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第1册)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第1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李学数 著
图书标签:
  • 数学史
  • 数学家
  • 科普
  • 故事
  • 人物
  • 教育
  • 少儿
  • 趣味数学
  • 数学文化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23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63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数学很难,追求她是艰苦的;数学很美!不追求她是遗憾的。人生,怎能逃避艰苦,而选择遗憾呢?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告诉我们,数学的吸引力何在,以及数学大师们,追求数学的美丽人生。作者李学数以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创作的热情,将一般人认为枯燥的数学问题和数学史、平淡的数学家生涯,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地展现出来。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1)》介绍了作者不凡的学习数学之路,伯德、罗素、厄多斯、狄拉克等著名学者的趣闻轶事,以及关于圆周率、旅行货郎问题的故事。

内容简介

系列丛书《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是一部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著作。相对于目前华人的同类作品,该作品内容更加丰富、语句更为生动、视角更为新颖。作者李学数以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将一般人认为枯燥的数学问题,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地展现出来。该书是华人科普书中一部可以流传的佳作。

作者简介

李学数,又名李信明,1945年出生于新加坡,南洋大学数学系第八届毕业生。留学加拿大缅尼多巴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1973年起在法国南巴黎大学从事7年半研究工作,曾师从20世纪著名数学家之一的格罗滕迪克(A Grothendieck,1928-2014)。以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1984年获斯蒂文斯理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计算机系退休教授。发表200多篇论文。除了专业研究,喜读中国历史及文学名著,写过很过数学普及文章,《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是其代表作。

目录

前言

1.我是李学数

我怎样向不喜欢和害怕数学的人讲故事

算术真是那么怕人

教师不得法,当年恨死算术

有严重自卑感的人站起来

笔搁十多年不写

两次小中风

我的期望

2.“正义老人”保罗·伯德——一位影响我的黑人教授

喜欢授课的伯德

照顾年轻教授

对我的忠告

3.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罗素

贵族出身

对数学的喜好

与怀特海老师的合作

有贵族气派的疯子

造成第三次数学危机的罗素悖论

对教育的看法

中国人的朋友

80岁写小说

关心人类的未来

4.20世纪数学论文最多的数学家——纪念保罗·厄多斯

数学神童

善于发现及解题

数学流浪汉

生活“无能”的人

独创一些词汇

与数学家合作写论文

与塞尔伯格的宿怨

对年轻数学工作者的爱护

麦卡锡时代的“黑五类”

不是一个好病人

对普通人讲数学失败

厄多斯数

我与厄多斯的交往

厄多斯奇怪的行为

贫穷但有一颗黄金般的心

用金钱刺激解决难题

5.最奇怪的人保罗·狄拉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狄拉克的童年和少年

狄拉克念电机系

量子电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沉默寡言的科学家

生活朴实得像苦行僧

在美国定居

一个无神论者

狄拉克的忠告

狄拉克奖的设立

最后一点看法

6.科学上常用的常数——圆周率

人对圆的认识

从古代文物看圆

科学上到处见芳踪

中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的计算

表示圆周率的美丽公式

欧拉在圆周率上的研究

古代的一个数学难题

电子计算机算圆周率

圆周率日

自学材料

7.古为今用的几个几何问题

从拿破仑重视数学谈起

几何实用问题的提出

意大利数学家的一篇论文

费马的几何难题

维维安尼定理

托里拆利的解法

用物理方法解决费马问题

自学材料

8.从哈密顿图到旅行货郎问题

哈密顿图的由来

怎样的图是哈密顿图

哈密顿图基本的必要条件

旅行货郎问题

树的搜索法

为什么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对货郎问题发生兴趣

动脑筋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3.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罗素 19世纪当以蒸汽机的发明和进化论的创立 而引以为荣,然而更为令人瞩目的是19世纪纯 数学的蓬勃发展而为这个时代赢得了更为崇高 的荣誉。——罗素 现代数学最主要的成就是真正揭示了数学 的整个面貌及其实质所在。——罗素 数学是我们信仰永恒与严格的真理的主要 根源,也是信仰有一个超感的可知的世界的主要 根源。几何学讨论严格的圆,但是没有一个可感 觉的对象是严格的圆形的,无论我们多么小心谨 慎地使用圆规,总会有某些不完备和不规则的。
  这就提示了一种观点,即一切严格的推理只能应 用于同可感觉的对象相对立的理想对象,很自然 的可以再进一步论证说,思想要比感官更高贵, 而思想的对象要比感官直觉的对象更真实。
  ——罗素 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 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过。——罗素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 1970)是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家,也是20世纪的一个重 要哲学家, 著名的左翼知识分子。他从23岁起开始写作,不断工 作75年,共 写出100多本书和成千篇短文。孔子说“仁者寿”, 他可以说是20 世纪的一个仁者,热爱人类,为世界和平的工作而孜 孜不倦地 努力。
  他说:“生命应该像花朵那么温柔可爱,像峰峦 那么稳定而清 晰,像苍天那么高深而不可测,生命是可以这样的! ” 他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许多人不知道他 曾是数学 家,而且他在近世数理逻辑的研究上有过重要的贡献 。
  他在1951年80岁时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说:“一个 人活到80 岁,已有足够的理由说他活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工 作已做完了, 那些剩余的已无关紧要。” “从我童年开始,我为追求两个目标而努力,这 两个目标多年 来远远地分开着,但近年已结合为一个。这两个目标 是:追求那 些仍在未知世界里但可因探讨而了解的事物;为创造 更幸福的世 界必须做的最大的努力。” 他在34岁前从事数理逻辑的研究,并且做出卓越 的贡献,以 后为了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写反战的小册子。
  他预言德国会出现军事极权,结果准确而令人惊 叹。
  他预言日本会侵略中国及与美国交战,最后被美 国打败。20 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证实了他的话。他指出 当时日本往 军国主义发展,是“日本人采集了西方的缺失,并保 留自己的缺 失”。穷兵黩武会给他们带来灾祸。
  1920年罗素去美国旅行演讲,有机会深入观察美 国社会,在 1922年他预言:“美国将会开始其帝国主义的生涯— —不是领土 方面的侵略,而是经济上的征服。”他对美国听众说 :“美国不是 被华盛顿政府所控制,控制你们的是油田和摩根 (Morgan, 1837—1913,是当年的财政家),美国是遍布全球的 金融帝国,要 是由眼光狭窄和残忍无情的人所控制的话,人类将面 对一个可 怕的恶魔。” 在1928年出版的《怀疑论集》中,他写道:“世 界可能会有一段 长的时间,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形成两大对立的集团。
  前者将控制 西欧及美国本土,而后者将控制整个亚洲。” 这些话后来都证明是正确的。
  中外的数学家没有几个能像他这样独具慧眼,对 于事物的发 展预测得这么准确。
  罗素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先知? 他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这里粗略地介绍他 。
  贵族出身 1872年5月18日罗素生于英国的蒙矛思郡 (Mommouthshire) 的雷文斯克罗夫特(Ravenscroft),生下之后的第 三天,他就抬起 头,以生气勃勃的样子观看四周的事物。
  他的母亲记载:“婴儿重8磅(约3.6千克),长 2英尺(约0.6 米),很肥很丑,很像他的哥哥弗兰克(Frank), 大家都说他的两只 蓝色的眼睛离得太远,下巴较短。现在我的母乳还多 ,不过要是稍 微迟一点喂他,他就会马上生气,大哭大叫,手舞足 蹈,直到吃到乳 为止……他也很有力气,而医生奥德兰德说:他具有 寻常孩子们 所没有的强壮肌肉。” 是的,奥德兰德医生说:“这孩子身体很好,接 生30年来我从 未见过这么大而胖的婴儿。” 在他2岁时,妈妈和6岁的姐姐患白喉而去世。快 到4岁时, 他的爸爸患重病而去世,年仅33岁。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第1册):探寻数的奥秘,邂逅思想的巨匠》 在这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一种超越物质、触及本质的力量,那就是数学。它如同一面澄澈的明镜,映照出万物运行的规律;又似一座宏伟的殿堂,蕴藏着无穷的智慧。而在这座殿堂的建造者们,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他们以非凡的洞察力、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深邃的思考,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第1册)》并非一本枯燥的公式集,也非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讲解。它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旅程,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场关于人类思维极限的探索。我们将一同走进数学的殿堂,聆听那些关于数字、形状、逻辑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故事。在这里,你将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与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灵魂一同思考,一同发现。 一、 那些数字的低语:从古至今的数学萌芽 我们的旅程始于人类文明的黎明。当先民们开始数数,开始丈量土地,开始观察星辰的轨迹,数学的种子便已悄然播下。我们将追溯这颗种子是如何在不同的古老文明中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 古埃及的智慧: 尼罗河畔的法老们,为了修建宏伟的金字塔,管理充沛的灌溉系统,发展出了独特的度量衡和几何知识。你将了解到古埃及人如何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巧妙地计算土地面积,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观察天象来制定历法,这其中蕴含着朴素而实用的数学思想。 巴比伦的数字: 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录下的泥板展现了巴比伦数学的精妙。他们使用六十进制计数法,这在今天的钟表和角度测量中依然留有痕迹。你将惊叹于他们对代数和几何的早期探索,尤其是在解决二次方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的。 古希腊的理性之光: 提到古希腊,我们不得不提及数学史上最耀眼的几颗明星。你将跟随毕达哥拉斯,感受他对数与和谐的痴迷,了解那个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背后隐藏的数论美学。我们将走进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感受其严谨的公理化体系如何奠定了数学研究的基础,并理解“公理”这一概念的深刻意义。你还会遇到阿基米德,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和数学家,他如何用杠杆撬动地球,又如何用流体静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难题,他的智慧光芒至今仍在闪耀。 二、 思想的碰撞与飞跃:中世纪到近代初期的数学革命 古希腊的辉煌之后,数学的火种并未熄灭,它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传递、融合、发展。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在保存和发展古希腊数学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文艺复兴的浪潮则为近代数学的诞生孕育了土壤。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你将了解到“0”的革命性意义,以及源自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系统如何以其便捷性和强大的表现力,逐步取代了繁琐的罗马数字,成为现代世界通用的计数工具。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符号的改变,更是数学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代数的诞生与成长: 当我们谈论方程,谈论未知数时,我们不能不提到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和塔尔塔利亚,他们为解三次方程所进行的精彩“竞赛”,不仅推动了代数理论的发展,也展现了数学家们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 微积分的前奏: 在17世纪,数学的发展迎来了爆炸性的增长。你将看到牛顿和莱布尼茨这两位巨匠,虽然他们对微积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有所争议,但他们各自独立创立的微积分理论,彻底改变了我们理解运动、变化和无穷的视角,为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数学工具。 三、 逻辑的严谨与形式的魅力:解析数学家的思考方式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第1册)》不仅仅是关于数学的概念和定理,更是关于那些构建这些概念和定理的头脑。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数学家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探索过程,以及他们是如何在看似抽象的数字和符号中,发现深刻的真理。 什么是证明? 在数学的世界里,一个结论的可靠性,来自于严密的逻辑证明。你将学习到数学证明的意义,理解为什么“相信”不如“证明”更重要。我们将通过一些经典的例子,领略数学证明的优雅和力量,体会数学家们如何一步步地构建出坚不可摧的逻辑大厦。 直觉与严谨的平衡: 数学家的直觉往往是他们灵感的源泉,但最终的成果则需要严谨的逻辑来支撑。你将看到,那些伟大的数学发现,往往是直觉与严谨推导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将探讨数学家们如何在猜想的指引下,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和严格的论证,将美好的设想变为无可置疑的数学事实。 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数学的发展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你将看到,后来的数学家如何在前辈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修正、扩展和深化。这种思想的碰撞和对话,是数学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四、 超越纯粹的数字:数学在其他领域的“触角” 数学并非孤立存在于纸面上的符号游戏,它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从几何到艺术: 从古埃及金字塔的精确比例,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对透视法的运用,数学的原理一直与艺术形影不离。你将看到,几何学的美感如何体现在绘画、建筑和雕塑中,数学的秩序如何赋予艺术作品以生命力。 概率与命运的博弈: 骰子的每一次滚动,彩票的每一次抽取,背后都隐藏着概率的规律。你将了解概率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不确定性,如何量化风险,以及它在统计学、保险业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逻辑与哲学的交织: 数学严密的逻辑体系,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的发展。你将看到,数学家们对真理的追求,对概念的清晰界定,以及对公理化思想的探索,如何为哲学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工具和理论框架。 《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第1册)》是一扇门,为你打开通往数学世界的大门。在这里,你将不仅仅是阅读,更是思考;不仅仅是学习,更是启发。无论你是否是数学爱好者,都将在这段旅程中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魅力和智慧的世界,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数学的无穷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典雅中带着一丝现代感的封面,让人一眼就觉得内容非同凡响。我本来只是随意翻阅,却立刻被那种沉静而又充满智慧的气息所吸引。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墨色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细节之处见真章,这本书在制作上的用心程度,足以体现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的那些小插图或者引言,虽然内容上我暂时没有深入,但光是阅读这些辅助性的文字和视觉元素,就仿佛在跟随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一次优雅的漫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捧在手里就有一种踏实的满足感。我期待着将这本书带入我的私人书房,让它成为一个视觉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

评分

我非常欣赏那些敢于挑战传统叙事模式的作品。这本书的排版和分段方式,似乎有意地在打破传统的线性阅读体验。它可能更像是一张复杂的星图,你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力去选择路径。我猜想,作者在编撰时,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平衡知识的严谨性与阅读的趣味性。从书脊的挺括程度和封面材质的选择上,就能感受到一种对品质的坚持。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多重解读角度的作品,而不是那种“一锤定音”的定论。一本好的作品,应该像一面多棱镜,让不同的读者看到不同的光芒和层次。我对这种内在的丰富性抱有极高的期待。

评分

我是一个对事物背后原理和发展历程充满好奇心的人。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结果,却忽略了那些孕育出伟大发现的艰辛历程和那些鲜活的探索者形象。我猜想,这本书一定能够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它应该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定理,更重要的是,它要描绘出那些思想碰撞的火花,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勇气。一本真正伟大的书,应该能让人产生共鸣,感受到人类智慧探索过程中的那种跌宕起伏的情感。我期待它能激发我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向往,让我明白,任何辉煌的成就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无数次尝试与失败积累起来的。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真正触及事物本质的读物,而不是那些浮于表面的流行读物。这本看起来厚重的作品,散发着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重量感。我注意到它在处理一些看似枯燥的概念时,似乎采用了非常细腻和富有层次感的叙事方法。那种娓娓道来的语气,没有咄咄逼人的说教,反倒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分享他毕生的见解与感悟。这种叙事风格,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因为它意味着我可以慢慢消化,而不是急于求成地去吞咽知识。我尝试着去感受作者试图构建的知识体系的宏大与精妙,那种结构感让人肃然起敬。它似乎在告诉我,真正的深刻,往往需要耐心去挖掘,去品味,去体悟其内在的韵律。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于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书籍通常会感到畏惧,但这本书却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我发现自己能够在阅读时暂时忘记外界的喧嚣,完全进入作者构建的那个逻辑自洽的世界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我特别关注作者在引导读者思考问题时的手法,他们似乎总能提出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关键性疑问。这种“点醒”读者的过程,比直接灌输知识有效得多。它鼓励了一种主动的探索欲,让人忍不住想去追溯源头,去理解整个思想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