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由“经方治验实录”和“读书与经方随笔”组成,其“经方治验实录”真实记录了笔者运用经方治疗临床疑难危重症案例65则,每个医案均较详细的讲述了笔者个人用经方、用药的临床思路与方法,涵盖了笔者对78首经方的临床新用体会;“读书与经方随笔”记录了笔者读书,特别是读经方相关书籍的笔记7则,多为经笔者自己临床验证的读书心得。本书理论性、学术性、临床实用性甚佳,汇集了笔者多年来对经方研究的临床心得和体会,值得中医药高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者参考借鉴。
何庆勇,字鹏伟。湖北黄冈罗田人,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现工作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先后主持或参加重量科研课题11项。近年来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现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发表文章被Pubmed MEDI―INE(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数据库)收录24篇,SCI或EI收录13篇,授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咏仲景》等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10余首,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
近年来着迷于仲景伤寒学说,谨守六经,矢志于方证辨证,临证恒用古方或古方叠用而治今病,屡愈疑难重症,多次获得年度患者满意奖。临证之余,笔耕不辍,主编《经方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等学术著作7部。
引言
经方方证心悟
上篇经方临证实录
经方叠用愈外感病
经方与时方接轨
——治愈头发蒙、头不清晰1周案
经方竟半剂而愈
——治愈恶性胸腔积液前胸、右肋下压痛、刺痛案
栀子甘草豉汤治愈心悸伴胸中窒、气短2个月案
经方"服一剂如神"的疗效
"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独甚"
——经方治愈耳聋、耳鸣案
感叹中医疗效之神奇,服完1剂汤药后30分钟耳鸣消失案
感受古方"覆杯则卧"的疗效
——治愈全身不适合并严重失眠案
此为厥阴病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
桂枝加葛根汤治愈后脑勺疼痛10年,葛根黄萼黄连汤治愈盐酸二甲双胍不良反应、便溏7年
……
作为一名对中医抱有极大热情但又深感学业未精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真正点亮我伤寒论学习之路的书。《白昼临证,夜读方证辨证解伤寒》这个名字,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心。它所描绘的“白天治病,夜晚读书”的场景,充满了勤勉与智慧,也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可能融合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我特别想知道,它所强调的“方证辨证”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否就是说,每一个方剂都有其对应的“证”,而我们辨别的“证”也必然指向特定的方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讲解“证”的内涵,以及它与方剂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区分的证候,或者对某个方剂的配伍感到困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帮助我拨开迷雾。这本书如果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地理解伤寒论的精妙之处,让我不再是对条文望而却步,而是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应用于实际,那将是我的荣幸。
评分对于《白昼临证,夜读方证辨证解伤寒》这本书,我最先被其书名所吸引。它营造了一种古朴而又充满智慧的学习氛围,仿佛能让人窥见一位医者严谨治学、潜心钻研的画面。“临证”与“读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中医学习的黄金法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伤寒论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在“方证辨证”方面,我希望能有更清晰、更系统化的阐述。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辨证施治”?“方证辨证”是否就是通往这条道路的捷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论,帮助我学会如何从临床表现中抓住关键的“证”,并将其与相应的方剂联系起来?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其独到的临床经验和对伤寒论的深刻理解,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更能体会到中医的精妙之处。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辨证思维模式,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次蜕变。
评分收到《白昼临证,夜读方证辨证解伤寒》这本书,真是让人心情愉悦。书名本身就透露着一股别样的智慧,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白天的忙碌诊疗之后,夜晚才开始了他与古籍的对话。我之前读伤寒论,最头疼的就是条文的理解,有时候看了半天,还是觉得云里雾里,尤其是和具体方剂联系起来的时候,更是摸不着头脑。“方证辨证”这个概念,我一直认为非常重要,也是学习伤寒论的关键所在。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来阐释这个核心概念的?它是否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证”是如何从病人身上“辨”出来,然后又如何与相应的“方”对应起来?我特别想了解,作者在“辨证”的过程中,是如何去排除那些看似相似但实则不同的“证”,从而达到精准用药的目的。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个方面做得出色,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那对我来说,将是莫大的帮助。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高,希望能它能带领我走进伤寒论更深邃的世界,让我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评分这次入手这本《白昼临证,夜读方证辨证解伤寒》,纯属偶然,被它颇有意境的书名吸引。我一直觉得,中医的精髓,不仅在于理论的浩瀚,更在于临床实践的细微之处,以及夜深人静时,反思钻研的沉静。书名里的“临证”和“读书”,恰恰概括了医者两条重要的成长之路。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理解伤寒论那些经典条文的另一扇门,不仅仅是条文的字面意思,更希望能够窥见医者在面对具体病症时,如何运用方证理论进行辨识和治疗的逻辑。伤寒论历经千年,其理论体系的严谨和临床指导意义非凡,但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常常感到难以入手,条文与方剂之间的联系,辨证论治的思路,总有些模糊不清。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启发,帮助我将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那绝对是一次超值的收获。我尤其看重的是“方证辨证”这几个字,感觉它点明了辨证的核心在于“证”与“方”的对应关系,这是一种更具操作性的思维方式,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对伤寒论的方剂配伍和临床应用有更深刻的体会,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够活学活用,真正做到“辨证准确,用方得当”。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古籍情有独钟,尤其是《伤寒论》,虽然接触中医时间不长,但深知其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也尝试过阅读几本相关的解读著作,可总觉得有些隔靴搔痒,难以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这本书的书名《白昼临证,夜读方证辨证解伤寒》给了我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它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腔调,反而带着一种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白天在临床上观察病人的形色脉象,晚上则沉下心来,细细品味伤寒论的方证关系,这是一种多么理想的学医状态啊!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临证”的经验与“读书”的理论融会贯通的。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方证辨证”在实际临床中是如何应用的?我希望作者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看似玄奥的理论解释清楚,尤其是在“方证”的对应上,是否能有更清晰的阐述,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个方子可以治疗这个证,以及这个证又有哪些典型的临床表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帮助我建立起一套扎实的“方证思维”,从而真正地掌握伤寒论的精髓,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受益。
评分中医大家的临床医案值得多读多看,开卷有益。
评分好书!值得学习!
评分简单看了一下,感觉内容还可以,有时间好好读一读。
评分简单看了一下,感觉内容还可以,有时间好好读一读。
评分好书!值得学习!
评分好书!值得学习!
评分非常好的书。慢慢读才研究得进去。京东图书很好!正版、低价。
评分非常好的书。慢慢读才研究得进去。京东图书很好!正版、低价。
评分简单看了一下,感觉内容还可以,有时间好好读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