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袖与中苏关系的抉择(1921—1966)

中国领袖与中苏关系的抉择(1921—196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海燕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史
  • 中苏关系
  • 毛泽东
  • 历史学
  • 政治学
  • 外交史
  • 冷战史
  • 中国共产党
  • 苏联史
  • 决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500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42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中苏关系中,中苏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和辅线。中苏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与国、共两党对各自政党利益的权衡,是蕴含其中的隐性因素。因此当中国领袖对中苏关系抉择之时,也是他们对国家利益与政党利益的权衡之际。本书以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为研究主体,以他们对中苏关系抉择时的利益权衡为主线,以1921—1966 年中苏关系史中的重大事件为案例,比较分析三位领袖在抉择中苏关系时的利益权衡。

作者简介

  邱海燕,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筹)讲师,曾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系,俄语(语言文化)学士;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国际政治专业,法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系,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国际政治专业,博士后;研究方向:苏联、俄罗斯对外政策,中俄关系。

前言/序言


《东方巨龙的呼吸:世界格局中的中苏缘起与远眺(1921—1966)》 引言 1921年至1966年,这是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东方巨龙挣扎腾飞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便与苏维埃俄国——这个当时唯一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一段影响深远、错综复杂的互动。这段关系,不仅是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更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洲地区地缘政治以及大国博弈的缩影。本书《东方巨龙的呼吸:世界格局中的中苏缘起与远眺(1921—1966)》将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领袖们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围绕与苏维埃政权的关系,做出了一系列关乎民族命运的重大抉择。 第一部分:播撒革命的种子——中苏关系的萌芽与初步探索(1921—1949)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国际色彩。受到十月革命的鼓舞,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北方。共产国际作为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在早期中国革命的组织、指导以及思想传播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详细梳理共产国际对中共成立的推动作用,以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组织和战略上如何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国民党右派的政治清算,国民革命的失败使得革命道路的选择变得尤为艰难。本书将深入分析,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借鉴苏联的经验,但又不拘泥于照搬,逐渐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其中,毛泽东等中国领袖如何在中苏两党关系的大框架下,形成独立自主的革命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将是本书着重探讨的内容。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中苏两国在民族解放、反帝斗争等共同目标下的合作与分歧。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以及中苏两国在延安时期的交往,都为理解这段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然而,即使在抗战胜利的光辉背后,双方在战后中国政治格局的设想上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异,这些差异为日后关系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风雨同舟的岁月——社会主义建设与中苏同盟(1949—1950年代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开启了中苏关系的新篇章。本书将详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国家百废待兴的情况下,选择与苏联结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本书将深入剖析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意义。我们将详细考察苏联在经济、军事、技术等方面的援助,以及这些援助对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例如,著名的“156项重点工程”,正是苏联援助的产物,它们为中国初步奠定了独立的工业化基础。 然而,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歌颂式的叙述,而是将深入挖掘在这段“蜜月期”背后,中国领袖们在接受苏联援助和模式时所经历的思考与抉择。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并非与苏联援助相悖,而是在接受外部支持的同时,强调中国自身的发展潜力和主体地位。书中将分析毛泽东如何在中苏两国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上,既借鉴苏联经验,又强调中国特色,例如在农业合作化、手工业改造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和创新。 同时,本书也将触及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互动。以斯大林去世为转折点,苏联的“解冻”政策以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中国国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继承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并为日后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埋下伏笔,这是本书将重点分析的。 第三部分:裂痕的显现与分歧的深化——中苏关系的走向(1950年代末—1966年) 进入1950年代末,特别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逐渐显露出裂痕。本书将细致梳理导致这一转变的深层原因。从意识形态的分歧,如关于“战争与和平”、“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争论,到国家利益的冲突,再到领导人之间个人恩怨的纠葛,本书将力图还原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历史图景。 本书将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调整下的反应。例如,苏联撤销对华核项目援助,以及在其他经济和政治问题上的压力,都让中国领导人深刻感受到在“老大哥”光环下的被动。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也逐渐延伸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层面,试图构建一个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新的国际共运阵营。 本书将深入分析导致两国关系公开破裂的关键事件,例如1959年中苏边界冲突,以及1960年莫斯科会议上的公开论战。这些事件不仅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急剧恶化,更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将审视中国领袖们如何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并为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对外政策寻求新的方向。 196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进入了最为紧张的时期。本书将分析这一事件的发生,以及它如何进一步加剧了中苏之间的敌意。尽管篇幅有限,但本书将简要提及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尖锐对立,以及中国如何在这种对立中,进一步巩固了其独立的国家地位和发展道路。 结论 《东方巨龙的呼吸:世界格局中的中苏缘起与远眺(1921—1966)》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入考察,揭示中国领袖们在中苏关系这一重大课题上所做的艰难抉择。这不仅仅是两个大国之间的互动,更是二十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期望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并从中汲取关于国家发展、大国关系以及独立自主的深刻启示。这段关系的演变,如同东方巨龙在风雨中发出的呼吸,既有力量的勃发,也有曲折的起伏,最终塑造了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与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中国领袖与中苏关系的抉择(1921—1966)》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革命激情与复杂国际斗争的年代。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拉开,而随后几十年的历程,尤其是与苏联这个东方巨人的关系,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条至关重要的主线。从最初的革命同盟,到后来的亦敌亦友,再到最终的分道扬镳,中苏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内政外交,甚至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我一直对这段关系中的“抉择”充满了疑问: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领袖们,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来自苏联的巨大影响,是选择紧密追随,还是在独立自主的道路上艰难探索?书名中的“抉择”二字,点出了问题的核心,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在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他们是如何权衡彼此的利益、意识形态的认同以及国家安全的考量,最终做出那些决定了国家命运的关键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领袖与中苏关系的抉择(1921—1966)》,光是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我一直对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崛起并塑造国家命运的关键时期,充满了好奇。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如同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而1966年,这个时间节点,又似乎暗示着某种重大的转折,或许是中国内部政策的重大调整,又或许是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动,而中苏关系,作为那个时代影响中国外交和内政的重要因素,其间的“抉择”想必是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的思考。我特别想了解,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时,中国领袖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这不仅仅是关于政治策略的博弈,更是关于国家民族的未来走向。书名中的“抉择”二字,更是将我拉入了那个充满挣扎和智慧的时代,让我渴望深入探究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领导者们内心的思绪与外部的压力是如何交织在一起,最终塑造出我们所熟知的中国。

评分

这个题目——《中国领袖与中苏关系的抉择(1921—1966)》,立刻把我带入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而1966年,又是一个充满历史张力的节点。这其中的关键,便是中国与苏联之间那段跌宕起伏的关系。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中国的决策者们,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和意识形态洪流中,为中国寻找一条独立的道路而感到好奇。书名中的“抉择”二字,正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这条道路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艰难的取舍和充满智慧的博弈。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历史瞬间,领袖们是如何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做出那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这不仅仅是政治史的研究,更是一场关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深刻思考。

评分

《中国领袖与中苏关系的抉择(1921—1966)》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预示着中国革命的黎明;而1966年,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年份,似乎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与新篇章的开启。而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与苏联之间那段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关系。从最初的同志加兄弟,到后来逐渐产生的裂痕,再到最终的公开对抗,这段关系无疑是中国在20世纪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外交课题之一。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个充满意识形态斗争和地缘政治博弈的年代,中国领袖们是如何在维护国家独立自主与接受外部援助之间寻找平衡的。书名中的“抉择”二字,直接点出了问题的关键,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渴望深入理解,在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战略考量、情感因素以及历史必然。

评分

《中国领袖与中苏关系的抉择(1921—1966)》这个书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1921年,这是一个新生的开始,一个时代的孕育;1966年,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标志着一个阶段的深刻变化。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变量之一。我一直对那个时代中国的领导者们,如何在巨大的国际压力和国内建设的需求下,处理与“老大哥”的关系充满好奇。书名中的“抉择”二字,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精髓——它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判断与选择。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细节,理解在那些充满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领袖们是如何在合作与独立、信任与猜疑之间,为国家寻找到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