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关于我国创新主体(企业为主)的创新与发展的研究专著。本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探寻企业创新的发展规律,采用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精心挑选了企业创新中面临的若干典型问题,特别是对一些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从国家创新系统和企业内部机制两个视角研究企业创新,将对创新主体的研究与影响创新主体的外部环境研究相结合,不仅关注国家创新系统的体制和政策问题,也关注企业层面的制度和政策问题,提出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的建议,让宏观和产业层面的政策更好激励企业创新,让企业更加具有活力和创新力。
马骏,企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领域:中小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企业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垄断产业改革与监管等领域政策。
张永伟,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创新、企业改革、产业发展研究。近年来主持多项有关创新、能源方面的研究课题。
袁东明,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领域:企业经济、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等。
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创新投入强度评价
一、2015 年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创新投入总体情况 /2
二、2015 年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创新投入强度综合评价 /4
三、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近四年创新投入强度比较 /11
四、基本结论 /19
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特征及政策建议——基于对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分析
一、基于创新投入与股权激励的二维分析模型 /23
二、新三板挂牌公司研发投入情况 /25
三、新三板挂牌公司股权激励情况 /27
四、新三板挂牌公司创新投入与股权激励的结构分析 /28
五、改进新三板市场以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31
从股权激励着手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一、股权激励对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导致企业管理层更多关注公司短期业绩的负面风险 /34
二、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情况及对创新的作用 /35
三、政策建议 /40
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包容创新失败的机制
一、高风险是创新的基本特性 /43
二、国有企业缺乏包容创新失败的机制 /45
三、国有企业建立包容创新失败机制的建议 /48
基于平台的开放式创新
一、智能手机是基于平台的开放式创新的典型模式 /51
二、平台的实质是激发创新活力和集聚创新成果的网络 /53
三、制造业企业转型可借鉴基于平台的开放式创新经验 /56
四、促进基于平台的开放式创新的政策建议 /58
更加重视渐进式创新
一、渐进式创新与突变式创新 /62
二、借鉴日本渐进式创新的经验 /63
三、更加重视渐进式创新 /68
深度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路径与政策
一、全球创新资源有加速向中国集聚趋势,利用得好,对解决我国产业升级中的诸多短板大有帮助 /71
二、对接国际资源的传统方式仍在发挥主流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 /73
三、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路径 /75
四、结论与建议 /78
规范股权众筹企业发展的看法与建议
一、股权众筹有利于丰富普惠金融和构建社会化金融服务体系 /81
二、股权众筹模式面临合法性困境,股权众筹企业存在突出的公司治理问题 /83
三、解决股权众筹模式的合法性问题,为股权众筹提供发展空间 /84
四、改进和完善政府规制,使得规范化发展成为股权众筹市场的共同预期和行为准则 /85
五、引导股权众筹企业依托信息技术,以可负担成本构建适应性、自律性的公司治理体系 /86
信息化推动企业变革的新趋势
一、网络化与智能化对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 /90
二、企业变革新趋势 /91
抓住智能化发展机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一、产品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103
二、产品智能化为企业创新提供巨大机遇 /104
三、积极应对智能化发展趋势 /107
互联网企业合并频发的原因、影响与对策
一、当前互联网企业合并的主要特点 /112
二、当前互联网企业合并案激增的主要原因 /114
三、互联网企业合并的主要影响 /115
四、政策建议 /117
创新企业快速成长新模式初探
一、创新企业快速成长的新模式 /121
二、创新企业快速成长新模式的成因 /124
三、高度重视创新企业快速成长新模式的重要作用 /127
支持“互联网平台 + 小微企业”发展模式,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互联网平台 + 小微企业”模式有助于解决制约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 /131
二、“互联网平台 + 小微企业”模式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133
三、政策建议 /136
加快推进面向“互联网 +”的监管转型
一、“互联网 +”正在全方位挑战传统监管体系 /140
二、监管部门适应“互联网 +”新形势的转型探索 /143
三、加快推进面向“互联网 +”的监管转型的建议 /145
破除电动汽车行业地方保护的建议
一、电动汽车行业地方保护的主要做法 /150
二、电动汽车行业破除地方保护的建议 /155
高清电视智能化创新需要融合、重构与突破
一、高清电视行业创新的一个方向是成为智能终端 /159
二、高清电视智能化创新需要业务融合、生态重构与芯片突破 /160
三、政策建议 /165
“互联网 +”时代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
一、“互联网 +”时代创意产业的新发展带来对版权体系的新需求 /169
二、我国现有实践经验 /171
三、国际经验:有效保护和便利应用并行 /173
四、创意产业版权保护的方向:便利应用与有效保护并行 /175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作模式与启示
一、创新中心致力于先进制造技术的转化与推广 /179
二、创新中心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180
三、创新中心多途径促进技术转化和应用 /183
四、对我国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的启示 /186
重建应用研究体系,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一、我国应用型公共研究体系经历了从立到破、再重新探索的过程 /190
二、重建应用型公共研究体系是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迫切要求 /192
三、重建我国应用型公共研究体系的若干建议 /195
这本书的书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17: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与政策》——让我立刻联想到,这应该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后关键支撑力量的学术著作。2017年,正值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更加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驱动发展。那么,如何让创新“主体”——无论是企业、科研机构还是个人——更有动力去创新,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设想,这本书的作者们,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一定具备了非常宏观的视角和深入的调研能力。因此,我期待书中能够系统性地分析当前中国在创新激励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在经济激励方面,是否仍然存在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在非经济激励方面,科研评价体系是否过于僵化?又或者,在政策层面,是否存在“碎片化”的问题,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关于“激励机制”的具体案例分析,例如,某个成功企业是如何构建其创新激励体系的,或者某个科研机构是如何打破体制藩篱,激发科研人员活力的。而“政策”部分,我则期待它能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能够切实推动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评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17: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与政策》,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权威性和深度。读到这个标题,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必定不是一本浮于表面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本基于严谨研究、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术专著。2017年,正值中国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着力培育新动能的关键时期,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其激励机制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战略的成败。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激励机制”的核心要素,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例如,它可能会分析物质激励(如股权、奖金、税收优惠)和非物质激励(如认可、发展机会、学术自由)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平衡两者。同时,它也会关注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如大型国企、民营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初创企业)面临的独特激励挑战。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政策”的论述,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罗列现有的政策,而是能对这些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揭示其背后的逻辑,并提出一些前瞻性的、具有创新性的政策建议。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导向,才能真正激发中国社会最广泛的创新潜力?这对我而言,是阅读的巨大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17: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与政策》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创新主体”和“激励机制”这两个关键词。在当下这个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创新无疑是核心驱动力。而如何有效地激励那些真正能够产生创新成果的主体,一直是困扰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的难题。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理论层面梳理国内外关于创新激励的经典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比如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视角下的分析。然后,它会回归中国的具体现实,剖析当前我国在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甚至是个体创业者)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当前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比如科技资源分配不均、成果转化效率低下、市场化激励不足、风险投资体系不完善等等。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够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或许会涉及税收政策、财政支持、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等多个方面。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那些看不见的“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引导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它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图景,描绘出未来中国创新体系的优化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产生了一种好奇,因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几个字就代表着官方和权威,而“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与政策”这个副标题则直指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我一直对创新驱动发展很感兴趣,也常常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政策才能真正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让科研人员更有动力去突破?这本书,从书名上看,似乎就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特别是“激励机制”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奖励、风险共担、知识产权保护等等,而“政策”则意味着是自上而下的系统性设计。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分析当前我国在创新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比如,它会不会谈到如何优化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何构建更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又或者如何改革科研评价体系,让“唯论文”的现象得到改善?我尤其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会从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如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出发,分析它们各自面临的激励困境,并提出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对于我这样一个关注宏观经济和科技发展动态的读者来说,这样一本内容翔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无疑会提供宝贵的洞察和参考。我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剖析复杂的激励问题,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路径。
评分阅读这本书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17: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与政策》,让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许多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相关的问题。在2017年那个时间节点,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创新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当时创新政策的一次深度审视和系统梳理。我猜测,它很可能不仅仅是对现有政策的总结,更可能是在探索未来创新发展的新方向。我会非常关注书中对“激励机制”的定义和分类。它是否会区分物质激励(如奖金、股权激励、税收优惠)和非物质激励(如声誉、发展机会、学术自由)?又或者,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一套更具吸引力的激励体系?我对书中关于“政策”的部分尤为期待,希望它能细致分析不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以及它们在实际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这本书是否会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提出差异化的激励策略?例如,对于基础研究密集型的高科技企业,其激励机制是否与制造业企业有所不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帮助理解创新主体为何以及如何被激励,同时也能为国家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创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