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秘密社会研究文丛 中国历史上的白莲教

中国秘密社会研究文丛 中国历史上的白莲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荷] 田海 著,刘平,王蕊 译
图书标签:
  • 白莲教
  • 秘密社会
  • 中国历史
  • 宗教研究
  • 民间信仰
  • 社会运动
  • 历史学
  • 中国文化
  • 清史
  • 宗教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00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799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秘密社会研究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白莲教”是中国历史话语中的一个常识性名词,大抵被视为“邪教”、秘密宗教或民间宗教的源头,或是总称,或者就是一个著名教派。那么,历史上真有“白莲教”这样一个教派吗?《中国历史上的白莲教》一书系荷兰著名汉学家田海博士对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白莲教”加以重新诠释之力作。田海在书中分析了宋代至清末这一时段中“白莲教”概念的语义变迁,他认为,宋元时期“白莲传统”及“白莲运动”原本具有的积极意义在16世纪被一种新出现的贬义性标签——“白莲教”所掩盖。田海经研究表明,所谓“白莲教”是一个假名,它只是官方与文人逐步构建起来的概念,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有统一组织的教派。而这一标签被认作一个教派,则是出于较为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田海跳出以往“白莲教领导的元末红巾军起义”这一既有论断,考辨史料,认为韩山童的宗教思想与白莲传统并无联系,贬义的“白莲教”是在明中叶开始出现在奏章与笔记中,历经清嘉庆年间的“川楚五省白莲教大起义”,至义和团运动时,“白莲教”的标签被普罗大众接受。该书打破了人们对于“白莲教”的固有认知,带给学界的思维冲击不言而喻,确实堪称西方学界有关中国历史研究、概念史研究的一部经典佳作。

作者简介

  田海(Barend ter Haar),1958年生于荷兰,著名汉学家。他精通汉语,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民间宗教、地方宗教文化史,著有《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The Ritual and Mythology of the Chinese Triads: Creating an Identity, E.J. Brill, 1998.该书中译本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Telling Stories: Witchcraft and Scapegoating in Chinese History, E.J. Brill, 2006)等。
  
  译者简介:刘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清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秘密社会史、民间文化与民间信仰。任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等理事。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专著有《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商务印书馆,2002)、《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中国秘密宗教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等。

精彩书评

  令人印象深刻……。的确是一部学术力作,立足于众多原始资料(正史、方志、经卷、奏折与文集等),以及中文、日文、英文、法文等研究性资料。
  ——《中国宗教杂志》(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这是一部针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的“白莲”传统与运动的发人深省的著作。……学术意义重大,修正了我们关于白莲传统的认知,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大量富有挑战性的论点。
  ——《中国国际评论》(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这部观点鲜明、研究透彻的著作,必将受到研究中国佛教与宗教历史的专家学者的广泛欢迎。
  ——《选择》(Choice)

  这是一部结合了细致的文本研究与严谨分析的优秀著作,是一个重要的新贡献。
  ——《亚洲研究杂志》(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一、阐明问题............................................................................................2

二、界定术语..........................................................................................13

第二章 宋元时期的世俗佛教.......................................................... ......17

一、世俗佛教的背景............................................................................... 18

二、标签与偏见...................................................................................... 45

三、结语.................................................................................................60

第三章 白莲运动............................................................................... ...64

一、宋代的白莲运动............................................................................... 65

二、元代的白莲运动............................................................................... 71

三、普度的卫教活动............................................................................... 95

四、结语..............................................................................................109

第四章 新型白莲教?...................................................................... .112

一、元明更替之际.................................................................................113

二、明中叶的状况.................................................................................137

三、标签起源的一种假设...................................................................... 162

第五章 1557年的集体恐慌............................................................. ..169

一、观念范式..................................................................................... .170

二、1557年的集体恐慌:谣言.............................................................. ..173

三、文人学士与官员的观点.................................................................. .180

四、结语........................................................................................... .190

第六章 标签与假名.......................................................................... .192

一、白莲教标签的使用..........................................................................193

二、1622年的白莲起义..........................................................................222

三、作者的个人背景.............................................................................233

四、一些初步的总结.............................................................................238

第七章 迈向清朝迫害史.................................................................. .242

一、1796—1804年起义..........................................................................245

二、1876年的集体恐慌..........................................................................256

三、义和团......................................................................................... 276

四、结语..............................................................................................281

第八章 一些隐含意义...................................................................... ....283

一、前事与后继.....................................................................................285

二、单一路径的影响..............................................................................289

附录一:道民.......................................................................................299

附录二:1557年大恐慌的谣言......................................................... ...302

参考书目...............................................................................................306

索 引....................................................................................................342

地 图

地图一 宋朝宗教史上的部分重要地名................................................ .......34

地图二 白莲运动之主要地理分布....................................................... .......72

地图三 徐寿辉宗教将领之地理分布.................................................. ... ....125

地图四 李福达事件之影响所及.......................................................... ..... 153

地图五 1557年的集体恐慌.................................................................. ....175

地图六 明末的无为教........................................................................ ....199

地图七 1876年的集体恐慌.................................................................. ....258

图 表

图表1 道民教名的使用情况................................................................. 40

图表2 唐枢的文人关系网....................................................................235

图表3 冯梦祯的文人关系网 ...............................................................236

图表4 清朝宗教师父与其团体名号的关系网.................................... .....246


前言/序言

  中译本前言
  对于更为广阔的中国宗教研究领域来说,白莲教这一主题非常重要。当我大约25年前开始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料到它的方向会是最终所呈现的这个样子。正如你们所见,我在书中认为,自晚明以来,白莲教这个词并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者或者巫师术士(magical practitioners,所谓的本名)所采用的名称,而是被外人附着于各种宗教或非宗教现象上的外部标签,这些“外人”通常是政府官员和受过教育的精英人士。这就意味着,我们通常是在“白莲教”这个名称之下审视某种有关联的社会宗教现象,而事实上这个名称可能包含着很多互相之间没有关系的现象,而且通常是在负面的角度加以审视。
  我的分析,深受欧洲历史学家关于反犹主义历史研究的影响,尤其是穆尔(R. I. Moore)的《迫害社会的形成:西欧的权威与异常,950—1250》,以及我在莱顿大学的老师迪克·范·阿凯尔20年后才出版的《该隐符号的绘制: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反犹主义偏见的增长》。范·阿凯尔在教导学生时,强调谨慎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要会使用模型解释(以及建构)已获得的历史信息。他对成见(或曰偏见)以及给人贴标签行为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宗教现象、描绘这个国家过去(现在仍然如此)的行事风格以及为外部观察者提供路径方面非常有帮助。
  在这本书里,我证明了白莲社(或者是各种变名)这一术语在南宋,尤其是在元朝时是一个正面含义的名称。当然,任何人都能使用这一名词来证明他或她是信仰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或者西方极乐世界的忠实信徒。然而这一时期还有一个持续不断的运动行进得更远一些。他们称自己为“道人”(或者是各种变名),他们使用宗教字号“觉”和“普”(后者使用的少些),女子使用“妙”字。我把这一运动称为“白莲运动”。我在书中认为他们没有在任何意义上和系统上属于千禧年信徒,信仰救世主义,尽管他们确实卷入了元末的反叛,但并非受到韩山童激发。而且,尤其在元朝的时候,它被看作是富有意义的世俗佛教运动,被人广泛接受,尽管有一次偶发的挫折,但是并没有引来任何形式的持续迫害。
  在1992年出版的这本书以及随后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我追溯了白莲社这一名号,它在明初关于宗教文化的禁令中或许已经终结。特别是在那篇文章中,我认为这一法令继承了元朝关于宗教文化禁令的所有方面,但是它并没有禁止白莲运动。因此,我认为,明初禁令与元朝禁令是统一的,它里面恰好包含白莲社,只不过是元朝也碰巧禁止过。当你读明初禁令时,你立即会发现,其内容是那么宽泛,根本不可能被实施。但这确实造成一个后果,宗教团体自身不再使用白莲社作为本名或者是正确的名称。相反,这个词最终发展成一个同名异词,就像我在这本书里所说的,它成为一种标签,被教外之人,而不是信徒自己,附着在各种宗教现象上。这是一个重要论断,因为它需要我们去理解,为什么教外之人—通常是官员和受过教育的精英人士—要去标签化一些东西。
  附着于某一现象上的标签,并不必然是出于它的固有本质,而是由于它被归纳和推测的特征。而且,一旦一组毫无关系的现象被置于同一标签下,标签的逻辑性就使得贴标签者(也就是教外之人)把从某一个教派中概括出来的真实的或者推测的特征用于标签下的所有教派。因此,在传统中国,所有的新兴教派通常都被认为在本质上就是救世的、反叛的。事实上,大部分新兴教派从来没有反叛过,即使他们的成员可能在某个叛乱事件中被捕。而且,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就能知道,那些所谓的救世事件,也不是由教派的救世信仰所引发,而是由于特殊的社会与政治环境。没有这样的环境,这些信仰通常不会引发暴力事件。
  一旦明了白莲教一词是教外之人所使用的标签,下一个问题就是是否有一个使用标签的系统与方法。我认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个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存在于教外之人的观念之中,而不是被标签的现象的特征。换句话说,被归类在一起的现象是由于某个单一的标签,而不是通过严格的社会学分析。此外,有些没有被标签的现象,事实上有非常相近的类型(相同或者相似)以及/ 或者历史(相同的系谱等等)。
  现在这本书有了中文译本,我感到特别高兴,因为我的中国同事可能知道这本书,但可能会碍于语言障碍而无法阅读。我认为,我的论证对于正在被分析的“秘密结社/ 社会”这一术语有深远的影响。当我们意识到“秘密社会”一词来源于国外,就越发有这样的感觉了。首先使用这一术语的是荷兰汉学家施古德(Gustave Schlegel,一作施列格),在他以后,经过数代,我延续了这一学术谱系:施古德=> 高延(Jan Jakob Maria de Groot,一作德格鲁特)=> 戴闻达(J. J. L.Duyvendak)=> 许理和(Erik Zürcher)=> 我本人。施古德是从19 世纪人们对自由共济会和犹太组织的轻蔑言论中归纳出这一术语的,这些组织被认为具有谋反的本质,这与人们对白莲教的传统认知非常相像,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需要、也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按照习惯,把所有的相关现象标签为白莲教这样一个(看似)相同的范畴。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少了对新兴宗教团体的担忧,多了对于他们贡献地方社会的理解。
  白莲教不是一个本名(通常的使用者为教内之人),而是一个标签(使用者通常为教外之人),这种认识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的学术领域。我使用这种思维,同样认识到“哥老会”这一名称起初也是一个标签。这一名称最终为革命组织所利用,但是我认为这是它在晚得多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应该是在它与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神话般的联系之后。作为分析的一部分,我也指出,平山周所做的三合会与天地会起源探究,是威廉·施丹顿(William Stanton)观点的一个明显的转变(现在我们称之为剽窃—plagiarisation)。宋怡明(Michael Szonyi)已经使用了本名和标签这类概念,来更加严密地分析福建的五通神信仰。通过使用这类概念,他认为,人们所用的标签与这一信仰之间似是而非;对真实存在的这一信仰本身而言,这一标签没有多少影响力,也没有正当性。事实上,众多组织与现象被人称呼的名字,都不是它们的名称(本名),而是蔑视性的标签,可悲的是,在汉学研究领域,对各种蔑视性标签的关注还相当稀少。我期望与同行学者继续对话,我也希望这本书的中译本能更加有助于理解中国的新兴宗教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
  就在最近,我刚刚完成了一本与这本白莲教研究旨趣非常相近的书,其内容是对始于16 世纪的世俗佛教运动的研究,直至今日,这类“世俗佛教”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于大陆,在台湾则表现得非常显著。这一运动现在(或者曾经)拥有多个名称:无为教(江苏、浙江)、大乘教、龙华会。它有时与叛乱和救世主义相联系,我在书中指出,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受到了几个世纪以来对所谓白莲教的成见的深刻影响。存在于台湾的丰富的相关内部史料,使我们能够对这一运动的教义和教仪展开深入的分析,也使我们对它的历史产生了与以往非常不同的看法。
  我们在史料中看到的涉及宗教现象的很多术语,并不是教内之人所选择的,但是已被教外之人用来指代他们,在理解史料时,这个观念非常重要。“萨满”(shaman)与“灵媒”(medium)便是很好的例子。这两个词经常交换使用,而对它们真正的意思却缺乏考虑。“萨满”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穿越到另一种维度(在中国通常是冥界和未出世的孩子的世界),同时保存着自己的灵魂。有人可能把它标签为灵魂漫游。而“灵媒”则成了另外一种存在的载体,人们可以用它来通神。事实上的心理是这些不同的宗教方法可能十分类似,因为从一个教外之人的角度来看,“灵媒”与“萨满”一样,都是十分积极地创建了一个宗教世界。然而从文化本身的角度来说,这两类人是十分不同的。“萨满”是与自己的声音对话,“灵媒”是与神灵的声音与权威交流。这两类宗教践行者在传统的与现代的中国都存在,但是在书面史料中,它们都被写作“巫”,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观察者与记录者并没有区分这两种角色。我感觉,当地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能区分,并且使用不同的名字称呼这两种角色。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更加关注史料中的词汇,用史料建构真正的宗教生活及其本身的方式,以及最基本层面的原始词汇。


隐秘的信徒,动荡的年代——中国历史中的宗教、政治与民间力量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庙堂之上的王朝更迭、士大夫的议论纷纷,还涌动着一股更为复杂、更为隐秘的力量,它们穿梭于社会肌理之中,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却常常被正史所忽略或片面记载。这些被称为“秘密社会”的群体,以其独特的信仰体系、严密的组织结构和深刻的社会联系,构成了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的以宗教为纽带,有的以会党为旗帜,有的以民族复兴为号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扮演着或虔诚的信徒,或反抗的战士,或变革的推动者的角色。 本书旨在探索中国历史上那些隐秘社团的兴衰轨迹,揭示它们在历史浪潮中的挣扎与沉浮,以及它们与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将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从古代社会孕育的早期秘密组织,到近代以来风起云涌的民间力量,试图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秘密社会画卷。 早期萌芽:信仰的聚合与潜流暗涌 早在先秦时期,各种民间祭祀、方术、巫蛊等活动就已经显露出秘密组织的雏形。这些群体往往以共同的信仰或对神秘力量的追求为纽带,形成非官方的、非公开的组织。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在官方教化之外的精神需求,也为后世秘密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土壤。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其教义的传播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催生了许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其中一些也逐渐带有了秘密组织的特征。例如,弥勒信仰的广泛流传,以及其末世救世的理念,在社会动荡时期,很容易转化为一种潜在的抵抗力量。这些早期形态的秘密组织,虽然规模不大,影响力有限,但它们已经展现出一种在官方意识形态之外,凝聚民间力量,形成特殊群体认同的趋势。 宋元时期:教派的兴起与反抗的种子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时代,但也同时伴随着激烈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组织开始迅速发展壮大。例如,白莲教的前身——弥勒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它们往往打着宗教救世的旗号,吸引了大量底层民众,承诺在乱世中提供精神慰藉和生存希望。 这些宗教性秘密组织,虽然其核心是宗教信仰,但其发展过程中,常常与社会的不满情绪相结合,成为反抗官方统治的一种潜在力量。官方对于这些不受控制的民间团体,始终保持着警惕,并试图将其纳入官方的宗教管理体系,或加以打压。这种官方与民间的博弈,贯穿了中国秘密社会的发展史。 元朝统治下,民族矛盾和阶级压迫尤为尖锐,为秘密宗教组织的再度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许多以“胡人”统治为背景的反抗活动,都与秘密宗教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组织在反抗压迫、争取生存的斗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力也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的各个层面。 明清时期:官方禁锢下的民间图腾 明清两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官方对民间社会的控制也更为严密。在这种高压的统治下,许多秘密组织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更为隐秘的运作方式。 白莲教作为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也最为官方所忌惮的秘密宗教之一,在明清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宗教团体,而是与各种反抗活动紧密结合,成为一股强大的民间政治力量。白莲教的活动,从最初的宗教传播,逐渐发展到组织武装起义,其口号和行动,往往直接指向当时的统治政权。明朝的“白莲之乱”和清朝的“白莲教起义”,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 除了白莲教,明清时期还涌现出其他形式的秘密社会。例如,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教派,如闻香教、罗教等,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教义和仪式,在社会底层传播,吸引了大量追随者。同时,一些以地域、血缘、行业为纽带的民间秘密结社,如青帮、洪门等,也在悄然发展,为后来的反清复明、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和人力资源。 近代转型:从宗教到政治,从江湖到革命 进入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以及民族危机的加剧,都深刻地影响着秘密社会的发展轨迹。 一些传统的宗教性秘密组织,如白莲教,虽然在官方的严酷镇压下逐渐衰落,但其影响并未完全消失,其某些理念和组织模式,仍然为后来的民间力量所借鉴。 与此同时,一些新的秘密社会形态开始崛起。例如,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洪门等会党组织,在鸦片战争后,逐渐从江湖组织转变为具有政治色彩的反抗力量。它们在组织反抗斗争、传播革命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先生就曾是洪门的重要成员,这足以说明这些秘密组织在近代革命中的地位。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更是近代秘密社会与政治力量结合的一个典型案例。义和团以其朴素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主义情绪,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和底层民众,与列强的侵略进行了殊死搏斗。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情绪,以及民间力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爆发出的巨大能量。 现代解读:历史的遗产与当代的反思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秘密社会,它们既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也是民间力量抗争的载体。它们以各种形式,或秘密,或公开,或被动,或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的进程中。 对这些秘密社会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揭示那些被正史所掩盖的角落,也能让我们反思社会权力结构、宗教信仰与民间动员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存在,挑战了单一的官方叙事,展现了中国社会多元而复杂的肌理。 本书将致力于梳理这些秘密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脉络,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对历史进程产生的实际影响。我们将审视它们与官方力量的互动,探讨它们的信仰体系如何塑造其社会行为,以及它们如何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通过对这些隐秘群体的细致考察,我们希望能为读者呈现一幅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中国历史图景,理解那些在历史深处涌动的、塑造了我们国家命运的地下洪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散发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古典韵味的气息。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让人穿越回了那个神秘的年代,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字体选择,既有传统书法的厚重感,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易读性,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读者在阅读复杂历史信息时,眼睛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在内容呈现上,作者显然对视觉呈现有独到的见解,即便涉及大量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物关系,通过图文的巧妙穿插,也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这本书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值得收藏”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它成功地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阅读体验的美学追求完美结合,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制作者的匠心独运。

评分

整体而言,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个极具深度的分析框架,超越了简单的时间线叙事。它更侧重于探讨特定社会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权力结构、文化心理以及群体认同的演变过程。作者并没有将研究对象简单地标签化或妖魔化,而是试图从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织点上去理解其发生的根源。这种历史观是极其成熟的,它要求读者放下预设立场,以一种更加开放和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复杂性。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某个特定历史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解读社会运动的全新视角和工具。这本书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它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以微知著,将一个看似局部的历史切片,折射出了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普遍性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读过的同类书籍中,显得尤为独特和引人注目。它既保持了学术论著应有的庄重与严谨,却又奇妙地融入了一种近乎文学化的叙述质感。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没有过多的陈词滥调,反而多用精确且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绘历史场景或人物心态。这种文风的好处在于,它有效避免了学术著作常有的枯燥乏味感,使得即使是面对严肃的议题,阅读过程也充满了享受。在阐述一些复杂的历史思想变迁时,作者能用简练却又极富洞察力的句子进行概括,体现出深厚的文字功底。读起来,不觉得是在啃硬骨头,而更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好茶,初品微涩,回味悠长,每一次咀嚼都能品出不同的层次感和韵味。

评分

作者在史料的运用和解读上展现了惊人的功力,这绝对不是一部基于二手资料拼凑起来的泛泛之作。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档案、地方志甚至是民间传说中进行了细致的搜寻与比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边缘叙事”的挖掘,很多被主流史学忽略的细节,在这里被重新放大和审视,从而构筑出一个更为立体和多维度的历史图景。例如,他对特定地域性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流动和组织模式的描述,细节之丰富,令人叹服。他似乎有一种能力,能从冰冷的史料文字中,提取出鲜活的社会情绪和底层逻辑。这种深挖细作,使得全书的论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信服其结论的可靠性。这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考古发掘,每一次拨开迷雾,都能看到更深层的结构真相。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高明,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讲述方式。开篇部分,作者似乎非常耐心地引导读者进入研究的语境,通过对某些标志性事件的侧面描写,巧妙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社会背景的复杂性与不安分因素的萌芽状态。这种叙事策略的妙处在于,它能在满足求知欲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持读者的好奇心。在论述到核心议题时,作者的笔锋变得愈发犀利和精准,每一个论断都有扎实的历史材料作为支撑,行文逻辑清晰得如同精密仪器一般。读到关键转折点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张力,让人几乎能感受到当时社会暗流的汹涌。整体阅读下来,感觉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向导,一同探索一处深邃幽秘的古迹,每一步都充满发现的惊喜。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送货速度快,包装扎实,品相好。送货速度快,包装扎实,品相好。送货速度快,包装扎实,品相好。送货速度快,包装扎实,品相好。送货速度快,包装扎实,品相好。

评分

这是一个比较猎奇的书,我觉得很不错哈哈哈还好还好

评分

非常好的书,是从活动时买的,划算。

评分

这本书算是田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吧

评分

这是一部针对中国民间@史上的“白莲”传统与运动的发人深省的著作。……学术意义重大,修正了我们关于白莲传统的认知,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大量富有挑战性的论点。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福村芳一服服帖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