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云楼梦:大变革时代江南文脉之一隅(套装上下册)

过云楼梦:大变革时代江南文脉之一隅(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福民 著
图书标签:
  • 江南文化
  • 地方史
  • 社会变迁
  • 近代史
  • 文化史
  • 家族史
  • 民国史
  • 历史文化
  • 过云楼
  • 乡土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219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1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过眼烟云:过云楼历代主人手书精粹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2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苏州望族顾氏传人,依托过云楼的藏品,以怡园为中心,云集名流,挥毫泼墨,国画、国学、诗词、古琴、昆曲、西画乃至摄影等无不切磋琢磨。《吴县志》云,怡园水木清华,“遂为有清一代艺苑传人之殿”。时至今日,昆曲与古琴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绝世清音,生生不息。
  由于战乱、“**”、城市变迁等诸多因素,这座江南著名藏画楼曾一度湮没,并淡出公众视线。值得庆幸的是,顾氏后人几经周折尽力保存先人遗泽,方使此楼过半数之藏画、藏书至今完好无损。
  藏书藏画之外,自清同光年间至民国时代,更有过云楼历代主人将过云楼本身的社会活动、文化交往、曲折经历手书成册。这些顾氏后人艰辛珍藏的私家版文献,乃过云楼四代主人之荟萃。从第1代顾文彬、第二代顾承、第三代顾麟士,到第四代顾公硕之代表性手书典籍,包括日记、家书、友朋信札、笔记、书画创作与私家法帖等,内容极其丰富,全面反映过云楼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诚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对过云楼历史容有不同的认识,但对其留存下来的历史文献价值当有目共睹。
  这些文献作为家藏秘珍,绝少为外人所知。顾文彬的玄孙顾笃璜先生将珍藏的《顾文彬日记》《宦游鸿雪》《顾文彬自订年谱》《顾承书信》《顾公柔日记》等有关过云楼历代主人的珍贵文献无偿捐献给苏州市档案局(馆),为研究顾氏家族和过云楼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过云楼梦境

百年前梦魇

而今追梦圆

第一章重温一段历史:惊涛骇浪,乱世中首创过云楼收藏

一叶知秋

内忧外患

校邠同道

暖男安家

朋友义合

兴楼过云

浙东任上

宫保绘梅

阜康浮沉

退隐文化

家族之梦

……

跋:两位文化老人的嘱托


前言/序言

  苏州顾氏过云楼是江南最著名的藏画楼。该藏画楼建成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以书画名迹兼善本古籍收藏及文人雅士文化活动而驰名于世。素有“宁波天一阁,苏州过云楼”之称,为中国雅文化的一代经典和吴越士文化的最后高峰;据此一隅,可放眼整个大变革时代中的江南文脉之延续。
  苏州望族顾氏传人,依托过云楼的藏品,以怡园为中心,云集名流,挥毫泼墨,国画、国学、诗词、古琴、昆曲、西画乃至摄影等无不切磋琢磨。《吴县志》云,怡园水木清华,“遂为有清一代艺苑传人之殿”。时至今日,昆曲与古琴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绝世清音,生生不息。
  由于战乱、“文革”、城市变迁等诸多因素,这座江南著名藏画楼曾一度湮没,并淡出公众视线。值得庆幸的是,顾氏后人几经周折尽力保存先人遗泽,方使此楼过半数之藏画、藏书至今完好无损。
  藏书藏画之外,自清同光年间至民国时代,更有过云楼历代主人将过云楼本身的社会活动、文化交往、曲折经历手书成册。这些顾氏后人艰辛珍藏的私家版文献,乃过云楼四代主人之荟萃。从第一代顾文彬、第二代顾承、第三代顾麟士,到第四代顾公硕之代表性手书典籍,包括日记、家书、友朋信札、笔记、书画创作与私家法帖等,内容极其丰富,全面反映过云楼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诚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对过云楼历史容有不同的认识,但对其留存下来的历史文献价值当有目共睹。
  这些文献作为家藏秘珍,绝少为外人所知。顾文彬的玄孙顾笃璜先生将珍藏的《顾文彬日记》《宦游鸿雪》《顾文彬自订年谱》《顾承书信》《顾公柔日记》等有关过云楼历代主人的珍贵文献无偿捐献给苏州市档案局(馆),为研究顾氏家族和过云楼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档案文献不仅要妥善保管好,更要开发利用好,为此苏州市档案局(馆)携手苏州市文广新局、苏州过云楼文化研究会、文汇出版社等相关单位精心策划、周详安排,组织专家团队编辑,集为“过眼烟云——过云楼历代主人手书精粹”丛书,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予以推出,此举洵称文坛盛事、学界美谈,故乐以为之小序云尔。
繁华落尽,文脉长存:一个时代的江南侧影 “过云楼梦”——这并非一个童话,也不是一个虚构的传奇,它是一面映照着大变革时代江南文脉的镜子,折射出那个波诡云谲、百味杂陈的历史时期。而这本书,则聚焦于这面镜子的一角,以一种细腻而深刻的视角,描绘出那段流金岁月中,一群人、一个家族、一座宅院,以及他们所承载的,那份绵延不绝的江南文脉。 我们仿佛能听到江南水乡温润的吴侬软语,看到小桥流水人家如诗如画的景致,感受到烟雨濛濛中弥漫的江南情调。然而,大变革时代的到来,如同一股洪流,裹挟着旧有的秩序与传统,将一切都推向了未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江南,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既是变革的受益者,也是承受者。它的文人雅士、工匠技艺、生活方式,都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重塑。 本书将目光投向了“过云楼”——一个不仅仅是物质存在的宅院,更是一个精神的容器,一段历史的载体。它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也默默地守护着江南文脉的火种。在这里,我们不是要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家族史诗,也不是要描绘一个宏大的社会变迁图景。相反,我们选择了一条更为精微的路径,深入到“过云楼”的每一个角落,去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岁月尘埃中的温度。 上册:尘起与初探 上册的开篇,我们将一同踏入“过云楼”的大门,感受它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触摸那些承载着时光印记的雕梁画栋。我们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而是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去了解这座宅院的布局,它的庭院深深,它的曲径通幽,它的花木扶疏。每一处景致,都仿佛在低语着家族的故事,讲述着主人们的情趣与品味。 我们将细致地梳理“过云楼”背后的家族传承。这个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一步步崛起,又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他们的财富来源,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婚姻嫁娶,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构成了支撑一个大家族运转的基石。我们并非要八卦私密,而是要从中窥探出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脉络,以及个体在其中的生存智慧。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家族成员在文化上的传承与贡献。江南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荟萃之地,而“过云楼”的家族,自然也与文人雅士有着不解之缘。我们将会看到,他们是如何在诗书画印、金石鉴赏等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们的收藏,他们的创作,他们的交流,都成为了那个时代江南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或许会品读他们留下的诗篇,欣赏他们临摹的古帖,甚至聆听他们对于艺术的独到见解。这些,都是构成“过云楼”精神内涵的血肉。 然而,大变革时代的阴影,也悄然笼罩。传统的士大夫生活方式,在新的时代浪潮面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旧的价值观念,新的思潮涌动,让这个家族,以及他们的文化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上册的后半部分,将逐渐展现出这种变革的端倪。或许是一些家族成员对于新知识的渴求,或许是一些传统技艺在工业化时代的困境,又或许是一些家族成员在时代洪流中的抉择与挣扎。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深刻印记,也是“过云楼”命运变迁的伏笔。 下册:潮涌与回响 进入下册,我们将更加深入地探讨大变革时代对江南文脉的冲击与重塑。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古老的传统,也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个过程中,“过云楼”以及其所承载的文脉,经历了怎样的阵痛,又迸发出了怎样的火花? 我们将关注“过云楼”家族中,那些试图与时代同步,甚至引领时代潮流的成员。他们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他们又如何将江南的文化精髓,融入到新的社会语境中?或许,他们会积极参与到新的文化运动中,或许,他们会尝试将传统技艺与新兴产业相结合,又或许,他们会用新的视角去解读和传承古老的文化遗产。 我们还将深入挖掘“过云楼”所收藏的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藏品,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历史的见证,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它们是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得以保存?它们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精美的古籍,一些传世的字画,一些绝世的古董,它们的故事,都与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 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变革带来的失落与伤痛。一些曾经辉煌的传统,在时代的大潮中逐渐式微;一些珍贵的文化记忆,可能因为战乱、动荡而遗失。本书将以一种客观而深情的笔触,记录下这些失落的片段,让后人能够对这段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 “过云楼”的命运,也将在下册中进一步展开。它可能经历了变迁,可能被拆解,也可能被重新定义。但无论如何,它所承载的江南文脉,却不会因此而消失。相反,它可能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在新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并继续产生影响。 本书的叙述,不会止步于“过云楼”的物理空间,而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将探讨,在那个大变革的时代,江南的文人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如何调整自己的文化定位?传统的教育模式如何被新的学制所取代?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又呈现出怎样的新的发展趋势?“过云楼”的故事,正是江南文脉在一个宏大变革时期缩影,是那个时代无数个体命运交织的注脚。 最终,当我们合上书本,我们希望留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关于“过云楼”的记忆,更是对那段波澜壮阔的江南历史的深刻体悟。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感受到江南文脉的韧性与生命力,理解它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传承、发展,并最终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并非一个关于“结束”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延续”的故事,一个关于在时代变迁中,文脉如何找到自身价值,并生生不息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比较高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初读时可能会感到吃力。但只要坚持下来,那种丰厚的回报是无与伦比的。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传统文化在近代转型期的命运。作者极少使用那种煽情或过度概括的语言,而是依靠扎实的一手资料和严密的逻辑链条来构建论证。最令人称道的是其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书中引用的文献材料之丰富,令人惊叹,足见作者在案头工作上的巨大投入。它不只是告诉我们“江南文脉”是什么,而是带我们深入其内部结构,去体验它如何在特定历史阶段做出自己的选择和表达。合卷之时,心中升起的敬意,更多是源于对作者治学态度的折服——那种对历史真实性的执着追求和对文化遗产的深沉敬畏,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学术研究领域中一座坚实的里程碑,值得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演变感兴趣的严肃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

终于把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翻完了,心头的感觉复杂得难以言喻。它不像那种快节奏的通俗历史读物,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只剩下一些零散的印象。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沉浸式的田野调查,作者用极为细腻的笔触,将那个特定时空下的社会肌理、士人阶层的日常起居、乃至他们精神世界的幽微波动,都一一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家族信件、日记和诗文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与洞察力。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旧式书房里墨香与陈年纸张混合的味道,能感受到窗外细雨打在青石板上的节奏。这种对“日常”的精微捕捉,使得书中的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着烦恼与追求的个体。它让我对“文脉”这个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明白了文化传承并非是宏大叙事的简单堆砌,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里的坚韧与延续。虽然个别章节对于不熟悉相关典籍的读者来说,可能略显晦涩,需要反复推敲,但正是这种深度,使得读完之后的回味悠长,让人忍不住想再去翻阅那些被引用的原始资料。

评分

初翻开时,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枯燥的学术专著,但很快就被它那种独特的“史诗感”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在那样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感受和反应的”。作者的笔力雄健而富有张力,尤其是在描绘社会转型期那种潜流涌动的不安与期望时,展现出一种近乎文学创作的感染力。例如,对于某个特定时期士绅阶层在政治权力与文化自律之间的微妙平衡的剖析,简直是入木三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酝酿着巨大的文化能量的转化与冲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迫使读者主动进入历史情境中去寻找自己的解读。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解开一个复杂的古老谜题,每一次找到新的线索,都会对整体图景有更清晰的把握,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最终获得豁然开朗的体验,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过程,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作者似乎深谙“知人论世”的要义,他并未将历史人物置于真空之中审视,而是将他们放在特定的经济基础、政治气候和人际网络里进行考察。我特别注意到了作者对“情感史”的挖掘,那些关于失意、关于寄托、关于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怀念,这些细腻的情感层面,往往是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人性的脚注”。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文本的温度得以提升。每一次阅读到描述某个文人在特定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坚韧或脆弱时,我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虽然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但它骨子里流淌着对“人”的关怀。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文脉”并非是僵硬的谱系,而是流淌在无数个体生命体验中的活水源头,它的韧性正是在于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接纳与承载。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场精妙的迷宫设计,引导读者在不同层级的历史信息之间穿梭。它不是线性推进的,而是以某个核心的家族或文化现象为圆心,向外层层辐射,每一层都引入新的视角和证据。我最喜欢它处理“地方性”与“全局性”关系的方式。作者非常巧妙地避开了将江南文人群体简单地标签化为某一派系或某一思想的拥护者,而是通过展现他们面对时代剧变时的种种挣扎、妥协与坚守,揭示了在宏大历史洪流面前,地方文化如何努力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与生命力。那些关于园林艺术、藏书鉴赏、乃至地方戏曲的探讨,读起来简直像是在鉴赏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充满了美学上的享受。不过,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涷的,对于只追求快速获取结论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沉重。我个人是抱着“朝圣”的心态去阅读的,每一个考证的严谨性都令人信服,它真正做到了将历史研究的深度与人文关怀的温度完美结合,让人在敬佩之余,也深感知识的厚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