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水稻産業發展報告

2017年中國水稻産業發展報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水稻研究所,國傢水稻産業技術研發中心 編
圖書標籤:
  • 水稻
  • 中國農業
  • 産業報告
  • 2017年
  • 農業經濟
  • 糧食安全
  • 種植業
  • 農業發展
  • 中國經濟
  • 政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1163277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000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3
字數:41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17年中國水稻産業發展報告》介紹瞭水稻品種資源研究動態、水稻栽培技術研究進展、水稻轉基因技術研究動態、中國水稻生産發展動態、中國水稻種業發展動態、中國稻米市場與貿易動態等內容,並對2016年水稻品種有關的資料進行瞭總結,適閤水稻生産、水稻種業、科研、貿易等部門的技術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 2016年中國水稻科技進展動態
第一章 水稻品種資源研究動態
第一節 國內水稻品種資源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外水稻品種資源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動態
第一節 國內水稻遺傳育種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外水稻遺傳育種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水稻栽培技術研究動態
第一節 水稻高産栽培理論與技術
第二節 水稻機械化生産技術
第三節 水稻肥水管理技術
第四節 水稻災害防控及減災技術
第五節 國外稻作技術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水稻植保技術研究動態
第一節 國內水稻植保技術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外水稻植保技術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水稻轉基因技術研究動態
第一節 國內水稻轉基因技術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外水稻轉基因技術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稻米品質與質量安全研究動態
第一節 國內稻米品質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內稻米質量安全研究進展
第三節 國外稻米品質與質量安全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第七章 稻榖産後加工與綜閤利用研究動態
第一節 國內稻榖産後加工與綜閤利用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外稻榖産後加工與綜閤利用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下篇 2016年中國水稻生産、質量與貿易發展動態
第八章 中國水稻生産發展動態
第一節 國內水稻生産概況
第二節 世界水稻生産概況
第九章 中國水稻種業發展動態
第一節 國內水稻種業發展環境
第二節 國內水稻種子生産動態
第三節 國內水稻種子市場動態
第四節 國內水稻種業企業發展動態
第十章 中國稻米質量發展動態
第一節 國內稻米質量情況
第二節 國內稻米品質發展趨勢
第十一章 中國稻米市場與貿易動態
第一節 國內稻米市場與貿易概況
第二節 國際稻米市場與貿易概況
附錶

前言/序言

  2016年,全國水稻種植麵積45243.6萬畝,比2015年減少80.0萬畝;畝産457.4韆剋,降低2.1韆剋;總産20693.4萬噸,減産129.1萬噸。水稻種植麵積、單産和總産穩中略降。在國傢調低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格標準、國內稻榖庫存充裕、國外低價大米繼續大量進口等因素綜閤影響下,國內稻米市場走勢平穩趨弱。據監測,2016年12月,早秈稻、晚秈稻和粳稻的月平均收購價格分彆為每50韆剋130.71元、137.28元和151.42元,其中,早秈稻收購價格同比下跌0.8%,中晚秈稻和粳稻收購價格同比上漲0.7%和1.4%。
  2016年,世界稻榖産量7.11億噸,比2015年增産840多萬噸。其中,亞洲的印度、尼泊爾、菲律賓和泰國水稻均有不同程度增産;非洲北部水稻增産,但南部地區齣現減産;南美洲幾個水稻主産國稻榖産量下降,北美洲的美國稻榖産量達到創紀錄的曆史第二高。2016年,世界大米貿易量略有下降,國際大米市場價格先漲後跌,全年大米平均價格為每噸384.7美元,比2015年上漲瞭3.4%。
  本年度報告的前5章,分彆由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保存與評價、基因定位、高産生理、轉基因生態、種質創新研究室組織撰寫,第六章和第十章由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組織撰寫,第七章由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組織撰寫,其餘章節在中糧集團大米部、中種集團戰略規劃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糧食作物處等單位的熱心支持下,由稻作發展研究室完成撰寫。報告引用瞭大量不同領域學者和專傢的觀點,在此錶示衷心感謝!
  囿於編者水平,疏漏及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和專傢批評指正。
《稻香萬裏:中國稻作文明的傳承與創新》 序言: 稻,作為人類文明的基石,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早已超越瞭單純的食物屬性,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農耕智慧和民族的精神脈絡。從“民以食為天”的古訓,到“粒粒皆辛苦”的哲思,稻米在中國人的心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維係億萬人生計的命脈,更是農耕文明發展、社會穩定繁榮的基石。 本書《稻香萬裏:中國稻作文明的傳承與創新》並非局限於某一特定年份的産業數據分析,而是力圖穿越曆史的長河,探尋中國稻作文明的源遠流長,審視其在時代變遷中的堅韌傳承,並著眼於當下及未來,深入剖析其在創新發展道路上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孕育齣燦爛稻作文明的土地,傾聽稻田裏傳來的耕耘之聲,感受稻穗成熟時節的金色輝煌,更試圖理解在這背後,代代相傳的農人智慧、科學的探索以及社會經濟的深刻變革。 第一章:韆年稻香——中國稻作文明的源起與演進 中國的稻作曆史,幾乎與中華文明的産生同步。本章將帶領讀者迴到那個遙遠的時代,探尋中國稻作的起源地,追溯早期稻榖的馴化過程,以及先民們在這一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非凡智慧。從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稻田,到夏商周時期稻作技術的初步發展,再到春鞦戰國時期稻作在南方地區的普及和精耕細作的萌芽,我們將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 我們將深入研究各個朝代在水稻種植、品種選育、灌溉技術、農具革新等方麵的貢獻。例如,漢代的《氾勝之書》對農事的精細指導,唐代南方水稻種植的繁榮景象,宋代占城稻的引進對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關鍵作用,以及明清時期精耕細作模式的成熟和水稻經濟作物的興起。每一個時期,稻作文明都以其獨特的方式,在中國大地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本章還將探討稻作與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文化信仰、節日習俗的緊密聯係。稻作為何會成為祭祀的貢品?“農曆”中的多少節氣與水稻的生長息息相關?“年”這個詞又如何與收獲的稻榖聯係在一起?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讀者將更深刻地理解稻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第二章:土地的饋贈——中國水稻的地理分布與品種多樣性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復雜多樣,這為水稻的生長提供瞭得天獨厚的條件,也孕育瞭豐富多彩的水稻品種。本章將從地理學視角齣發,詳細介紹中國主要的水稻種植區域,如長江中下遊平原、珠江三角洲、東北黑土地、雲貴高原梯田等,分析不同區域的氣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對水稻生長特點的影響。 我們將聚焦於中國豐富的水稻種質資源。從北方秈稻的耐寒品種,到南方粳稻的優質品種,再到遍布全國的特色稻米,如東北的大米、江南的圓粒米、西南的糯米等,我們將展示中國水稻品種的驚人多樣性。本章將介紹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地方特色水稻品種,探討它們的起源、特性以及在當地飲食文化中的地位。 此外,本章還將討論中國水稻育種的曆史進程。從古代依靠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原始育種,到近代科學育種的興起,再到現代分子育種技術的應用,我們將梳理中國水稻育種的發展脈絡。重點介紹一些在國傢和區域層麵具有重要影響的水稻育種傢及其貢獻,以及那些被廣泛推廣和認可的優良水稻品種。 第三章:耕耘的智慧——傳統與現代的稻作農業技術 稻作農業是一門古老而精深的技藝,其中蘊含著中國農人世代積纍的寶貴智慧。本章將深入剖析中國傳統稻作農業技術,包括但不限於: 耕地與育秧: 從精細的耕作方式,如“耕耙耱”、“犁耙耬”的配閤,到對土壤肥力的管理,如秸稈還田、堆肥施用,以及傳統的秧田培育技術。 播種與移栽: 傳統的人工播種與插秧技術,以及農人對播種時節、密度、深淺的精妙把握。 灌溉與排水: 分析中國古代發達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坎兒井等,以及在稻田中的精細灌溉和排水策略。 病蟲害防治: 傳統農人對自然界規律的觀察,以及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解決病蟲害問題。 收獲與儲藏: 傳統的人工收割技術,以及稻榖的晾曬、脫粒、儲藏方法。 在展現傳統智慧的同時,本章也將重點介紹現代稻作農業技術的革新與應用。我們將討論: 良種的推廣應用: 雜交水稻技術的突破性發展,以及高産、優質、抗病、抗逆等新品種的廣泛推廣。 機械化作業: 耕、種、管、收、加工等環節的機械化水平提升,以及自動化、智能化農業裝備的應用。 測土配方施肥與精準灌溉: 基於科學數據對土壤養分和水分進行精確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汙染。 綠色防控與生態農業: 推廣生物農藥、誘捕器等綠色防控技術,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減少化學品使用。 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大數據、物聯網等在水稻種植管理、産量預測、市場信息獲取等方麵的作用。 通過對比和融閤傳統與現代技術,本章旨在展現中國稻作農業在不斷探索與進步中,如何實現更高效率、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第四章:稻米之味——中國稻米與飲食文化 稻米不僅是賴以生存的口糧,更是中國豐富多彩飲食文化的核心載體。本章將從文化與美食的角度,深入探討稻米在中國人生活中的多重角色。 我們將首先介紹中國不同地區具有代錶性的米飯烹飪方式,如東北的“鍋包肉配米飯”、江南的“白米飯配紅燒肉”、四川的“蓋澆飯”、廣東的“白切雞配米飯”等等,分析不同地區的水稻品種、烹飪習慣、調味方式如何共同塑造瞭地方特色飲食。 除瞭主食米飯,本章還將探討稻米在各類中國傳統美食中的應用,如: 米製品: 餃子、包子、麵條(部分以稻米為原料)、年糕、湯圓、粽子、糍粑、米粉、酒釀、米糕等,展現稻米的多樣化加工與製作。 粥與羹: 從簡單的白米粥,到各種養生粥、八寶粥,以及以米為基底的湯羹,體現稻米在滋補養生方麵的作用。 甜點與飲品: Rice pudding(米布丁)、各種米酒、米糊等。 本章還將關注稻米與中國傳統節日、人生禮儀的緊密聯係。例如,春節的年糕寓意“年年高”,端午的粽子是紀念屈原的傳統食物,中鞦的月餅常伴以稻米製品,婚禮中的“撒米”習俗,以及喪葬中的“頭七”祭品等。這些習俗不僅體現瞭稻米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象徵意義。 第五章:稻田的未來——挑戰、機遇與創新方嚮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全球環境的變化,中國稻作農業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本章將聚焦於當下及未來,對中國稻作農業的發展進行前瞻性分析。 挑戰: 資源約束: 水資源短缺、耕地麵積減少、土壤退化等問題。 環境壓力: 化肥農藥過量使用造成的麵源汙染,氣候變化對水稻生産的影響。 經濟效益: 農産品價格波動,農民增收壓力,小農經濟的轉型難題。 勞動力轉移: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齣,農業後繼無人。 食品安全與品質: 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高品質稻米的日益增長的需求。 機遇: 科技創新: 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等領域的進步為稻作農業帶來革命性變革。 綠色發展理念: 國傢對農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為稻作農業轉型升級提供政策支持。 市場需求升級: 消費者對健康、營養、特色、有機稻米的需求不斷增長,為高附加值稻米産品提供瞭市場空間。 鄉村振興戰略: 推動農業現代化、農村一二三産業融閤發展,為稻作農業的綜閤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國際閤作: 藉鑒國際先進經驗,開展稻作領域的國際交流與閤作。 創新方嚮: 品種改良與種質資源創新: 培育抗逆性強、品質優良、營養價值高的新品種。 綠色生産模式推廣: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改善土壤健康。 智能化與精準化農業: 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稻田管理的精細化、自動化。 品牌化與高端化發展: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優質稻米品牌,拓展高端市場。 全産業鏈發展: 延伸稻米加工産業鏈,發展稻米深加工産品,提升附加值。 科技成果轉化與人纔培養: 加強農業科研與生産的對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科技人纔。 結語: 《稻香萬裏:中國稻作文明的傳承與創新》試圖勾勒齣中國稻作文明的壯麗畫捲,從曆史的深邃中走來,在現代的土壤上紮根,並以創新的姿態擁抱未來。稻田,不僅是中國的土地,更是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精神象徵。本書希望通過對稻作曆史、技術、文化和未來的全麵梳理,讓更多人理解稻米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感受中國人民對土地的深情,以及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稻作農業所展現齣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可能。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稻米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麯獻給中國大地、中國農民、中國稻作文明的贊歌。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農業發展趨勢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我一直關注著國傢在糧食安全方麵所做的努力。《2017年中國水稻産業發展報告》這本書,讓我對2017年中國水稻産業的整體麵貌充滿瞭期待。我希望書中能夠清晰地勾勒齣2017年我國水稻産業在糧食安全戰略中的定位和作用,以及在保障國傢糧食供應方麵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此外,我非常關注報告中關於水稻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內容。2017年,我國的水稻生産在區域布局、品種結構、生産方式等方麵是否發生瞭一些值得關注的變化?報告中是否會深入分析這些調整背後的動因,例如市場需求的變化、資源環境的約束、以及國傢政策的引導?我也希望書中能提及水稻産業鏈的延伸和增值,比如綠色加工、精深加工以及功能性食品的開發等方麵的進展,這關係到整個産業的可持續發展。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農業市場的投資者,我一直試圖尋找能夠精準把握行業脈搏的分析報告。《2017年中國水稻産業發展報告》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我最關注的是書中對2017年中國水稻市場供需關係、價格走勢以及未來預測的分析。過去一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波動不斷,國內農業補貼政策也在調整,這些因素疊加,對水稻價格會産生怎樣的影響?報告中是否會詳細分析不同品種水稻的市場錶現,例如秈稻、粳稻,以及優質稻、普通稻的價格差異和原因? 我尤其希望報告能深入剖析影響水稻價格的關鍵因素,包括但不限於國內外稻榖的庫存情況、進齣口貿易政策、替代品(如小麥、玉米)的價格聯動效應,以及消費者對稻榖品質和口感的需求變化。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模型或者數據預測,來預判未來一兩年內中國水稻市場可能麵臨的機遇和挑戰,那就太有價值瞭。這樣的信息對於我製定投資策略、規避市場風險至關重要。

評分

最近在琢磨著如何能讓自傢那片土地産齣更高的效益,畢竟靠天吃飯的日子可不敢再繼續下去瞭。《2017年中國水稻産業發展報告》這本書,光看名字就感覺信息量特彆大,應該能給我不少啓發。我最想知道的是,2017年哪些地區的水稻産業發展得特彆好?他們的成功經驗是什麼?是不是因為他們采用瞭某種先進的種植技術?還是因為他們找到瞭新的銷售渠道,把自傢産的水稻賣瞭個好價錢? 我特彆想瞭解報告中會不會提到一些具體的“緻富經”,比如如何通過品牌化運營提升水稻的附加值,或者如何發展訂單農業,直接對接大型食品加工企業或高端消費市場。另外,我也很好奇,在2017年,國傢對於水稻種植有哪些新的扶持政策齣颱,比如補貼金額的變化,或者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有沒有加大?這些信息對我來說,直接關係到我未來的種糧計劃。

評分

我是一名在農村基層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技術員,深知中國水稻産業發展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因此,當我得知有《2017年中國水稻産業發展報告》這本書時,我便迫不及待地想一睹為快。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2017年我國在水稻品種改良、綠色種植技術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以及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方麵取得的成就。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報告中是否會提及新型耕作製度,如稻漁綜閤種養、稻菜輪作等在2017年的發展情況?這些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還能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對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也有積極作用。此外,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水稻收獲後處理、倉儲物流以及大米加工産業的現狀分析,以及其中存在的技術瓶頸和改進方嚮。畢竟,從田間到餐桌,每一個環節的提升都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書真是太及時瞭!2017年,中國的農業正經曆著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而水稻作為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産業發展狀況更是牽動人心。我一直對農業政策和市場動態很感興趣,所以當我看到《2017年中國水稻産業發展報告》這個書名時,就覺得這一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我特彆好奇報告中會如何分析過去一年水稻生産的整體格局,比如産量、種植麵積的變化趨勢,以及這些變化背後可能的原因,例如氣候條件、病蟲害防治、以及國傢齣颱的各項扶持政策對農民種植意願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對水稻産業的現代化進程進行深入探討。現在大傢都在談論科技賦能農業,不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描繪2017年中國水稻産業在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麵的進展?例如,無人機播種、自動化收割、物聯網精準施肥等等,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到底有多廣泛?又帶來瞭哪些實際效益?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或者數據來佐證?畢竟,隻有看到真切的實踐和成效,纔能讓人對中國水稻産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