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三年

雍正十三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乾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清朝
  • 雍正
  • 懸疑
  • 推理
  • 權謀
  • 官場
  • 小說
  • 架空曆史
  • 民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8000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8256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08
字數:33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專傢林乾解讀,《百傢講壇》熱播。雍正硃批奏摺原件等罕見史料重磅呈現,依托更新更全且無刪改的史料,重構“逆襲皇子”內心世界,還原被誤讀的雍正。

1. 清史專傢林乾專業解讀,《百傢講壇》熱播,創近兩年收視新高。
2. 全新的曆史的 “人性”解讀視角,重構“逆襲皇子”的內心世界,還原被誤讀的雍正:以往的研究,圍繞有關雍正的種種謎團,好像走進瞭死鬍同,想依據新的證據證實或證僞,其實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林乾先生讓曆史人物雍正用*視角自圓其說,解開謎底;剖析雍正在重大事件中的心理狀態,揭露瞭隱藏在史料文字中的復雜人性,特彆將雍正的性格同康熙進行對比,展現瞭雍正豐滿而復雜的形象。
3. 全景式展現雍正十三年重大事件,全麵展現雍正王朝的大案、要案、奇案:康熙之死、雍正即位之謎、太後撞柱、年羹堯大案、曾靜策反案掀起的風暴、奇書《大義覺迷錄》的成書邏輯、隆科多整肅始末……
4. 更新更全的史料,發現被忽視的史實,糾正大眾誤讀:以往人們忽視瞭雍正從皇子到皇帝的身份轉變過程;雍正執政初期遇到的危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題目,過去沒有人提齣;我們認為的“硬漢皇帝”其實有過兩次“讓位”之舉雍正其實是個“暖男”……
5. 插圖版:雍正硃批奏摺原件等罕見史料重磅呈現。
6. 聚焦雍正王朝盤根錯節的權力角逐,全麵展示雍正王朝的權力的遊戲。著重刻畫主要人物在重大事件、曆史轉摺中的個人抉擇,可見官場詭譎與人性幽暗。
7. 雖是嚴肅的曆史研究,但語言親切直白,能為普通非研究型讀者接受。

內容簡介

1722年,康熙突然逝世。既無赫赫戰功,又無朝野擁戴,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皇四子雍親王齣人意料地從康熙生前看似精巧的皇位傳承安排中突圍而齣,在一片質疑聲中迅速登極。隨後他為父皇辦瞭一場前所未聞的葬禮,而自己的登基儀式卻辦得草率至極,還反復上演“讓位”鬧劇……所有的反常之舉似乎都在暗示著什麼。他難道真的弑父?經曆康熙61年盛世的清王朝此時積弊重重,懲貪反腐、整頓吏治勢在必行,但繼位之謎未解,朝野上下反對力量遍布,雍正將如何突圍,破舊立新?
“朕就是這樣漢子!”硬漢皇帝雍正統治清王朝僅十三年,可如果沒有雍正這十三年的“破”與“立”,乾隆是否還能開啓新一代盛世?
知名清史專傢林乾老師央視《百傢講壇》開講“雍正十三年”,依托比以往更為全麵且未經刪改的一手史料,尤其是雍正君臣間的往來密摺和硃批,在曆史的蛛絲馬跡裏為我們“復盤”瞭這段謎團重重的曆史:盤根錯節的權力角逐、生死轉念間的皇位繼承、步步驚心的抉擇、人心的幽暗與玄機……讀來跌宕起伏,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林乾,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典誌組專傢,曾國藩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律史學會理事。現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主講“雍正十三年”。著有《康熙懲抑朋黨與清代極權政治》《清通鑒·康熙朝》《中國司法製度史》《雍正十三年》等。

目錄

壹 如此雍正
曆史誤讀多
大眾關注多
革除積弊多
曆史經驗多

貳 諸子爭儲
不甘心的廢太子
武藝高強的大阿哥
“公推太子”允禩

叁 “富貴閑人”
胤禛的排行和齣身
阿哥時代胤禛的兩個形象
國士戴鐸“三策”

肆 雍邸舊人
桀驁不馴的闊少
頗有作為的巡撫
扯進“三王爺門下”詐騙案
雍親王訓“惡少”

伍 默定儲君
群臣三請立太子
議定太子儀注和權限
康熙默立儲君

陸 康熙之死
康熙的身體是否異常
康熙病情之謎
有沒有特彆的事情發生
“古今未有”的喪禮

柒 即位之謎
康熙如何傳位
有沒有遺詔
遺詔有沒有被篡改

捌 韆裏奔喪
延信的秘密使命
不辱使命
帝夢成空

玖 太後之死
太後暴亡為哪般
撞鐵柱而死可能嗎
雍正的辯解可信嗎
太後為什麼“為難”雍正

拾 一箭三雕
拴住允禩
發配允禟
囚禁允禵

拾壹 年大將軍
對允禵的成功牽製
對允禟的成功看守
對青海叛亂的平定

拾貳 君臣變臉
君臣權力衝突
君臣性格衝突
君臣隱衷衝突

拾叁 龍爭虎鬥
年羹堯散布“明年四月有事”
雍正帝步步緊逼
步步驚心“三江口”

拾肆 將軍之死
追查財産
年羹堯桀驁不馴
蹊蹺的虎入年宅
重罪九十二條

拾伍 舅舅隆科多
隆科多如何取得康熙帝的信任
為什麼不招搖的隆科多也受到整肅

拾陸 “八佛被囚”
“讓位”鬧劇
嚴厲整肅
“八佛被囚”

拾柒 山雨欲來
令狐士義“救恩主”
蔡懷璽投書允禵
“八佛被囚,十月作亂”的傳播

拾捌 阿、塞之獄
雍正導演“議罪”
允祉被逼錶態
難兄難弟

拾玖 驚天大案
總督署“盟誓”
雍正揮淚覽“逆書”
秘密大抓捕

貳拾 齣奇料理
不查本案,深挖“來曆”
“皇帝辯書”,天下講讀
逆犯“有功”,呂氏株連

精彩書摘

壹 如此雍正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公元1722年,關閉七天之久的紫禁城門終於緩緩打開。這一天,雍正登基大典正在太和殿舉行,但儀式卻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這讓大臣們感到很詫異:雍正不走乾清宮正門,從東旁門進入。登基儀式有一個“列坐賜茶”環節,雍正說:皇考靈柩在上,又怎麼忍心下咽?還是免瞭吧!移交皇帝玉璽,錶明皇位正式授受,應由乾清宮禦路中行,雍正說:改到甬道吧。太和殿登上寶座,民間俗稱的金鑾殿即位,連最不可缺的文武百官朝賀禮也免瞭。
雍正草草登基,給人一種“不走正路”的感覺,但雍正為自己正名,把年號定為“雍正”,錶示雍親王得位之正。但士大夫卻編齣另一套說辭,說“雍正”是“一止”之象,這個江山不長久,由此引發很多大的文字獄案,這是後話。
雍正即位,錶明一個新的時代——雍正王朝開始瞭。
在此,我們先給雍正朝勾勒一個剪影。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王朝呢?我總結為“四多”。

曆史誤讀多
言及清代,必提康、乾,仿佛曆史上沒有雍正一朝。雍正的父親康熙、兒子乾隆,各自執掌大清國60餘年,與乃父、乃子相比,雍正執政的這13年,不及康熙、乾隆的四分之一,顯得行色匆匆,很不從容。而康熙、乾隆像清朝的兩座高山,雍正如同夾在兩座高山間的榖底,常為曆史所忽略,乃至於我們所熟悉的“康乾盛世”,單單把中間的雍正給漏掉瞭。
一百多年前有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幾位自命為熟悉中國曆史的日本人在北京大擺龍門陣。談話涉及雍正年間時,在座的一人問:雍正是什麼時候的年號?其中一位自詡為曆史學傢的人當場解釋說:雍正是清代初期,康熙之後乾隆之前的年號。這時, 另一位似是而非的中國通說:絕對沒有那迴事。清初的年號眾所周知, 康熙、乾隆是兩個連續的年號,沒有聽說過中間有一個什麼“雍正” 的年號。這位中國通旁若無人地說,根據他的研究,雍正是明朝的年號。在座的其他人同聲唱和,一緻認為康熙、乾隆是清代初年膾炙人口的連續年號,雍正應該是明朝的年號。那位曆史學傢在目瞪口呆之中被宣判為記憶錯誤。
學術界尚如此,更何談普通大眾?因而一般認為,雍正不過是在康熙、乾隆之間毫無意義的過渡性人物,他統治的這13年,也僅僅是過渡性的13年而已。
實際上,這與雍正朝在清代曆史的地位非常不符,也可以說是誤讀瞭曆史。
雍正被誤讀,主要是他的為人。在大眾的印象中,他是一個殘暴的君主,是個“硬漢皇帝”,其實這隻是雍正的一麵,他還有非常溫情的一麵。在一些大臣眼中,他也是個“暖男皇帝”。
雍正特彆體恤下情。颱灣總兵藍廷珍因自己名字“珍”字與雍正的名字胤禛的“禛”字同音,請求改名避諱,雍正說:“你的從祖藍理乃收復颱灣的大功臣,‘破肚將軍’的事跡何人不知?日前颱灣生亂,全島幾乎覆沒,這次平定,你也立下大功。你的名字朕很喜歡,不要改瞭。”並提拔他為福建水師提督。雍正清楚武員齣身的藍廷珍,忠義可嘉,但擔心他在操守上齣問題,為此多次提醒。雍正五年三月二十八日,藍廷珍的族弟藍鼎元到廣東普寜赴任前,雍正專門在圓明園召見他,命他傳旨給他的哥哥:“藍廷珍對於地方非常有益,營伍操練得亦很好。隻是聽聞得他對待屬員過於嚴刻,你傳旨給他知道:以後務須寬嚴互濟,朕不是教他從寬,更不是縱容違法亂紀的下屬,要深知將弁兵丁,休戚相關,有一體之誼,自然要親厚愛惜,當嚴時便嚴,當寬時便寬,總要性情平和纔好。藍廷珍是實心辦事的,這兩年遵照朕的教訓,操守比前好些,以後應該益加勉勵,做成一個好官。”
兩個月後,藍鼎元到瞭廈門,藍廷珍在提督衙署跪聽諭旨後,立即給雍正上密摺,錶示遵照諭旨,“待屬馭兵務必性情和平,恩威並用,寬嚴互濟”,密奏還有“備極包容,多方訓勉,栽培兼盡”的話,這絕非官話,而是藍廷珍的肺腑之言。雍正二年,藍廷珍到京城述職,雍正知道他對康熙帝感情很深,破例允許他到景陵(康熙陵)拜謁。而他的族弟藍鼎元也成為清代最有名的“颱灣通”,斷獄大傢,世傳的《藍公案》寫的就是他的事跡,而他的《鹿洲公案》一直是官員的案頭書。雍正在誡勉藍廷珍的同時,也疊加賞賜以激勵他。一次,雍正在他的請安摺上硃批:“朕安,老頭子你好麼?”一下子拉近瞭君臣之間的距離。雍正七年,66歲的藍廷珍去世,雍正命全禮祭葬。
陳時夏是雲南元謀人,雍正四年任蘇州巡撫時,因80歲老母在雲南老傢,請假迎養。雍正特彆下旨,命雲南督撫派人,與陳時夏的弟弟一同護送,還賜給人參、貂皮等珍貴的物品。由於擔心陳母長途跋涉,旅途勞頓,年齡大受不瞭,雍正特意叮囑當地長官,行期不可催迫,一路可以隨時歇息,又下旨諭給吏部,賞給陳母巡撫封典。等到陳母順利抵達蘇州,19年沒有見到母親的陳時夏喜極而泣,感激之情難以言錶,給雍正上奏說:“即便臣捐棄身軀,傾盡血誠,也不能報答皇上的恩德於萬一。”士為知己者死,雍正足以當之。
清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畫傢,他叫蔣廷锡。由於他的畫太有名,以至於大多數人忘記或者忽略瞭他的大學士身份。雍正四年鞦,蔣廷锡主持順天鄉試,當時他的母親年壽已高,住居老傢常熟。鄉試時間長,且嚴禁與外界有任何哪怕是隻字的來往,凡有往來,就是“通關節”的鐵證。雍正知道蔣廷锡掛念母親,讓大臣關注常熟蔣傢有沒有信來。過瞭幾天,常熟果然有報平安的傢信來,雍正想把蔣母平安的傢信傳給入闈的蔣廷锡,想瞭好久,對大學士說:“朕有辦法瞭,朕降旨之便,你們將傢信一同傳入闈中。”蔣廷锡在與外界隔絕的闈中, 展捲讀起傢書,涕淚交流。雍正知道蔣廷锡在協助怡親王允祥清理虧空、查點國庫時得罪很多人,特彆是一些吏胥,擔心這些人在鄉試時鬧事,為此專門發下諭旨:“今廷锡主持考試,或有人藉機造作浮言, 妄加謗議。令步軍統領、順天府、五城禦史察訪捕治。”這樣的安排絕不是什麼“收買人心”,更遠遠超齣瞭“體貼”範圍,而是對人的關懷入微。
最難能可貴的是,雍正重奬諫臣,特彆能容得下犯顔抗上的人。許多帝王很有作為,但往往聽不得“逆耳之言”。雍正即位之初,命大臣上疏言事。當時就有不少有關雍正即位的傳聞,加上對雍正個人還不瞭解,大臣上疏多泛泛而論。這時,一個名叫孫嘉淦的翰林院檢討上書言事,一口氣講瞭三件事,雍正剛看到第一件事,就氣得盛怒不已。第一件事是什麼?要求雍正“親骨肉”。翰林院官員本是文學侍從之臣,孫嘉淦的官位隻有七品。七品的檢討居然跳齣來講皇帝傢裏的事,這不是影射雍正對兄弟們無情嗎?觸犯雍正最忌諱的即位之事,簡直是找死。果然,雍正龍顔大怒,把奏疏發給王大臣,厲聲責問翰林院的掌院學士,說:“你們翰林院居然還容得下這樣的狂生?”
掌院學士見皇帝如此盛怒,嚇得一個勁兒叩頭,一迭連聲地說:“臣一定嚴加管束。”過瞭一會兒,大學士硃軾說:“這個人實在是太狂妄瞭,但臣很佩服他的膽量!”雍正瞪著眼睛盯著硃軾,過瞭很久,大笑道:“朕也不能不佩服他的膽量!”不但沒有懲罰,而且提升孫嘉淦為國子監司業。
有一天,孫嘉淦推薦一個人,雍正召見後很不滿意,責怪孫嘉淦所舉非人,孫嘉淦不以為然,堅持說:“這個人是可用之纔。”這話非常犯忌諱,好像皇帝看人有問題,雍正大怒說:“你能保這個人將來不會因為貪腐而敗嗎?”孫嘉淦毫不畏懼,提高嗓門說:“臣願意為他連保。”雍正見狀,氣憤異常,把禦筆往地上一摔,說:“你給朕寫保狀。”孫嘉淦不假思索,從地上拿起禦筆就要寫,這一幕,把大學士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危急中還是雍正身邊的侍衛反應得快,嗬斥道:“大膽,你連禦筆都敢用嗎?”經此一喝,孫嘉淦立刻意識到自己犯瞭大錯,將禦筆用雙手托起,高舉過頭,免冠叩首,說:“皇上所用禦筆,臣不敢握!”雍正見狀,說:“好你個孫大膽,原來還知道有君父啊!”大臣們知道孫嘉淦這次真的闖大禍瞭,刑部以“大不敬”論斬上奏。雍正把刑部的上奏壓下來,過瞭幾天,對大臣們說:“孫嘉淦確實夠憨的,但他正直,不愛錢。是個好官。”下令把他釋放。不幾年,升他為刑部侍郎,兼管吏部。乾隆即位,孫嘉淦上奏聞名於世的《三習一弊疏》,史傢論說,這是奠定清代極盛的第一疏。如果評價清代山西名臣,孫嘉淦當屬第一。而這與雍正的包容、保護、提拔有直接關係。
至今在呂梁地方,仍流傳孫嘉淦的許多逸事。孫嘉淦是山西興縣人,齣身貧寒,做瞭一輩子官,告老還鄉前,他老人傢想:我一輩子清廉為官,沒有攢下幾個錢,如今榮歸故裏,如果過於窮酸,遭鄉紳土豪恥笑不說,重要的是給朝廷丟臉。思謀良久,悄悄讓僕人連夜買來十幾口厚重木箱,夜裏自己親自動手裝得滿滿當當。第二天,浩蕩而歸。沒料到,皇帝得到舉報,說孫嘉淦平常裝清廉,實際是個貪官, 他迴傢的金銀財寶帶瞭好幾車。於是,孫嘉淦行至半路時遭到檢查, 但當檢查的官員打開木箱子時,他們驚呆瞭,見裏麵裝的都是又重又黑的石磚頭。此事一經上報,乾隆皇帝大為感動,命令沿途官府以真金實銀換下孫嘉淦箱子裏的磚頭。
雍正關心、體貼、包容、提拔官員的事情不是十件八件,也不是幾十件,而有數百件之多,這和常人心目中的雍正差彆很大。所以我們說,曆史誤讀瞭雍正。

大眾關注多
雍正一即位,就成為典型的“話題人物”,而且話題不斷。套用一句時髦的話說,他是中國300多個帝王中,“顔值”曝光最高的皇帝。清末民國以來,以他為原型創作的文學作品,一部接著一部,比如《呂四娘演義》《血滴子》《雍正劍俠圖》。前些年的《雍正王朝》,近幾年熱播的《甄嬛傳》,使得雍正帝再次成為普通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不誇張地說,雍正是大眾關注最多的皇帝。
但說起來,雍正之所以受到經久不衰的超高關注,主要是因為他有太多的負麵新聞。這些負麵新聞到瞭雍正六年,來個“總匯”,這就是曾靜“策反書”所列齣的雍正“失德”:謀父、逼母、弑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誅忠、好諛任佞。好像雍正集中瞭古代帝王的所有“毒點”於一身。有時我想,曆史上“逆取順守”的皇帝也不少,但沒有受到像他那樣的“待遇”的。唐太宗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皇位的,明朝的永樂帝硃棣是通過“靖難之役”,打瞭四年的戰爭,奪瞭侄子建文帝的江山當皇帝的,但唐太宗、永樂帝都是曆史上少有的明君。對於雍正,好像曆史不夠慷慨,更多關注、糾結他的道德層麵,有的作品甚至把他描寫成“厚黑皇帝”,而忽略或者漠視他的作為,更少看到他帶給清朝的長久而持續性的興盛。

革除積弊多
雍正即位後跟大臣們講,朕就是要“移風易俗”,“振數百年頹風”。孔子在論語裏講,三年無改於父之政,孝也。這是什麼意思?古代中國是人治社會,集中錶現在孔子所說的“人在政存”、“人去政亡”。所以儒傢提齣政策的連續性,即在守喪三年間,即便父親的做法不妥,也不能立即改變。雍正在即位詔書中,引用瞭孔子的話,並錶示:父皇六十餘年積纍的良法美意,應該萬世遵守,朕定當永遵成憲,不敢稍有更張,何止三年無改。但康熙晚年積纍的問題太多瞭,政治運行的惰性正以其慣性在毀蝕大清帝國。不改就沒有齣路,甚至清王朝很快就會衰落下去。我們看中國的曆史有一個規律,就是“三代現象”。第一代開國,曆經韆難萬險,所以珍惜得來不易的社稷江山。第二代一般追隨第一代,也基本經曆不少麯摺,因此大體能夠守成。到瞭第三代,幼時生長深宮,不知民間疾苦,更不知道打江山的艱難,因此很少有三代興盛的。如果從清朝入關算起,雍正恰好是第三代,因此,是承繼康熙晚年的鬆弛的政治呢?還是整飭官常,在既有纍積的好的做法基礎上進行大膽的革新,再重新齣發呢?雍正選擇瞭後者。他即位伊始,就清理虧空,懲治貪官,同時實行養廉銀製度,提高官員的基本收入水平,而通過軍機處的設立,極大提高瞭行政運行的效率,也使得明代廢除丞相製以來沒有解決的體製“雜糅”問題得以解決。經濟上推行攤丁入畝,事實上對人口特彆是勞動力的流動、經濟的發展,起到瞭重要的作用。他在短短的13年裏,推齣一係列革故鼎新的舉措,節奏之快,力度之大,讓臣僚感覺跟不上皇帝的步伐。

曆史經驗多
雍正王朝雖然隻有短短的13年,在清朝二百六七十年的曆史中, 就時間而言,僅占二十分之一。可以說是短暫的一瞬。但曆史不是以時間的長度,而更多是以其深度和厚度所留下的時代印記書寫的。雍正這13年,給清朝留下瞭太多的遺産,這些遺産,既有製度的,也有文化的,還有精神的,值得總結的曆史經驗及教訓也非常多。雍正自己也在調整,前期厲行嚴猛之政,重用武鍵之人,後期緩和瞭很多。到乾隆即位,齣現明顯的大調整,軍機處最初也廢止瞭,密摺製度也被認為不妥。被雍正懲罰的人大多得到糾正,以至於大臣王士俊上奏說:現在什麼是“好條陳”(建議)?隻要把雍正皇帝的做法翻過來,就是好條陳。但乾隆後來又恢復瞭他父親的許多做法。嘉道時期,清朝的曆史發生重大轉型,當時因循守舊之風蔓延,雍正的革新精神又一次被重新喚醒。“整綱飭紀、立政明倫”,這是嘉慶帝對他祖父的評價,也是對雍正朝曆史經驗的又一次評估。
那麼,雍正作為一個人,一個皇帝,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我將他總結為四個字。
一是“奇”。
雍正本人就是個傳奇。他謙虛地說,朕事事不如父皇,但有一個經曆,父皇沒有經曆過,那就是在“藩邸四十餘年”的曆練。康熙後期, 當諸位阿哥因爭奪繼承人而鬧得不可開交,一個個接連倒下時,他卻以“天下第一閑人”自居,經常齣入柏林寺,與得道高人談禪說佛,留下許多趣事。
有一年春天,他來到雍親王邸一牆之隔的柏林寺,隨手寫幾個“春”字、“福”字,送給來寺廟的人結緣。這時來瞭一位僧人,對雍親王胤禛說:“一部大藏經,都被王爺布施瞭。”胤禛聽完,用手執筆,在自己的額頭上點瞭一個點,僧人不解其意,問道:“王爺為什麼要拿毛筆點自己的額頭?”胤禛詼諧地說:“自己點,免得被彆人點啊。”僧人覺得王爺說話有漏洞,就說:“王爺也是修行之人,竟然還有‘人’‘我’之分啊。”言外之意是說,您一嚮參禪修佛,很多人說您學養深厚,其實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啊。胤禛明白僧人的意思,指著自己額頭上的墨點說:“那麼請問,這點的是‘我’還是‘人’呢?”言下之意,“人”就是“我”,“我”就是“人”。這位僧人恍然大悟,隻好行禮而退。這時,胤禛用自己的黑手帕,把額頭上的墨點擦淨。此時,在旁邊看熱鬧的另一位僧人見有機可乘,便對胤禛說:“金不與金碰,王爺為什麼要用自己的黑手帕擦掉自己的黑墨點?”胤禛卻很從容,迴答說:“您到彆的地方,韆萬不要說我圓明居士黑白分明啊!這哪裏是金不碰金,那樣隻能是兩敗俱傷。我這是‘水’洗‘水’啊。”僧人明白,王爺把自己或墨看成潔白的水,把手帕又當成水,以水來洗水。這則故事收錄在雍正編寫的《禦選語錄》裏。實有其事。
我們經常說“大道無形”。皇子時代的雍正,非嫡非長,實力、纔能、聲望,都無法與諸兄弟爭,所以他實行韜晦之計,把老子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落到實處。當最有希望的皇哥哥、皇弟弟們一一被父皇廢除的廢除、關押的關押,餘下能夠與他一爭天下的已所剩無幾時,他把握住瞭最關鍵的時機,取得皇位,這本身是最大的“奇”,以至於他的生身母親得到這一消息後,大為驚訝,說:“讓我的兒子雍親王當皇帝,實在是做夢也想不到啊!”
他為人“奇”,處事更“奇”。他經常用的詞匯就是“齣奇料理”。這樣的事例實在太多。我們舉兩例。
雍正與年羹堯的關係,堪稱古代君臣的另一類範本。雍正三年十月,京城發生瞭一件匪夷所思的“奇事”。有一隻野虎,光天化日之下, 竟然跑進城裏咬傷多人。更奇怪的是,這隻老虎直奔年羹堯傢。眾人眼見老虎上瞭年羹堯傢的房頂,頓時不見瞭蹤跡。
那時的京城,生態環境還很好,清代典籍中,偶爾也見野虎進城的記載。野虎怎麼專門往年羹堯傢跑?這件“奇事”驚動瞭雍正,這一下,年羹堯的性命難保。雍正寫給蔡珽的硃諭說:

有此奇事乎!年羹堯,朕正法意決矣。如此明彰顯示,實令朕愈加懍畏也。朕實驚喜之至!奇,從古罕聞之事也。
——《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匯編》

為何年羹堯傢齣現老虎,他就必須得死呢?古人嚮來把虎和龍當作帝王的象徵。《史記·項羽本紀》寫鴻門宴之前一節,範增對項羽說: “(沛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誌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年羹堯嚮來說他是白虎托生。雍正剛即位做瞭奇怪的夢,夢見一隻白虎要咬他。可能是因為儲位之爭太驚心動魄瞭,雍正經常做噩夢, 但也沒有當真。一嚮信祥瑞的雍正,在虎入年宅後仿佛受到啓示,決定殺瞭年羹堯。
處理曾靜策反案也同樣“奇”。曾靜、張熙策反案經過欽差大臣及怡親王允祥等審理後,這樁非常明確的“逆案”應照大清律例“反逆罪”判處,但雍正不但放瞭曾靜他們,而且還說他們有功,命地方官賜給銀兩,給以官職。相反,盡管有嶽鍾琪、李衛這樣的重臣一再嚮雍正“求情”,說呂留良的反清思想是在明末,入清後全族都很認同本朝,但雍正還是把呂留良按照“大逆罪”判處,其傢屬、弟子全部連坐。這件事的處理,當時引起官僚士大夫的不滿,乾隆即位後,立即予以糾正。
二是“嚴”,就是嚴格、嚴苛。
他在大臣的密摺上,多次硃批這樣幾句話: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
——《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匯編》

有些捨我其誰的架勢。雍正以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推齣一項又一項措施、政策。這就打破瞭康熙晚年形成的舊秩序、舊風氣,自然也會觸犯乃至傷害到很多人。
雍正雷厲風行,換掉瞭一批懶惰、不作為的官員,提齣他的用人政策:有猷、有為、有守,即有謀略、方法,有作為,有擔當,有操守。不用那些“泥塑木雕”式的官員。他打破唯資曆論,重用沒有舉人、進士頭銜的乾練吏員,這引起進士等“正途”齣身官員的極大反彈,形成一次又一次對雍正所寵信大臣的攻訐,乃至掀起一波波的政潮。而他對結黨營私的八旗大員,也不手軟。雍正四年,經過年羹堯、隆科多、廉親王允禩、貝子允禟等多個大案,因牽連的人太多,以至於尚書、侍郎都沒有滿族人可以任用,還一度齣現任命瞭親王、尚書之職,但這些人拒絕齣任,這說明抵製雍正初政的人,特彆是親貴,不是個彆人。這種“不閤作”的情況,在曆史上很少齣現。而雍正也有打擊麵過寬的問題。朝鮮使臣迴國嚮他們的國王報告說:

清皇為人自勝,多苛刻之政,康熙舊臣死者數百人。
——《朝鮮李朝實錄》

當然,這種說法可能有誇大之嫌。
雍正做事,講求效率,看重效果,地方官也投其所好,所謂上有好之,下必甚焉。有些好事情過瞭頭,也變成猛如虎的苛政。清代由於人口爆炸性增長,解決百姓生計問題上升到最高層麵。而開墾荒地是擴大就業、改善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但浮誇風滿天飛,你這個省份上報的數字高,我就比你更高。河南巡撫田文鏡上報的數字最驚人。這樣一來,利民之舉,變成瞭害民之政。乾隆即位後,全力糾正,並說田文鏡這老翁如果健在,朕一定殺瞭他。
懲貪在曆朝曆代都是治國的重要措施,雍正清理國庫,連自己的親弟弟也要把傢中器皿擺到大街上去賣。當時市井百姓玩一種“牌”, 可能是麻將牌,名叫“抄傢湖”,“湖”是“和”的意思。在這副牌中, 有一張最大的牌,就是“皇上”,隻要遇到這張牌,其他所有牌被通吃, 譏諷雍正是“抄傢皇帝”。消息傳到宮裏,雍正公開反駁說:“外間流言, 有人說朕有一個愛好,就是查抄彆人的傢産,市井鬥牌賭輸贏,稱為‘抄傢湖’。這是一些貪贓枉法之徒,手裏不乾淨,怕被人彈劾而受到查沒,故而編造流言飛語,傳播遠近,企圖因流言而停止。”浙江連續齣來查嗣庭、汪景祺案後,雍正覺得士風有問題,不但派觀風整俗使,而且停止浙江人參加舉人、進士考試。這種做法造成恐慌,因汪景祺寄居在平湖縣,有人故意編造謠言,說雍正要屠城,百姓不明真假,攜老扶幼,紛紛逃避,附近幾個縣也惶惶不安。浙江巡撫李衛密報後,雍正也覺得有些做法不妥,逐漸予以糾正。

三是秘。
如果評選中國古代最神秘帝王,雍正肯定第一個入選。他把帝王的秘密政治發展到巔峰。他的幾項“發明”都帶有強烈的“秘密性”,也可以說是加強皇權的“秘密武器”。傳統王朝宮門深似海,但朝政特彆是重大決策,很多是透明的,自秦始皇始,曆代重大事情議決都有“廷議”。順治、康熙處理朝政,都在乾清宮,就是著名的“正大光明”殿,錶明國傢重大事項,要公開議決,以求公是公非的意思。雍正設立軍機處,最初是因為西北軍事,因為軍事部署是秘密,不能讓更多人知曉,有它的閤理性。後來把它變成常設機構,而且,重大事項全都繞開原來的國傢核心決策機構——內閣。這就使得國傢重大決策走嚮“神秘化”瞭。
雍正又通過擴大使用密奏製度,把秘密政治提升到古代的最高程度。他選擇繼承人也是通過秘密方式,這就是今人都知曉的秘密立儲。雍正的特務組織也很發達,通常都有三層“監視”。有的野史記載,他在藩邸,即後來的雍和宮,設立“粘杆處”,後來的“血滴子”即是有特彆手段的人。說有個捐納的道颱,到京城去覲見,前一天買瞭一頂帽子。覲見雍正時,他免冠放在地上,雍正調侃說,當心不要弄髒瞭你的新帽子。這位官員嚇得目瞪口呆。這一切就使得告密之風大為盛行。
“國語騎射”是清朝的“傢法”。清朝入關後特彆重視保持本民族的特性。康熙乃至乾隆,處理國政,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馬上”完成的,堪稱“馬上朝廷”,行走的天下。但雍正顯然相去甚遠,他除瞭去景陵祭奠他的父皇外,13年間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京城,更不要說像他的父親或兒子那樣,有六下江南之舉瞭。南巡沒有,西巡沒有,北巡也沒有,連東巡到盛京祭祖的慣例到他這裏都丟瞭。有傳說他武藝高強,實際他沒有什麼武功,他很懼怕江湖。當時有名的大俠甘鳳池,就是因為他多次下達追殺令,關押在李衛的手上。他做皇帝後, 平生遇到幾次危險。最後幾年,他秘密徵召天下有名的道士,秘練長生不老之術,服食丹藥。這也讓雍正帝增加瞭更多神秘感。
四是謎。
宮廷政治的特點是,越是神秘,就留下越多的謎案。通常說,清朝有四大謎案,即孝莊太後下嫁、順治皇帝齣傢、雍正繼位、雍正之死。短短13年的雍正王朝就占瞭兩個。雍正帝如何即位,是矯詔還是閤法?他真的把“十”字改為“於”字嗎?是隆科多做瞭手腳嗎?這些問題,一直有非常大的爭論。他一天之內突然暴亡,是因病死亡, 還是被人所害?一嚮謹慎的張廷玉為什麼要在他的《自訂年譜》中詳細記載這件事?他所記的“驚駭欲絕”究竟是什麼場麵?雍正真的是呂留良的後人呂四娘所殺嗎?……這些“大謎團”下,又有很多“小謎團”。一謎套一謎,如環無端。而官府的各種記載,特彆是康熙、雍正兩朝《清實錄》,又被篡改得太多。孟森先生說,涉及皇帝本身的事情,《清實錄》多為不實。而私傢著述,又很難得宮門之詳,且大多與官方記載相左。這更增加瞭揭開謎底的難度。好在雍正沒有把當時的所有檔案文獻全部銷毀,現存的數萬件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以及《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雍正朝起居注冊》,還有保存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颱北故宮博物院的雍正朝檔案,極大彌補瞭這方麵的缺憾。
以往的研究,圍繞雍正皇帝身上的種種謎團,好像走進瞭死鬍同, 即都想依據新的證據證實或證僞,其實,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妨換一個視角,看看雍正在重大問題麵前,說瞭多少假話,有多少話是真的。如果雍正本人都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那麼,他的謎底不就很好揭開瞭嗎?!
以上這一切,構成瞭復雜的雍正,有爭議的雍正,多麵的雍正。
雍正即位之初,乃至他當皇帝的這13年,麵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他的閤法即位受到強烈質疑:康熙臨終前有無遺詔?他是矯詔即位,還是在遺詔上做瞭手腳?雍正接班,是康熙的精心安排,還是“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這一切,都要從諸子爭儲說起。


""
"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真是本好書!太棒瞭!!看到張自忠將軍那章都看哭瞭,立刻下單買第二本!

評分

書印刷質量不錯?是正版

評分

書挺厚的,有塑封膜,包裝完好,不用看就知道是正品瞭

評分

非常不錯的京東自營圖書,非常滿意,下次再來購買

評分

感覺很厲害的樣子!下午剛拿到包裹,還沒來得及閱讀,有時間再細讀一下,一切都好就是價格不便宜啊!

評分

字跡很清晰,很清楚,質量很好,感覺不錯,快遞很快,支持一下

評分

這是一部破解秦始皇謎團的*曆史推理作品。

評分

曆史是萬花筒,每個人看到的不同,每個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瞭殘酷,有的人看到瞭溫情。有的人看到瞭殺戮,有的人看到瞭救贖。有的人看見瞭彆人,有的人看見瞭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評分

很喜歡雍正 勤勞的帝王 希望曆史能給他一個公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