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诺顿所创作的迷你小人世界使得她与奇幻大师托尔金、C.S.刘易斯,路易斯·卡罗尔齐名。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这是一部荣获卡内基儿童文学奖与路易斯·卡罗尔书籍奖的童话名作,它用精彩的故事讲述了友情、生存、自由等永恒的话题。
——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 任溶溶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如同安徒生童话《癞蛤蟆》中那只金色的水桶,跳进去的人,被提到生活和感觉的高处,往上拎去的过程更是有趣得妙不可言……可以说,《地板下的小人》就是这样的金色的水桶。
——儿童文学作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梅子涵
住在地板下的小人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和我们那样不同却又那样想象,尤其连个孩子的心居然息息相通,这让我么读得兴味盎然。
——儿童文学评论家、学者 刘绪源
“借东西的小人”系列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其中我们熟悉的大概是动画大师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打造的唯美动画。原著小说自面市以来也屡获殊荣,经典童书推荐里总有它的身影。这个系列故事的主人公是只有十厘米高的迷你人,他们靠“借”人类的物品为生,整个故事充满童趣幻想,带着冒险的味道,又在不经意间诉说着大而深的主题。
——凯叔讲故事
对于总是希望这个世界是奇幻莫测、五彩斑斓的孩子来说,这套书是对他们想象力的极大满足。玛丽?诺顿让孩子,也让我们大人,再次深信童话。
——三五锄创始人 粲然
这套书是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的原创小说,原著显得更童真浅显,剧场感很足,是个很能勾起幻想的童话故事。故事有温馨有惊险,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幻想的世界,一个小人的世界。
——小花生网
第一章
一个地方同时有两个模型村庄,而且还离得那么近,这令有些人感到奇怪。(事实上,还有第三座,但那个模型村庄没有人去看过,我们也没必要提,因为它并没有存在多久。)
其中一个模型村庄在弗德汉,叫小弗德汉,属于珀特先生;另一个在汶特—莱—克莱耶,叫巴利霍根,属于普拉特先生;第三座 (鲜为人知)位于魁尔特恩德,由鞋盒子搭建而成,属于一个叫艾格尼丝·默希·弗斯特的小姑娘,它没有名字。
起头的人是珀特先生,他出于自娱,怀着愉快的心情悄悄建起了模型村庄;接着是讲究实际的普拉特先生,他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模仿起了珀特先生。
珀特先生是个铁路工人,在铁路上失去了一条腿。那是一个黄昏,在一条僻静的铁路线上—不是因为粗心,而是因为他在救一只獾。珀特先生一直都很担心那些小家伙:那条孤零零的轨道从林中穿过,天色昏暗时獾们总会溜出来,在枕木间嗅来嗅去。对它们来说,一年之中只有固定时段是危险的,那就是黄昏时分(它们喜欢出来活动的时候)从哈特驶来的末班车经过这里的时候。火车过去之后,夜色降临,这里恢复平静;狐狸和兔子们可以安全地穿过铁轨,夜莺们常在林中歌唱。
在铁路刚刚兴起的那段日子里,珀特先生那座小小的、孤零零的信号塔算得上是个温暖的家。那里有他的水壶、油灯、铺着绒桌布的桌子和一把铁路上用的弹簧坏了的扶手椅。他还有一把圆锯、一些收集起来的邮票和一本快被翻烂了的《圣经》(他有时候会大声地读上一段),可以用来消磨两趟车之间的漫长时间。珀特先生是个好人,非常和蔼。他爱那些和他做伴的小家伙们,就像爱他的火车一样。他用圆锯为铁路慈善基金会做了一些募款箱。那些箱子形状就像小房子,是用旧雪茄盒做的,每一个看上去都不一样。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珀特先生都会骑着自行车在村子里转上一圈,带着起子和一个黑色的小袋子。他用起子打开每户人家和旅馆前的 “小房子”的屋顶,把里面的东西数一数并装进小袋子里。有时候发现里面是空的(这种情况不多),他就会边骑车边难过地咕哝一句:“狐狸又来偷蛋了。”
偶尔,坐在信号塔里,珀特先生会画一些很小但很细致的画。他画过两幅教堂的,三幅牧师住所的,两幅邮局的,三幅铁匠店的和一幅他自己的信号塔的。他把这些画当作奖品挂在为他收集基金最多的 “小房子”上。
在我们说过的那个晚上,那只獾咬了珀特先生—这下麻烦来了。这一咬使他失去了平衡,片刻耽搁之后,火车的轮子便碾过了他的腿。珀特先生没有看到那只獾留下的齿痕,因为它咬的那条腿就是他们锯掉的那条。那只獾倒是安然无恙地逃脱了。
铁路慈善基金会的人非常慷慨。他们一次性给了他一小笔抚恤金,并在村子附近给他找了一所房子,房子旁边有一条小溪,溪边长着三棵高大的白杨树。就是在这儿,在他院子里的小土坡上,他建起了自己的铁路。
他先是买了一套二手的模型火车。他在当地的报纸上看到了广告,说装上电池它们就能跑起来。因为小屋里没有足够的空间,于是他把铁路铺在花园里。铁轨是在铁匠的帮助下做出来的,但枕木他自己就能搞定:把木头按比例切割好,牢牢地固定,就像以前他摆弄那些大家什一样。所有的枕木都固定好之后,再刷上一层柏油,这样,阳光强烈的时候,它们就会散发出好闻的味道。那时,珀特先生就会坐在硬邦邦的地上,将自己的木头腿直直地伸在面前,闭着眼睛,尽情地享受那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愉快而奇妙的感觉—但是还少了点什么。烟雾,还少了一些烟雾!没错,很有必要弄些烟雾出来—不仅是那种气味,而且要有那种景象。后来,在海比奇的孟奇思小姐的帮助下,他找到了解决办法。
做信号塔模型的时候,他用了结实的砖。它和他原来的信号塔一模一样,木楼梯,以及其他一切。他在窗户里安上真的玻璃,可开可关。(他那时才意识到,自己将所有从上司手里得到的雪茄盒的铰链留着并不是毫无用处的。)砖块他是用倒塌的猪栏的红砖做的;他把那些砖捣成粉末,和水泥和在一起,然后将它们的混合物倒进一个有十字格的模子里。
他把模子放在一个很大的锡制茶托盘上。那个模子是用女人束胸上的旧铁条做的—上面有很多长方形的小方格,是铁匠帮他焊的。有了这个东西,珀特先生一次可以做出五百块砖。有时候,他会掺进一些赭石粉末或一滴胭脂红,改变一下砖块的颜色。他用真正的石板给他的小信号塔做屋顶,这些石板也是从倒塌的猪栏那儿拿来的,他把它们按比例切成了整齐的小块。
在盖上屋顶之前,他拿了一块建筑工人用的灰泥,在僵直的老手中揉搓了一阵,搓出四个小香肠似的长条做胳膊和腿,一截稍微粗一点、短一点的做身子。接着他又揉了一个像鸡蛋似的圆团做脑袋,把一端弄平一点粘在肩膀上。然后他这里压一压,那里摁一摁,捏出大概形状,用指甲尖刮掉多的一点点。
但结果还是无法让人满意,即便以偶人的标准也不够好—更何况是做自己的塑像呢。为了让小人更像他自己,珀特先生把它的一条腿从膝盖处截去,插进了一小截火柴棍。等灰泥硬了以后,他又给小人画上了一套铁路工人穿的漂亮的蓝制服,涂上红润的脸庞,再把一种叫 “老
头的胡须”的爬蔓植物灰色的须粘在上面做头发。他把它放进信号塔里,在那里它看上去像得多了—那样一动不动地僵直站在那里,眼睛瞪着窗外,看上去真是怪吓人的。
这座小信号塔看上去和真的一模一样—外面用风干的木材做成的楼梯,石板上覆生着的黄色苔藓,风化的砖墙和它们那自然融合的颜色,微微开着的窗户,以及不时发出的模拟信号声。
村里的孩子们很是扰人。他们常常敲响他的前门,要求看他的铁路。珀特先生一旦在硬实的地上舒适地坐下来,把木头腿伸在面前,要迅速站起来就很不容易。但是,耐心的他还是会支撑着起来,蹒跚地走过去开门,让他的拜访者们进来。他谦恭地迎接他们,领他们穿过走道和厨房,走进花园。那样一来,他宝贵的建造时间就在与孩子们的一问一答和通常的惊叹中流逝了。有时在他们说话的时候,水泥会不知不觉地干掉,再不就是烙铁会冷掉。于是后来他就规定孩子们只能在周末的时候来,星期六、星期天的时候他会把门开着。他在厨房的桌子上放了一个小小的收款箱,要求大人们—现在他们也来看了—每人交一便士的参观费:这笔钱也是他为铁路慈善委员会募集的款项的一部分。孩子们是可以免费参观的。
车站建成后,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收到的参观费也开始多了起来。这个小车站是对弗德汉车站的完全模仿,所以他就叫它小弗德汉。他用白色的小石子在一片长满青苔的斜坡上嵌出了这几个字。在给车站封顶之前,他又把里面修饰了一番,在候车室里放上几把黑色的硬长椅,给站长办公室开了一个小小的售票窗口,摆上一张高高的小木桌。铁匠(一个叫亨利的年轻人,他现在对这件事也很感兴趣)还帮他用黑色的熟铁做了一个壁炉。他们试着在里面烧了一些干苔藓和松针,烟从烟囱里冒了出来。
不过,房顶一盖上,里面的这些细节就都看不到了。人从外面没法看到里面,除非趴下来,从窗户那儿往里面瞧,而一旦站台建好,就连这也都不可能了。珀特先生用刻有精美图案的木头给站台的顶棚做了边。附近还有牛棚、挤牛奶的大盖桶,以及那种加了油就能点着的老式站台灯。
珀特先生苛求细节,不愿退而求其次,车站的建设花了他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然后他开始着手做村庄的模型。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是因为它暗示了一种“神秘”的元素,也许是关于那些我们不知道的生物,或者隐藏在暗处的秘密。而读完之后,它确实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小人”,更是关于“看待”世界的方式。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物品,在小人们眼中却成了巨大的宝藏,一个回形针可以是荡秋千的工具,一个橡皮筋可以是坚固的绳索。这种视角转换,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新鲜感。我非常享受书中对细节的描绘,比如小人们如何利用光线来导航,或者如何用风来传递信息。这些细节都展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而且,这本书中关于“生存”的描写,也充满了智慧,小人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躲避人类的注意,同时又要努力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这种平衡非常考验人的智慧。我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生存技巧,更是关于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发挥最大的潜能。这本书就像是一堂生动的“生活智慧课”。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听起来有点悬,仿佛会讲一些惊险刺激的冒险故事,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段关于友情和成长的细腻描绘。我喜欢书中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温情,主角们之间的羁绊,即使在面临巨大的困难时,也从未动摇。书中的世界观设定非常独特,那些“借东西的小人”与人类的相遇,充满了奇妙和感人。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分享”和“给予”的探讨,虽然小人们的“借”与人类的“给予”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但这种跨越物种的互动,却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我记得有一个情节,主角们为了帮助一个生病的朋友,不顾危险地去寻找一种特殊的植物,那个过程让我非常感动。书中的语言非常优美,字里行间的流露出的情感真挚而深刻,让我一度沉浸在那个充满诗意的小世界里。它不像很多儿童读物那样直白地讲道理,而是通过故事本身,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感悟。这本书更像是一杯温热的牛奶,在寒冷的夜晚,给予人温暖和力量。
评分哇!我刚刚读完一本叫做《借东西的小人》的书,虽然名字里有“高处”两个字,但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深入了日常生活中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角落。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些微小生物生活细节的描写,比如他们如何用别针当滑梯,或者用发夹搭建自己的小住所。读的时候,我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在巨大的家具和缝隙中穿梭。书里的角色,像小人波吉和阿丽埃蒂,他们不是那种拥有超能力的英雄,但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在看似不可能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需要“借”东西的那部分,每次看到他们小心翼翼地从人类的房间里取走一颗纽扣或者一根线头,都替他们捏一把汗,又忍不住为他们的聪明才智而惊叹。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周围的世界,原来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可能隐藏着无数精彩的故事。而且,它还教会了我很多关于节俭和利用身边资源的道理,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人类,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讲述“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很着迷,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幻想的期待。它没有惊天动地的魔法,也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法察觉的存在。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小人”生活细节的刻画,他们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智慧和对环境的适应。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化身为一个旁观者,静静地观察着他们的生活,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我特别欣赏主角们在面对困难时的韧性,他们从不轻易放弃,总是想尽办法克服障碍。这让我觉得,即使是再渺小的生命,也能拥有强大的力量。而且,这本书还让我思考了“占有”和“使用”的区别,小人们的“借”更像是一种对物品的尊重和合理利用,而不是无止境的索取。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精美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能看到不同的色彩和图案,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温柔的“发现之旅”。故事的主角们,虽然身形渺小,但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书中的“高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高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不断探索和超越自我的勇气。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即使在面对危险时,小人们也始终保持着一份从容和乐观。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家”的渴望和守护,即使生活颠沛流离,他们也会努力为自己搭建一个温暖的避风港。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家”的意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居所,更是心灵上的归属。同时,书中关于“借”的行为,也让我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关系中保持平衡和尊重。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温情的世界,让我对接下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这本书就像是一首动人的诗,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久久的回响。
评分京东物流快 服务好。书是正品。小孩子很是喜欢。
评分送货速度快,应该不错,还没读
评分速度快,价格便宜,值得购买
评分值得一看
评分译林出版社的书,绝对是好书!不错,值得信赖!
评分包装精美,内容丰富,好书!
评分装帧精美绝伦,正在读,据说故事很经典,女儿正在看
评分书豪68活动非常好,好评。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套书,很精美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