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第5册)》堪称迄今华人数学科普第1品牌,是一部可得以流传的佳作。十多年前,此书曾经在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受到广泛好评。此次是经过修订的全新版本。有如下特色:首先,《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第5册)》是一部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著作。相对目前华人的同类作品,该作品内容更加丰富、语句更为生动、视角更为新颖。作者李学数在香港出了八册,要不是身体原因,原准备写四十册。而此次出版的五册重新做了调整,在内容上除了略有删节,还添加了不少新内容。特别是作者李学数的华裔数学家身份,他与世界级的大数学家华罗庚、厄多斯等有直接的交往,甚至是一起做过学问,这个机遇绝非一般科普作者所有,所以,全书中到处都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不像一些著作仅仅是抄袭加改造、人云亦云。
数学很难,追求她是艰苦的;数学很美!不追求她是遗憾的。人生,怎能逃避艰苦,而选择遗憾呢?《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第5册)》告诉我们,数学的吸引力何在,以及数学大师们,追求数学的美丽人生。作者李学数以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创作的热情,将一般人认为枯燥的数学问题和数学史、平淡的数学家生涯,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地展现出来。
李学数,又名李信明,1945年出生于新加坡,南洋大学数学系第八届毕业生。留学加拿大缅尼多巴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1973年起在法国南巴黎大学从事7年半研究工作,曾师从20世纪著名数学家之一的格罗滕迪克(A Grothendieck,1928-2014)。以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1984年获斯蒂文斯理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计算机系退休教授。发表200多篇论文。除了专业研究,喜读中国历史及文学名著,写过很过数学普及文章,《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是其代表作。
序
前言
1.21世纪中国数学展望
21世纪中国数学会怎样
数学是中国人专长
中国数学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后了
难以普及的致命伤
中国数学突飞猛进要注意两大问题
数学发展关乎国家昌盛
数学应用到商业,促成运筹学和管理科学诞生
搬过来消化吸收再创造
单纯理论研究容易使人空乏
中国的数学教育需要改革
2.奇妙的平方数
平方数
远溯古希腊
奇怪的墓志铭
会晤费马大师
300年后解决的费马问题
飞向未来
动脑筋想想看
3.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造力
我小时候是很怕数学的
把脑中储存的知识与人分享
数学实际不是很难
你希望你的小孩子以后怎样
最重要的是创造力
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
4.趣昧的质数
从两块骨头谈起
怎样寻找质数
质数的一个古怪特性
质数在自然数列中的分布
表面简单实际困难的质数问题
孪生质数问题
有没有能够计算所有质数的公式
动脑筋想想看
5.在美国四年级教室讲几何
算术真是无聊
看到数学就怕的一代
不胜任的老师教怕数学的孩子
几何属于现实,诗歌是幻想的框架
6.美国数学家
——哈尔莫斯
匈牙利籍犹太人
大学由化学工程和哲学改修数学
曾经是积极的左翼分子
对我的影响
“标新立异”的数学家
怎样做一个数学家
怎样做数学研究
关于教师的看法
哈尔莫斯的健康状况
哈尔莫斯的著作
7.我所喜欢的数学家语录
拉普拉斯如是说
希尔伯特如是说
爱因斯坦如是说
罗素如是说
怀特海如是说
波利亚如是说
华罗庚如是说
笛卡儿如是说
帕斯卡如是说
牛顿如是说
向数学大师学习
8.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数
0.618法在中国
古代希腊的“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和人体
和谐的建筑按黄金比来建立
黄金分割和绘画
兔子生兔子,一对一年生多少
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
生物学和物理学上的斐波那契数
黄金角
希尔伯特第十问题
玩游戏和动脑筋
9.“赤脚大仙”
——法国数学家杜阿迪
数学家的怪诞行为
什么是分形
法图和朱利亚的开创性工作
神奇的杜阿迪兔子
周游世界喜爱朋友
10.纯真像儿童的英国数学家康韦
兴趣广泛的童年
起初他研究数论
被陈景润击败了
幸运之神
群论的大师
绳结专家
“生命游戏”的创始者
豆芽游戏
超现实数理论的创立
康韦的逸闻
来到普林斯顿
悬赏解题
2006年中风
多产的数学家
11.图论染色理论的中国研究者
——张忠辅教授
参考文献
第三段评价: 作为一个业余的数学爱好者,我最头疼的就是那些只谈论结果而不深究其来龙去脉的作品。我希望阅读的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时代,亲眼目睹数学家们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们的理论大厦。例如,伽罗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迸发出的惊人洞察力,或者黎曼面对几何空间时那种超越时代的想象力,这些“人”的故事远比纯粹的数学定理本身更具感染力。我希望这本书能跳脱出传统传记的窠臼,而是将数学理论的“诞生记”和数学家个人的“奋斗史”熔于一炉。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某个领域(比如数论或拓扑学)是如何从零星的猜想到系统的理论,其中的关键性突破和背后的思想转变,是我最看重的部分。
评分第五段评价: 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提升我对数学思维模式理解的读物。我发现,真正伟大的数学家,他们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那些伟大头脑是如何思考问题的。是像欧拉那样拥有惊人的计算天赋,还是像康托尔那样敢于挑战人类直觉的极限?我更关注的是他们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是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如何设计一个优雅的证明,以及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关于数学证明的“艺术性”的讨论,比如什么样的证明才算得上是“优美”的,那我会非常欣赏。毕竟,数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内在的逻辑之美和结构之美,我希望这本书能将这种“美学”的体验传递给我。
评分第二段评价: 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激发我对纯粹数学思考热情的书。我总觉得,很多现有的科普读物,为了追求易读性,往往过度简化了核心思想,导致读者虽然“知道”了某个结论,却完全没能领会其精髓。我渴望的,是一种既有严谨性,又不失文学性的叙述方式。比如,当我读到关于非欧几何诞生时,我希望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时数学家们在面对欧几里得体系被挑战时那种内心的震撼与挣扎。那种“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横空出世时,整个数学界为之震动的历史瞬间,是多么引人入胜啊!我非常看重作者能否捕捉到这些历史转折点上的哲学意义,并将它们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科学思潮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如果这本书能让我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数学公理,那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第一段评价: 说实话,我最近翻阅了好几本关于数学史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我期待的那样,将那些深奥的理论与背后的生动故事完美结合起来。我更偏爱那些能够将那些古老而复杂的数学概念,用一种贴近生活、引人入胜的方式娓娓道来的作品。那种感觉就像是和一位学识渊博又极其风趣幽默的长者围炉夜话,听他讲述毕达哥拉斯的神秘教团,或是牛顿与莱布尼茨之间的那场著名的“微积分之争”。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公式和定理的堆砌,而是那些数学家们在探索真理过程中所付出的汗水、坚持,甚至是他们性格中的那些小怪癖。如果一本书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原来那些枯燥的符号背后,藏着如此多精彩纷呈的人间戏剧,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我希望看到的,是数学思想如何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逐渐演变、碰撞、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面貌,而不是一篇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介绍。
评分第四段评价: 我对那些能够将不同数学分支串联起来的宏大叙事非常感兴趣。很多时候,我们学习数学是碎片化的,代数、几何、分析各自为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张巨大的地图,展示出数学思想是如何跨越学科边界,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想象一下,如果能看到傅里叶分析如何影响了热力学,或者集合论的建立如何为整个现代数学奠定了基础,那种脉络清晰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我尤其欣赏那种能够探讨“为什么”的书籍——为什么某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数学工具会在关键时刻产生了奇妙的联系?这需要作者拥有极高的概括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能够看到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数学结构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