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克拉克·阿裨尔 著,刘海岩 译
图书标签:
  • 游记
  • 清史
  • 西方视角
  • 阿美士德
  • 中国旅行
  • 历史
  • 文化
  • 传记
  • 19世纪
  • 使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中国旅游出版社
ISBN:97875032591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26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8
字数:3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是英国阿美士德访华使团医官阿裨尔的旅行纪实。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曾两次派外交使节团来中国访问,一次是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另一次就是1816年的阿美士德使团。
  一般对于阿美士德使团访华的评析,多视其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英国希图通过外交手段拓展对华贸易的再次失败,或者认为是阿美士德拒绝向嘉庆帝行叩头礼而未能完成使命,是所谓中英之间的“礼仪之争”。然而,当你读过《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以及其他一些记录实时细节的著述后,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和感悟。

目录

译者前言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附录一 附加注释
附录二 中国政府的官方文件
附录三 使团在华旅行路线表
附录四 气象记录表
附录五 译名表

精彩书摘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
  我提前一个小时出发返回船上,以便在匆匆穿过城里时,能有机会看看他们的居民早晨是如何雇工的。我从供给这个城市用水的一处主要喷泉旁经过,惊奇地发现许多奴隶等在那里一个挨一个地用容器接下同样多的水,这一天里,我无论什么时候经过那里都见到同样的情形。圣塞瓦斯蒂安的水供给很差,尽管它的周围一两英里内有许多泉水。但是,这个国家的葡萄牙人必须得到某种强有力的、马上就可以发挥效用的东西,激励他们做出更大的努力。目前他们遇到的这些不便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更应该做的是努力完成大量的工程,诸如为这个城市供水的水道。
  当我经过城市南端的鱼类和蔬菜市场时,我的每一个感官都感到非常不舒服。我听到的是奴隶们正在用不同的混杂语言为他们的主人交换物品,老年妇女们正竭力使她们出售的物品卖到高价。我看到的是各种令人厌恶的污物堆放在一起,闻到的是从腐烂的堆放物中不断散发出的十分令人作呕的臭气。空气中充满了腐烂的气味,我的衣服不小心碰到污物就会沾上油污。我的一些同伴都是有经验的旅行者,他们看到我如此拘谨便有意开我的玩笑,他们买了一大堆水果和鱼,租了一只独木舟载着我们和所买的冒着水汽的食物回到了船上。
  我一回到船上,便为搜集植物做好一切准备,然后与几位朋友一起动身前往布拉干萨(Braganza)海边②进行一次短途旅行。我们从一座小要塞的下面登上陆地,这座要塞已经完全被损坏,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要塞上的大炮,炮身锈迹斑斑,炮座严重风化,只能使人敬佩那些想方设法用这种炮射击的人。然而,由于战争最近刚刚结束,这座要塞控制着港口的重要部分,所以可能有希望修复到较好的状况。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分头攀登要塞周围满是岩石的山峰,进入覆盖着每个山头的森林。我顺着一条道路走进了一处最茂密的树林,很快发现自己已经被包围在美丽的繁花之中。我以前从来没有这种感觉,几分钟后,我完全被征服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在热带天然土壤中,生长着的如此绚丽多彩的鲜花。在我周围生长的植物都是纯种的植株,繁茂而充满活力,而在英格兰,培育这样的植物需要很大的花费和精心的管理,培育出的植株既弱小也不典型。茂密的灌木丛由肉桂云石属(caesalpinia)和羊蹄甲属(Bauhinia)的许多类植物组成,它们那鲜明的色彩和优美的形态,与奇形怪状的芦荟和仙人掌形成奇怪的对照。树干被美丽的攀缘植物所覆盖,寄生的蕨类植物爬满了枝干。从树林中出来,我又走进了橘树林,橘树上开满了鲜花,结满了果实。我走近橘树时惊叹不已,当被获准可以随意采摘而颇感惊讶时,我几乎不敢品尝它们那丰硕的果实;随意采摘的许可不仅限于我自己,我的所有那些陆续来到橘树林的同伴也都获得了允许。的确,没有谁能像橘树林主人和我在里约热内卢附近进行另外几次旅行时遇到的葡萄牙农民这么慷慨大方。他们每次都能理解我,以最迅速的和热心的方式满足我的愿望。傍晚,我背着搜集到的植物标本沿着礁石海滩返回“阿尔卡斯特号”,我每走一步都要踩到陆地蟹和昆虫的幼虫,它们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至土壤的外表都好像活了起来。
  ……

前言/序言

  我克服了极大困难和重重挫折,最终完成了这部即将出版的书稿。一部以穿越中国内地的旅行为主题的游记,其吸引人之处,或在所述事件的新奇与重要,或在其包含了有关那个奇异国家的大量第一手信息。这些我在很大程度上都预先多少知道一些。有关阿美士德使团出使的经过,已经有正式指定的著者做了既生动又详尽的叙述,很难再指望会发现还有能满足公众好奇心的内容由我来补述。有关马戛尔尼使团和阿美士德使团同样游历过的中国那部分地区的真实描述,已经包括在已故斯当东爵士的那部准确并颇具功力的著作中了,相关方面无不述及,很少遗漏,即便只是阿美士德使团看到的东西,大部分在斯当东爵士的书中也已间接提到了。这部旨在确立“中国可被认定的在国际上的等级地位”的著作,已经涵盖了这方面需要详细研究的所有主题。传教士的著述对这些主题也进行了阐述,几乎不可能再利用相似的资料来源对同样的主题做进一步的叙述。
  对于所访问的国家的自然史,我叙述起来简直同样困难重重。由于疾病,使本可以得到的有关中国各方面科学信息的资料减少了许多,海难又几乎全部毁掉这些资料。事实上,相比较而言,我患病的影响并不很大,它只是阻碍了我对中国的考察,而我的朋友们的努力,更多地补偿了我个人在搜集标本方面的损失。但是,海难却使我失去了明智而又慷慨的东印度公司同意由我支配的那些考察手段所得到的全部成果,我唯一的责任就是要公正地向其他人说明这些手段的性质及其所取得的结果。
  我最初只是被指派为使团的医生,但是通过约瑟夫·班克斯爵士(Sir Joseph Banks)向东印度公司的推荐,我获准担任博物学家之职,得到了一整套用于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在我搜集和保存使团到访国家的各种植物的努力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位来自皇家植物园——丘园的园艺家,在我的指导下,在专为他提供的一间船舱里保存活标本;我的研究也得到了被准许陪同我的姻兄普尔(Poole)先生的大力协助。有了这些便利条件,如果我再收集不到新的和重要的信息资料,即使是在科学家们经常光顾的国家,也会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在博物学家几乎没有涉足过的中国,本来应该取得丰富的收获,作为我应有努力的表示,但是所有这些努力的证明,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被埋葬在了加斯帕尔海峡。可是,我有责任证明园艺家胡珀(Hooper)先生所做出的努力,他所做的工作同样是坚持不懈和有效用的。他的一项更独特的专长是搜集和保存种子,当我们离开中国时,他将300包种子交给我保存,其中许多都是从来没有人记述过的植物种类的种子,至今大部分还是未知品种。这些种子也成了遭遇海难的收集物的一部分。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 作者:[阿美士德使团医官姓名] (假定,因原书中未直接提及,此处为便于说明而设定) 出版信息: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收录了阿美士德使团医官在1816年至1817年间随同使团出访清代中国的珍贵旅行记录。这部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翔实的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幅19世纪初清朝社会的立体画卷,填补了历史研究中关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风貌、文化习俗以及对外交流状况的某些空白。 作者背景与时代语境: 阿美士德使团(Lord Amherst's Embassy to China)是英国为改善与清朝贸易关系、解决一系列外交争端而派遣的又一次重要外交使团。此次使团的背景,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在贸易、外交以及法律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系列矛盾。英国方面试图通过派遣高级别使团,直接与清朝皇帝沟通,寻求更平等的交往方式和贸易机会。然而,使团的最终结果并不如英国所愿,但其过程本身却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清朝帝国的难得契机。 本书的作者,作为使团中的一名医官,其身份赋予了他与众不同的观察角度。医官不仅需要关注使团成员的健康,更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风土人情,甚至可能涉及对当地疾病、药物以及民间疗法的探究。这种职业特点使其在观察中国社会时,更侧重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卫生条件、饮食起居以及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同时,作为使团的一员,他也能够接触到中国社会的上层,包括官员、士绅以及与清朝官方有接触的各个层面,从而获得更为全面的信息。 1816年至1817年间的中国,正处于清朝统治的鼎盛时期末尾,表面上繁荣昌盛,但内部的社会矛盾和改革的压力已然显现。西方世界的工业革命正在加速,各国对海外市场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作为庞大的东方帝国,其开放程度和贸易壁垒自然成为西方关注的焦点。此时的清朝,依然奉行“天朝上国”的姿态,对西方各国保持着谨慎而保守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阿美士德使团的到来,本身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医官的记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由一位外国观察者所见证的中国。 本书内容亮点与价值: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历史文献的稀缺性与独特性。在19世纪初,能够深入中国腹地并留下翔实记录的西方人并不多,而医官的视角更是少见。他不像外交官那样专注于政治谈判和官方礼仪,也不像传教士那样侧重于宗教传播,他的观察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注社会肌体的运作。 社会生活画像: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19世纪初清朝社会的各个层面。从繁华的港口城市,如广州,到帝国的核心北京,他记录了街道的景象、商铺的经营、普通百姓的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娱乐方式以及民间习俗。他对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交通工具(如轿子、马车、船只)的描写,为我们理解当时的城市化进程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线索。他还对各种节庆活动、宗教仪式、婚礼丧葬习俗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医疗卫生与民俗考察: 作为医官,作者对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尤为关注。他可能记录了当时的疾病流行情况、常见的病症、民间流传的治疗方法、草药的使用,甚至可能涉及到对中医理论的初步认识和对针灸、拔罐等疗法的观察。他对公共卫生、清洁状况、民间医疗机构的描述,与同时期西方医学的进步形成了鲜明对比,为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和卫生观念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此外,他还可能对与健康相关的民间迷信、习俗,例如对某些疾病的恐惧、敬神仪式等进行了记录。 文化交流与误解: 使团的行程本身就是一次文化交流的尝试,但也充满了误解与冲突。医官的笔触,或许会记录下他对中国官员、文人的印象,他们之间的对话,以及对中国文化(如语言、文学、艺术、哲学)的理解和困惑。他对中国人的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的观察,揭示了当时中西文化碰撞的细节,以及双方在认知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既包括对彼此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的误解,也包括在日常交往中的种种不适应。 帝国肌理的观察: 尽管作者的身份不是政治家,但他作为使团成员,必然会接触到清朝的官僚体系、司法制度以及社会管理方式。他对官员的办事效率、行政风格、以及底层民众与官方互动的描写,能够帮助我们窥探到这个庞大帝国运作的“肌理”。他可能会提及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对税收的感知、以及社会治安状况等,这些细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清朝统治的实际情况。 自然风光与地理见闻: 旅途中的自然风光也是游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可能会记录下沿途的地貌特征、植被状况、气候变化,以及对当地物产的描述,例如农作物、矿产资源等。这些地理见闻,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中国地理环境和资源开发状况提供了补充。 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叙事特点: 本书的语言风格预计会保持19世纪早期西方旅行文学的特点。通常,这类作品会兼具客观的记录性与主观的情感抒发。作者会尽量客观地描述他所见所闻,但在某些时刻,也会流露出他对中国社会的惊叹、困惑、甚至批评。他的文字可能不会像现代文学作品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但会以其真诚、朴实、细腻的笔触,打动读者。 叙事上,本书很可能按照使团的行程顺序展开,从出发前的准备,到跨海的航行,再到抵达中国后的陆路或水路行程,最后到使团的活动和回程。这种线性叙事结构,使得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深入了解中国。同时,作者也会穿插一些主题性的章节,例如专门描写某一城市的风貌,或是深入探讨某个方面的社会习俗。 读者群体与研究价值: 本书对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医学史、区域研究等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可以作为研究19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对外关系以及中西交流的第一手资料。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体验异域风情的窗口。通过作者的眼睛,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感受那个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帝国的真实面貌,了解那个时代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互动和理解彼此的。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思考。 结语: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它以一个医官独特的视角,细致而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初清朝社会的真实图景,为我们理解那个复杂而充满变革的时代,提供了宝贵的洞察。阅读本书,仿佛踏上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与一位历史的见证者一同探索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够长的,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差点没绕晕过去。不过,光是“世界著名游记丛书”和“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这几个关键词,就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对历史一直很着迷,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想象一下,一个外国医生,在遥远的清代,记录下他所见所闻,那该是多么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啊!我特别期待能从这本书里看到当时中国社会、风俗、民情的真实面貌,那种没有经过后世修饰和解读的原始记录,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这本游记据说记录的是1816到1817年间的见闻,那个时候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两百多年了,时代的变迁是巨大的。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看看他们眼中的中国,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中国有什么不同。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和社会提供了一个珍贵的窗口,我真的很想一睹为快。

评分

作为一个潜在的读者,我特别看重这种“原始文献”的价值。这个时间点——1816到1817年,正处于清朝中晚期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开始显现,但对外交流的渠道依然相对有限。阿美士德使团的到来,无疑是那个时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一次重要的接触。这本书提供的记录,可以被视为那个特定时间点上,中国在西方世界眼中留下的一个“快照”。我希望它能清晰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民众对西方人的反应,以及官方接待的态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中国是什么样”,更在于记录了“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这种双向的观察和解读,对于理解近现代中西交流史是非常重要的参照物。我非常看重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后续历史事件的成因。

评分

我个人一直对“旅行文学”这类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涉及遥远异域的记录。这本书既然被收录在“世界著名游记丛书”中,想必其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我很好奇,这位医官的文笔如何,他是否能将枯燥的考察记录,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好的游记,不仅要记录事实,更要传达一种体验和情感。我希望他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沿途的风景、遭遇的趣事,甚至是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清代的中国,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他们的惊奇、困惑、赞叹,都将是这本书的亮点。我非常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风土人情、礼仪习俗的描写,比如他们对中国服饰、建筑、社会阶层的看法,这些异文化冲击下的观察,总是最耐人寻味的。

评分

光是“阿美士德使团”这几个字,就让我联想到那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年代。阿美士德使团的这次航行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据说经历了不少波折。作为一个医官的视角来记录,这本书想必会非常独特。医生嘛,观察力自然是敏锐的,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可能更注重细节,比如当时的医疗条件、公共卫生状况,甚至是对当地人身体状况的观察。这比单纯的政治记录或文化观察要来得更具体、更有人情味。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有不少关于饮食、气候、疾病的描述,这些都是构成一个时代生活细节的重要元素。我希望这些记录能够非常细致,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空气味道,触摸到当时的社会脉搏。一个外来者,尤其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务人员,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和观察,肯定会带来很多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视角。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他者”的、相对客观的审视,而不是内部人的主观叙事。

评分

坦白说,选择阅读这样的老旧游记,图的就是那种“未经驯化”的真实感。现代的旅行指南或者历史著作,多少都会带有后世的滤镜。而一个身处异乡的医生留下的笔记,其目的性相对纯粹,更多的是对所见事物的记录和分析,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个特定的政治或文化目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细节,比如当时的物价、交通状况、不同地区居民的口音差异等等。这些琐碎但真实的细节,恰恰是宏大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部分,却是构建历史场景的基石。一个医官的专业素养,可能会让他对环境的细微变化格外敏感,或许他对气候、水质、甚至某些地方的卫生习惯会有独到的见解。阅读这样的作品,就像是和一位久远的朋友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历史的沉淀感。

评分

京东物流服务绝佳!

评分

京东物流服务绝佳!

评分

非常精彩的游记,值得一读。

评分

非常精彩的游记,值得一读。

评分

经典好书,一读为快!

评分

书很好,就是定价很高,贵了!

评分

开本挺大,很厚实的一本,印刷质量不错,看着不错。

评分

非常精彩的游记,值得一读。

评分

京东物流服务绝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