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学(第2版) [Ornithology]

鸟类学(第2版) [Ornith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光美 编
图书标签:
  • 鸟类学
  • 鸟类
  • 动物学
  • 生物学
  • 自然科学
  • 野生动物
  • 动物行为
  • 生态学
  • 科学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39477
版次:2
商品编码:1224802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Ornith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2
字数:8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鸟类学(第2版)》第1版自1995年问世以来,转眼已是16个春秋,也经历了世纪交替。放眼这一瞬间,国内外的鸟类科学发展之快,令人瞠目。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在鸟类分类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在鸟类学研究领域的普及,正从多方面深化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面对这种形势,参考了国际上近年出版的有关著述以及读者对第1版的反馈意见,对《鸟类学(第2版)》的修订和编写框架以及编写人员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新增的编写人员都是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非常活跃的鸟类学家,由他们来修订和编写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有关章节,在取材和阐述问题方面更能有的放矢和深入。
  希望《鸟类学(第2版)》能继续作为年轻的鸟类学家和鸟类爱好者深入认识鸟类的一个向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鸟类的躯体结构与功能
第1章 体被
1.1 皮肤
1.2 羽毛
第2章 骨骼及肌肉系统
2.1 骨骼系统
2.2 肌肉系统
2.3 鸟类的飞行
第3章 消化系统
第4章 呼吸系统与发声器官
4.1 呼吸系统
4.2 发声器官
第5章 循环系统
第6章 泌尿生殖系统
6.1 泌尿系统
6.2 生殖系统
第7章 神经系统、感官和内分泌
7.1 神经系统
7.2 感官
7.3 内分泌

第二编 鸟类的起源、进化与分类
第8章 鸟类的起源与进化
8.1 鸟类的起源
8.2 鸟类的辐射与进化
8.3 鸟类飞行的起源假说
第9章 分类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9.1 分类阶元
9.2 分类学特征
9.3 种的形成与系统发育
第10章 现存鸟类类群
10.1 常用分类鉴定术语
10.2 现存鸟类分类

第三编 鸟类的生态生物学
第11章 鸟类的繁殖系统
11.1 鸟类的婚配系统
11.2 性选择
11.3 婚外父权
11.4 巢寄生
11.5 合作繁殖
第12章 领域与领域行为
12.1 领域及其功能与类型
12.2 鸟类领域的形状与大小
12.3 领域的建立与维持
12.4 鸟类领域行为的利弊分析
第13章 鸟巢与筑巢行为
13.1 鸟巢的功能与结构
13.2 鸟巢的类型
13.3 筑巢活动
13.4 集群营巢与联合营巢
第14章 鸟卵及孵卵行为
14.1 鸟卵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14.2 卵期
14.3 窝卵数
14.4 鸟类的孵卵行为
第15章 雏鸟的生长和发育
15.1 鸟类发育的一般模式
15.2 雏鸟的生长模式
15.3 影响生长率变异的因素
15.4 身体各组成部分的变化
15.5 体温调节的发育
第16章 鸟类种群数量及调节
16.1 概述
16.2 鸟类种群的结构与空间分布
16.3 鸟类种群数量及其变动
16.4 鸟类种群数量的调节
第17章 鸟类群落
17.1 鸟类群落的构成与动态
17.2 种的多样性
17.3 竞争
17.4 生态位与集团结构
第18章 鸟类的分布
18.1 陆地鸟类的地理分布
18.2 主要栖息地类型的鸟类
18.3 鸟类的扩散
第19章 鸟类的迁徙与定向
19.1 概述
19.2 鸟类迁徙的起因
19.3 迁徙前的生理准备
19.4 鸟类迁徙的机制
19.5 鸟类迁徙的路径
19.6 气候对鸟类迁徙的影响
19.7 迁徙停歇期生态学
19.8 鸟类迁徙的定向和导航机制
第20章 鸟类的谱系地理学
20.1 谱系地理学简介
20.2 谱系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0.3 谱系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20.4 谱系地理分布格局
第21章 鸟类的鸣声
21.1 鸣声的功能
21.2 鸟类的呜唱学习
21.3 鸣唱多样性
21.4 鸟类鸣声的变异性
第22章 鸟与人类
22.1 鸟与人类生活
22.2 鸟类在自然界的作用
22.3 威胁鸟类生存的主要因素
22.4 鸟类资源的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
22.5 鸟害与鸟害的综合治理
22.6 鸟类疾病与人体健康

第四编 鸟类学工作方法
Ⅰ.一般工作方法
Ⅱ.鸟类的野外辨识
Ⅲ.鸟类栖息地的调查方法
Ⅳ.陆地鸟类数量调查方法
Ⅴ.鸟类行为监测方法
Ⅵ.鸣声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Ⅶ.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鸟类学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鸟类学》(第1版)自1995年问世以来,转眼已是16个春秋,也经历了世纪交替。放眼这一瞬间,国内外的鸟类科学发展之快,令人瞠目。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在鸟类分类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在鸟类学研究领域的普及,正从多方面深化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面对这种形势,参考了国际上近年出版的有关著述以及读者对《鸟类学》(第1版)的反馈意见,我们对本书的修订和编写框架以及编写人员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新增的编写人员都是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非常活跃的鸟类学家,由他们来修订和编写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有关章节,在取材和阐述问题方面更能有的放矢和深入。我们希望这本书能继续作为年轻的鸟类学家和鸟类爱好者深入认识鸟类的一个向导。
  本书第2版的修订和编写分工是:郑光美[第1、2、4、6、7、9章(第9.2.2小节中的“鸟类的分子进化”除外)以及第四编I],宋杰(第3、5章),侯连海、郑光美(第8章),李庆伟[第9章(第9.2.2小节中的“鸟类的分子进化”)以及第四编Ⅶ],郑光美、丁长青(第10章),卢欣[第11章(第11.4.3小节除外)、第15章],梁伟[第11章(第11.4.3小节)、第14章],张正旺(第.12、13、16章),丁平(第17、18章以及第四编Ⅲ、Ⅳ),王勇(第19章),雷富民(第20、22章),张雁云(第21章以及第四编Ⅵ),陈水华(第四编Ⅱ),孙悦华(第四编V)。全书由郑光美统稿和编排。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们深切怀念第1版的编者、已故的楚国忠研究员。楚国忠先生是我的第一个研究生,长期担任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为我国鸟类环志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是在安徽培训环志人员时突发疾病逝世的,将一生献给鸟类保护事业。
  封面照片为赭红尾鸲(Phoenicurusochruros)饲喂寄生于其巢中的大杜鹃(Cuculuscanorus),由陈水华拍摄,封底藏雪鸡(Tetraogallustibetanus)的照片由卢欣提供,张瑜为本书绘制了部分插图,一并致谢!
  限于编写者水平,错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尚希读者指正。
博物志:失落的文明与远古的秘密 一部关于失落文明、神秘符文与跨越时空的探索史诗 作者:阿历克斯·范德比尔特 出版社:寰宇探索出版社 ISBN:978-1-94837-501-0 --- 内容提要: 《博物志:失落的文明与远古的秘密》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或考古著作,而是一场深入人类文明边缘地带的智力探险。本书聚焦于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被忽略、甚至被刻意抹去的古代文化遗迹,试图拼凑出一幅关于“我们从何而来”的更宏大、也更令人不安的图景。 阿历克斯·范德比尔特,一位行走于学术界边缘的独立学者和探险家,耗费了三十年心血,追踪着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奇异线索。他探访了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不为人知的石刻群、北非撒哈拉沙漠下被黄沙掩埋的巨型几何结构,以及太平洋深海中发现的具有高度复杂工程技术的沉没遗迹。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一系列被称为“源初印记”(Primeval Signatures)的跨文化、跨时代的共同特征的系统性分析。这些印记包括:全球多个不相关文明中反复出现的特定数学比例、对未知天体运行的精确记录,以及一组无法用任何已知语言破译的、但在结构上惊人一致的符文系统。 范德比尔特挑战了“文明线性发展”的既有观念,提出了一种激进的假说:在数万年前,地球上存在着一个或多个高度发达的全球性前文明(Pre-Civilizations),它们掌握了远超我们现代理解的知识体系,并在某种未知的灾难中突然、彻底地崩塌。 核心章节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地理学的悖论——被遗忘的海岸线 本部分着重于地理和地质学的证据。范德比尔特详细记录了他对南太平洋俾斯麦海域一处深海遗址的考察。通过最新的声纳成像技术和深潜记录,他揭示了一系列在数万年前因地壳变动而沉入海底的复杂人工建筑群。这些结构展现出对潮汐、地磁场的精妙利用,其建筑材料的密度和抗腐蚀性,甚至超越了现代混凝土。 作者对比了这些水下结构与南美纳斯卡平原上的巨型地面图案之间的几何关联。他认为,这些图案并非仅仅是宗教或天文标记,而是某种更大规模的“全球定位系统”或“能量传输网络”的地面指示器。他甚至追溯了古代神话中关于“大洪水”和“天空之城坠落”的叙事,并将其与地球构造板块的剧烈活动时期进行交叉比对。 第二部分:符文与频率——语言学的新疆界 这是全书最具争议性的部分。范德比尔特投入大量篇幅分析了来自西伯利亚冰川下的古老岩画、埃及象形文字的早期原型、以及中美洲玛雅文明中一些未被完全解读的碑文。他发现,尽管这些文明在地理上相隔万里且时间跨度巨大,它们所使用的特定符号组合(他称之为“核心语法结构”)却惊人地相似。 他引入了“共振频率解读法”,借鉴了量子物理中的信息传递概念,试图将这些符文视为某种高维度的信息载体,而非单纯的文字。通过对这些符号的排列组合进行数学建模,他重构出了一些被认为属于“原始语言”的片段,这些片段似乎描述了关于物质的本质、时间的线性与非线性,以及生命起源的替代性理论。 第三部分:失落的技术与材料科学 范德比尔特对古代冶金学和材料学的“异常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他分析了印度德里铁柱(Delhi Iron Pillar)的抗腐蚀之谜,并将其与在不丹喜马拉雅山脉深处发现的一种“非自然合金”样本进行对比。这些合金的纯度、晶体结构,以及在常温下表现出的超导特性,挑战了传统冶金学的认知。 书中特别描述了一件从秘鲁偏远高地发掘出的、表面覆盖着无法识别的微小电路图样的黑色岩石板。这块岩石板在特定的电磁场激发下,会发出微弱的、有规律的脉冲光。作者大胆推测,这可能是前文明遗留下来的某种数据存储设备或能源核心的残骸。 第四部分:文明的凋零——大筛选的循环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范德比尔特试图解释这些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如何瞬间消失的。他排除了瘟疫和单纯的战争侵略,转而关注气候突变、地核活动加剧,以及一个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是否有一种“文明自我毁灭机制”,当技术发展超过了物种的道德或生物适应极限时,就会触发某种不可逆转的衰退。 他提出了一个关于“知识阈值”的理论:当一个文明掌握了足以改变行星生态甚至时空结构的力量时,他们同时也就激活了某种自然界设下的“安全开关”。《博物志》的结论是,我们现在的文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重蹈覆辙的危险从未如此真实。 为什么阅读《博物志》?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颠覆性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对我们当前所处时代的深刻反思。它要求读者抛弃既有的历史框架,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那些被科学界束之高阁的“异常现象”。范德比尔特以其无畏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交叉学科分析,将考古学、地质学、语言学和物理学的界限模糊,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关于人类潜能与宿命的终极对话。 --- 《博物志:失落的文明与远古的秘密》是一部需要被反复阅读、细致考证的里程碑式作品。它将激发新一代的探险家和思想家去重新审视地球的真实历史。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购买《鸟类学(第2版)》之前,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我只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偶尔会在公园里看到一些形态各异的鸟儿,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它们的信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向我娓娓道来关于鸟类的故事。从鸟类的起源,到它们如何演化出如此多姿多彩的外形和习性,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被书中描绘的各种鸟类迁徙的壮丽景象所震撼,也为它们在严酷环境中生存的智慧感到钦佩。书中关于鸟类迁徙路线的图示,让我对这些小生灵的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学会了辨认一些常见的鸟类,知道它们的食物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筑巢和育雏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鸟类知识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微观世界。我现在每次去户外,都会不自觉地抬头观察天空,希望能够发现书中介绍过的那些小精灵。

评分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负责教授生物课程。在准备关于鸟类教学内容时,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教材。《鸟类学(第2版)》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以非常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讲解了鸟类的基本特征,比如羽毛的结构与功能、骨骼的轻巧适应飞行、呼吸系统的独特设计等等。书中还融入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比如麻雀的适应性、燕子的筑巢行为,这些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鸟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章节,它解释了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比如传播种子、控制害虫,这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另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南,这对于我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非常有帮助。我计划将这本书的部分章节改编成课件,让我的学生们也能领略到鸟类世界的奇妙。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素材,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将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对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

作为一个从小就对各种生物形态着迷的艺术爱好者,我一直试图在自然界中寻找灵感。《鸟类学(第2版)》的出现,无疑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书中对鸟类羽毛色彩、形状以及身体结构的精妙描绘,让我大开眼界。例如,关于天堂鸟那令人惊叹的求偶展示,书中详细的文字描述和精美的插图,足以激发任何一位艺术家对形态和色彩的极致想象。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鸟类翅膀形态与飞行方式之间关系的分析,不同鸟类的翅膀结构竟然能产生如此多样的飞行姿态,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我的作品中捕捉这种动态的美感。此外,书中对鸟类不同种类之间在形态上的细微差异的描述,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人物设定灵感。我发现,即使是同一科的鸟类,它们在喙的形状、腿的长度、甚至眼睛的颜色上都可能存在着微妙却极具表现力的区别。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自然界本身就是最伟大的设计师,而鸟类,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视觉百科全书,为我的艺术创作打开了新的视野。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鸟类学(第2版)》时,我立刻被它详实的内容和清晰的编排所吸引。作为一名对鸟类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曾阅读过不少相关书籍,但常常觉得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学术,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从鸟类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鸟类的分类、解剖学、生理学、行为学以及生态学等各个方面。书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术语,而且都配有直观易懂的解释,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鸟类迁徙的章节,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鸟类如何在地球上进行令人惊叹的长途跋涉,并详细阐述了影响迁徙的各种因素,例如气象、地磁导航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些渺小却坚韧的生命所经历的艰辛与壮丽。此外,书中对鸟类声音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学会了如何通过不同的鸣叫声来辨识不同的物种,这在实际的观鸟过程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让我对鸟类世界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激发了我更深入探索鸟类奥秘的渴望。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出版简直是鸟类研究领域的一场及时雨。虽然我是一名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研究者,但即便是对某些细枝末节的知识点,也常常需要查阅大量分散的文献资料。《鸟类学(第2版)》的出现,极大地节省了我的时间和精力。它整合了近年来鸟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在分子系统学、基因组学以及行为生态学等前沿领域,信息更新得非常及时。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鸟类繁殖策略的多样性以及亲代抚育行为的演化这一部分,其严谨的论述和丰富的案例研究,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课题的处理也十分客观,引用了多方的观点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而且,书中大量的图表和高清插图,不仅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准确地展示了复杂的概念和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表现力。我向许多同行推荐了这本书,大家普遍认为它是鸟类学领域一本不可多得的权威著作,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资深研究者,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很有用,正版

评分

很有用,正版

评分

很快很好

评分

很快很好

评分

看着像旧书,封面封底很脏,书面被包装时折了角,心情很不好!

评分

很快很好

评分

看着像旧书,封面封底很脏,书面被包装时折了角,心情很不好!

评分

很有用,正版

评分

很有用,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