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顺的女子人间蒸发,仅有一通给家人的电话录音,能找到她吗?
电车发生人身事故,有人掉落轨道。是事故还是案件,是故意还是无意?
高中生殉情,案发现场发现了写有遗书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却写着:救命啊——
好事且极富人情味的女记者
太刀洗万智将为读者解开六起不可思议的案件
米泽穗信,1978年生。2001年《冰果》获得第5届角川学园小说大奖候补,2007年《心里有数的人》获得第60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候补,2008年《算计》获得第8届本格推理大奖候补,2010年《追想五断章》获得第63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候补、第10届本格推理大奖候补,2011年《折断的龙骨》获得第64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第11届本格推理大奖候补、第24届山本周五郎奖候补。
十米真相
正义汉
恋累情死
青史留名之死
关于丢失小刀的回忆
走钢丝的成功例子
距离发现上条茉莉遗体的悬崖,往下游有两百米左右。
还能看见桥上聚集了许多人。是围观者还是同行?我用相机的拉近功能拍摄桥,不过也许稍后接近之后重新拍比较好。
返回发现上条茉莉遗体的现场。
太刀洗斜视着两棵松树,说道:
“据说那松树叫夫妻松。”
“……去世的两个人,曾经挺浪漫的吧。”
“有可能。只不过,‘夫妻松’这名字是否连高中生也都知道,这是有点疑问的。据说这是修这条路时,镇政府农林课给取的爱称。”
虽勉强说得通,但我感觉二人并不知道那个爱称。要说是在恋累夫妻松下情死,未免太戏剧化。两名高中生并非在演戏中死的。
太刀洗继续淡淡地说明情况。
“我稍后给您资料,现场除了写有遗书的笔记本外,还有一具小型天体望远镜和一个红酒瓶、两个塑料杯子。杯子上留有微量红酒。”
是最后观察了星体、干杯了吗?不是用高脚红酒杯、而是用塑料杯子倒红酒。
“发现遗体前一晚的天气,是阴天。”
“……挺不好搞的啊。”
“对。”
悬崖上,电视摄影开始了。我压低声音说话。
“发现尸体,是周六下午六点左右吧?”
“对。”
“这么说的话,自杀这件事,是从周五到周六晚上的事情吧?”
既然是带了天体望远镜来,原是想晚上实施自杀的吧?
太刀洗慎重地回答道:
“还不清楚。因为没有公布验尸报告。”
的确没有必要急于推测。应该马上就会公布推定的死亡时刻吧。
我们好一会儿没作声,继续拍摄现场、记录状况的工作。河水叮咚。
就在这个悬崖之上,女生刺喉而死,男生在河流下流被发现。我在脑子里把这个情形再过一遍,为慎重起见,问道:
“上条茉莉是自己刺自己咽喉的吧?”
太刀洗头一回有些语焉不详:
“……这一点,也还没弄清楚。”
后背掠过不寒而栗的感觉。
“也存在桑冈刺杀的可能性吗?”
“是的……作为可能性的话。”
我赶紧压低不由自主要喊起来的声音,提防拍电视的人就在身边。
“那么,桑冈高伸杀害了上条茉莉、自己纵身跳崖,打算投水自杀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肯定有可能吧。不过,都留先生,死因还没公布。就现阶段而言,不宜说任何意见,对吧?”
那倒是的,但是,说警方公布之前,一切都不明朗,也是极端了。如此自制,莫非她知道些什么?
我再一次交替察看发现上条的崖顶,和发现桑冈的小河下流。得到信息时,我心里头有点儿嘀咕;现在这样子站在现场,感觉不对劲和疑问之处就更膨胀了。
桑冈高伸和上条茉莉在笔记本上写下二人要去死,而实际上二人都离开了人世。但是,为什么尸体发现现场隔开了呢?想着共同赴死,却死在了不同地方——崖上和河里,这是为什么呢?自杀手段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或者,可能是提出这个疑问本身,就是错的……
我沉思着,身边太刀洗在慢悠悠看手表。
“约了两点钟,也许我们该动身了。”
“……明白。”
我们离开悬崖,走向出租车。
在跟其他采访者拉开了充分距离处,太刀洗突然止步,打开了肩挎的包。她从褐色信封里取出一张照片。肯定是来这里的途中,我在出租车里窥看到的东西。
“只有一张,所以现在不能给您。还有这样一张照片。”
不出所料,是从笔记本抄的。
“这些字,写在那个有遗书的笔记本的最后。”
从笔迹上看,判断不出是桑冈写的还是上条写的。凌乱、潦草的文字,在上面只写了一句:
救命啊!
这本小说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从一开始的铺垫到后续情节的层层递进,每一个转折都显得那么自然而又出乎意料。我特别喜欢那种逐步揭开谜底的感觉,就像剥开洋葱一样,每深入一层,都能感受到更深层次的震撼。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扎实,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让你仿佛能感同身受角色的每一个挣扎与抉择。尤其是在描绘那种身处绝境时的那种压抑感,真是让人捏着一把汗。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甚至会在合上书本后,自己还在脑海里回味那些关键的对话和场景,思考作者埋下的那些伏笔。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再读,每次重温都能发现新的细节。
评分我通常很难被一本小说完全“吸进去”,常常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抓住精髓,但这本书却有一种魔力,让我一头栽了进去,完全忘记了时间。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仿佛在每一个章节末尾都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钩子,让你不得不翻到下一页,即便已经深夜。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对环境氛围的极致渲染。无论是阴冷的雨夜,还是灯火通明的审讯室,那种空气中的紧张感和压抑感,都能通过文字扑面而来。我甚至能想象出场景中的气味和温度。这种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构建了一个极其真实可信的故事世界,让我完全沉浸其中,为角色的命运揪心不已。读完后,那种“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感觉,是阅读长篇悬疑作品最极致的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读起来有一种老派文学的厚重感,但又不失现代叙事的流畅性。作者在用词上非常讲究,很多句子单独拿出来都可以成为警句。我尤其欣赏那种富有意境的描写,即便是描述一个平淡的场景,也能通过精妙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文学性的张力,让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仿佛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需要细细咂摸才能体会其醇厚。尽管故事的主题可能略显沉重,但作者的文字功底为这份沉重注入了一种优美的质感,使得阅读体验提升到了艺术欣赏的层面。对于追求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宝藏。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结构复杂、逻辑严谨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像是一部精密的仪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螺丝钉都紧密咬合,驱动着整个叙事向前。我必须赞叹作者在构建世界观和人物关系网上的天赋,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密布局,让人不得不佩服。特别是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到最后都会以一种惊人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闭环。这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时刻,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体验之一。虽然过程中需要集中精力去追踪线索,但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正是好故事的魅力所在。对于喜欢解谜和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盛宴。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的,但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它的内涵远超出了视觉上的吸引力。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探讨。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社会光鲜亮丽的表皮,直视那些隐藏在光环背后的阴暗与复杂。我特别欣赏这种敢于触碰禁忌话题的勇气,以及用近乎冷酷的笔触去描绘现实的能力。书中的每一个角色,无论正邪,都具有多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蛋,只有在特定环境下做出不同选择的个体。这种真实感,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既痛苦又着迷。它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道德框架去审视整个事件,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发人深省的力量,才是好文学的价值所在。
评分非常好看的一本悬疑推理小说
评分内容很好,不错的一部作品,值得一读。。。。。。
评分很好!!!!!
评分好书不错
评分听说内容不错的书 还没有看内容 物流服务包装都挺好 以后还会在京东购买书籍!
评分多年前的再见妖精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很多年后米泽老师终于想起来给船老大续写故事了……最后一篇还承接妖精更是意外惊喜
评分价格实惠,物流很快,好评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多年前的再见妖精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很多年后米泽老师终于想起来给船老大续写故事了……最后一篇还承接妖精更是意外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