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 [A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rxism and Formalism]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 [A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rxism and Formalis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建刚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形式主义
  • 文学理论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俄罗斯形式主义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批评理论
  • 历史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41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036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rxism and Formalis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和完善的结果,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的资助。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主要考察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从苏联到西方所经历的从对抗到对话的发展过程,分析这一发展的内在逻辑,着重研究二者在苏联、欧洲和英美的不同的政治、历史、地域和文化语境中进行对话所关注的不同问题、采用的不同方法,并分析其利弊得失,进而分析二者在中国的关系史,在相互比较中探讨二者在中国对话的可能性,以及对中国当前的文学理论建设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此项研究采用历史与逻辑、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各自不同的方法论特征为逻辑起点,以二者之间在二十世纪的关系史为经,以不同的时间阶段和地域空间上这种对话所关注的不同问题和采用的不同方法为纬,展开具体分析和深入阐发。

作者简介

  杨建刚,(1978-),陕西三原人。南京大学博士,山东大学博士后。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和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入选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6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奖励多项。

目录


序二
导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历史与方法
第一节 形式主义
一、形式主义的发展脉络
二、本体论与内部研究
三、文学与语言学
四、形式分析与审美价值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
二、总体性与外部研究
三、文学与意识形态
四、社会学批评与政治价值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对抗及其消解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的对抗与论争
一、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矛盾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对形式主义的否定和批判
三、形式主义者的自我省思与忏悔
第二节 从对抗到对话的内在逻辑
一、政治层面:“资产阶级美学”与“无产阶级美学”的冲突与消解
二、思想层面:康德主义和黑格尔主义的矛盾与融合
三、文化层面:知识生产的分化与去分化

第三章 在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对话
第一节 巴赫金:形式主义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节 形式批评与社会学方法的结合
一、方法论批判
二、超越“文学性
三、“形式一内容”的辩证法
第三节 语言符号与意识形态的对接
一、批判两种语言学
二、话语的对话性质
三、话语的意识形态特征
第四节 小说形式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互动
一、史诗与小说
二、小说语言的杂语性
三、小说形式与社会历史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第四章 形式的革命与革命的形式
第一节 艺术自律:理论建构的共同基础
一、形式主义与艺术自律
二、自律与他律的辩证法
第二节 艺术本质: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变奏
一、黑格尔模式的现代反思
二、艺术形式的革命潜能
第三节 艺术功能:感性能力的恢复与生成
一、陌生化与文学性
二、陌生化与革命
三、陌生化理论研究的深化与走向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方法论融合
第六章 介入、文本与意识形态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的相互征用与对话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哲学问题
第九章 对话思维与文学理论的知识形态建构

附录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一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教授访谈录
引用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节 巴赫金:形式主义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
  从生平来看,巴赫金与俄国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都有着复杂的联系。他与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同时就读于圣彼得堡大学,虽然没有直接加入他们的讨论,但对形式主义者的学说极为关注,并于1929年出版了最重要的批评著作。此举在当时没有引起太大的影响,但形式主义者却将他引为同道。在巴赫金被埋没了25年之后,首先在学术界提及巴赫金的是最有影响的两位形式主义者雅各布森和什克洛夫斯基。1956年5月,雅各布森作为国际斯拉夫语学者委员会的成员,回到莫斯科参加一个国际讨论会,在会中首先提到鲜为人知的巴赫金,而他对巴赫金的敬佩让所有人感到惊奇,巴赫金遂成为一个神秘人物受到关注。1957年,在自己的《赞成与反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札记》-文中,什克洛夫斯基以尊敬的口吻批评了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专论,从而恢复了他们在20年代的对话。进而,1958年9月,雅各布森在莫斯科国际斯拉夫语学者大会上把什克洛夫斯基的这篇文章广为散发,并组织了热烈的讨论。正是由于雅各布森和什克洛夫斯基的大力推荐,巴赫金的思想在苏联学界才广为人知,再次受到关注。之后,在柯日诺夫等几位年轻学者的努力之下,巴赫金的著作得以出版,最终使巴赫金成为世界闻名的理论大师。①
  巴赫金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同样复杂。由于宗教问题,他受到官方的逮捕并流放多年,但同时他又与官方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在被判流放的时候甚至受到官方高层某种程度上的保护。作为第一任“人民教育委员”的卢那察尔斯基在1929年对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书发表的充满溢美之词的书评帮助了巴赫金,而卡甘和高尔基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使巴赫金免遭10年艰苦服刑而改为6年流放。在巴赫金晚年时期,官方对巴赫金的待遇也是相当优厚的。然而巴赫金本人却一直试图与官方保持距离,以边缘人的姿态出现在苏联学术界。也正是这种姿态给予了他冷静地审视和思索学术问题的可能性。
  从其学术思想上来看,巴赫金的学说与俄国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不同。苏联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论资源、文学观念、研究方法、问题意识和价值立场,可以说二者属于两种完全异质的理论流派。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具有一种特性,即“文学性”,一种使“一个作品成其为文学的东西”,其体现者首先是语言和手法。如詹姆逊所言:“也像索绪尔语言学那样,俄国形式主义者一开始的作法不得不是否定性的,目的在于把文学体系与其他外在体系分别开。”①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上,形式主义者试图把文学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因素分割开来,认为文学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文学并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上,强调形式的重要性,否定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认为形式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在文学发展史方面则认为文学是自律的,其发展变化与外界环境无关,是文学形式辨证自生的历史,是形式内部的自我演替和转化。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言:“所谓艺术史,不过是没有内容的形式的交替和更迭,就像一把刻有不同标志的骨牌,每撒一次都能形成不同的组合。”②
  与形式主义相反,庸俗马克思主义是学术界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学术领域的不成熟的表现。苏联庸俗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直接受到马克思的影响,更大程度上是普列汉诺夫的蹩脚的学生。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方法庸俗化和简单化地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认为作家的创作和其阶级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甚至用经济因素和阶级因素去直接解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问题;文学艺术不是作家对现实的能动反映,而只是一种消极的记录;把文学艺术的目的和社会政治目的等同起来,文学艺术作品完全变成了社会政治的形象图解;文学艺术不存在独立性,而成为政治革命的工具和附庸。
  ……

前言/序言

  好久没有读到如此畅快淋漓、动人心弦的长篇大论了。尽管多年前我已经看到了它的雏形,尽管多年来我已经不再关注这一话题,尽管多年来我对师生之间相互“站台”而不屑,更枉谈“举贤不避亲”……等等“尽管”,我还是不吝誉美之辞为这一小序开篇。
  建刚2006-2010年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是我最喜欢、最在意的学生之一。我喜欢他从三秦大地带来的泥土芬芳,喜欢他对学业、学术的执着和专一,喜欢他行事爽快、处事干练的品格;在意他选择这一高难度问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在意他由此起步能否衍生出自己的新路,在意他面对种种诱惑如何保持自省、能否有足够的定力我行我素……
  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是一个“高难度问题”,在于以往对它的理解一般定格在二者的“对抗关系”,无论是学术史描述还是理论话语本身,该论题似乎都在表征如此不言自明之理,就像“内容与形式”“道与器”那样明确两分。建刚所挑战的就是这一早已存在着的、几近成了共识的学术成见。他的方法是“用事实说话”,避免了“空对空”泛论,即撷取学术史上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个案,在总体性把握的同时侧重深度学理辨析,揭示二者既对抗又对话,对抗中有对话、对话中有对抗的复杂关系。就此而言,我非常赞同乔纳森·卡勒的那句话:“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这是因为,由此反观我们的许多所谓“理论”,其实并非如此,诸如“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之流,实则是常识的重复和宣讲。于是,我在建刚对既往成说和“常识”的挑战中,似乎看到了卡勒所说的真正“理论”,以及“文学理论”在新一代青年学人那里的重塑和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的旅程一路走来,“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研究已为建刚赢得了许多肯定和赞誉,此乃实至名归。与此同时,也有一种不甚赞同甚或完全相反的声音,据说这种声音还是来自“老牌马克思主义者”——当然是自封、自诩的。在这位自封、自诩的“老牌”和“权威”看来,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形式主义就是形式主义,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怎么能把本来对峙的东西扯在一起呢?讨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疑问足以证明这位“老牌”实乃“不读书不看报”者,属于不接受任何新事物的“权威”。新中国文艺理论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则和活的灵魂,恰恰是在这些自诩的“老牌马克思主义者”那里丧失了生命力。我当年之所以坚定支持建刚的这一选题,并非自己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许多偶然因素使然。这需要回溯十年前我和他的多次交流和讨论。
  我支持建刚的这一选题,首先基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而我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又缘自当时我的学术兴趣已经发生了转移,即从马克思主义入门文艺理论、后来转向形式美学的经历,其间积累了这两个方面的研究经验,同时也有长期存疑的问题挥之不去,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关系。其中一个偶然的因素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就收到一本寄自美国的英文书——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尽管我不能读懂其中大部分内容,但是,仅就书名就足以让我眼前一亮,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话题。于是,我立马跟中国艺术研究院程代熙先生联系,建议他组织翻译和推荐出版,后因各种困难未果。于是,在和建刚讨论他的博士论文选题时,往日的心结被再次勾起,推荐他读一读这本书,尝试是否可能再次面对这一挑战。我想,他最终确定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首先是受到詹姆逊教授的启发,由此萌发了重新挑战这一难题的冲动。他在此基础上扩写与完善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也就成了第一部由我国学者涉足这一重要问题的专著;与詹姆逊的那部论著相比,建刚所秉持的中国立场和中国问题显而易见,其开拓性和前沿性不言而喻。
  当然,我在意建刚的这一研究还不仅在论题本身,更在于这一论题背后的现实意义,即对于“非此即彼”、非“内容”即“形式”之类的二元对立,同样是一种警示和挑战。此类“二元对立”长期控制我们的思维模式,除此之外我们似乎很难找到另外的方法论参照;而脱胎于这一模式的“理论”大多贻害无穷,因为它类似“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使鲜活的文学失去了血肉之躯,理论的对象已经不是在场的文学,理论的自说自话已成为公认且可悲的事实。既然如此,文学也就无须倾听理论的喧嚣,“理论”和“文学”的分道扬镳也就在所难免,前者的意义仅限于“职场填表”和“圈内打赏”。当然,建刚的研究并不是直接讨论这一问题,只是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演示了历史上对于二元对立的超越,表征了这一超越的可能性及其愿景。
  ……
《理论织锦: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互映与张力》 引言:一场深刻的智识对话 在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社会思想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无疑是两股影响深远却又风格迥异的思潮。前者以其对社会经济结构、阶级斗争以及历史辩证法的深刻洞察,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宏大叙事;后者则在艺术、文学、语言学等领域,以其对形式、结构、语言本身的精微分析,开辟了全新的认识路径。这两股力量,尽管出发点、关注点和方法论存在显著差异,但它们在历史进程中却经历了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互动。它们并非简单的平行线,而是沿着既定的轨迹,时而交织、时而碰撞、时而相互启发、时而又彼此疏离,共同编织了一幅二十世纪思想史的独特织锦。 本书《理论织锦: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互映与张力》并非直接梳理特定著作中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直接文本对应,而是旨在从更宏观、更具历史深度的视角,探索这两大思想体系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如何因为彼此的存在而受到间接的影响、催生出新的理论张力,并最终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互映”。我们将深入考察,形式主义的某些理论建构,如何在无形中为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论述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或视角;反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精神和对社会根源的追问,又如何促使形式主义在自我反思中,超越纯粹的形式分析,触及更深层的社会与意识形态议题。 第一章:现代性的基石与裂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形式主义的萌芽 二十世纪初,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全球。工业革命的洪流、城市化的加速、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系统性批判的理论体系,以其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分析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阐释,迅速成为一种极具解释力的思想工具。它聚焦于生产关系、商品拜物教、异化等核心概念,试图揭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历史发展的动力。 与此同时,在不同的学术前沿,一种对“形式”本身产生浓厚兴趣的思潮正在悄然兴起。在文学批评领域,俄国形式主义者如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等人,提出要将文学研究从对作者意图、社会背景的追溯中解放出来,转而专注于文本本身的“陌生化”技巧、叙事结构、语言特征。在艺术领域,抽象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等流派,则将创作的重心从描绘现实转向探索色彩、线条、形状等纯粹的形式语言。在语言学领域,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更是将语言看作一个由符号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独立系统,强调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结构。 这一章将勾勒出这两股思潮在各自的“前世”——即各自思想源头和早期发展阶段——的独特轨迹。我们将探讨,为何在现代性不断推进、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的时代背景下,一种关注宏大社会变革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一种关注微观文本结构和语言形式的理论(形式主义)会几乎同时出现,它们各自回应的是现代性带来的哪些不同的挑战? 第二章:意识形态的幻象与文本的真相——马克思主义对“虚假意识”的洞察与形式主义对“工艺”的强调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批判之一便是对“意识形态”的揭示。它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并被普遍接受,成为“不言自明的常识”,这实际上是一种“虚假意识”,掩盖了真实的社会关系和剥削本质。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经济基础如何塑造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乃至艺术,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形式主义,尤其是在文学和艺术批评领域,恰恰是在挑战那些被认为是“自然”或“必然”的表达方式。它强调作品的“工艺性”和“技巧性”,认为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而在于它如何通过独特的形式和语言处理,实现对观者或读者的感官和认知的“陌生化”。这种对“形式”的专注,在无意间,似乎也为理解意识形态的运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当马克思主义者批判文学作品中看似自然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实际上是统治阶级思想的体现时,形式主义的分析工具,例如对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动机的叙述方式、语言的隐喻和象征等,可以被用来更精细地解构这些“自然”表象背后的意识形态构建。 本章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对“虚假意识”的批判,如何与形式主义对作品“内在结构”和“语言机制”的关注产生某种共鸣。我们将分析,当形式主义者强调艺术的“非功利性”和“自主性”时,这是否无意中为抵制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又或者,形式主义的过于强调形式,是否可能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反思中引开? 第三章:结构的魔咒与历史的脉动——结构主义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的借用 二十世纪中叶,结构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将形式主义对结构和系统的关注推向了新的高度。从语言学到人类学,从心理学到文学批评,结构主义者试图发现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的普遍性结构和规则。这股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催生了“结构马克思主义”等分支。 结构马克思主义者,如阿尔都塞,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与结构主义的理论框架相结合。他们强调社会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的结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构成的整体,并且这些结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分析,以及他提出的“互文性”概念,都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在文学领域,结构主义批评家试图揭示文本的语法和句法,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即商品价值的实现并非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是取决于其在社会交换系统中的地位。 然而,结构主义的“静态”和“共时性”倾向,也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历史性”和“动态性”产生了张力。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于揭示历史的辩证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动态过程,而结构主义的分析往往更侧重于揭示当下系统的内在逻辑。这一章将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吸收结构主义洞见的同时,努力保持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我们将考察,结构主义的“结构”概念,是否可能在某些语境下,模糊了历史演变的进程和阶级斗争的能动性? 第四章:后现代的解构与理论的边界——跨界、融合与挑战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我们看到了一种对宏大叙事的普遍怀疑,以及对意义的相对化处理。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两者的互动也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形态。一些后现代理论家,深受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在解构宏大叙事的同时,也关注文本的表象、符号的游戏以及权力的运作。 例如,福柯对知识、权力和话语的分析,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有所不同,但同样关注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他关于“话语实践”的理论,与形式主义对语言和文本的精微分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揭示了话语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同时,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借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和消费,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新的意识形态形态。 在艺术和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拼贴、挪用、模糊边界等手法,既是对传统形式的挑战,也与马克思主义对商品文化和消费主义的批判产生了某种呼应。本章将探讨,在后现代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边界是如何被跨越和模糊的。我们将分析,当意义变得相对化,并且对“真实”的追求变得困难时,形式主义的分析是否可能成为一种“玩世不恭”的策略,而马克思主义又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重新寻找其批判的立足点和理论的边界? 结论:理论织锦中的反思与展望 《理论织锦: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互映与张力》并非旨在为这两大思潮提供简单的“和解”或“统一”。相反,我们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张力是其生命力的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和批判精神,与形式主义对文本、语言和结构的精细分析,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思想史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合力”与“离力”。 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两股思潮在历史长河中的互动进行细致梳理和深刻反思,能够启发读者跳出狭隘的学科限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理论的生成、演变与影响。形式主义对“如何说”的极致追求,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说什么”背后机制的工具;而马克思主义对“为何这样说”的追问,则赋予了形式分析以深刻的社会维度和历史意义。 最终,本书希望呈现的是,理论并非静止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历史的动态发展中,在与其他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互映与张力”,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写照,它们共同编织的,是人类思想史上关于现实、形式、结构、权力以及意义的永恒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的过程,简直像是在一场思想的迷宫中穿梭。我惊叹于作者的博学和严谨,他并没有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和形式主义看作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而是巧妙地展现了它们之间复杂的互动网络。一开始,我以为会是简单的“谁影响了谁”的线性叙事,但事实远比这要丰富和微妙。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形式主义者的思想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他们之间既有针锋相对的批判,也有不期而遇的契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的探讨感到着迷。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现实和经济基础,似乎与形式主义对文本、风格等形式要素的关注格格不入,但作者却揭示了,正是这种看似的矛盾,催生了许多极具创见的理论。例如,在文学批评领域,马克思主义者如何运用形式分析来揭示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形式主义者如何从其对文本形式的深刻理解中,触及到更深层的社会意义,这些都令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梳理,更是一次对理论之间生成性张力的深刻洞察。

评分

翻开《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我立刻被书中精炼而富有张力的文字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事实,而是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理解,已经超越了许多刻板的印象,它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对于形式主义,无论是文学上的,还是其他领域的,作者都给予了同等的尊重和审视,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肤浅的、脱离现实的风格。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唯物史观,与形式主义对文本、结构、语言的精细化研究结合起来的。我脑海中浮现出,在某个历史时刻,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热情是如何点燃了形式主义对形式创新的追求,而形式主义的深刻洞察力又如何为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理解社会现实的全新工具。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关于思想如何生成、如何演变、如何相互启发的生动展示。

评分

拿到《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著作。它并非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轻松读物,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思想史。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态度,他对“马克思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两个宏大概念的界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学派的演变而不断丰富和调整的。这让我看到了理论本身的生命力,也让我认识到,在研究历史关系时,对概念的精准把握是多么重要。书中对具体案例的引用也十分精彩,无论是对某个文学流派的分析,还是对某个哲学流派的解读,都紧密地联系着马克思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理论框架。我仿佛看到了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们,在各自的时代语境下,是如何思考、如何争论、如何发展的。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历史并非线性前进,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交织和碰撞。

评分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智识上的震撼。我一直以为马克思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哲学根源和研究对象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一认知。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挖掘出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联系,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一种复杂而动态的相互塑造。我惊叹于书中对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如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等,如何与形式主义对文本结构、语言风格、艺术形式的关注点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例如,书中对苏联早期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讨论,让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促使形式主义者更加关注文本的社会功能,而形式主义严谨的文本分析方法,又如何被马克思主义者用来揭示隐藏在文学作品中的阶级矛盾和权力关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不能将其孤立开来,而是要放到它所处的历史语境中,看到它与其他思想的互动和演变。

评分

这本《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思。作为一个对理论思辨和历史发展都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立刻就被它所吸引。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颠覆性的社会政治理论横空出世,而形式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还是理论视角,也在那个时期蓬勃发展,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象着作者如何在浩瀚的史料中挖掘出那些被忽视的对话、辩论甚至冲突,是如何解析马克思主义核心的阶级斗争、唯物史观等概念,在与形式主义的视角碰撞下,产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形式主义的演变。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两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交集,比如在文学批评、艺术创作、哲学思辨等领域,它们是如何相互借鉴、相互批判、相互塑造的。或许,书中会展现马克思主义者如何批判形式主义的脱离现实,而形式主义者又如何运用其分析工具来解读社会现象。我坚信,这样一本深入探讨两种重要思潮关系的书,能够为我们理解20世纪的文化和思想史提供一个全新的、深刻的视角,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理论本身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