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

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骏健,顾牡 编
图书标签:
  • 大学物理学
  • 物理学
  • 高等教育
  • 大学教材
  • 理工科
  • 力学
  • 电磁学
  • 光学
  • 量子力学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85755
版次:2
商品编码:122775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综合整理了这些年来读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建议,并考虑到近年来教育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对大学物理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编写而成的。
  《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秉承了第1版的特色。内容结构清晰、表述精练,继承了国内传统教材的特色;同时在书的内容体例、写作风格、图片和图示设计等方面又借鉴了国外物理教材的特点,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重物理思想和物理图像,内容通俗易懂且不乏趣味性。
  《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内容基本涵盖了《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的核心内容,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内容为力学、振动与波动以及电磁学;下册内容为热力学、气体动理论、光学和近代物理学,其中在近代物理学中保留了广义相对论和粒子物理简介。
  《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包括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在内的各非物理类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社会读者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9章 热力学基础
9-1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9-1-1 热力学系统
9-1-2 平衡态准静态过程
9-1-3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9-2 热力学第一定律
9-2-1 改变系统内能的两条途径热功当量
9-2-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描述
9-2-3 准静态过程中的热量、功和内能
9-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9-3-1 热力学的等值过程
9-3-2 绝热过程多方过程
9-4 循环过程
9-4-1 循环过程
9-4-2 热机和制冷机
9-4-3 卡诺循环及其效率
9-5 热力学第二定律
9-5-1 热力学过程的方向性
9-5-2 热力学第二定律
9-5-3 卡诺定理

第10章 气体动理论
10-1 气体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10-1-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10-1-2 分子热运动与统计规律
10-2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
10-2-1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
10-2-2 三个统计速率
10-3 玻耳兹曼能量分布
10-3-1 玻耳兹曼能量分布
10-3-2 重力场中的分子数密度分布
10-3-3 大气的垂直温度梯度
10-4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的微观解释
10-4-1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10-4-2 理想气体压强的统计意义
10-4-3 温度的微观意义
10-4-4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的微观解释
10-4-5 真实气体的范德瓦耳斯方程
10-5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10-5-1 自由度
10-5-2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10-5-3 理想气体的内能摩尔热容
10-6 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10-6-1 平均碰撞频率
10-6-2 平均自由程
……

第11章 几何光学
第12章 波动光学
第13章 狭义相对论
第14章 广义相对论
第15章 量子物理
第16章 原子核物理
第17章 粒子物理简介
第18章 固体物理简介

附录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物理学的奥秘:经典力学与热学》 一、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剖析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内容覆盖从牛顿运动定律的奠基性阐述,到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宏观守恒定律的详细推导与应用;再到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精妙揭示,以及分子动理论、熵、自由能等微观统计描绘。全书力求构建一个完整、严谨且富于洞察力的经典物理学知识体系。 二、 经典力学篇:构建物质运动的宏观框架 经典力学作为物理学的基石,为我们理解宏观世界的运动提供了最基础也是最强大的工具。本书在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物理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从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到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最终抵达牛顿力学的辉煌成就。 1. 运动的描述: 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如位移、速度、加速度,清晰地界定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并探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各种情景。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瞬时加速度与平均加速度的区别与联系将被细致解析。本书将特别强调矢量在描述运动中的重要性,通过丰富的实例,如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展示如何运用矢量代数解决复杂的运动学问题。 2. 牛顿运动定律: 这是经典力学的核心。本书将逐一深入剖析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解释了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时的运动状态,以及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物理意义。我们将讨论惯性参考系的概念,并阐述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引入惯性力的必要性。 第二定律(动力学基本定律): 这是量化力的作用效果的关键。本书将详细阐述 $F = ma$ 的物理内涵,解释力和加速度同向同质,以及质量作为物体惯性大小的度量。我们将通过分析各种受力情况,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张力等,来求解各种复杂运动。本书将包含大量的应用实例,从简单的滑块运动到复杂的机械系统,都将运用第二定律进行分析。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揭示了力的相互性。本书将通过对各种相互作用的分析,如地面支持力、绳子的拉力、相互碰撞的物体等,来强化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成对出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理解。 3. 功、能与动量: 在牛顿定律的基础上,本书引入了能量和动量这两个更为普适和深刻的物理量。 功与能: 我们将定义功的物理意义,并推导出动能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本书将重点阐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我们将详细讨论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计算,并结合实际例子,如单摆、弹簧振子、过山车等,展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同时也会探讨非保守力(如摩擦力)如何影响机械能。 动量与冲量: 动量被定义为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我们将引入冲量的概念,并推导出动量定理,即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在此基础上,本书将重点阐述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或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本书将通过对碰撞(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爆炸等过程的分析,展示动量守恒定律的强大威力。 4. 转动与振动: 转动: 对于刚体的转动,本书将引入力矩、角速度、角加速度等概念,并推导出转动定律(力矩与角加速度的关系)。我们将讨论转动惯量,它是物体抵抗转动状态改变的度量,并讲解角动量守恒定律在解释陀螺仪、花样滑冰运动员转体等现象中的应用。 振动: 简谐振动是最基本的周期性运动。本书将详细分析简谐振动的特征(回复力与位移成正比),推导出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并讨论其能量转化。我们将学习如何描述振动的振幅、周期、频率等参数,并延伸到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 三、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篇:微观世界的宏观规律 在掌握了宏观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后,本书将视角转向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探索它们的集体行为如何体现为宏观的热力学现象。 1. 温度与热量: 我们将从温度的宏观概念出发,深入理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温度是物质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温标(摄氏温标、华氏温标、开尔文温标)的定义与换算。热量被定义为传递的能量,我们将区分热量与内能,并引入热容、比热容等概念,用于描述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 2. 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PV = nRT$ 是研究气体宏观性质的基本工具。本书将推导该方程,并解释各物理量的含义(压强、体积、物质的量、气体常数、绝对温度)。我们将讨论在不同过程(等温、等容、等压、绝热)下气体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它来分析各种气体现象。 3. 热力学第一定律: 这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学中的具体体现。本书将阐述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Delta U = Q - W$,其中 $Delta U$ 是系统内能的变化,$Q$ 是系统吸收的热量,$W$ 是系统对外做的功。我们将通过分析各种热力学过程,如膨胀、压缩、相变等,来理解内能、热量和功之间的转化关系。 4. 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是物理学中最深刻、最富哲学意义的定律之一。本书将从不同的表述方式(克劳修斯表述、开尔文-普朗克表述)来揭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思想: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或者说,能量转化的方向性。我们将深入理解“熵”这一概念,它是系统无序度或混乱度的度量,并探讨熵增原理对自然过程的普遍约束。本书将引入卡诺循环和热机效率的概念,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对能量利用的限制。 5. 热力学第三定律: 阐述了绝对零度的不可达性,即任何有限的步骤都无法将系统的温度降至绝对零度。本书将简要介绍其意义。 6. 统计物理学入门: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热力学定律的微观起源,本书将引入统计物理学的基本思想。我们将探讨大量粒子(如分子)的随机运动如何集体呈现出宏观规律。通过分子动理论,我们将从微观层面解释压强、温度的含义。本书将介绍玻尔兹曼统计、费米-狄拉克统计和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等基本统计方法,并简要展示它们在描述不同粒子系统中的应用。 四、 学习目标与预期收益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希望系统掌握大学物理学经典力学和热学基础知识的学生。通过深入学习,您将: 建立严谨的物理思维: 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方法,培养逻辑严密的科学素养。 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定律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种力学和热学问题。 理解自然现象的根本原因: 能够用物理学的语言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运动、能量转化和热学现象。 为后续物理学分支打下坚实基础: 为学习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等更高级的物理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 本书的编写力求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严谨性。通过丰富的例题和习题,以及图文并茂的讲解,我们相信本书将成为您在物理学道路上的一位得力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在各个章节中引用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在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时候,书中不仅仅是列出了三大定律,还花了相当的篇幅介绍牛顿的生活经历、他的思考过程,以及当时物理学面临的困境。这种“人物+思想”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科学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智慧。当我读到关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部分时,书中也详细介绍了麦克斯韦如何将当时零散的电磁现象统一起来,以及他的方程在揭示电磁波存在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种对科学史的梳理,让我觉得物理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本身也很有趣,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公式和定理,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甚至觉得,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这些物理定律的内涵,以及它们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

我特别欣赏《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这本书在内容更新方面所做的努力。虽然是一本经典的物理学教材,但它并没有停留在过去的理论层面。在涉及一些前沿的物理学分支时,例如相对论和量子场论的初步概念,书中都进行了相当及时的介绍。我注意到,它在讲解狭义相对论时,不仅仅是列出了洛伦兹变换,还花了很大篇幅来讨论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的实验证据,比如μ子寿命的测量。这让我觉得,这些抽象的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坚实的实验基础支撑的。而且,对于一些比较新的物理概念,比如基本粒子的分类,或者宇宙学中的一些重要模型,书中都给出了简要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我记得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当代的物理学研究热点,比如暗物质、暗能量,这让我觉得这本教材并非陈旧的知识堆砌,而是具有一定的时代前沿性,能够引导我们关注物理学的发展动态。

评分

作为一个对物理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它在一些关键概念的阐述上,展现出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在思考电磁感应这个概念,它涉及法拉第定律、楞次定律,还有感生电动势和涡流等等。很多教材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往往会停留在公式层面,而这本书则更加注重从物理本质上进行剖析。它不仅仅给出了数学公式,还花了不少篇幅来解释这些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比如磁通量的变化率为什么会产生电动势,楞次定律的“反抗”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个层面。书中的一些类比也很有意思,用“水流”来比喻电荷的流动,用“势能差”来类比电动势,这些形象化的解释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复杂现象的分解和分析,比如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它从一个振荡的电荷出发,逐步推导出电场和磁场的相互激发,最终形成一个可以独立传播的电磁波。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理解这个复杂的物理过程,而不是被一堆公式吓倒。

评分

拿到《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内容组织结构。不得不说,这本教材在编排上还是下了功夫的。它将庞杂的物理学知识体系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复杂理论的推演,再到应用实例的展示,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个章节开头都会设置一个“学习目标”或者“前言”,这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本章的核心内容和学习重点,避免了盲目学习的困境。而且,每章的最后都配有大量的习题,这些习题的难度和类型都非常丰富,从基本的概念理解题,到需要综合运用多章节知识的计算题,甚至还有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这对于巩固课堂所学、深化理解至关重要。我注意到,有些习题还提供了详细的解题思路或者答案解析,这对于自学或者复习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书中的插图和图示也非常精美,很多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的图解立刻变得生动易懂,比如力的分解、电场线的分布等等,这些视觉化的辅助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内容编排和习题设置上都体现了较高的专业性和人性化,是一本值得认真研读的教材。

评分

在我看来,《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这本书的难度曲线设计得相当合理。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一上来就丢出让人难以理解的概念,而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比如,在讲解热力学部分,它会从宏观的热现象开始,比如热胀冷缩,然后引出温度、热量等概念,再逐步深入到微观的分子动理论,最后才引入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等更复杂的概念。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让我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逐渐理解更深层次的物理原理。而且,书中在介绍一些复杂的理论时,会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例来辅助理解。我记得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时候,书中列举了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比如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等等,并且给出了具体的计算例子。这些具体的例子,让我能够将抽象的定律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虽然书的整体内容量依然不小,但这种细致的设计,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过于吃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简洁的,就是那种学校图书馆里常见的深蓝色封皮,上面烫金的“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几个字,看起来就很有学术范儿。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油墨味扑鼻而来,还挺让人怀念学生时代的。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期末复习的关键时刻,想着赶紧翻翻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书的纸张质量还可以,不是那种特别薄容易透的,摸起来有点厚度,写笔记的时候应该不会觉得刺。排版上,字体大小适中,不会显得拥挤,也不会太疏散,看起来挺舒服的。章节标题很清晰,目录也做得井井有条,找起内容来倒是省了不少力气。我主要关心的是电磁学和近代物理部分,因为这些是我一直觉得比较抽象和难以掌握的。看到目录里相关的章节,心里多少有点底了。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第一印象是比较扎实的,内容应该不会太水。当然,书的厚度也让我有些望而却步,感觉里面的内容量肯定不小,得花不少时间去消化。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的力量,希望它能成为我复习路上的得力助手。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倒是挺特别的。不像有些教科书那样,上来就一大堆专业术语,让人望而生畏。《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概念时,会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会穿插一些比较生动的比喻。比如,在讲解原子结构时,书中用“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比喻来引入玻尔模型,虽然我知道这个比喻并不完全准确,但它确实在第一时间帮助我理解了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能级跃迁的含义。当然,在需要精确描述的时候,书中也毫不含糊地给出了严谨的数学公式和定义。这种“先形象,后精确”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适应起来要容易得多。而且,书中在一些章节的末尾,还会设置一些“思考与讨论”题,这些题目往往不直接要求计算,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或者探讨某个理论的局限性。这些题目很有启发性,让我觉得学习物理不仅仅是记忆公式,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评分

我是一名非物理专业的学生,但因为课程需要,我不得不接触《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起初,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片面了。这本书在概念的引入上,真的是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它不是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定义和公式,而是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比如静电的吸附,雷电的发生,或者磁铁的相互作用。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自然而然地引出电荷、电场、磁场等基本概念。我印象很深的是,在讲解电容和电感的时候,书中用了“蓄水池”和“惯性”来类比,这对于我这种没有物理基础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救星。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公式怎么算,而是先让我理解这些元件在电路中扮演的角色,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以及它们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基本关系。这种“先理解,后计算”的学习路径,让我觉得学习过程更加顺畅,也更有成就感。虽然书中的很多内容我还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但至少,这本书让我不再对物理感到恐惧,甚至开始产生了一点点兴趣。

评分

说实话,拿到《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的物理教材实在太多了,很多都只是换个包装,内容大同小异。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特别是看到关于光学和波动章节的介绍时,我感到眼前一亮。作者在讲解干涉和衍射现象时,不仅仅是给出了公式和理论,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关于彩虹的形成,书中不仅仅是解释了光的折射和反射,还详细描述了水滴的形状、太阳光线的角度等等,甚至还提到了不同视角下看到的彩虹颜色变化。这种贴近实际的讲解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更容易引起我的学习兴趣。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关于光的偏振部分,用了很长的篇幅来介绍偏振眼镜的原理,以及在摄影、液晶显示器等领域的应用,这让我觉得物理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公式,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虽然有些部分仍然需要反复琢磨,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风格,确实大大提升了我的学习体验,让我觉得学习物理不再是一件那么痛苦的事情。

评分

《大学物理学(第2版 下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在细节的处理上非常到位。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物理,会遇到一些“为什么”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光会发生衍射?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这些问题往往在很多教材中被一笔带过,或者直接给出结论。但是,这本书则会花大量的篇幅去解释这些“为什么”。在讲解量子力学初步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提出了波粒二象性,而是详细地回顾了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等实验现象,分析了经典物理学在解释这些现象时的局限性,然后才引出量子理论。这种严谨的论证过程,让我对量子力学的诞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外,书中对一些数学工具的应用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比如,在讲解电场和磁场分布时,会对梯度、散度、旋度等概念进行解释,并给出它们在物理场分析中的具体作用。这对于像我这样数学功底不是特别扎实的读者来说,帮助非常大,避免了只懂物理概念却不懂数学工具的尴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