛、头痛、目眩、黄疸、目赤肿痛等。
腕骨(小肠经)定位:在手腕外侧(尺侧)腕横纹前约一横指,赤白肉际凹陷中。主治:肘腕及五指关节炎、腰痛、头痛、耳鸣、呕吐、胆囊炎、颊颌炎、泪囊炎、目翳、颈项强痛、尺神经麻痹、臂痛、指挛、手肿、上肢瘫痪、消渴、迎风流泪、疟疾、黄疸、热病汗不出、小儿惊风等。
阳谷(小肠经)定位:在手背腕横纹外侧(尺侧),尺骨小头之前凹陷中。主治:眩晕、耳鸣、耳聋、颈颌肿痛、口腔炎、牙龈炎、小儿抽搐、疳积、臂痛、手腕酸痛、热病无汗、癫、目赤肿痛、疥疮生疣等。
养老(小肠经)定位:在阳谷穴上1寸,尺骨小头最高点桡侧骨缝中。屈肘掌心朝面、小指侧内旋,尺骨小头桡侧显出的陷窝即是。主治:肩臂神经痉挛及麻痹、视力减退、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落枕、手腕酸痛、上肢麻痹无力、白内障、急性腰痛、肩背肘臂痛等。
支正(小肠经)定位:在阳谷穴上5寸,筋骨之间。主治:头痛、项强、颈肿、目眩、消渴、癫狂、精神病、尺神经麻痹、臂痛、肘挛、手指酸痛、神经衰弱等。
小海(小肠经)定位:在肘尖(尺骨鹰嘴)与肘内高骨(肱骨内上髁)之间的沟中。主治:肩、肱、肘、臂之诸肌痉挛、尺骨神经痛、耳聋、牙龈炎、舞蹈病、下腹痛、精神分裂症、颈项强痛、小便短赤、癫、上肢震颤、瘫痪等。
曲泽(心包经)定位:在肘窝横纹中央,大筋(肱二头肌缝)内侧凹陷中。主治:心肌炎(心痛、心悸)、支气管炎、肱神经痛、肺结核、呕血、风疹、中暑、妊娠恶阻、胃痛、腹痛、胀泻、身热、烦满、臂肘挛痛等。
郄门(心包经)定位:在大陵穴后5寸,两筋之间。主治:心肌炎(心痛、胸满、心悸)、呕血、鼻出血、癫、癔症、痔疮等。
间使(心包经)定位:在大陵穴后3寸,两筋之间。主治:心肌炎、心脏内外膜炎、咽喉炎、胃炎、脑卒中、昏迷、癔症、癫、精神病、疟疾、热病、小儿惊风、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小儿夜惊、虫积、精神分裂症、肘臂挛痛等。
内关(心包经)定位:在大陵穴后2寸,两筋之间,仰掌握拳腕部显出之浅沟凹陷处。主治:心肌炎、心脏内外膜炎、黄疸、前臂肘神经痛及麻痹、心绞痛、心悸、怔忡、无脉症、胃痛、胃溃疡、呃逆、呕吐、胸胁胀痛、昏迷、眩晕、失眠、疟疾、热病、中暑、癫、癔症、精神病、急性胃肠炎、神经衰弱、小儿惊风、脑卒中、偏瘫、哮喘、偏头痛、产后血晕、抑郁症等。
大陵(心包经)定位:在手掌面的腕横纹正中,两筋之间凹陷中。主治:心肌炎、肋间神经痛、扁桃体炎、咽喉炎、心痛、心悸、癫、癔症、胃痛、中暑、头痛、热病汗不出、呕吐、胸胁胀痛、神经衰弱、急性胃炎及肘、臂、手指挛痛以及怔忡、多梦、喜笑悲恐、腕关节痛等。
劳宫(心包经)定位:在中指和环指之间,掌心内第一道横纹的凹陷中。主治:胸膜炎、吞咽困难、口腔炎、心痛、呕吐、胸胁胀痛、胃痛、大小便带血、鼻出血、黄疸、癫、癔症、热病汗不出、脑卒中、昏迷、手掌多汗、鹅掌风、痔疮、口臭、风火牙痛、多梦等。
中冲(心包经)定位:在中指尖正中,指甲前约0��1寸。主治:心痛、心烦、热病汗不出、脑卒中、中暑、昏迷、晕厥、休克、吐泻、癫、癔症、小儿夜啼、舌强不语及急、慢性惊风、舌下肿痛等。
关冲(三焦经)定位:在环指外侧(尺侧)指甲角外约0��1寸。主治:头痛、目赤(结膜炎)、目翳、目视不明、热病、腹痛、吐泻、咽喉肿痛、中暑、脑卒中、昏迷、痄腮、口干、心烦、前肘臂神经痛、五指痛、耳鸣、耳聋等。
液门(三焦经)定位:第4、5指缝间。主治:贫血性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咽喉炎、牙龈炎、目赤肿痛、疟疾、手指红肿、痒痛、手指拘挛、前臂痉挛、麻痹、偏头痛、毒蛇咬伤等。
中渚(三焦经)定位:在液门穴后1��5寸,握拳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聋哑、咽喉肿痛、疟疾、热病汗不出、肘臂痛、手指不能屈伸、手肿痒痛、偏头痛、目赤肿痛等。
阳池(三焦经)定位:腕背横纹正中凹陷处。主治:感冒、疟疾、耳聋、虚劳、消渴、风湿病、上肢关节炎、子宫前屈或后屈、扁桃体炎、上肢肿痛、麻痹、手背肿痛、无力、下垂、肩背痛、手指麻木等。
外关(三焦经)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凹陷中。主治:热病、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及一切目疾、瘰疬、半身不遂、上肢关节炎、前臂神经痛、胸胁痛、痄腮、颊肿、流行性感冒、肺炎、中暑、高血压、惊风、牙痛、鼻出血、落枕、上肢挛痛、麻痹、瘫痪、腕痛无力、手指肿痛、麻痹、屈伸不利、偏头痛、外感、肩背痛等。
支沟(三焦经)定位:在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凹陷中。主治:心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耳鸣、耳聋、暴喑、热病汗不出、口噤不开、胸胁胀痛、水肿、呕吐、便秘、癃闭、瘰疬、产后血晕、上肢酸痛、瘫痪、肩背酸痛等。
第4版前言
本书自2005年初版,2010年和2014年两次修订再版以来,因内容实用、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效确切而受到读者的厚爱,累计发行15 000余册。同时也接到一些读者来信或电话,既给予了鼓励、赞扬,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与建议,希望修订再版。为此,我们在保留原版特色的基础上,根据读者的建议,本着“从严、从验、从简”的原则,对本书进行了再次修订。
此次修订,一是增补了近年来收录的疗效确切的新配方17首及一些新的临床经验体会;二是精简文字,删除了少数疗效欠佳、操作复杂的配方;三是修正了原版中的错漏,在编排方面亦做了一些改进。修订后,本书内容更加精练、实用。
在本书修订过程中,承蒙程美红、文力、张大英、新苗、程铭等协助校对与筛选,谨表谢意。但由于笔者学识浅薄,虽经修订仍难免有疏漏之处,敬希读者批评赐正。
程爵棠
2017年6月
第1版前言
手部疗法是民间疗法中之精华,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操作简便、易学易懂、人人会做、适用范围广、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治好病、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等特点,并符合“简、便、廉、验”的原则,故能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应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在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手部疗法中的手部按摩,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手疗法。通过历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医学界和民间不断的医疗实践、总结与提高,逐步升华为融手部经穴、经外奇穴和手穴为一体的手部全息反射区按摩法和手部针刺法。20世纪60年代,通过多年研究,并结合家传经验,充实了手部按摩法和手部针刺法,并融入手部药疗,终于形成了一种新的手部按摩、针刺与手部药疗相统一的手部疗法。三者相辅相成,从而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为了使本疗法发扬光大,推广应用,笔者特根据40余年来临床实践,并广泛收集古今有关文献资料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写的医学笔记——《民间外治心法》《外治心悟》和增编的《外治汇要》,结合四代家传和师授经验,几经易稿,始编著成《手部疗法治百病》一书。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概论篇,简要介绍了手部疗法的历史、理论依据与作用原理、治疗范围、观手诊病法、手部经穴、经外奇穴、手穴与小儿手部穴的定位与主治,手部全息反射区与治疗点、按摩操作手法、手部针刺与药疗,以及优点与注意事项等。中篇为治疗篇,重点介绍了内科、妇科、儿科、男科、伤外科、皮肤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等140余种常见病的800余首按摩、针刺和药疗配方的临床治疗经验。下篇为保健篇,主要介绍自我全身手部保健按摩法、手部保健按摩法举例和手部健身法经验精选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程美红、程华、文力、程铭、刘一平、刘华、新苗、程文、刘荷花、李显平等协助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谨表谢意。由于笔者学识浅薄,经验不足,书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恳请同仁高贤和广大读者不吝教言,批评赐正。
程爵棠
2005年1月写于中国瓷都——景德镇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