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萬物有靈:<詩經>裏的草木鳥獸魚蟲》是日本江戶時代《詩經》名物經典繪捲,畫作清麗雅逸,筆緻誠摯自然、細膩悠揚,具有極高的欣賞與收藏價值;清麗雅逸,唯美珍藏。
2、《萬物有靈:<詩經>裏的草木鳥獸魚蟲》根據原畫作,精選選編瞭130多首膾炙人口的《詩經》篇目與畫中的名物一一對應,一頁名物圖,一頁選詩,並配以考究的名物注解,對詩經篇目中相應的草、木、鳥、獸、魚、蟲的名稱、特性及現代用途做瞭注解。詩畫共賞,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3、在《萬物有靈:<詩經>裏的草木鳥獸魚蟲》中加入二維碼,即掃即聽在喜馬拉雅FM擁有近百萬粉絲的超人氣主播、經典文學誦讀專傢白雲齣岫 310分鍾《詩經》原文傾心朗誦講解,平靜、淡定、從容。視聽結閤,大大提高讀者對《詩經》的理解和記憶效率。
4、《萬物有靈:<詩經>裏的草木鳥獸魚蟲》的編排體例方麵,采用兩種模式:一種模式為契閤古人的“左圖右文”,一種為上文下圖;《詩經》篇目在側,配以音頻二維碼;名物及現代注解居上,采用書宋字體橫排,原詩皆以仿宋字體橫排居下。一般長度的《詩經》篇目,我們呈現齣原詩全文;若篇目太長,則隻齣涉及該名物的原詩節選。
5、《萬物有靈:<詩經>裏的草木鳥獸魚蟲》中生僻字獨立注音,輕鬆閱讀,消解艱澀印象,拉近與經典國學的距離。適閤成人,更適閤兒童閱讀、聆聽、欣賞,是不可多得的國學啓濛讀物。
6、《萬物有靈:<詩經>裏的草木鳥獸魚蟲》版式疏朗雅緻,原書因跨頁而割裂的畫作全數加以修復,以俾讀者擁有更好的閱讀體驗。內文高品質印刷,畫質清晰,紙張底色淡雅,著墨處自然發亮,色彩層次豐富,高度還原原作。
7、《萬物有靈:<詩經>裏的草木鳥獸魚蟲》封麵字體特彆設計,和整體復古雅緻風格相呼應。全書色澤溫潤,雙封設計,美觀的同時也可以對書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裝幀輕巧,唯美珍藏。
8、隨書附贈特彆定製的六幅“歲月靜好”主題手卡畫,所選圖片分彆是《詩經》中代錶美好愛情的“桃、蒲、蓬、舜、芣苢、芍藥”,尺寸為12cmⅩ12cm,可作室內裝飾、書簽和錶白禮物使用。
內容簡介
《萬物有靈:詩經 裏的草木鳥獸魚蟲》收錄瞭日本江戶時代儒學傢細井徇所繪《詩經名物圖解》中的196幅名物彩色圖譜,同時配以215名物的習性、狀態等輔助文字以及130多首對應的《詩經》篇目原文;此外,我們邀請著名的經典誦讀專傢白雲齣岫為此書錄製瞭310分鍾的音頻文件,掃碼即可聽書聽講解。集知識性與文藝性為一體,藝術欣賞與古典學習相映成輝,為讀者閱讀學習《詩經》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方式。
作者簡介
細井徇,號東陽,江戶時期著名儒醫,著有《四診備要》等。細井氏有鑒於因時地之異,古今之異,《詩經》名物多所難辨,孔子所雲多識草木鳥獸蟲魚之名的目的難以達到,而前人所作多有不足,乃與京都一帶畫工商議共同編撰,由細井親自審定,“加以著色,辨之色相,令童濛易辨識焉”,遂成此書。
鍾華,網絡ID白雲齣岫,北京郵電大學漢語教師,經典文學誦讀專傢。專注錄製中國古典文學原文朗讀十五年,總長度超過2000小時,範圍包括十三經、前四史、資治通鑒、諸子、明清小說、中醫經典、佛教道教經典、唐詩宋詞元麯、兒童經典誦讀,為廣大古典文學愛好者打開瞭方便之門。
內頁插圖
目錄
草部
荇菜
葛
芣苢、捲耳
蔞、蘩
蕨、薇
蘋、藻
白茅
葭
蓬
匏
葑
荼
薺
苓
麥、虻
綠竹
王芻、萹蓄
芄蘭、葦
諼
黍、稷
蓷、蕭
艾
麻
荷華
龍( 蘢)
蕑、茹藘
勺藥
莠
稻、粱
瓜、壺、韭
荍
紵
菅
苕、鷊
蒲
蓍
薁
葵
蘞
果臝
蘋
蒿、芩
颱
萊
莪
蓫
葍
莞
蓼
蔚
蔦、女蘿
芹
藍
苕
堇
荏、菽
筍
來、牟
稌
茆
木部
桃
楚
甘棠
梅
樸樕
唐棣
李
柏
棘
榛
栗
椅
桐
梓
漆
桑
檜
鬆
木瓜
蒲
杞
檀
舜
柳
樞
榆
杻
椒
栩
楊
梅
駁
苞棣
鬱
棗
樗
杞
枸
榖
柞
檉
梧桐
鳥部
雎鳩
黃鳥
倉庚
鵲
鳩
鳴鳩
雀
燕
雉
雁
流離
烏
鶉
雞
鳬
鴇
晨風
鷹
鴟鴞
鷺
鵜
鸛
鶴
脊令
翬
桑扈
鳶
鴛鴦
鶖
鷖
桃蟲
獸部
馬
兕
兔
鼠
羊
麕
鹿
尨
豝
虎
狐
象
牛
狼
貉
狸
魚
熊
豺
猱
貓
魚部
魴
鱣
鯉
鱒
鱨
鱧
嘉魚
鮐
鱉
龜
貝
鼉
鰷
蟲部
螽斯
草蟲
阜螽
蝤蠐
螓
蛾
蒼蠅
蟋蟀
蜉蝣
蜩
莎雞
蠶
蠋
伊威
蠨蛸
宵行
虺
蜴
蜾蠃
蜮
螟、螣、蟊
蠆
蜂
生僻字注音檢索
精彩書摘
荇菜
即莕菜,彆名接餘、水鏡草、金蓮子、水荷葉等。生長於池塘及流動緩慢的溪流和小河中,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莖多分枝,沉入水中,生有許多不定根。作藥用時可治發汗透疹;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是《詩經》中寓意愛情的浪漫之花,在中國分布廣泛,內濛古草原、京城的皇傢園林、江南水鄉、川滇的橫斷山區以及寶島颱灣,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跡。齣自《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葛
彆稱甘葛、野葛、葛藤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長二三丈,纏繞他物上,花紫紅色。莖可編籃做繩,縴維可織葛布。根可提製澱粉,又供藥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對氣候的要求不嚴,適應性較強,多分布於海拔1700米以下較溫暖潮濕的坡地、溝榖、嚮陽矮小灌木叢中。齣自《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於中榖,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榖,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寜父母。
芣苢
芣苢,即車前子,彆稱當道、牛舌草、豬耳朵草等。車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於路邊、山野、河邊。嫩葉可做蔬菜食用,種子和全草可入藥。齣自《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捲耳
關於《詩經》裏的捲耳究竟是什麼植物,一直沒有定論。古今各傢多指現在的蒼耳子,彆名粘不粘、小刺蝟、相思菜等。嫩苗可食,籽可入藥,在我國分布範圍極廣。碧青的果子,如拇指大小,全身密生倒刺,很容易與衣物勾連,所以有“常思”的意思在。但蒼耳有毒,並不適閤做野菜,故存疑。齣自《周南.捲耳》:
采采捲耳,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
我僕痡矣,雲何籲矣。
蔞
蔞,即蔞蒿,彆稱蘆蒿、水艾、香艾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葉似艾,白色,長數寸,高丈餘,好生水邊及澤中,正月根芽生,旁莖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葉又可蒸食。古時吃蔞蒿一般都是 “二月蘆,三月蒿,四月五月當柴燒”。齣自《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遊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於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於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蘩
蘩,彆稱白蒿、由鬍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可全草入藥,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生於川澤中,易繁衍,古時用於祭祖,以保佑子孫眾多,人丁興旺。《采蘩》一詩描寫的正是周天子祭祖之禮。齣自《召南.采蘩》:
於以采蘩?於沼於沚。於以用之?公侯之事。
於以采蘩?於澗之中。於以用之?公侯之宮。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蕨
蕨,彆名很多,古代叫它蕨萁、月爾、綦等,民間又稱它為龍頭菜、蕨菜、米蕨草、如意菜等。鳳尾蕨科蕨屬的森林植物,味道鮮美,香嫩可口,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薇
薇,即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種子、莖、葉均可食用,脆甜。多年生草本植物。齣自《召南.草蟲》: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蘋
彆名四葉菜、田字草、四葉蘋等。一種水草,嫩葉可做蔬菜食用,可入藥,也可作為飼料。生於水田、池沼等地,在泥中匍匐,有不規則分枝。多年生草本植物。
藻
彆名金魚藻、聚藻等。多年生水生草本,全株光滑無毛。有二種,其一種葉如雞蘇,莖大如箸,長四五尺;其一種莖大如釵股,葉如蓬蒿,謂之聚藻。可入藥,亦可作為魚、鴨等禽畜飼料。齣自《召南.采蘋》:
於以采蘋?南澗之濱。於以采藻?於彼行潦。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於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白茅
白茅,彆名茅草、絲茅草、茅根、蘭根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粗壯的長根狀莖,稈直立,節無毛,通常用來捆綁東西,白茅根可入藥,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我國南北方山間水畔分布都很廣泛。初生之茅名“夷”,白而柔,人見人愛,因此形容美人縴縴玉手。其芽稱為“茅針”,白嫩可食,鄉間小孩子常挖取生食之。白茅在古代是潔白、柔順的象徵,祭祀時常用來墊托或包裹祭品,也有年輕的獵人用白茅包裹獵物來討好女子,錶示傾慕之意。齣自《小雅.白華》:
白華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遠,俾我獨兮。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嘯歌傷懷,念彼碩人。樵彼桑薪,卬烘於煁。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念子懆懆,視我邁邁。有鶖在梁,有鶴在林。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遠,俾我疧兮。
葭
葭,即初生的蘆葦,彆稱葦、蘆、蒹葭等。多年水生或濕生的高大禾草,生長在灌溉溝渠旁、河堤沼澤地等低濕地或淺水處。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齣自《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
前言/序言
序
文/傅國湧
1894年舊曆甲午年的狀元張謇,曾為他在故鄉南通建的博物苑題寫瞭一副對聯: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這副對聯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尤其下聯,這是從《論語》中來的句子,但因張謇的緣故,我便牢牢地記住瞭。《論語》中孔夫子提及《詩經》時說瞭一番話:“《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我喜歡《詩經》,喜歡其中所興所觀的鳥獸草木,我更偏愛的是草木,前些日子,我給小孩子上課,首先想到的就是《蒹葭》,時值白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些詩句尤能引起我內心的共鳴。我將這節課就叫做“與蘆葦對話”或“與蒹葭對話”。上課時我帶瞭一本書,跟孩子們分享,這是一冊《詩經》的鳥獸草木圖解,有一個很美的書名——《美瞭韆年,卻被淡忘:詩經名物圖解》,乃日本學者細井徇手繪,圖和解都令人賞心悅目。二韆五百多年前的《詩經》原本就美,每一種草木,每一種鳥獸小蟲,都自成一個世界,自有其動人的美。
不久,我到北京講學,遇到做齣版的朋友,說起他手頭正在做一本細井徇的書,和我讀的是同一本,經過重新翻譯、編排、設計裝幀,要比原來的版本更為精美,希望我能為新版本寫一小序。我南歸之後,即收到瞭電子版,果然比我手頭的版本要好多瞭。無論是翻譯、編輯和排版,看起來都更閤理,隻要打開目錄就很明瞭,分為草部、木部、鳥部、獸部、魚部、蟲部,書名為《萬物有靈:<詩經>中的草木鳥獸魚蟲》。
萬物有靈,從一個“靈”字著眼,《詩經》有靈,人類的心靈與心靈是相通的,我常說,如果你今天讀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讀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內心有共鳴,那就錶明人類擁有一個共同的心靈,時間阻隔不瞭,空間也阻隔不瞭,二韆五百多年前佚名詩人留下的詩句,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心心相印。難怪美國19世紀的作傢愛默生說,“對所有的個人來說,世間隻有一個共同的心靈……曆史是這個心靈的工作記錄。世界萬物的根源都在人裏麵。”
毫無疑問,詩歌也是這個心靈的工作記錄,《詩經》留下的正是古人對這個心靈的記錄。“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無論叫黍也好,稷也罷,天地生人,萬物養人,故《易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這些憂傷的詩句依然感動著韆餘年後的詞人薑白石和他的老師。
1176年的鼕至日,時值南宋,江淮之間常遭蹂躪之際,薑白石過揚州,“夜雪初霽,薺麥彌望”,進城隻見“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昔日繁華鼎盛的揚州不見瞭。他感慨今昔,填瞭一麯自創的《揚州慢》。其師韆岩老人讀瞭,以為有“黍離”之悲。當我少年時讀到《揚州慢》,心中也滿瞭“黍離”之悲。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萬物何故,要承載如此之悲涼?萬物又何幸,活在詩人的筆下,不僅悅人眼目,養人活命,而且有瞭生生不息的精神生命。萬物有靈,當我少年時代,大陸風行瓊瑤小說和電視連續劇,14英寸黑白電視中,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化自《蒹葭》的歌詞,幾十年來一直在我的心頭徘徊。我之所以想到與不結果實的蒹葭對話,即起源於這首歌帶給我的記憶。
《詩經》有靈,草木鳥獸蟲魚中有靈,我與萬物的對話即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這不是簡單的知識拼圖,更重要的是走進萬物的心靈中去。一直以來,我們其實與萬物在分享這個世界,萬物帶給我們的遠比我們帶給它們的多。四季輪迴,時間消逝,王朝更替,戰爭和平,黍離之悲,君子好逑,一切皆有命運,冥冥之中,萬物和人幾乎都有自身的秩序,在宇宙的嘆息中被安排在自己的位置上,隻是我們終其一生也未必能想明白。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其葉蓁蓁。”“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不僅蟈蟈兒和蚱蜢各有自己的命運,桃花、桑葉也各有其命運。即使桃花謝瞭,桑葉落瞭,它們的價值也不容置疑。我可以與桃花對話,與桑葉對話,與楊柳對話,也可以黍稷對話,當然也可以與蚱蜢、與蟋蟀、與蝴蝶、與蜜蜂、與知瞭們對話……我的“尋找語文之美”課,幾乎可以從《詩經》開始,就這樣一路對話下去。
我依稀看見——在萬物與人之間,有一條神秘的通道,一條心靈的通道。《萬物有靈:<詩經>中的草木鳥獸魚蟲》,其中的每一幅插圖、每一首詩都會喚醒我們的心靈,叫我們在午夜夢迴之際,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萬物,認識眼前的世界,認識過去、現在和將來。
2017年10月24日寫於杭州
毛詩序
《關雎》,後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睏。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傢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係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係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係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纔,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詩意流轉,萬物低語——《詩經》名物注音朗誦版,尋迴古老的情懷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詩經》,無疑是這片沃土上最璀璨的瑰寶之一。它不僅是文學的經典,更是曆史的鏡子,是先民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民族情感的集體記憶。然而,隨著時光的流轉,那些古老的文字、蘊含其中的深意,對於現代讀者而言,往往濛上一層神秘的麵紗。我們渴望走進那個遙遠的時代,傾聽先民的心聲,感受他們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期盼,對情感的抒發。 如今,這本《萬物有靈:詩經名物注音朗誦版》的誕生,正是為瞭彌閤這一鴻溝,讓《詩經》這顆古老而璀璨的明珠,以全新的姿態,重新閃耀在我們的眼前。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一次與古人對話的深刻體驗。 “萬物有靈”—— 詩意的覺醒,自然的禮贊 本書的核心,在於其對《詩經》中“萬物”的細緻梳理與深刻解讀。翻開《詩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生活。每一首詩,都描繪著一幅生動的畫捲,而構成這些畫捲的,正是那些被先民賦予生命與情感的“萬物”。從巍峨的山巒、奔騰的江河,到田野裏的稻麥、山林間的鳥獸,再到日常生活中樸素的器具,無一不透露齣先民對自然萬物的敬畏、熱愛與親近。 本書的編纂者,秉持著一份對經典的虔誠與對自然的敬意,深入考證,力求將《詩經》中那些鮮活的“名物”——那些植物、動物、地理、工具、服飾、祭祀用品等等——以最清晰、最準確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每一個詞語,每一個意象,都經過細緻的注解,剝離曆史的塵埃,還原其最本真的麵貌。你將瞭解到,“采采”並非僅僅是采集,而是帶著一種勞作的歡愉;“芣苢”不僅僅是植物,更是古代女子采摘時的歌謠;“蒹葭”不僅是蘆葦,更是主人公心中那份求而不得的思念。 本書所倡導的“萬物有靈”的理念,並非簡單的擬人化,而是深入挖掘《詩經》中蘊含的,人與自然之間那種息息相關、彼此依存的哲學思想。先民相信,天地萬物皆有其靈性,山川有其神韻,草木有其生命,鳥獸有其意趣。他們 Observing 自然的規律,感受自然的脈搏,並將這份感悟融入歌謠,化作詩篇。《詩經》中的每一首詩,都是先民與自然對話的記錄,都是他們對生命、對宇宙最質樸的理解。 “名物注音朗誦版”—— 觸摸曆史的脈絡,聆聽先民的心跳 “名物注音朗誦版”這一命名,本身就揭示瞭本書的獨特價值與精妙之處。 名物考證,細緻入微: 相比於一般的《詩經》讀本,《萬物有靈》更注重對詩中具體事物的名物考證。什麼是“鯀鳬”?“緜”又是何物?“鼎”的種類與用途有何區彆?這些在古代社會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物件,在現代人眼中卻可能變得模糊不清。本書的專傢團隊,匯聚瞭訓詁學、民俗學、考古學等領域的權威學者,他們參考古籍、齣土文物、齣土文獻,結閤田野調查,對每一個“名物”都進行瞭嚴謹的考證,力求準確無誤。注解力求簡潔明瞭,直擊要害,避免枯燥的學術堆砌,讓讀者能夠輕鬆理解,迅速掌握。 注音精當,傳承音韻: 《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音韻之美,是其藝術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古代漢語的發音與現代漢語差異巨大,不加注音,閱讀起來往往會失去原有的韻律感和音樂性。本書采用最新的古音學研究成果,為每一句詩、每一個字都進行瞭精當的注音。這不僅方便瞭讀者準確地發齣每一個音節,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讀者在朗誦時,盡可能地接近《詩經》創作時的原始音韻,體會那種古樸典雅的音樂美。這種精確的注音,是對古老歌謠的尊重,也是對傳承的責任。 朗誦優化,再現風采: “朗誦版”更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在精準注音的基礎上,本書還針對每一首詩的語境、情感,提供瞭科學的朗誦指導。是慷慨激昂,還是低吟淺唱?是婉轉哀愁,還是歡快喜悅?本書將通過科學的斷句、重音提示、語調模擬等方式,幫助讀者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內核,將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藝術。想象一下,在靜謐的夜晚,你手捧此書,用準確的注音,隨著指導,緩緩朗誦,仿佛就能看到周初的田園風光,聽到古人的歌聲,感受到那份真摯的情感。這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 “附贈六幅‘歲月靜好’裝幀畫”—— 視覺的升華,意境的延展 作為本書的配套,“歲月靜好”裝幀畫的附贈,更是將本書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推嚮瞭新的高度。這六幅畫,並非簡單的插圖,而是經過精心構思,與《詩經》中的意境遙相呼應。它們可能描繪瞭: 春日采桑的情景: 繁花似錦,女子們輕盈的身姿,在嫩綠的桑葉間穿梭,歌聲隨風飄散。 鞦收時節的喜悅: 金黃的稻浪翻滾,農夫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笑容,豐盛的祭品擺放整齊,感謝上蒼的恩賜。 河畔浣紗的寜靜: 潺潺的流水,素雅的衣裳,女子們在河邊嬉戲,映照齣純淨的美好。 思婦倚門盼歸的畫麵: 遠方的徵人,傢中的思念,寥寥幾筆,卻勾勒齣萬韆情感。 宴飲酬唱的歡樂:觥籌交錯,歌聲四起,展現瞭古代社會生活的熱鬧與溫情。 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樸: 描繪瞭先民們順應自然,簡單而充實的生活狀態。 這六幅畫,采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筆墨淡雅,意境悠遠,它們不僅僅是視覺的點綴,更是對《詩經》精神內涵的具象化詮釋。它們將《詩經》的文字意象,轉化為可觸摸、可感受的藝術形象,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能獲得視覺上的享受,進一步沉浸在《詩經》所營造的古老而美好的氛圍之中。這是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呈現,讓“萬物有靈”的感受,更加深刻而立體。 穿越古今,連接心靈——本書的深遠意義 《萬物有靈:詩經名物注音朗誦版》的意義,遠不止於一本讀物。 文化傳承的載體: 在當下快節奏、信息爆炸的時代,《詩經》的某些精髓,正在被淡忘。本書以其嚴謹的考證、科學的注音、優化的朗誦,以及精美的附贈畫作,為《詩經》的傳承注入瞭新的活力。它讓古老的文字煥發新生,讓經典的魅力跨越時空,重新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審美情趣的提升: 《詩經》以其質樸、真摯、生動、優美的語言,構成瞭中國古典文學的審美源頭。通過本書的學習和品讀,讀者將能夠逐漸領略到《詩經》獨特的藝術魅力,體味到那種“詩言誌,歌永言”的創作理念,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趣,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生活哲學的啓迪: “萬物有靈”的理念,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以及對生命本真的尊重。在物質日益豐富,精神卻可能日益空虛的今天,重溫《詩經》中那份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對情感的純粹,無疑是一種心靈的洗禮,一種對當下生活的深刻反思。它啓迪我們,即使在喧囂的世界裏,也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歲月靜好”。 閱讀體驗的革新: 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閱讀方式的革新。從“隻讀”到“聽讀”、“品讀”、“悟讀”,《萬物有靈》提供瞭一種全方位的沉浸式閱讀體驗。它鼓勵讀者主動參與,將文字轉化為聲音,將聲音轉化為情感,將情感轉化為對生命的理解。 總結 《萬物有靈:詩經名物注音朗誦版》(附贈六幅“歲月靜好”裝幀畫),是一本集學術性、藝術性、思想性於一體的經典之作。它以嚴謹的考證,準確的注音,優化的朗誦,以及精美的視覺呈現,為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詩經》世界的奇妙之門。它將帶領您深入古老的心靈,傾聽先民的歌唱,感受自然的呼吸,體味生命的美好。 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靈魂的滌蕩,一次文化的朝聖。它讓您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一處心靈的淨土,重拾那份遺失已久的,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自然的敬畏,實現真正的“萬物有靈,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