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国内现存的《白氏文集》主要版本有宋刻本(即此本,已考证当为宋绍兴间杭州地区刻本)、明万历马元调刻本、《文苑英华》本、清康熙间汪立名校刻《白香山诗集》本、《四部丛刊》本(所用底本乃日本翻宋大字本)等。朝鲜、日本亦存有白集旧抄本、刊本,在此不多赘述。此次所选之《白氏文集》,乃国家图书馆藏宋刻七十一卷本,其中卷三十二至三十三配明影宋抄本,其他卷次间有抄配,《中华再造善本》所用之本亦为此本。此本乃现存白集zui早刻本,卷首有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卷端则题“白氏文集卷某”。《爱日精庐藏书志》著录“白氏文集七十一卷,宋绍兴刊本,玉兰堂藏书”,并载:“案《读书敏求记》云,宋刻白集,从娄东王奉常购得,后归之沧苇。此本玉兰堂、王烟客、季沧苇俱有印记,盖文氏故物后归王氏,转入钱氏、季氏者。”辨识书中钤印,有“玉兰堂”“季振宜臧书”“徐健菴”“乾学”“汪士钟臧”等,可证张氏所言。原书线装十册,此次影印分册编排仍依原书,zui da限度地反映原书面貌。每册前附该册详细目录,方便检索、查阅。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其先盖太原人,世敦儒业,皆以明经出身。至曾祖时徙于下邽(今陕西渭南)。乐天自幼聪慧过人,襟怀宏放。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间(八〇六—八二〇),历迁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后贬江州司马。长庆元年(八二一)转中书舍人,二年除杭州刺史,筑堤捍钱塘湖,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会昌中,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八四六)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乐天于文章精切,然zui工诗。初与元稹酬咏,世号“元白”;稹卒,与刘禹锡唱和,又称“刘白”。两《唐书》均有传。
一册:
卷 一 讽谕一
卷二 讽谕二
卷三 讽谕三
卷四 讽谕四
卷五 闲适一
卷六 闲适二
卷七 闲适三
第二册:
卷八 闲适四
卷九 感伤一
卷一〇 感伤二
卷一一 感伤三
卷一二 感伤四
卷一三 律诗一
卷一四 律诗二
第三册:
卷一五 律诗三
卷一六 律诗四
卷一七 律诗五
卷一八 律诗六
卷一九 律诗七
卷二〇 律诗八
第四册:
卷二一 格诗歌行杂体
卷二二 格诗杂体
卷二三 律诗
卷二四 律诗
卷二五 律诗
卷二六 律诗
第五册:
卷二七 律诗
卷二八 律诗
卷二九 律诗
卷三〇 格诗
卷三一 律诗
卷三二 律诗
卷三三 律诗
第六册:
卷三四 律诗
卷三五 律诗
卷三六 半格诗
卷三七 律诗
卷三八 诗赋
卷三九 铭赞箴谣偈
卷四〇 哀祭文
卷四一 碑碣
卷四二 墓志铭
第七册:
卷四三 记序
卷四四 书
卷四五 书序
卷四六 书颂议论状
卷四七 试策问制诰
卷四八 中书制诰一
卷四九 中书制诰二
卷五〇 中书制诰三
卷五一 中书制诰四
卷五二 中书制诰五
第八册:
卷五三 中书制诰六
卷五四 翰林制诰一
卷五五 翰林制诰二
卷五六 翰林制诰三
卷五七 翰林制诰四
卷五八 奏状一
卷五九 奏状二
第九册:
卷六〇 奏状三
卷六一 奏状四
卷六二 策林一
卷六三 策林二
卷六四 策林三
卷六五 策林四
第十册:
卷六六 判五十道
卷六七 判五十道
卷六八 碑志序记表赞论衡书
卷六九 碑序解祭文记
卷七〇 铭志赞序祭文记辞传
卷七一 碑记铭吟偈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其先盖太原人,世敦儒业,皆以明经出身。至曾祖时徙于下邽(今陕西渭南)。乐天自幼聪慧过人,襟怀宏放。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间(八〇六—八二〇),历迁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后贬江州司马。长庆元年(八二一)转中书舍人,二年除杭州刺史,筑堤捍钱塘湖,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会昌中,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八四六)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乐天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与元稹酬咏,世号“元白”;稹卒,与刘禹锡唱和,又称“刘白”。两《唐书》均有传。
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随之而来的王朝盛衰转折和连锁反应仍在发酵、持续。藩镇割据,群雄并起,政府无力辖控,盛世王朝走向衰弱。白居易曾因战乱而颠沛,目睹民生疾苦,亦亲历官场斗争,这些生活轨迹对他的人生选择及诗文风格影响深远。《新唐书》本传赞其:“始以直道奋,在天之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长庆末,浙东观察使元稹为居易集序曰:“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长,乐天长可以为多矣。夫以讽喻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字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赋赞箴戒之类长于当,碑记叙事制诰长于实,启奏表状长于直,书檄词册剖判长于尽。总而言之,不亦多乎哉!”(《白氏长庆集序》)归纳总结十分精到,直白全面赞赏好友之文才,并高度肯定白氏集之文学价值。
《旧唐书》本传载:“居易尝写其文集,送江州东西二林寺、洛城香山圣善等寺,如佛书杂传例流行之。” 李致忠先生于《宋刻唐人文集》录白居易《白氏集后记》云:“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之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有《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禅林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各藏于家,传于后。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崇文总目》著录有“白氏文集七十卷”,当为《前集》《后集》合并之卷次。《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与今之卷次合。 陈氏案曰:“《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时会昌五年也。墓志乃云‘集前后七十卷’,当时预为志时未有《续后集》。”据此可知,白氏在生前不断整理诗文稿,不断编辑、增加、调整,至会昌五年终成定稿七十五卷,翌年白氏与世长辞,其后白氏不可能再随写随编。南宋初年以后出现七十一卷本,但此七十一卷本是否为七十五卷亡佚四卷而成,则难以稽考。
四库馆臣称“钱曾《读书敏求记》称所见宋刻居易集两本,皆题为《白氏文集》,不名《长庆集》。汪立名校刻《香山诗集》,亦谓宝历以后之诗不应概题曰‘长庆’”(《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一)。诸家书目中有称“白氏文集”者,亦有以“白氏长庆集”题名者,卷次相差无几,应均为白氏之合集,四库馆臣以为“宋刻必作《白氏文集》,亦未尽然”。故白氏合集之称名,未有统一,然据所载卷次,当系一书;或称“白氏”,或称“长庆”,原因为何,未有确论。
国内现存的《白氏文集》主要版本有宋刻本(即此本,已考证当为宋绍兴间杭州地区刻本)、明万历马元调刻本、《文苑英华》本、清康熙间汪立名校刻《白香山诗集》本、《四部丛刊》本(所用底本乃日本翻宋大字本)等。朝鲜、日本亦存有白集旧抄本、刊本,在此不多赘述。此次所选之《白氏文集》,乃国家图书馆藏宋刻七十一卷本,其中卷三十二至三十三配明影宋抄本,其他卷次间有抄配,《中华再造善本》所用之本亦为此本。此本乃现存白集最早刻本,卷首有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卷端则题“白氏文集卷某”。《爱日精庐藏书志》著录“白氏文集七十一卷,宋绍兴刊本,玉兰堂藏书”,并载:“案《读书敏求记》云,宋刻白集,从娄东王奉常购得,后归之沧苇。此本玉兰堂、王烟客、季沧苇俱有印记,盖文氏故物后归王氏,转入钱氏、季氏者。”辨识书中钤印,有“玉兰堂”“季振宜臧书”“徐健菴”“乾学”“汪士钟臧”等,可证张氏所言。原书线装十册,此次影印分册编排仍依原书,最大限度地反映原书面貌。每册前附该册详细目录,方便检索、查阅。
黄 静
二〇一七年九月
我买过不少所谓的“典藏版”和“精装本”,但很少有能像这套《宋本白氏文集》这样,真正做到形神兼备的。它不仅是学术的需要,更是审美的享受。想象一下,在现代极简主义的家居环境中,摆放着这套厚重典雅的十卷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内容上,它以宋本为蓝本,无疑保证了文本的权威性。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长恨歌”和“琵琶行”的一些异文校勘,这套书的处理非常审慎和专业,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不仅仅是白居易作品的汇编,更是研究宋代文化对唐代文学如何传承和接受的一个绝佳样本。这套书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愈发凸显,物超所值。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套“丛刊”系列有些望而却步,觉得太过专业和晦涩。但当我真正翻开这《宋本白氏文集》后,才发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虽然是宋本影印,但编者的用心使得阅读体验出奇地流畅。他们不仅保留了宋刻的字体风貌,还配上了清晰的现代说明和索引,这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过去总觉得白居易的作品有点“浅”,但通过这套书里收录的那些平时难得一见的篇章,我看到了他更深邃、更具哲理的一面。它不是那种只供消遣的读物,而是能引导你思考人生与时代的重量级作品。周末泡上一杯清茶,沉浸在这套书里,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洗涤。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位古代文豪,就必须捧读他那个时代最权威的刻本。这套《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中的《宋本白氏文集》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选择。相比于现代排印的普及本,宋刻本的每一个字、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我特别欣赏这套书在校勘方面下的功夫,它不像有些版本只是简单地把字印出来,而是尽可能地还原了宋代流传下来的文本原貌,这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试着去模仿宋人的阅读习惯,用手指轻轻拂过那些泛黄的书页,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这套书让我对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演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那些政治讽喻诗,在宋代的语境下重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评分这套《宋本白氏文集》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对于一个痴迷于唐宋文学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最近刚读完其中几卷,那种扑面而来的古韵和文字的力量,真是让人沉醉。白居易的诗文,向来以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著称,但在这套宋本中阅读,感觉又不一样。纸张的质感,装帧的考究,都让人能感受到古籍的厚重与珍贵。特别是那些注释和校勘,做得非常详尽,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比对不同版本的一些细微差异,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其精准性和全面性。每一页都像是与古人对话的窗口,能真切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的心境与抱负。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醉心于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研究的人来说,这套《宋本白氏文集》绝不应该缺席你的书架。我必须强调,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那种微微凸起的油墨感,那种古朴的墨色,是任何数码复制品都无法比拟的。我尤其喜欢它对于原书版式和页眉页脚的忠实再现,这让人在阅读时能建立起一种与历史文本的直接联系。我最近正在对比研究白居易晚年的心境变化,这套书提供的宋本视角,无疑是研究这一时期的最佳基石。它让你不得不放慢速度,去体会每一个用词的精妙,去感受那位伟大诗人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坚守。这是一种沉浸式的、近乎朝圣般的阅读体验。
评分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
评分物美价廉
评分物美价廉
评分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