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入路解剖图谱

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入路解剖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漆松涛,石瑾,潘军 著
图书标签:
  • 神经外科
  • 微创手术
  • 手术入路
  • 解剖学
  • 图谱
  • 临床
  • 医学
  • 外科
  • 颅脑
  • 微创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9681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2291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全书包含489幅图片,其中大体解剖标本图片234幅,铸型标本图片12幅,术中截图102幅,术前、术后的影像学对照图片24幅,模式图72幅(有6幅是在实物解剖标本上画模式图来显示脑池的,相较“纯粹”的模式图更直观),其他图片45幅,图表28 个。本书解剖学标本图片尤其是手术入路图片制作精美,且大部分是在Leica显微镜下放大6~25倍拍摄,细微之处清晰可辨;术中截图亦是经过精挑细选,这些图片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本书可供解剖学工作者、医学生和从事神经外科的临床医师参考与借鉴,也可作为神经外科职业医师规范化培训显微解剖操作的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23章。第1~7章为与颅脑手术相关联的、基础的人体解剖学方面的知识,系统地介绍了颅骨、脑(端脑、小脑和脑干)、脑室系统、颅内血管、颅神经和脑池,为后续讲解各种手术入路作铺垫;其中对脑池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在实物解剖标本上画模式图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第8章介绍了颅脑外科开颅术的一般原则, 为各种手术入路的共性部分。第9~20章则分述各种常规手术入路,就其适应证、手术方式、改良和扩展入路等进行叙述,并结合逐层解剖的标本图片与术中截图比对和对典型病例的分析等,便于初学者理解。第21章及作为补充材料的附录一、附录二, 对笔者所在的神经外科颅脑解剖学研究、专科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神经外科职业医师规范化培训显微解剖操作室的建设等方面做了系统的介绍与总结,分享了其20余年来从事临床应用解剖学技术方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颅脑相关的解剖学技术的改良与革新方面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供同行借鉴与参考。

作者简介

石瑾

副研究员。师从原中国人体解剖学会解剖学技术学组组长王兴海、副组长李忠华高级实验师,并得到现代临床解剖学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的亲自教诲。从事人体解剖学技术方法和神经应用解剖学方面的研究20余年,曾担任国家重点学科原第yi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技术组副组长多年;协助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漆松涛教授组建精准神经外科实验室。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第yi作者40余篇,SCI收录文章9篇); 参编专著8部(其中主编、副主编各1部);获科研成果3项,其中“外科应用管道铸型标本制作法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5年被评为“十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第三完成人),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分别是第三、第二完成人);获广州市第二届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1项;获行政奖励20余次;获原第一军医大学教学优秀二、三等奖各1 次;参与省市级课题近10项。

目录

第一章 颅骨 1


第二章 端脑 22

第一节 端脑表面结构 22

第二节 端脑内部结构 28


第三章 小脑和脑干 36

第一节 小脑 36

第二节 小脑和脑干间的裂隙 42

一、第四脑室上顶壁和小脑中脑裂 42

二、第四脑室下顶壁和小脑延髓裂 43

三、外侧隐窝和小脑脑桥裂 43


第四章 脑室系统 45


第五章 颅内血管 49

第一节 脑动脉系统 49

一、颈外动脉 49

二、颈内动脉 52

三、椎-基底动脉 59

第二节 脑静脉系统 67

一、硬脑膜窦 67

二、大脑浅静脉 69

三、大脑深静脉 73

四、脑干及小脑的静脉 74


第六章 颅神经解剖 78


第七章 脑池 94

第一节 脑池的解剖 94

一、重要的脑池及分类 94

二、各脑池的解剖 94

第二节 重要的脑池内标志 100

一、终板池、视交叉池、脚间池、桥前池区 101

二、环中脑区 101

第三节 脑池的相互交通 104


第八章 颅脑外科开颅术一般原则 107

一、体位摆放 107

二、皮瓣成形 107

三、骨瓣成形 108

四、硬膜切开 108

五、关闭硬膜 108

六、还原骨瓣 108

七、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109

八、其他细节 109


第九章 额底入路及其扩展入路 111

第一节 额底入路 111

一、手术入路适应证 111

二、手术方式 111

第二节 额底入路的改良和扩展入路 114

一、眉弓锁孔入路 114

二、前纵裂入路 114

第三节 典型病例 116


第十章 额颞入路及其扩展入路 120

第一节 额颞入路 120

一、手术入路适应证 120

二、手术方式 120

第二节 额颞入路的改良和扩展入路 125

一、额外侧入路 125

二、额颞颧眶入路 125

第三节 典型病例 129


……


第二十章 颅脑急症手术入路 223

第一节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223

一、一侧额颞顶大骨瓣开颅操作技术 223

二、冠切双额大骨瓣开颅操作技术 227

第二节 脑室外引流术 227

一、适应证 228

二、禁忌证 228

三、穿刺点选择及方法 228

四、脑室穿刺后颅内感染的预防 228

第三节 脑内(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 228

一、微创钻孔血肿清除术 229

二、开颅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 229


第二十一章 显微神经外科解剖标本技术方法的改良 233

一、标本防腐固定和保存液的改进 233

二、标本先期处理方式的改进 234

三、血管灌注剂(填充剂)的改进 235

四、标本解剖操作台及储存方式的改进 236


附录一南方医院精准神经外科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239

一、实验室规划和建设的原则 239

二、实验室的具体布局 239

三、实验室的行政管理 242

四、实验室的学术交流功能 242

五、南方医院精准神经外科实验室的特点与优势 243


附录二神经外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显微解剖操作室的建设 244

一、标本储藏室 244

二、标本准备室 245

三、显微操作培训室 246

四、高级显微解剖操作室 247

五、学术会议室 248


附录三中文索引 249


附录四英文索引 270



《脑科学的精细画布:解剖学视角下的神经外科创新》 本书并非直接聚焦于“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入路解剖图谱”这一特定书名,而是从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在现代神经外科领域,解剖学知识如何成为支撑微创技术发展、推动手术创新、并最终造福患者的基石。我们将从多个维度,细致入微地剖析这一关系,力求呈现一个丰富而深刻的视角,勾勒出解剖学在神经外科图景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章:解剖学——神经外科的永恒基石 任何外科手术的根基,都离不开对人体结构的精确认知。对于神经外科而言,其精细程度和复杂性更是对解剖学知识提出了极致的要求。本章将回溯神经外科发展的历史长河,追溯那些伟大的先驱者们是如何从宏观到微观,一点点揭开大脑、脊髓及其附属结构的神秘面纱。我们将审视早期外科学家们通过解剖实体、尸体解剖、以及早期影像学技术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理解这些知识如何构建了早期神经外科的理论框架。 同时,本章也将强调,解剖学并非静态的知识体系,它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进。从传统的解剖学知识,到神经解剖学的精细化,再到功能解剖学、立体解剖学的概念提出,我们将探讨解剖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如何不断拓展的。这不仅仅是对结构本身的描述,更是对结构之间相互关系、功能意义的深入理解。例如,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某个血管的位置,更要理解其供血区域,与周围重要神经、脑组织的毗邻关系,以及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解剖学知识的传递方式。从古老的课堂讲解、教科书学习,到如今融合了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解剖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每一位神经外科医生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持续精进的动力。理解“解剖”的本质,不仅是记忆位置,更是理解形态、功能、以及在不同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动态变化,为后续的手术策略制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影像学革命与解剖学可视化的飞跃 现代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影像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CT、MRI、DSA等影像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分辨率,将人体内部的解剖结构“展现在”我们面前,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认知和学习解剖学的方式。本章将聚焦于影像学技术如何与解剖学知识深度融合,从而实现“解剖学可视化”的飞跃。 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影像学技术在神经外科解剖学可视化中的独特价值。例如,CT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骨骼结构和钙化灶,对于颅骨解剖、肿瘤骨侵犯的评估至关重要。MRI则以其出色的软组织对比度,能够精准地展现脑实质、脑血管、颅神经、脑膜等精细结构,成为术前规划的“利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则能够动态地展示脑血管的走行、扭曲、以及是否存在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病变,为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和显露手术提供关键信息。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解剖学可视化中的作用。通过对多层影像数据的整合,三维重建能够构建出逼真的解剖模型,让医生能够从各个角度、甚至以“上帝视角”来观察目标区域的解剖关系。这种沉浸式的可视化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医生对复杂区域的理解能力,减少了术中迷失方向的风险。我们将分析三维重建在术前规划、模拟手术、以及教学培训中的广泛应用,理解它如何帮助我们“预演”手术,提前发现潜在的解剖学挑战。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讨论影像学与解剖学知识的互动关系。影像学数据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与扎实的解剖学知识相结合,才能被正确地解读和应用。反过来,影像学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解剖学信息,促使我们对原有的解剖学认知进行更新和修正。这种动态的学习和理解过程,是现代神经外科医生必备的核心能力。 第三章:功能解剖学——从结构到功能的桥梁 如果说传统解剖学侧重于“结构”,那么功能解剖学则将目光投向了“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的目标,不仅在于切除病灶,更在于最大限度地保留或恢复神经功能。因此,理解脑区的具体功能,以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精确对应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章将深入探讨功能解剖学的概念及其在神经外科中的核心地位。 我们将详细介绍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神经影像学技术(如fMRI、PET)如何帮助我们更精确地绘制大脑的功能地图。理解语言区、运动区、感觉区、视觉区等关键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边界,对于避免术中损伤至关重要。例如,在切除靠近语言区或运动区的肿瘤时,精准的功能解剖学知识能够指导外科医生避开这些关键区域,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可能出现的失语或瘫痪。 本章还将讨论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学和功能。这些纤维束如同大脑的“通信网络”,连接着不同的脑区,传递着各种信息。理解主要的纤维束(如额叶-枕叶束、额叶-颞叶束、皮质脊髓束等)的走行和毗邻关系,对于进行深部脑刺激(DBS)、肿瘤切除、甚至癫痫灶切除等手术至关重要。神经导航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等技术,正是基于对功能解剖学的深刻理解而发展的,它们能够实时地为外科医生提供解剖学和功能学上的指引。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颅神经的解剖及其功能。颅神经在面部表情、眼球运动、听觉、味觉、吞咽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颅神经的精细解剖了解,是进行颅底肿瘤切除、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减压等手术的关键。我们将分析不同颅神经的走行路径、与周围血管和骨性结构的毗邻关系,以及术中如何保护这些脆弱的结构。 第四章:微创技术浪潮下的解剖学新挑战与新机遇 微创手术是现代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神经外科的面貌。然而,微创技术并非意味着可以忽视解剖学。相反,它对解剖学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本章将聚焦于微创技术如何重塑我们对神经外科解剖学的认知和应用。 我们将分析微创手术所面临的解剖学挑战。例如,内窥镜和显微镜的操作视野受限,需要外科医生对目标区域的解剖结构有更为立体、直观的理解,能够“预判”视野之外的结构。狭窄的入路需要外科医生对周围解剖结构的精确判断,以避免对重要血管、神经的意外损伤。 本章还将重点讨论各种微创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基础。例如,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需要对蝶窦、垂体、海绵窦、颈内动脉等结构的精细解剖有深入了解。锁孔手术(Keyhole Surgery)则需要外科医生在有限的骨窗下,通过对颅骨、硬脑膜、蛛网膜、脑组织等结构的精确解剖认知,找到并显露病灶。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入路的解剖学特点、优势、以及潜在的风险。 同时,本章也将探讨微创技术如何为解剖学研究和应用带来新的机遇。例如,三维内窥镜技术、术中导航系统、机器人辅助手术等,都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解剖学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能力。这些技术能够将影像学数据与术中实际解剖结构进行精确配准,为外科医生提供实时、直观的引导,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 此外,本章还将展望未来。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望实现更加沉浸式、交互式的解剖学学习和手术规划。这将进一步模糊解剖学知识、影像学数据和术中操作之间的界限,为神经外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章:解剖学知识的临床转化——精益求精的手术实践 最终,解剖学知识的价值体现在临床实践中。本章将探讨如何将扎实的解剖学知识转化为精益求精的手术实践,最终惠及患者。 我们将分析术前规划在微创手术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患者影像学资料的详细分析,结合对相关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外科医生能够制定出最佳的手术入路、显露方案、以及病灶切除策略。本章将介绍如何利用解剖学知识,评估手术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在术中,解剖学知识更是指引外科医生行动的“地图”。我们将讨论如何在术中识别关键解剖结构,如何根据手术入路调整解剖学视角,以及如何利用术中监测技术(如神经电生理监测)来辅助判断解剖结构的完整性。 本章还将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神经外科手术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医生、神经影像学专家、神经康复医生等。良好的解剖学沟通,能够确保整个团队对患者的解剖学特点和潜在风险有共同的理解,从而提高手术的整体成功率。 最后,我们将关注手术后的解剖学评估和康复。通过术后影像学检查,我们可以评估手术效果,并进一步了解解剖结构的变化。同时,基于对术后解剖学改变的理解,也能够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康复计划。 结语 “脑科学的精细画布:解剖学视角下的神经外科创新”并非一本单纯的图谱,它是一次对解剖学在现代神经外科中作用的深度探索。从历史的回溯到未来的展望,从理论的构建到实践的应用,我们始终围绕着解剖学这一核心要素。通过对结构、功能、影像学、微创技术以及临床转化的多维度解析,我们希望能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精湛的解剖学知识,是神经外科医生不断追求卓越、突破创新的不竭动力。它不仅是手术的基石,更是艺术的展现,是守护生命的精细画布。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之前也看过不少类似的解剖图谱,很多都只是流于表面,要么图片质量不高,要么标注不清,实在让人难以信服。但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图片质量之高,让我惊叹不已。每一幅插图都像是精心绘制的艺术品,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关键的解剖结构都用醒目的颜色进行了区分,让你一眼就能抓住重点。更重要的是,它的标注非常到位,几乎每一个重要的结构都有清晰的名称,而且还附带了相关的解剖学描述。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手术入路的处理细节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对于我们临床医生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复杂的脑干肿瘤,手术的难度非常大,需要选择最精准的入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我当时就翻开了这本书,仔细研究了相关的章节。书中的图片和文字,为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帮助我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术后,患者恢复得非常好,这让我更加坚信,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手册”。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多年的“老伙计”了。我第一次拿到它的时候,还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当时对神经外科手术的入路选择总是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书里的图谱,那叫一个细致入微!无论是显微镜下的结构,还是术中可能遇到的关键点,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常常在晚上一个人对着书本,反复揣摩那些细微的解剖层次,脑海里一遍遍地模拟手术过程。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血管分支,一条不起眼的神经,在书中都被放大、标注,让我对它们的走行和变异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像是我的“手术导航仪”,每一次翻阅,都仿佛置身于手术室,亲手操作一般。我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肿瘤,位置非常隐蔽,我当时心里打鼓。拿出这本书,翻到相应的章节,那些清晰的解剖图瞬间点亮了我的思路。我跟着图上的线条,一步步地“规划”我的手术路径,感觉心中有底了许多。术后,看到患者顺利康复,我真的觉得,这本书功不可没。它让我从“纸上谈兵”真正走向了“运筹帷幄”,每一个精巧的入路,都凝聚着作者无数的心血和经验。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神经外科的微创手术入路是个相当考究的学问,需要对解剖有极其透彻的理解。这本书,可以说是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最打动我的是,它不仅仅展示了静态的解剖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你理解这些结构在“动”起来时的关系,以及在手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动态变化。书中的每一张图,都经过了精心的构图和标注,让你能够清晰地辨认出每一块肌肉、每一条血管、每一束神经。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手术入路的“优缺点”以及“适应症”都有详细的阐述,这对于我们医生在术前进行决策非常有帮助。我记得有一次,我需要为一位患者选择一个微创的手术入路,当时我在这两个入路之间犹豫不决。我翻阅了这本书,对比了相关的章节,书中的图示和描述,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两个入路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特定情况下的优势。最终,我选择了最适合这位患者的入路,手术非常顺利。这本书,让我对微创手术入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在临床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过于理论化的书籍,尤其是涉及外科手术的,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直观展示手术过程和解剖细节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每一页的插图都占据了大部分篇幅,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平面图,而是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能够让你清晰地看到不同层次的解剖结构是如何相互关联的。我喜欢它在讲解每一个入路时,都会从宏观的入路选择,到微观的精细解剖,层层递进。比如说,当它介绍一个前路入路时,会先展示整个入路的大致方向,然后逐步放大,展示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关键结构的解剖细节,以及术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我记得有一次,在处理一个颅底病变时,我对于某个血管的走行不是很确定。当时我就翻阅了这本书,找到了相关的章节。书中对这个血管的走行、变异以及如何避开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图示和说明。这对我顺利完成手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我感觉,我不是在阅读一本死板的教科书,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进行“对话”,学习他的手术智慧。

评分

作为一个在神经外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我深知解剖学对于手术成功的重要性。这本书,真的可以说是“久旱逢甘霖”。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每一页的布局都经过深思熟虑,让你在阅读的时候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喜欢它对于每一个入路的“分步解析”,就像是庖丁解牛一般,将复杂的手术过程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有对应的精美插图,让你能够清晰地看到术中需要暴露哪些结构,需要注意哪些危险区域。我曾经在一次高难度手术中,对于一个关键的神经束的走向感到一丝困惑。我当时就拿出这本书,仔细对照。书中的插图和文字提示,让我茅塞顿开,准确地避开了这个神经束,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并发症。这本书让我不仅巩固了我的解剖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将这些解剖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如何选择最安全、最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它就像是我随身携带的“解剖百科全书”,任何时候遇到难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评分

正版图书馆,值得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铜版纸,内容也不错

评分

非常值得买 很实用

评分

正版图书馆,值得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物流很快,快递小哥态度好。

评分

照旧一个塑料袋……本身有塑封,没有损坏。内容丰富,图片清晰,对自己有帮助。

评分

物流很快,快递小哥态度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