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肾移植》由我国器官移植领域逾70位学术造诣高深、临床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联袂编撰而成,集肾移植领域新研究成果与杏林名家的实践心得于一体。
《肾移植》系统地介绍了肾脏的解剖生理、移植免疫、移植病理、器官保存、肾移植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和并发症处理,以及肾移植的基础研究进展等。
《肾移植》重点阐述了21世纪以来肾移植领域的新进展。
《肾移植》分12篇共57章,并在书末附有与肾移植相关的国内外新指南与共识等。
《肾移植》不仅具有严谨的科学性,而且兼具指导性和实用性,是广大临床移植医师、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移植事业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脑死亡”后器官捐献的回眸
第一章 肾脏移植概论
第一节 发展简史与现状
第二节 基本概念与分类
第一篇 肾脏的解剖和生理
第二章 应用解剖
第一节 肾脏的解剖
第二节 输尿管的解剖
第三节 髂血管的解剖
第三章 肾脏的泌尿功能
第一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二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四章 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第一节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
第二节 维生素D代谢
第三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
第四节 前列腺素
第二篇 移植免疫学
第五章 移植免疫学基础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第二节 移植物的细胞及免疫原性成分
第三节 淋巴细胞与免疫分子
第六章 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机制
第一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第三节 排斥反应的其他效应途径
第七章 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特点
第一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第二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特点
第八章 移植免疫耐受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类型及特点
第二节 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
第三节 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第四节 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方法
第九章 组织配型
第一节 血型系统
第二节 HLA分型
第三节 PRA检测
第四节 CDC试验
……
第三篇 免疫抑制药物
第四篇 肾移植病理学
第五篇 器官捐献与移植伦理学
第六篇 捐献供者评估与管理
第七篇 器官获取与保存
第八篇 慢性肾衰竭与体液代谢紊乱
第九篇 肾脏辅助检查
第十篇 肾移植外科临床
第十一篇 移植感染与护理
第十二篇 肾移植实验动物模型
附录
前言/序言
自古以来,器官移植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早在公元前300年,我国就有了有关器官移植的神奇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列子·汤问》中记载了名医扁鹊为赵、鲁二人互换心脏的故事。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也出现了根据神话故事描绘肢体移植的油画。但直到上个世纪中叶,在近现代医学进步的基础上,这一梦想才逐步变为现实。回首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毋庸置疑地说,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领域非常伟大的成就之一,是基础科学与临床医学多学科集成整合而造就的“医学之巅”。
肾移植开创了临床实体器官移植之先河。1954年12月23日,在美国波士顿Peter Bent Brigham医院里,Joseph E.Murray和John P.Merrill医生在一对同卵孪生兄弟间施行了肾移植,并获得了长期存活。人类的一个亘古梦想从此成为现实,并由此揭开了人类实体器官移植的序幕。
我国器官移植工作起步较国外晚了近10年。1960年吴阶平等率先进行了2例尸体肾移植,当时因缺乏有效的免疫抑制药物,移植肾仅存活了3-4周。1972年年底,梅骅和于惠元等克服重重阻力,在广州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了我国首例活体亲属肾移植,存活了1年零50天,后因急性肝衰竭死亡。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移植外科技术日臻成熟以及新型高效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问世,移植肾存活率及受者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肾移植逐步成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技术。
据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至2015年年底全球肾移植总数已达100万例;我国据不完全统计已逾10万例,并以每年近1万例的速度递增。历经初创时的筚路蓝缕和半个多世纪发展中的艰难曲折,我国的肾移植技术水平已经能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然而,迅速的发展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器官短缺问题。
为解决供器官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是使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符合国际通行的伦理学和医学标准,2010年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工作的法律法规,并于2010年3月开始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试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于2015年在全国广泛推行,我国移植器官的来源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并步入法制化的康庄大道。与此同时,由于供器官质量发生变化,临床工作中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和新情况。我们深深地感到,国家和社会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当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发奋努力地工作,使器官移植临床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跟上法制化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挑战,树立新思维,立足新模式,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打造新常态,实现新发展。
有鉴于此,我们邀请了全国在临床一线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入研究的肾移植专家,共同编写了本书。作者们抱着忠实科学、心系患者的精神,怀着极大的热忱,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总结临床实践宝贵经验并撷取国内外研究之精华,荟萃于本书。
全书共分12篇57章,书末附有与肾移植相关的指南与共识等。其内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新”:本书既是几十年肾移植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的总结,也突出了本领域在新世纪的最新进展,更汇集了作者们个人的经验和观点;二是“细”:编排结构细致,采取临床医师更容易理解及查阅的条目结构,例如分别按细菌、真菌和病毒三种病原体分类描述移植后肺部感染诊疗特点;三是“精”:内容方面力求撷取精华,图文并茂,简明实用。文字方面力求言简意赅,流畅易读,便于广大移植医师在紧张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检索和参考。
书稿付梓之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教授亲自审阅并欣然为本书作序。我国器官移植学界著名学者、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前主任委员陈实教授在本书编撰过程中给予悉心指导并为本书作序,本书中也有多幅插图转引自陈实教授既往的专著,在此一并致谢。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感谢参与编写的所有作者,他们中既有国际知名专家,也有许多年轻有为且颇具学术造诣的临床医生,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正是由于大家的努力,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囿于时间和篇幅所限,本书内容难免会有挂一漏万之处,殷切祈望前辈和同道们见谅并不吝赐教。
肾移植:生命的希望与挑战 肾移植,不仅仅是一项医疗技术,它更是一段关于生命、希望与坚韧的史诗。当衰竭的肾脏无法再承担其维持生命运转的重任时,肾移植便如同一束曙光,为无数饱受尿毒症折磨的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契机。它不仅意味着摆脱透析的束缚,更意味着重新拥抱正常的生活,去感受阳光的温暖,去品味食物的鲜美,去与亲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 然而,肾移植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全新起点。从漫长的等待、配型的筛选,到风险与不适并存的手术,再到术后需要终身对抗排斥反应的严峻考验,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患者的勇气与医护人员的智慧。这其中的辛酸与艰辛,唯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切体会。 漫长的等待与严峻的筛选:希望与现实的博弈 对于需要肾移植的患者而言,等待器官的到来,往往是生命中最漫长且煎熬的时光。每一次的电话响起,都可能带来希望,也可能带来失落。尿毒症的侵蚀,让他们的身体日益虚弱,生活的质量直线下降,透析的频率和时长,成为了他们与时间赛跑的枷锁。 器官捐献的稀缺,是肾移植面临的普遍困境。每一次成功的移植,背后都凝聚着捐献者及其家人的伟大无私。然而,现实的供需差距,使得器官的获取变得异常困难。为了找到最合适的器官,患者需要经过一系列严苛的筛选。这其中包括对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如心、肺、肝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以及是否存在感染、肿瘤等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 同时,捐献的肾脏也需要经过严格的配型检测。血型、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等指标的匹配程度,是决定移植能否成功的关键。越是接近的配型,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就越低,移植肾的功能也越持久。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患者们在期盼中煎熬,在希望与失落之间反复徘徊。 手术的挑战与术后的艰辛:重生的代价 当终于等到合适的肾源,手术的准备工作便会迅速展开。肾移植手术本身是一项复杂且精细的外科手术,需要经验丰富的移植团队通力协作。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将健康的肾脏植入患者体内,并将其与患者自身的血管和膀胱进行吻合,确保血液能够顺利流入新的肾脏,并将尿液排出体外。 手术的成功,只是漫长康复之路的开端。术后,患者需要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首当其冲的便是身体的恢复。手术创伤、麻醉的后遗症,都会让患者感到疼痛、疲惫和不适。胃肠道功能紊乱、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也需要时刻警惕。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于免疫系统对新肾脏的排斥反应。移植到体内的肾脏,在免疫系统看来,是一种“外来物”,会触发强大的防御机制,试图将其清除。为了抑制这种排斥反应,患者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虽然能够有效阻止排斥,但同时也削弱了身体抵抗感染的能力,使得患者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因此,术后护理极其关键。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免疫抑制剂的浓度和身体的各项指标。饮食、起居、个人卫生,都需要格外注意,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感染的风险。每一次的身体不适,都可能预示着排斥反应的出现,需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生命的延续与生活的重塑:重拾的希望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肾移植的成功,往往意味着患者生命的延续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摆脱了透析的痛苦,患者可以重新获得自由,不再被透析的日程所束缚。他们可以重新品尝美食,感受身体的活力,去旅行,去工作,去享受生命的美好。 许多移植患者在术后,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继续他们的事业。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他们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用自己的声音,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器官捐献,帮助更多等待希望的患者。 肾移植不仅仅是医学上的奇迹,更是人类在生命困境面前,展现出的勇气、智慧与爱心的结晶。它连接着捐献者的无私奉献,医护人员的精湛技艺,以及患者自身强大的求生意志。这段旅程,充满了艰辛,但也充满了光明。 未来的展望与持续的努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肾移植的成功率和移植肾的存活时间也在不断提高。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的研发,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器官保存技术的改进,都为肾移植的未来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 然而,器官捐献的稀缺问题仍然是制约肾移植发展的瓶颈。社会对器官捐献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推动器官捐献的宣传和教育,建立更加完善和透明的器官分配系统,将是未来亟待解决的挑战。 同时,对于移植患者而言,术后的长期管理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如何更好地管理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如何预防和治疗慢性排斥反应,如何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生活,都需要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肾移植,是一场生命的接力。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一次希望的传递。它提醒着我们,生命的价值无比珍贵,而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延续生命、点亮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段关于肾移植的史诗,仍在书写,而其中蕴含的生命的力量,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