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敢说真的懂得了时间?我们一直生活在早已设置好了的时间之中,黎明即起入夜即睡,平时很少会思考什么是时间。
★若有人好奇时间究竟是什么,单从某个角度将难得其解。这本书则深谙这个缘由,没有单从物理学角度解释时间,而是从我们身边说起,从我们切身的感受开始,为我们解开时间的疑惑。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时间是相对的,并且取决于你的视角。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会脑洞大开:原来时间里还藏了那么多东西。
★UPM芬欧雅光纸全彩印刷,精美插图让文字更加跃然纸上,封面10次易稿,并精心挑选特别的字体,给读者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
本书从哲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几个角度来追寻时间的本源,这种追寻一直让思想家们深深地着迷:如果时间真的存在,那它到底是什么。从自然界显示出的时间尺度来看,时间掌握着万事万物的行为;而对于人类,我们又该如何准确地设置与度量时间,怎样理解时间是相对的这一视角。这一切如此的复杂,本书正好以一位时间老者的口吻,以朴实亲切的语言为我们解惑而来。
l 时间就是由时钟所测量的东西吗?
l 我们的身体被设计来感知怎样的时间片段,自然的各种计时系统如何掌控着万事万物?
l “准确的时间”意味着与某个标准一致,那么这个标准是否存在?
时间的开端是否源于宇宙大爆炸,一切又将如何终结?
亚当·哈特-戴维斯Adam Hart-Davis
是一位著名作家和节目主持人,他主持了BBC系列纪录片《古罗马人为我们做了什么》《古代人为我们做了什么》等。他的著作超过20部,如《全球史:从史前文明到今天》,此外他还是DK出版公司《科学》一书的主编。
时间和意识 / 第1章 时间是什么
美国神经学家本杰明·利贝特(Benjamin Libet)曾利用机会询问一些患者,问他们是否愿意帮忙进行一些特殊的意识实验。
利贝特用短促的微小脉冲来刺激这些病人大脑的感觉区,如果脉冲足够强,患者会感到手臂被碰触了一下。但他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即使脉冲强到足以引起感觉,但脉冲波列必须持续至少半秒钟以上,病人才会报告他们的感觉。
图示 核磁共振成像给出的孩子大脑的扫描图像。神经科学的进步已经揭示出意识所固有的时间延迟。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后来被称为“利贝特半秒延迟”,它意味着意识要滞后于外界事件约半秒钟。但是这似乎很难让人理解。我们知道,人对他周围所发生的事件的反应非常迅速。如果你不小心触到烤盘,你会在1/5 秒的瞬间缩回你的手指。所以,你是先反应过来,然后才对这件事有意识。
从这些和其他的实验中利贝特得出结论:意识确实需要时间来建立,但随后意识会“追溯”到正确时间。因此,当有人轻拍你的手臂时,首先你的大脑反应过来,并让你根据需要收回你的手臂,然后要等上至少半秒钟看看感觉皮层的活动是否要持续。如果是的话,你的大脑会回溯被碰触的感觉,就好像这种碰触正在进行中。
当涉及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行动时,还会有更奇怪的事情出现。1980 年,利贝特做了新的实验:他要求受试者在他们自己选择——运用他们的自由意志——的时间里弯曲手腕。然后他测量了三个量——手腕活动的时间、脑部运动皮质(即组织并发出运动信号的那部分脑区域)开始活动的时间、他们有意识地决定采取行动的时间。出乎他的意料,他发现“决定”采取行动要比大脑活动启动整整晚半秒钟。这似乎再一次证明,意识要落后于实际行动。因此有些人主张,自由意志必然是一种幻觉。对于利贝特延迟的意义,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一直争论至今。
另一方面,如果受试者之一在活动手腕之前改变并中止了他或她的想法,那么“决定”似乎先于大脑活动。换句话说,按照爱说双关语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高利(Richard Gregory)的话说就是:
“我们可能没有自由意志,但我们肯定有自由的否定意志。”
意识的本质作为很大的科学之谜,具有多种其他的特殊时间效应。这些效应对我们的直觉造成严重破坏。还是前面的例子,想象你突然注意到时钟正在敲响。你只是刚刚对钟声有警觉,现在你会不由自主地倒数,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三声,又听到了两声,因此现在肯定是五点钟。
你真的意识到错过了三声?不是,是因为你觉得你意识到敲钟的时候好像它正在敲第四声。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对的,因为你可以记住敲击的所有次数。威廉·詹姆斯很早以前就指出过意识的这一特征,但最近它又被哲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再次提出。直观上我们会认为,我也许意识到,也许意识不到正在发生的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被解释的意识 》(1991 年)一书的作者——说道:“我们关于意识的大多数直觉根本就是错的,事实上这个难题就不存在答案。”
前言
从水钟到精密的石英计时器,人们一直试图跟踪时间,我们既想知道它是什么,又想了解为什么植物、鱼类和女人的周期会与月亮有关。水母是如何能在不到1微秒的时间里蜇你一下,即使将这个时间延长100万倍你也不会感到疼痛?当你觉得无聊时时间真的会慢下来,而在紧急情况下又会加快吗?时间是否有开始,而且有尽头?
时间一直让思想家们深深地着迷。牛顿,还有柏拉图,认为必然存在一个独立的、绝对的时间,不管人们是在做什么,或者我们能否准确地衡量它。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茨则认为时间就是所有关于运动的描述,因此,如果有什么东西停滞了一分钟,或者一百年,然后又运动过来,没有人会注意到。
自然界最明显的时间标记是太阳和月亮,以及它们的追随者——季节和潮汐。动植物一直靠太阳活着,虽然对当今的人类来说,时钟的计时功能已能够精确到纳秒。人类靠月亮来划分几月几日已至少有2万年的历史,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也会对月亮做出回应,甚至树木都会随月亮的盈亏膨胀和收缩。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在划分时间和日期方面已形成了多种方法用以规划自身的行为。尼罗测深器(Nilometers)、历轮和罗马教皇格列高利的顾问们都曾为“一天”的长短、日期和“年”的确立和记录做出过贡献,现在我们的一年为365.2419天的划分与太阳的同步只差27秒。
时间的这种如此精确的测量是如何做到的呢?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设计和改进记时钟表,并在17世纪和18世纪完善了长时程的计时仪器。今天,原子钟和电子表可能看起来就像个毫无趣味的盒子,但它们的计时精度要远远超过过去那些看上去十分雅致的机械表的走时,甚至比地球本身的运行更可靠。
那么,科学又是如何看待时间的呢?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时间是相对的,并且取决于你的视角。许多科学家告诉我们,时间旅行穿越到未来是可能的——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这么做,以1秒每秒的节律——但有一位俄国人走得更快。回到过去?也许可以吧,但这毕竟是猜测,而且要遇到外祖母悖论。
所有这一切是这么的复杂,但在本书中,我希望将它们变得容易理解些,而且我希望你会和我一样乐于找出关于时间的点点滴滴。
我个人非常看重一本书在“可读性”和“深度”之间找到平衡的能力,而这本读物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科学的严谨性,也没有因为追求深度而变得高高在上难以接近。更难得的是,它在讲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者般的热情,这种热情是极具感染力的。每次读到关键转折点,总能感受到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但这种清晰并非简单的告知,而是引导读者亲身体验推导过程的乐趣。这种由内而外的知识传导机制,让阅读体验非常扎实和持久,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消品”知识,而是能沉淀下来,成为个人知识体系中坚固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巧妙,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说书人,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又在读者好奇心达到顶峰时,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进行解答。它完全摆脱了传统科普读物那种刻板的教科书腔调,语言流畅自然,充满了个人的思考和哲学韵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复杂理论时的那种克制与幽默感,没有过度简化,但也没有让人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堆砌。相反,他引导我们像探索一个古老的谜团一样,一步步深入核心。读起来的感受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漫游,每当感觉思绪要飘散时,总有一句精辟的论断将我重新拉回主题。这种行文风格,让原本冰冷的科学概念,瞬间拥有了温度和人情味,非常适合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但不一定有深厚科学背景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光影效果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每一个插图都像是一扇通往未知宇宙的窗户。我记得翻开第一页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立体感和色彩的张力,让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正在阅读一本科学普及读物。插画师的功力非凡,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抽象概念的简单描绘,而是用极富想象力和细节的画面,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现象变得触手可及。尤其是一些关于时空扭曲的场景,那种将宏大叙事融入微观线条的技艺,让人不得不赞叹。它不仅仅是辅助理解的工具,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能在那些精妙的构图中发现新的奥秘,仿佛在无声的画面中捕捉到了宇宙的呼吸节奏。这种将美学体验与知识传递完美融合的尝试,在同类书籍中是极其罕见的,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甚至想把书页平铺开来,作为墙上的装饰画。
评分从装帧设计来看,这本书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书本的开本和纸张的选择都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体验”的重视。封面设计简约却极具张力,封面的材质似乎经过特殊处理,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微妙的纹理变化,这本身就呼应了主题的某种“流动性”。内页的排版也十分开阔大气,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也为那些精美的插图提供了足够的展示空间。我可以想象,设计师在排版时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平衡文字信息量和视觉呼吸感。这绝非是一本追求快速生产的平庸之作,它散发着匠人精神的气息,让你在每一次接触它的时候,都能体会到制作方对知识载体本身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对于激发跨学科思考的潜力是巨大的。它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学的范畴,而是巧妙地将哲学、艺术史甚至古典文学中的一些观点引入进来,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对话空间。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将书中的概念与过去读过的其他领域的书籍进行比对和联系。例如,作者在阐述某种时间观时,会不经意地触及到古希腊哲人的论述,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鼓励读者跳出单一学科的框架,去用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模式。对于那些渴望进行深度思考,不满足于标准答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维跳板,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持续地进行自我追问。
评分好
评分一般,有点扯
评分一般,有点扯
评分一般,有点扯
评分一般,有点扯
评分一般,有点扯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一般,有点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