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7)/新闻业观察报告蓝皮书系列,人民日报传媒书系》为新闻业年度蓝皮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年度专题、年度报告、调查报告、观察评论。作者均为大学教师或资深从业者,对2016年以来新闻业的多个问题进行严肃而科学的研究,从而将一年来的新闻业相关数据和结论呈现出来。
作者简介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生产社会学、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互联网与治理等。《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以“原创、品质、专业”为价值纬度,研究媒介融合及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新闻业,通过对年度变化的敏锐观察、重大问题的深入分析、中国场域的理论阐释,不断推动中国新闻业的发展进步和本土新闻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年度专题:新闻业的危机与变革
纸媒的普遍危机?
——中国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瑞典、日本和韩国的比较
在开放与保守策略间游移:“不确定性”逻辑下的新闻创新
——对三家新闻组织采纳数据新闻的研究
媒体舆情业务的生态及其影响研究
2005年以来报业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基于报业市场化改革的视角
资本运作、平台搭建及价值变现
——2015-2016年中国财经新媒体发展趋势观察报告
第二辑 年度观察
2016年传媒事件点评
2016年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
2016中国新闻摄影年度观察
2016中国公益报道与公益媒体年度观察
2016年中国互联网法治发展报告
2016年中国互联网监管趋势分析
第三辑 年度调查
技术对媒体内容生产分发和企业新闻偏好的影响
——2017中国媒体人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
网络新闻从业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新疆传媒从业人员工作生活满意度调查
2016年电视新闻节目收视回顾
第四辑 研究述评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研究的脉络梳理和范式革新
——基于七本学术期刊论文的分析
2016中国新闻业研究的年度观点
2016年中国新闻业研究十佳论文评选结果
附录 本刊专访
传播和媒介的性别研究与批判研究之传统和发展:安格赫拉.N.凡迪
维亚教授学术访谈
前言/序言
《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是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主办的新闻传播学学术辑刊。本报告遵循“独立、原创、可信”的理念,旨在观察中国传媒业一年一度的最新变化、事件、话题和趋势,把握关键问题,总结特点、提出对策。今年的《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包括年度专题、年度观察、年度调查、研究述评四个部分。
第一辑的年度专题是“新闻业的危机与变革”。科林·斯巴克斯、王海燕的文章指出,近年来纸媒的经济神话已经日渐消逝,新媒体以各种形式抢夺纸媒的读者群和广告市场份额;尽管中国报业和西方报业面临着相同的挑战,但由于中国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策结构,其新媒体与新闻业的发展趋势不会完全复制发达国家的模式。
本期专题的另外几篇文章则从中国语境出发,探讨了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业的变革与发展策略。李艳红的文章对《南方都市报》《南风窗》和财新传媒采纳数据新闻的创新实践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个时期中国新闻组织对创新采取了一种既开放又保守的貌似矛盾的策略。文章对这一看似矛盾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描述,发现对“不确定性”的感知和管理是理解新闻组织采纳创新之双重表现的主要逻辑。吴涛、张志安的文章聚焦于新兴的媒体舆情业务,梳理了媒体舆情服务的组织类型及行业生态,进而审视媒体从事舆情服务的前因后果,并探讨媒体舆情业务兴起背后存在的隐忧。刘颂杰的文章对2005年以来报业集团财政补贴的现象展开了分析,并对其影响进行了评估。吴非、龚彦方的文章梳理了2015-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财经新媒体的发展动态,指出资本运作、垂直细分及品牌营销等是其近两年财经新媒体领域生态变迁的主要特点。
第二辑是中国新闻业的年度观察。这组文章延续了往年的写作思路,分别对2016年的重大传媒事件、传媒伦理话题、新闻摄影、公益报道与公益媒体、媒介法治化及互联网监管等领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着力把握这些领域的最新变化趋势。
第三辑是中国新闻业的年度调查。本辑收入了三份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美通社发布的《2017中国媒体人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尤其关注技术对媒体内容生产分发和企业新闻偏好的影响。周葆华和查建琨的《网络新闻从业者生存状态调查报告》通过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抽样问卷调查,从基本构成、职业理念、专业技能、新媒体观和生活状况五个维度,描述和分析了新技术变革背景下中国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生态。韩晓宁等的《新疆传媒从业人员工作生活满意度调查及民族差异研究》则分析了新疆传媒从业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满意度情况,并考察不同民族传媒从业人员的满意度差异。
第四辑是中外新闻业的研究述评。陈敏和张晓纯的文章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研究的脉络进行了梳理,指出移动新媒体环境下评论研究亟需进行范式革新。为推动中国新闻业研究的开展,本刊编辑部从本年度起发起了“中国新闻业研究十佳论文”的评选活动。徐桂权和马梦婕的文章对获奖论文的新观点进行了回顾,力图从中窥探当下我国新闻业研究的发展图景,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思路。
作为《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的第四部,我们相信本书对中国新闻业的实践者与研究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也期望,通过我们持续的努力,《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能够凝聚国内新闻研究学者的智慧,观察新闻业、研究新闻业、推动新闻业。
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7)/新闻业观察报告蓝皮书系列,人民日报传媒书系 概述 《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7)》是“新闻业观察报告蓝皮书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日报传媒书系的重要著作。本报告聚焦于2017年度中国新闻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关键趋势以及未来走向,旨在为新闻界同仁、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者以及关心中国新闻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提供一份系统、深入、客观的观察与分析。报告力求以扎实的调研数据、详实的案例分析和前瞻性的洞察,勾勒出2017年中国新闻业的时代脉络与行业图景。 报告结构与核心内容 本报告在结构设计上力求全面而深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第一部分:宏观环境与政策导向 中国新闻业的宏观经济与社会背景: 报告将首先审视2017年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态势、社会思潮变化、科技创新进展以及国际传播格局等宏观因素,分析这些外部环境如何深刻影响新闻业的生存与发展。例如,数字经济的深化发展、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普及对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和内容消费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公众需求的多样化对新闻内容和传播渠道提出的新要求。 国家新闻出版政策与监管环境: 详细梳理2017年度中国政府在新闻出版、媒体管理、内容审查、媒体融合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变化和重点举措。分析这些政策对新闻机构运营、内容生产、资本运作、人员管理等方面产生的具体影响。例如,关于媒体融合深化、内容管理加强、行业规范提升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及其对新闻机构战略调整和业务创新的驱动作用。 第二部分:媒体机构与传播形态 传统媒体的转型与挑战: 深入剖析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2017年面临的生存压力与转型困境。报告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传统媒体在内容创新、渠道拓展、商业模式再造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重点关注其在应对用户流失、广告收入下滑、品牌影响力弱化等挑战时的应对策略。例如,一些报业集团如何利用其品牌优势,拓展新媒体业务,或在专业内容领域深耕,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新媒体的崛起与演变: 系统考察2017年中国各类新媒体平台(包括新闻网站、移动客户端、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在用户增长、内容生态构建、商业变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突出表现与潜在问题。特别关注新兴传播形态(如短视频、直播)对信息传播的重塑,以及用户生成内容(UGC)与专业生产内容(PGC)的互动与融合。 媒体融合的深度进展: 报告将重点关注2017年中国媒体融合工作的深化发展,分析不同类型媒体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内容+技术+传播渠道”的融合模式,以及如何构建一体化内容生产和传播体系。例如,传统媒体如何通过技术赋能,构建自己的用户平台,并实现全媒体内容生产和多渠道分发。 第三部分: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 新闻内容创新与生产力变革: 聚焦2017年度中国新闻内容生产的创新实践。分析新闻报道在叙事方式、表达形式、技术应用(如H5、VR/AR、数据新闻)等方面的革新。探讨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原创性、深度和影响力。关注内容生产团队的组织架构、人才培养以及激励机制的变化。 议题设置与舆论引导: 观察2017年度媒体在重大社会议题设置、公众关注点引导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分析主流媒体如何肩负起社会责任,传播主流价值观,并有效应对网络舆论的复杂性。探讨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如何在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与引导性之间寻求平衡。 用户消费与需求变化: 深入分析2017年中国受众在新闻信息消费习惯、内容偏好、渠道选择等方面的变化。探讨受众对内容的需求从“看新闻”向“获取信息”、“参与互动”、“解决问题”等多元化发展。关注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第四部分:技术赋能与产业生态 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 详细考察2017年人工智能技术(如AI写作、AI审核、个性化推荐、智能摘要等)在中国新闻业的初步应用与探索。分析AI技术在提升新闻生产效率、优化内容分发、改进用户体验等方面带来的机遇,以及与之相关的伦理、技术瓶颈等问题。 大数据与新闻传播: 探讨大数据技术如何应用于新闻采集、分析、传播和受众研究。分析媒体如何利用大数据挖掘新闻线索,理解受众行为,实现精准传播和个性化服务。 新闻业的商业模式探索: 审视2017年度中国新闻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分析广告、付费阅读、内容电商、知识付费、活动营销、IP运营等多元化变现途径的有效性与挑战。关注媒体如何在新技术、新渠道背景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生态。 第五部分:行业挑战与发展趋势 新闻伦理与职业操守: 深入探讨2017年度中国新闻业在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隐私保护、版权保护等方面面临的伦理困境与挑战。分析媒体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维护媒体公信力。 媒体人才队伍建设: 关注2017年度新闻从业人员的结构性变化、技能要求提升、职业发展前景等问题。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人才吸引、培养、保留方面的策略差异。 中国新闻业的未来展望: 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报告将对中国新闻业在2018年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预测。包括技术驱动下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变革、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以及中国新闻业在全球传播格局中的角色演变等。 研究方法与视角 本报告的研究方法采取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策略。通过对海量新闻报道、媒体政策文件、行业报告、学界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运用案例研究、实地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手段,力求呈现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观察视角。报告的撰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支撑,以理论为指导,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结论。 报告意义与价值 《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7)》的出版,对于: 新闻从业者: 提供行业动态、趋势研判,帮助其认清形势、找准方向,提升专业能力与竞争力。 政策制定者: 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新闻出版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推动新闻业健康有序发展。 学术研究者: 提供一手资料和研究范例,促进对中国新闻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社会公众: 帮助读者了解中国新闻业的现状与发展,增强媒介素养,理性看待新闻信息。 总之,本报告是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系列的重要一笔,是人民日报传媒书系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它不仅是对2017年中国新闻业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启示,对推动中国新闻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