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在详细地占有墨学各方面的丰富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墨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墨学进行分门别类的准确细致钻研,并加以综合的高屋建瓴式的概括,墨学的历史真相和现实意义就一定可以更好地把握。由墨子及其后学所贡献的这一份珍贵文化遗产,也一定可以得到合理的继承和发扬。
墨学研究是跟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化同步进行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就愈能发现墨学的重要历史价值和巨大的现代意义。如墨家崇尚自然科学技术和逻辑的精神,墨子后学感性和理性并重的认识论等,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墨家阐发积极防御军事思想的著作,与《孙子兵法》相配,恰似中国古代军事经典宝库中的双璧,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现时代,越发显示出其重要价值和意义。本书从横的方面,展开对墨学的分科研究。例如对墨家的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哲学、逻辑、自然科学技术、军事等思想,无不详为论列。从纵的方面,探讨墨学的渊源流变及其影响。试图由分析而综合,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墨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
丛书简介:
本丛书为孙中原教授推出的介绍并解读的诸子百家逻辑学的大众化读物。该书选取儒家经典《论语》、《孟子》、《荀子》,墨家著作《墨子》,道家著作《庄子》,名家著作《尹文子》、《公孙龙子》,杂家著作吕不韦所编《吕氏春秋》,法家著作《韩非子》,西汉刘安编《淮南子》,东汉王充著作《论衡》,近代欧阳健著作《言尽意论》和鲁胜著作《墨辩注序》中的逻辑故事,以平实、幽默的语言呈现诸子百家的逻辑智慧,展现了中国古代逻辑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良好格局。该书史料翔实,见解客观独到,便于当今读者从先人身上汲取智慧,受到启迪。
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原副会长。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1年逻辑研究生班毕业,1961—196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汪奠基、沈有鼎,专攻中国古代文献。著作有《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墨学通论》、《墨者的智慧》、《墨子及其后学》、《墨学与现代文化》、《逻辑哲学讲演录》、《中国逻辑学》、《中国逻辑研究》、《诸子百家的逻辑智慧》、《中华先哲的思维艺术》等30余部。论文20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千古华夏一显学:论墨学的创立和发展 1
第一节 石破天惊,横空出世:墨学的诞生 1
第二节 推陈出新,后来居上:墨学发展的新阶段 6
第二章 考虑平民的利益:墨家的经济、政治、伦理和教育学说 16
第一节 论生产、节约和商品交换:墨家的经济学 16
第二节 推崇贤才,倡导统一:墨家的政治学 30
第三节 兼相爱和交相利:墨家的伦理学 38
第四节 智少则学,智多则教:墨家的教育学 54
第三章 走向真理之路:墨家的哲学 60
第一节 从有神到无神:墨家的世界观 60
第二节 从三表法到“摹物”之学:一个杰出认识
论系统的诞生 78
第三节 同异交得,两而勿偏:辩证的方法论 113
第四章 名辩学的高峰:墨家逻辑 133
第一节 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墨家逻辑的宗旨 133
第二节 论语词、概念和范畴 141
第三节 论语句和判断 157
第四节 论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74
第五节 论推理、证明和反驳 184
第五章 由工匠之巧中升华:墨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 241
第一节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墨经》的数学理论 241
第二节 举之则轻,废之则重:《墨经》的力学之谜 265
第三节 异彩纷呈,独树一帜:《墨经》的几何光学 284
第六章 积极防御战的经典:墨家的军事学 304
第一节 非攻:反对攻伐掠夺 304
第二节 救守:主张积极防御 309
第三节 由止楚攻宋到劝卫蓄士:为非攻救守而游说 320
第四节 举全城之民皆兵:防御战中的军队编制 331
第五节 备者国之重也:防御战中的武器装备 353
第六节 城者所以自守也:防御战中的工程设施 364
第七节 守城者以急伤敌为上:防御战中的战术 375
第七章 绝学重光待琢磨:墨学的命运和现代价值 384
第一节 长夜星光,空谷足音:墨学的中绝
和研究点滴 384
第二节 否极泰来,绝学再兴:墨学研究的重振
和展望 402
参考文献 418
后记 427
(节选)
一个人家中富有,但缺乏良好的知识素养,或者一个人穷得身无分文,然而却具备良好的知识教养,这就是“有无”这两种对立性质共存于一人之身。一数跟不同的数比较度量,可以既多且少。如齐疆域比宋、鲁大,而比楚、越小,这是既多且少之一例。蛇和蚯蚓的运动方式可以既去(离开)且就(接近)。鸟儿折取梧桐树枝筑窝,这树枝必须既坚且柔:不坚固不足承重;不柔韧不利编织。利剑的作用在于消灭敌人,铠甲的作用在于保存自己,然而只有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所以利剑有类似于铠甲的作用,即既可致敌“死”又可保己“生”。这是“死生”两种对立性质共存于一剑之身。一位妇女比她女儿长一辈,但比她妈妈少一辈,这是“长少”两种对立性质共处于一人之身。一物的颜色比另一物白一些,但比第三物黑一些,这是“黑白”两种对立性质共存于一物之身。一个区域的“中央”,可以是另一个区域的“旁”边。一圆的中心可以位于另一圆的周边。这是“中央”和“旁”这两种对立性质共存于一空间之点。言论与行动,行动与行动,学问与实际,可以既有是又有非。“自以为是”者的错误在于没有同时“自以为非”。老母鸡孵雏,一定有雏鸡既成又未成的一个特殊阶段。小雏鸡即将破壳而出,而又未出壳之时,我们可以说它是“成”和“未成”的统一。兄弟三人中的老二,我们说他是“兄”或“弟”都合适。这是“兄弟”两种对立性质共存于一人之身。一个人身体处在这里,而思想(志)却跑往别处去了,这是“存亡”两种对立性质共存于一人之身,如《孟子·告子上》记载某人向弈秋学下棋,而他的心却想着跑出去用弓箭射天鹅,又如《吕氏春秋·审为》和《庄子·让王》记载“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古代“霍”字可以指一种水鸟鹤,也可以指一个人的姓。所以光说一个“霍”字,我们不知道是指一种水鸟,还是指一个人。这是由于水鸟的名称又被用作姓氏的缘故。一词多义现象也是对立统一的例子。一个合适的价钱,必是对卖者足够“贵”的,而对买者足够“贱”的。这是“贵
贱”两种对立性质共存于一种价钱之身。
前言
墨子(约前468 —前376)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由他创始的墨家学派代代相传,从公元前5 世纪到前3 世纪,在中国兴盛了数百年之久。从战国到秦汉,墨子跟孔子齐名,墨家与儒家并显,学者常以孔墨对举、儒墨并称。墨子及其后学所创立和发展的墨学,是包含多学科的
综合性学术思想体系,如对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哲学、逻辑、自然科学技术、军事等,都有精深独到的创见,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秦汉以后,由于儒学特显,而致墨学中绝,几乎沦于无人研究的境地,直至清中叶到近现代,才逐渐由对《墨子》的校勘、训诂和考据,进而到研究。墨学研究是跟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化同步进行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就愈能发现墨学的重要历史价值和巨大的现代意义。如墨家崇尚自然科学技术和逻辑的精神,墨家后学感性和理性并重的认识论等,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墨家阐发积极防御军事思想的著作,与《孙子兵法》相配,恰似中国古代军事经典宝库中的双璧,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现时代,越发显示出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从横的方面,展开对墨学的分科研究。例如对墨家的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哲学、逻辑、自然科学技术、军事等思想,无不详为论列。从纵的方面,探讨墨学的渊源流变及其影响。试图由分析而综合,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墨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
当然,我们所谓墨学复兴,只是汲取墨学中的精华和
合乎今天需要的成分,并不是要全盘照搬墨学于今日。本书就是尝试对墨学做一宏观和微观的分析。既曰尝试,也就只是笔者对墨学探索过程的一个阶段,其中的分析与结论均非自认为是最后的、不可更改的。笔者欢迎同仁的批评讨论。谨以此书献给一切关心墨学和中国文化与建设的人们。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墨学思想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实践智慧”的书。它让我看到,墨家思想并非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真正能够指导人们行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书中的很多例子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墨家如何运用他们的工程技术来帮助防御城市,如何通过游说来阻止战争的发生。这些都展现了墨家思想的实用性和生命力。我当时就觉得,这些不仅仅是历史上的故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能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挑战。作者在解读这些思想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实践层面,去分析墨家是如何将他们的理念付诸行动的。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宝贵。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理解,更在于应用。这本书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觉得它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充满了活力的智慧源泉。它让我看到了墨家那种“知行合一”的精神,以及他们为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这让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去汲取这些能够指导我们行动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墨家思想的另外一面。我之前对墨家,或者说对墨子的印象,可能就是“墨守成规”这个成语,感觉他们就是一群固执己见的人。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这个成语简直是对墨家思想的巨大误解。这本书非常细致地阐述了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核心思想,而且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非常贴近我们日常的方式来阐述的。我记得书中讲到“兼爱”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说“爱所有人”,而是通过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墨子如何组织学生去帮助受灾的人,如何劝说国君不要发动战争。我当时就觉得,这种“爱”不是一种空泛的情感,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一种对所有人的同情和关怀,而且这种关怀是无差别的,不分亲疏远近。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震撼,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一些行为。还有“非攻”思想,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来讲述墨家如何实践“非攻”,比如他们如何组织起来,如何进行游说,如何用各种方式阻止战争的发生。我当时就觉得,墨家真的不是一群只会坐而论道的学者,他们是真正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的行动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墨家思想的“侠义”和“担当”,也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积极入世、为民请命的精神。这和我想象中的“固守”完全是两回事。它让我觉得,传统文化里有很多被我们忽视的宝藏,这些宝藏,虽然年代久远,但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学习。
评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很多我们现在认为很先进、很科学的理念,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人提出了,而且而且而且,这些理念甚至比我们现在的一些理解还要深刻和透彻。比如,书中关于“尚贤”的论述,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墨子强调要用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而且这种“贤能”的标准,不是看他出身如何,而是看他有没有才能,有没有德行。这一点,在那个讲究门阀制度、论资排辈的时代,是多么的“超前”和“革命”啊!书里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证明墨子是如何反对任人唯亲、反对裙带关系的。我当时就觉得,如果按照墨子的标准来选拔官员,那么今天的社会,可能会少很多不公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再比如,书中关于“节用”的论述,也是让我茅塞顿开。墨子提倡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他认为,统治者如果奢侈无度,人民就会受苦。这一点,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记得书里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墨子是如何身体力行地节约,如何反对不必要的开销。这不仅仅是提倡节约,更是一种对资源的尊重,对人民的负责。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里,有很多被我们低估的智慧,这些智慧,虽然形式上可能和现代有所不同,但其内核,却依然是我们解决当下问题的重要启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这个词,不再觉得它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智慧和启发的宝库。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讲解学术理论的书,而是以一种非常有趣、非常生动的方式,将墨家思想的精髓呈现出来。我之前尝试读过一些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书,很多都是艰涩难懂,让人读起来如坠云里雾里。但是,这本书完全不一样。作者仿佛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说书人,把墨子的故事,墨家学说的发展,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我记得书中在讲到墨家的“机关术”时,就描绘得非常形象,让人仿佛能看到那些精巧的机械装置在眼前运转。而且,作者在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会穿插很多引人入胜的典故、历史趣闻,甚至是一些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那些道理。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读这本书,我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学习”,而更像是自己在“探索”,在“发现”。它激起了我对墨家思想的好奇心,让我主动去思考,去体会。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也可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一点都不枯燥,不乏味。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几千年前的思想,只要用对方法,依然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触动我们现代人的心灵。它让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之前从未了解过的、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墨学世界。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看看就行”的心态。我对传统文化有一些兴趣,但总觉得那些东西离我们太遥远了,有点高高在上。但这本书,真的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墨家思想讲得那么生动,那么有感染力。我记得书中讲到墨子“兼爱”的时候,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墨子如何对待他的学生,如何帮助那些贫苦的人,来展现“兼爱”的实际意义。我当时就觉得,原来“爱”是可以这样实践的,是可以这样影响到具体的每一个人的。这本书还讲到了墨家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们是如何参与到社会建设中的,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去解决社会问题的。这一点让我非常震撼,也让我反思了我们现在社会中,很多学者的角色。墨家不仅仅是思想家,更是实践者,是行动者。他们不是坐在书斋里空谈,而是走到社会上去,去解决问题。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文化并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可以指导我们行动的智慧。它让我看到了墨家身上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入世的精神,这一点,在今天依然非常宝贵。它让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汲取智慧,指导我们当下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好地贡献社会。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真的把“趣”字做到了极致。我原本以为“墨学”会是很枯燥的学术研究,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笔非常幽默风趣,而且善于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故事来阐释观点,让我读起来觉得像是听一位老朋友在聊天,一点也不觉得沉闷。我记得书中在讲到墨家的一些观点时,会用一些很现代的比喻,或者讲一些很有趣的历史轶事,让人在哈哈大笑中就理解了那些道理。比如,作者在讲到墨家的“节葬”时,会拿一些现代人铺张浪费的例子来对比,让人忍俊不禁,又深有体会。还有,书中在阐述墨家如何组织“游士”的时候,那种画面感极强,让我觉得仿佛亲临其境,看到了那些充满理想和热情的墨家弟子是如何为了心中的正义而奔走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我觉得,墨家并不是一群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是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它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展现了墨家的魅力,让我对这个学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也可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呈现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古代的中国人,也活得那么有智慧,那么有追求。我之前可能觉得,古代社会就那样,人们的思想也比较局限。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墨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他们身上那种超越时代的智慧。比如,墨子提出的“尚贤”思想,在那个时代是非常超前的,他强调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这让我觉得,古代的先贤们,就已经在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更有效率的社会了。再比如,墨子的“节用”思想,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不仅了解了墨家,更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它让我觉得,我应该更加深入地去学习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同情心”和“责任感”这两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之前可能觉得,同情心就是看到别人受苦,心里有点难过,然后可能给点钱什么的。但这本书里,墨子的“兼爱”思想,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爱”。它不是那种施舍的爱,也不是那种有条件的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所有人的关怀和责任。我记得书中在讲到墨子如何组织弟子去救助受灾的人群时,那种不辞辛劳、不计回报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再比如,“非攻”思想,不仅仅是反对战争,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追求。它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维护和平,去阻止不必要的伤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墨家身上那种强烈的社会担当,他们不仅仅是关注个人的修养,更关注整个社会的福祉。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要学习那些能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让社会变得更好的智慧。这本书让我对“同情心”和“责任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墨家思想中蕴含的这种宝贵品质。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吸引人。我拿到的时候,那个封面就有一种古朴又雅致的感觉,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但一看就知道是精心设计的。然后,我翻开之后,发现它的排版也很好,字迹清晰,行距适中,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尤其喜欢它在阐述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时,会用到一些图表或者插画,虽然我还没有仔细去看具体的插画内容,但光是看排版,就觉得作者和编辑团队都非常用心。我之前买过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有些虽然内容还可以,但是排版太糟糕了,字挤在一起,看得人眼花缭乱,读了几页就放弃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我甚至可以在睡前,把它放在床头,轻松地读上几页,一点也不会觉得疲惫。它就像一位耐心又博学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墨学的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古籍原文的时候,会给出很详细的白话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并不是那种生硬的翻译,而是融入了作者的理解和感悟,让人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运。而且,书中的一些小标题也设计得很有趣,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真的觉得,一本好的图书,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享受了这个学习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啊,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书名挺有意思的。“墨学趣谈”,听起来就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带着点儿轻松、幽默的味道。再加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这个副标题,就更加吸引我了,毕竟现在大家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想了解一些,但又怕那些书太难啃。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从第一页开始,就被它那种亲切的叙述方式吸引住了。作者好像是一个特别懂行的长辈,或者是个特别会讲故事的朋友,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把本来可能有些深奥的墨家思想,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讲给我听。我之前对墨家了解不多,只知道大概是个古代的学派,和儒家、道家不太一样。但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理论,而是从墨家思想的起源讲起,比如墨子这个人,他的生平,他为什么会有那些思想。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讲墨子的“非攻”思想时,不是那种空洞的道理,而是穿插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和历史事件,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非攻”在当时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又是多么的具有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文化真的不是尘封在历史里的古董,而是充满智慧和活力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不像有些书,上来就给你灌输一大堆概念,让你头晕眼花。这本书就好像在和你聊天,你听着听着,就明白了,就觉得很有意思,很有启发。而且,我发现它不仅仅是讲墨子和墨家,还在很多地方和现代社会联系起来,让我觉得这些几千年前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惊喜,也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喜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