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语音研究 叶宝奎自选集/东亚汉语史书系

近代汉语语音研究 叶宝奎自选集/东亚汉语史书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宝奎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汉语语音学
  • 汉语语音史
  • 叶宝奎
  • 东亚汉语史
  • 语音研究
  • 历史语言学
  • 汉语方言
  • 语音演变
  • 语言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648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4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0
字数:52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叶宝奎自选集/东亚汉语史书系》选取作者论文数十篇,其中大部分是有关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文章。作者关于“近代汉语标准音既不是北音(中州音、北京音)也不是南音(南京音),而是代代相传不断演化的读书音”的观点已引起学界的关注。书稿中这部分论文特色显著,对于汉语近代音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其余文章对语言学研究也颇具参考价值。

目录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关于汉语近代音的几个问题
千年(广韵>,千年坐标——学习汉语近代音的一点体会
从“入配阳”到“入配阴”——看汉语近代音的演化
《四声等子》入配阴阳初探
明清官话音系
也谈近代官话的”标准音”
《洪武正韵》与明初官话音系
也谈本悟《韵略易通》的重×韵
吕坤《交泰韵》音系研究
试论《书文音义便考私编》音系的性质
《四声通解》今俗音与《等韵图经》音系
谈清代汉语标准音
《音韵阐微》音系初探
也谈《正音咀华》音系
也谈《正音通俗表》音系的性质
罗马字《官话新约全书》音系
南曲用韵与清三部南曲韵书研究述论
民初国音的回顾与反思
汉语近代音研究的一些想法
《中原音韵》的文白异读与入声韵的演化
也谈北京话的文白异读
《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所记北京话的文白异读
也谈官话音与基础方言口语音
从闽语文读音看明清官话音
《闽音正读表》初探
闽东次方言的阳声韵与入声韵
莆仙方言边擦音初探
结构主义语言学简介
位成分与素成分
关于语义单位的几个问题
谈音位和普通话音位系统的一些问题
黄伯荣《现代汉语》语音部分商榷
黄伯荣《现代汉语》词汇部分的几个问题
基本词汇能产性质疑
循序渐进,从已知到未知——语言学概论教学体会
也谈普通话语音教学
早期新马华校国语教材一瞥
道德文章何处寻,师门受惠至于今
先生功业长存——谨以此文纪念黄典诚先生九十诞辰
强声弱韵,强韵弱声
方言与音韵
附录一宝剑锋从磨砺出,奎章学士丹丘生——访人文学院中文系退休教授叶宝奎
附录二岁月如歌,师恩难忘——一个60年代周宁一中学生的叙说
附录三感恩母校,感恩老师
后记

精彩书摘

  《近代汉语语音研究 叶宝奎自选集/东亚汉语史书系》:
  二、官话音的基础是读书音
  官话音系以读书音为基础,这种现象是汉语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明清时代汉民族共同语叫做“官话”。清末王照《官话合声字母》上说,所谓“官”者,公也;“官话”者,公用之话。官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先秦时代称为“雅言”。雅者,正也。雅言就是共同的标准语。雅言是在汉语基础方言(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雅言之音(共同语标准音)的形成和确立同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民族政治文化中心的确立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大概早在东周时代,国都洛阳的语音就可能开始成为当时共同语的标准音。周代诸侯众多,方音分歧,只有国都的语音才有资格作为标准音,并借助政治文化的力量加以推行。先秦时期由于读书音和口语音基本一致,基础方言代表点的口语音既是共同语的标准音也是规范的读书音,三者是一致的。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诵读《诗》、《书》和行礼的时候都用雅言不用齐鲁音。然而三者一致的局面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共同语标准音(规范的读书音)确立之后,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由于“雅言”具有超方言的特点以及书面语的稳固性,加上先秦典籍特别是儒家经典所具有的垂范千秋的权威地位,不但使书面语读书音的地位提高,而且变得更加稳固,可是口语音的变化却要快得多。此外,改朝换代,政治文化中心的更替,也不利于共同语标准音同国都口语音的衔接。读书音与口语音的脱节在所难免。尽管基础方言代表点口语音的变化也会带动和影响共同语标准音的变化,但实际上自汉代特别是魏晋以后,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跟基础方言代表点的口语音总是保持着一定距离。
  ……

前言/序言


《东亚汉语史丛刊》总序 近现代以来,汉语作为一种承载着悠久文明和深厚历史积淀的语言,其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的演变与发展,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焦点。尤其在东亚文化圈内,汉语的影响力深远,不同区域的汉语方言及其与周边民族语言的互动,更是为我们理解汉语自身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宝贵的视角。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东亚汉语历史的研究,在一些关键领域仍存在知识断层或视角局限。 《东亚汉语史丛刊》的创设,旨在汇聚一批具有开创性、系统性、前沿性的汉语史研究成果,重点关注近现代以来汉语在东亚范围内的历史演变及其与其他语言的接触与影响。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系统梳理汉语在时间维度上的纵向发展,同时也能拓展汉语研究在地理维度的横向视野,构建更加全面、深入的汉语历史图景。 本书系将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音演变的轨迹与规律: 汉语的语音系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革,从上古中古的中古音,到近代各地方言的形成与演变,语音的变化是汉语历史最活跃、最富于变化的层面之一。本丛刊将收录一批深入探讨汉语语音史的著作,它们将运用最新的语音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文献考证、方言调查、音韵学重建等多种手段,力求揭示近代汉语语音演变的内在规律,分析不同语音变化的驱动因素,例如社会变迁、人口迁徙、外来影响等。我们将关注的焦点不仅包括汉语内部各方言的语音差异及其历史成因,也包括汉语语音对外来语言(如满语、朝鲜语、越南语等)的影响,以及外来语言对汉语语音的同化与融合。 二、词汇与语法的历史变迁: 语言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不断发展的词汇和语法体系中。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巨变、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本丛刊将刊载一批梳理汉语近代词汇发展,探究新词产生、旧词消亡、词义演变等现象的著作。同时,对于汉语语法结构的近代演变,如句法结构的调整、虚词功能的变迁、语篇组织方式的创新等,也将给予充分的关注。研究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近代汉语的面貌,及其为现代汉语奠定的基础。 三、汉语与东亚区域语言的互动: 东亚地区是汉语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在历史长河中与周边的民族语言发生了广泛而复杂的接触。这种接触既包括汉语对周边语言的影响,例如词汇的借用、语音的同化、语法结构的渗透,也包括周边语言对汉语的影响,例如某些词汇的引入、语音的特色化、甚至是某些语法现象的“区域化”。本丛刊将特别关注那些深入研究汉语与满语、蒙古语、朝鲜语、日语、越南语等东亚语言之间历史联系的著作。通过对这些跨语言接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汉语作为一种历史语言,其发展并非孤立进行,而是嵌入在复杂的区域文化交流和语言互动网络之中。 四、方言学视域下的汉语史: 中国幅员辽阔,汉语方言极其丰富。各地方言不仅是汉语历史演变的生动载体,更是揭示汉语早期面貌的重要线索。本丛刊将刊载一批立足于方言学研究,以方言事实为基础,来探讨汉语历史问题的著作。这些著作将运用比较方言学的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追溯其历史渊源,重建汉语在不同时期的面貌。同时,本丛刊也关注东亚地区其他以汉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变体,如历史上在东亚地区曾广泛使用的汉语变种,以及这些变种与本土语言的融合现象,为理解汉语的传播与演变提供多元化的视角。 五、跨学科研究的融合与创新: 语言史研究的深入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本丛刊鼓励并推介那些能够融合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文献学等多种研究方法的著作。例如,运用历史文献进行语言学考证,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语言变化的动因,利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深入研究特定社群的语言使用状况等。我们相信,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能够为汉语史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和突破。 《东亚汉语史丛刊》的每一部著作,都经过严格的学术评审,力求代表当前汉语史研究的最新水平,体现作者对汉语历史的深刻洞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刊的出版,能够为海内外从事汉语史、方言学、东亚语言及文化研究的学者提供宝贵的学术资源,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发展,共同推动汉语历史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本书系编委会相信,对汉语历史的深入探究,不仅是语言学者的责任,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东亚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我们期待《东亚汉语史丛刊》的出版,能够激发更多学者的研究热情,共同书写汉语史研究的辉煌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一览,就显露出浓厚的专业色彩,那些诸如“元代官音的声韵特征”、“明清白话小说中的韵书反映”这类标题,立刻勾起了我查阅的欲望。我一直在思考,古代的语境是如何塑造了现代汉语的声调系统的?声调的形成,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事件,它必然与社会结构、文化交流甚至地理迁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在某几篇文章中,能够大胆地跳出纯粹的音韵学框架,尝试进行一些跨学科的联想,比如探讨一下早期官话推广过程中,语音规范化所起到的政治作用。一个学术专著如果只停留在描述现象和梳理前人成果的层面,未免显得有些保守。真正优秀的研究,应该能提出一些挑战现有主流观点的假设,并提供坚实的证据链去支撑。当然,对于一个自选集来说,保持研究的连贯性和核心思想的统一性也非常重要。我更看重的是,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最终能否汇聚成一个宏大而自洽的近代汉语语音演变图景,而不是零散的珍珠。

评分

拿到这本《近代汉语语音研究 叶宝奎自选集/东亚汉语史书系》时,我首先被它厚实的装帧和严谨的排版吸引住了。封面设计低调而富有学术气息,那种内敛的气质让人感觉这本书绝不是泛泛之作。我是一个对汉语历史,尤其是语音演变过程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虽然不是专业科班出身,但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些权威且深入浅出的著作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汇编性质,让我对叶宝奎先生这位学者的研究脉络有了系统了解的期待。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对中古音到近古音过渡阶段的探讨,那段历史如同迷雾一般,文献记载的细碎与实际发音的推演之间的鸿沟,常常让人感到困惑。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创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比如对某些关键的变音现象,能否结合最新的语言学理论,给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模型。如果能对不同方言区在近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有更细致的比较分析,那就更好了,因为单一视角的论述难免挂一漏万,而多维度交叉验证才能构建出更稳固的语音演变图景。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论述,而不是堆砌生僻术语的故作高深。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语言学前沿动态的读者,我深知衡量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准,除了内容的深度外,文本的清晰度和逻辑的严谨性同样至关重要。叶宝奎先生的文章,如果能保持那种老派学人特有的克制与精准,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非常反感那种为了追求“创新”而故意制造概念炒作的现象。我期待的是扎实的文献考证,对古代音韵典籍的解读能够细致入微,避免望文生义。特别是对于那些流传已久的“公认结论”,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用新的视角或新的材料进行审视和再论证。例如,关于某些入声字在不同时期的归派问题,不同的音韵学流派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这本书如果能在其中一篇文章里,对某一争议焦点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且能够清晰地阐述其推导过程,那无疑会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飙升。总之,我追求的是那种让人信服的论证力量,而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

评分

从整体结构上看,作为“东亚汉语史书系”中的一员,这本书似乎承担着连接区域性研究与通史性叙事的桥梁作用。这让我联想到,近代汉语的形成并非仅发生在中国本土,它与周边文化圈的接触和互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课题。例如,在某些涉及外来词汇和音译现象的章节中,作者是否能触及到汉字在朝鲜半岛、日本或越南地区的早期借用情况及其对中古/近古音的影响?这种视角能极大地拓展我们对“近代汉语”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如果书中对这些跨文化交流的语音现象有所涉猎,哪怕只是点到为止,也会极大地丰富读者的认知维度。我期待的不仅是对传统音韵学内部问题的解决,更希望看到它能展现出汉语作为东亚核心语言之一的复杂辐射力。这种宏大的视野,会让这本书超越单纯的专业参考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区域性语言互动的文化史侧影。

评分

阅读学术著作,有时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因为很多关键的论证隐藏在繁复的例证之中。我衷心希望叶宝奎先生的这本自选集,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对于像我这样非全职研究人员的读者来说,如果能够有一套清晰的、递进式的阅读导引就太棒了——比如,前几篇是基础概念的梳理和方法的介绍,中间部分是核心问题的深入剖析,最后几篇则可以进行一些更高层次的思辨或展望。这样的编排,能让读者循序渐进地进入到复杂的理论世界中去。如果作者能在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点旁,辅以简要的学术背景介绍,说明该观点是如何承接或突破了前人研究的,那将是读者理解其学术贡献的最佳路径。最终,一本好书不仅要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告诉我们“为什么是这样”,并且引导我们去思考“未来可能如何发展”。期待这本书能提供这样的思维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