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交往不僅僅發生在兩個大國之間。這兩個國傢的貿易和往來還發生在大英帝國和英聯邦這些更宏大的背景之下。本書源於他2000年在劍橋大學的係列講座。在這部探討中英關係的文筆優美、思想雋永的作品中,作者圍繞著“戰爭”“貿易”“科學”及“治理”這四個詞匯,闡述瞭中國和英語民族復雜、多彩、動態的交往關係,既審視兩者交往的可能,同時又洞悉其限製,為讀者展示瞭一幅既深遠又細緻入微的中西文明之間碰撞融閤的曆史畫捲。
增訂版新增瞭兩篇講座內容:一則將東南亞國傢與中國的交流史做瞭清晰的闡釋,並立足當今全球化時代對兩者間的發展方嚮做瞭展望;二則分析瞭世界上主要的文明形態,尤其關注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差異所在及其優勢。
王賡武 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席、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主席,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勛章(CBE),當選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名譽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院士,榮膺福岡亞洲文化奬。曆任馬來亞大學教授、曆史係主任、文學院院長(1957—1968),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遠東曆史係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長(1968—1986),香港大學校長(1986—1995),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1997—2007)。
研究方嚮為中國曆史、海外華人、民族主義、移民研究等,涉及曆史學、文化學、政治學、社會學等領域。近年作品有《中國與東南亞:神話、威脅和文化》(1999)、《海外華人:從土地束縛到爭取自治》(2000)、《1800年以來的中英碰撞:戰爭、貿易、科學及治理》(2003)、《更新中國:國傢與新全球史》(2013)、《另一個中國周期:緻力於改革》(2014)等。
王賡武是東亞*傑齣的學者之一。本書源於他2000年在劍橋大學的係列講座,文筆流暢,娓娓道來,使閱讀成為愉悅的體驗。該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把英美(作者認為美國是大英帝國的繼承者)在帝國時期和後帝國時期對中國的影響與日本、葡萄牙以及其他國傢對中國的影響作瞭比較。
——《亞洲圖書評論》
王教授的著作簡潔而視野寬廣,為兩種文化多層次的互動提供瞭新的洞見。他旁徵博引,自如運用浩繁的資料,甚至他看似漫不經心的題外話,都無疑會催生大量的專著和論文。一定會有無數教授嚮學生推薦此書,而一般讀者在探究中國與英語世界交流碰撞的復雜脈絡時,也會發現此書提供瞭一個絕*的俯瞰視角。
——《亞洲研究雜誌》
本書令人耳目一新,它剖析瞭1800年以來中國與英美文化交流碰撞的原動力。富有洞察力的細節描述,超強的可讀性,再加上令人信服的論辯,注定此書會被中西交流史愛好者列入必讀書目。
——《中國國際評論》
王賡武可以當好中國總理。
——澳大利亞首任駐華大使費思棻(《南方人物周刊》)
我想此人可做個顧維鈞型的*流中國外交傢,也可以做個*流的中國“京師大學堂”的堂長。
——美籍華人學者、曆史學傢唐德剛(《王賡武天降大任》)
我很難找到恰當的詞語去描述王賡武先生,他是如此傑齣,在很多有趣的領域取得瞭顯要的成就……眾多個人、組織乃至政府部門都從他那裏尋求明見和洞見——這些明見和洞見不僅關係亞洲,而且也關係世界其他地方的發展。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王賡武:教育傢和學者》)
我個人認為,王賡武先生毫無疑問是海外華裔史學界的大師級學者。更重要的是,我認為王先生的作品對於現代中國(包括我們現在的中國)的意義要遠遠超過上麵提到的幾位史學大傢(楊聯陞、何柄棣、黃仁宇、餘英時、許倬雲等)的作品,因為王先生的研究對象和方法都更貼近現在中國麵臨的問題。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陳樹渠講席教授唐世平
(《我所理解和認識的王賡武》)
一 導論
二 “去打仗”
三 “去貿易”
四 “去傳教”
五 “去統治”
六 語論
附錄
南方境外:強進與退讓
文明無國界:以史為鏡
這本書無疑是一部非常厚重且充滿智慧的作品。雖然我並非曆史專業齣身,但作者清晰流暢的語言和嚴謹的論證,讓我能夠輕鬆地跟隨他的思路,理解1800年以來中英兩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碰撞”這個詞的解讀,它不僅僅是指衝突和戰爭,更包含瞭文化的交融、思想的啓迪,以及發展路徑的探索。 書中對於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時期,如何吸納和藉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經曆的思想解放和製度變革的描寫,讓我深有感觸。我看到,中國是如何在民族危機中,逐漸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並開始有意識地引進西方的科學知識和技術體係。而英國,作為一個工業革命的先行者,也扮演瞭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技術的輸齣者,更是知識的傳播者。這種跨越國界的知識和技術交流,對兩國的發展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也為理解當今世界格局提供瞭重要的曆史維度。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棒!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將1800年以來中英兩國之間跌宕起伏的關係,描繪得淋灕盡緻。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書,更像是一部關於兩個文明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宏大史詩。我最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曆史簡單地分為“好”與“壞”、“先進”與“落後”,而是以一種更加客觀和辯證的眼光,去審視每一次“碰撞”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書中關於貿易、戰爭、科學和治理的多個維度的交叉分析,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我看到瞭,當兩種不同的文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相遇時,所産生的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交流,更有思想觀念的衝突與融閤,以及發展模式的探索與藉鑒。這種跨文化、跨學科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曆史的復雜性,以及不同曆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係。這本書絕對值得所有對世界史、中外關係史感興趣的讀者深入閱讀。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感到有些吃驚。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相對枯燥的學術著作,但沒想到讀起來卻引人入勝。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吸引人,將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清晰明瞭,而且充滿瞭見解。尤其是在“科學”和“治理”這兩個章節,讓我對中英兩國在這些領域的發展有瞭全新的認識。 書中對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引進和本土化過程的描述,讓我看到瞭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西方科學浪潮時的努力和掙紮。從最初的被動接受,到後來的積極學習和創新,這一過程充滿瞭麯摺。而英國的科學發展,也並非停滯不前,它在與世界的交流中,也在不斷進步,而這種進步,又反過來影響瞭它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同樣,在“治理”方麵,書中對兩國政治體製的演變進行瞭深入的對比分析,讓我看到瞭不同的治理模式在麵對相似的曆史挑戰時,所做齣的不同反應,以及這些反應對兩國未來發展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比較性的視角,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全麵。
評分老實說,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對1800年以來中英兩國關係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一些比較錶麵的認知層麵。但這本書真的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講述瞭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接觸過程中所産生的深刻而持久的影響。作者在“貿易”這一部分做得尤為齣色,我之前總覺得貿易就是貨物交換,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貿易不僅僅是商品,更是觀念、製度、甚至是生活方式的傳遞和碰撞。 書中對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的論述,以及英國工業革命成果在中國市場上的早期影響,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看到,當西方先進的生産力和技術湧入中國時,既帶來瞭機遇,也帶來瞭挑戰。這種經濟層麵的互動,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政治思潮,又是如何促使中國在學習西方技術的同時,也在思考自身的發展道路。而英國,也並非隻是單方麵輸齣,它在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中,也逐漸認識到瞭中國市場的潛力,以及與中國建立穩定關係的重要性。這種相互塑造的過程,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復雜得多。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令人大開眼界的一部作品!雖然我剛開始對1800年以來中英兩國之間的“碰撞”這個概念有些模糊的認識,但讀完之後,纔發現這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曆史事件堆砌,而是一場跨越兩個多世紀,深刻影響瞭全球格局的復雜互動。作者以宏大的視角,將戰爭、貿易、科學技術以及兩國政治治理模式的演變巧妙地串聯起來,讓我看到瞭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曆史進程。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幾次重大戰爭的解讀,不再是單純地描述戰役的勝負,而是深入分析瞭戰爭背後兩國實力對比的變化,以及這些衝突如何迫使雙方調整策略、改變發展方嚮。鴉片戰爭固然是一次屈辱的開端,但作者並沒有停留於此,而是細緻地描繪瞭中國在戰後如何掙紮著尋求自強,以及西方列強如何通過貿易和技術滲透,一步步改變中國社會的麵貌。而英國方麵,也並非一成不變,書中也展現瞭其國內思想和政策的演變,以及其在與中國打交道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妥協。這種多層次的分析,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 nuanced。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