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在詳細地占有墨學各方麵的豐富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墨學研究的曆史經驗和教訓,對墨學進行分門彆類的準確細緻鑽研,並加以綜閤的高屋建瓴式的概括,墨學的曆史真相和現實意義就一定可以更好地把握。由墨子及其後學所貢獻的這一份珍貴文化遺産,也一定可以得到閤理的繼承和發揚。
墨學研究是跟中國學術文化的現代化同步進行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就愈能發現墨學的重要曆史價值和巨大的現代意義。如墨傢崇尚自然科學技術和邏輯的精神,墨子後學感性和理性並重的認識論等,都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墨傢闡發積極防禦軍事思想的著作,與《孫子兵法》相配,恰似中國古代軍事經典寶庫中的雙璧,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現時代,越發顯示齣其重要價值和意義。本書從橫的方麵,展開對墨學的分科研究。例如對墨傢的經濟、政治、倫理、教育、哲學、邏輯、自然科學技術、軍事等思想,無不詳為論列。從縱的方麵,探討墨學的淵源流變及其影響。試圖由分析而綜閤,運用邏輯和曆史相統一的方法,對墨學進行全麵係統的探索。
叢書簡介:
本叢書為孫中原教授推齣的介紹並解讀的諸子百傢邏輯學的大眾化讀物。該書選取儒傢經典《論語》、《孟子》、《荀子》,墨傢著作《墨子》,道傢著作《莊子》,名傢著作《尹文子》、《公孫龍子》,雜傢著作呂不韋所編《呂氏春鞦》,法傢著作《韓非子》,西漢劉安編《淮南子》,東漢王充著作《論衡》,近代歐陽健著作《言盡意論》和魯勝著作《墨辯注序》中的邏輯故事,以平實、幽默的語言呈現諸子百傢的邏輯智慧,展現瞭中國古代邏輯理論體係承上啓下的良好格局。該書史料翔實,見解客觀獨到,便於當今讀者從先人身上汲取智慧,受到啓迪。
孫中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颱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中國邏輯學會原副會長。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1961年邏輯研究生班畢業,1961—1964年師從中國科學院汪奠基、瀋有鼎,專攻中國古代文獻。著作有《中華大典?哲學典?諸子百傢分典》、《墨學通論》、《墨者的智慧》、《墨子及其後學》、《墨學與現代文化》、《邏輯哲學講演錄》、《中國邏輯學》、《中國邏輯研究》、《諸子百傢的邏輯智慧》、《中華先哲的思維藝術》等30餘部。論文200餘篇。
目錄
第一章 韆古華夏一顯學:論墨學的創立和發展 1
第一節 石破天驚,橫空齣世:墨學的誕生 1
第二節 推陳齣新,後來居上:墨學發展的新階段 6
第二章 考慮平民的利益:墨傢的經濟、政治、倫理和教育學說 16
第一節 論生産、節約和商品交換:墨傢的經濟學 16
第二節 推崇賢纔,倡導統一:墨傢的政治學 30
第三節 兼相愛和交相利:墨傢的倫理學 38
第四節 智少則學,智多則教:墨傢的教育學 54
第三章 走嚮真理之路:墨傢的哲學 60
第一節 從有神到無神:墨傢的世界觀 60
第二節 從三錶法到“摹物”之學:一個傑齣認識
論係統的誕生 78
第三節 同異交得,兩而勿偏:辯證的方法論 113
第四章 名辯學的高峰:墨傢邏輯 133
第一節 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墨傢邏輯的宗旨 133
第二節 論語詞、概念和範疇 141
第三節 論語句和判斷 157
第四節 論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 174
第五節 論推理、證明和反駁 184
第五章 由工匠之巧中升華:墨傢的自然科學和技術 241
第一節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墨經》的數學理論 241
第二節 舉之則輕,廢之則重:《墨經》的力學之謎 265
第三節 異彩紛呈,獨樹一幟:《墨經》的幾何光學 284
第六章 積極防禦戰的經典:墨傢的軍事學 304
第一節 非攻:反對攻伐掠奪 304
第二節 救守:主張積極防禦 309
第三節 由止楚攻宋到勸衛蓄士:為非攻救守而遊說 320
第四節 舉全城之民皆兵:防禦戰中的軍隊編製 331
第五節 備者國之重也:防禦戰中的武器裝備 353
第六節 城者所以自守也:防禦戰中的工程設施 364
第七節 守城者以急傷敵為上:防禦戰中的戰術 375
第七章 絕學重光待琢磨:墨學的命運和現代價值 384
第一節 長夜星光,空榖足音:墨學的中絕
和研究點滴 384
第二節 否極泰來,絕學再興:墨學研究的重振
和展望 402
參考文獻 418
後記 427
(節選)
一個人傢中富有,但缺乏良好的知識素養,或者一個人窮得身無分文,然而卻具備良好的知識教養,這就是“有無”這兩種對立性質共存於一人之身。一數跟不同的數比較度量,可以既多且少。如齊疆域比宋、魯大,而比楚、越小,這是既多且少之一例。蛇和蚯蚓的運動方式可以既去(離開)且就(接近)。鳥兒摺取梧桐樹枝築窩,這樹枝必須既堅且柔:不堅固不足承重;不柔韌不利編織。利劍的作用在於消滅敵人,鎧甲的作用在於保存自己,然而隻有消滅敵人纔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所以利劍有類似於鎧甲的作用,即既可緻敵“死”又可保己“生”。這是“死生”兩種對立性質共存於一劍之身。一位婦女比她女兒長一輩,但比她媽媽少一輩,這是“長少”兩種對立性質共處於一人之身。一物的顔色比另一物白一些,但比第三物黑一些,這是“黑白”兩種對立性質共存於一物之身。一個區域的“中央”,可以是另一個區域的“旁”邊。一圓的中心可以位於另一圓的周邊。這是“中央”和“旁”這兩種對立性質共存於一空間之點。言論與行動,行動與行動,學問與實際,可以既有是又有非。“自以為是”者的錯誤在於沒有同時“自以為非”。老母雞孵雛,一定有雛雞既成又未成的一個特殊階段。小雛雞即將破殼而齣,而又未齣殼之時,我們可以說它是“成”和“未成”的統一。兄弟三人中的老二,我們說他是“兄”或“弟”都閤適。這是“兄弟”兩種對立性質共存於一人之身。一個人身體處在這裏,而思想(誌)卻跑往彆處去瞭,這是“存亡”兩種對立性質共存於一人之身,如《孟子·告子上》記載某人嚮弈鞦學下棋,而他的心卻想著跑齣去用弓箭射天鵝,又如《呂氏春鞦·審為》和《莊子·讓王》記載“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古代“霍”字可以指一種水鳥鶴,也可以指一個人的姓。所以光說一個“霍”字,我們不知道是指一種水鳥,還是指一個人。這是由於水鳥的名稱又被用作姓氏的緣故。一詞多義現象也是對立統一的例子。一個閤適的價錢,必是對賣者足夠“貴”的,而對買者足夠“賤”的。這是“貴
賤”兩種對立性質共存於一種價錢之身。
前言
墨子(約前468 —前376)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傢、科學傢、教育傢、軍事傢和社會活動傢。由他創始的墨傢學派代代相傳,從公元前5 世紀到前3 世紀,在中國興盛瞭數百年之久。從戰國到秦漢,墨子跟孔子齊名,墨傢與儒傢並顯,學者常以孔墨對舉、儒墨並稱。墨子及其後學所創立和發展的墨學,是包含多學科的
綜閤性學術思想體係,如對經濟、政治、倫理、教育、哲學、邏輯、自然科學技術、軍事等,都有精深獨到的創見,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秦漢以後,由於儒學特顯,而緻墨學中絕,幾乎淪於無人研究的境地,直至清中葉到近現代,纔逐漸由對《墨子》的校勘、訓詁和考據,進而到研究。墨學研究是跟中國學術文化的現代化同步進行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就愈能發現墨學的重要曆史價值和巨大的現代意義。如墨傢崇尚自然科學技術和邏輯的精神,墨傢後學感性和理性並重的認識論等,都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墨傢闡發積極防禦軍事思想的著作,與《孫子兵法》相配,恰似中國古代軍事經典寶庫中的雙璧,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現時代,越發顯示齣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本書從橫的方麵,展開對墨學的分科研究。例如對墨傢的經濟、政治、倫理、教育、哲學、邏輯、自然科學技術、軍事等思想,無不詳為論列。從縱的方麵,探討墨學的淵源流變及其影響。試圖由分析而綜閤,運用邏輯和曆史相統一的方法,對墨學進行全麵係統的探索。
當然,我們所謂墨學復興,隻是汲取墨學中的精華和
閤乎今天需要的成分,並不是要全盤照搬墨學於今日。本書就是嘗試對墨學做一宏觀和微觀的分析。既曰嘗試,也就隻是筆者對墨學探索過程的一個階段,其中的分析與結論均非自認為是最後的、不可更改的。筆者歡迎同仁的批評討論。謹以此書獻給一切關心墨學和中國文化與建設的人們。
這本書真的讓我看到瞭墨傢思想的另外一麵。我之前對墨傢,或者說對墨子的印象,可能就是“墨守成規”這個成語,感覺他們就是一群固執己見的人。但是,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發現,這個成語簡直是對墨傢思想的巨大誤解。這本書非常細緻地闡述瞭墨子的“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核心思想,而且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的方式來闡述的。我記得書中講到“兼愛”的時候,不是簡單地說“愛所有人”,而是通過很多生動的例子,比如墨子如何組織學生去幫助受災的人,如何勸說國君不要發動戰爭。我當時就覺得,這種“愛”不是一種空泛的情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一種對所有人的同情和關懷,而且這種關懷是無差彆的,不分親疏遠近。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震撼,也讓我反思瞭自己的一些行為。還有“非攻”思想,書中用瞭很多篇幅來講述墨傢如何實踐“非攻”,比如他們如何組織起來,如何進行遊說,如何用各種方式阻止戰爭的發生。我當時就覺得,墨傢真的不是一群隻會坐而論道的學者,他們是真正將自己的思想付諸實踐的行動者。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墨傢思想的“俠義”和“擔當”,也讓我看到瞭他們身上那種積極入世、為民請命的精神。這和我想象中的“固守”完全是兩迴事。它讓我覺得,傳統文化裏有很多被我們忽視的寶藏,這些寶藏,雖然年代久遠,但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值得我們去深入挖掘和學習。
評分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墨學思想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實踐智慧”的書。它讓我看到,墨傢思想並非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真正能夠指導人們行動,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書中的很多例子都讓我印象深刻,比如,墨傢如何運用他們的工程技術來幫助防禦城市,如何通過遊說來阻止戰爭的發生。這些都展現瞭墨傢思想的實用性和生命力。我當時就覺得,這些不僅僅是曆史上的故事,而是蘊含著深刻的智慧,能夠啓發我們思考如何更好地應對當下的挑戰。作者在解讀這些思想時,並沒有簡單地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到實踐層麵,去分析墨傢是如何將他們的理念付諸行動的。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寶貴。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僅在於理解,更在於應用。這本書讓我對“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不再覺得它隻是陳列在博物館裏的文物,而是充滿瞭活力的智慧源泉。它讓我看到瞭墨傢那種“知行閤一”的精神,以及他們為社會進步所做的貢獻。這讓我覺得,學習傳統文化,就是要去汲取這些能夠指導我們行動的智慧。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很吸引人。我拿到的時候,那個封麵就有一種古樸又雅緻的感覺,不是那種花裏鬍哨的,但一看就知道是精心設計的。然後,我翻開之後,發現它的排版也很好,字跡清晰,行距適中,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我一直覺得,一本好書,不僅要有好的內容,還要有好的閱讀體驗,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我尤其喜歡它在闡述一些比較復雜的概念時,會用到一些圖錶或者插畫,雖然我還沒有仔細去看具體的插畫內容,但光是看排版,就覺得作者和編輯團隊都非常用心。我之前買過一些關於傳統文化的書,有些雖然內容還可以,但是排版太糟糕瞭,字擠在一起,看得人眼花繚亂,讀瞭幾頁就放棄瞭。這本書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我甚至可以在睡前,把它放在床頭,輕鬆地讀上幾頁,一點也不會覺得疲憊。它就像一位耐心又博學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我走進墨學的世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釋一些古籍原文的時候,會給齣很詳細的白話解釋,而且這種解釋並不是那種生硬的翻譯,而是融入瞭作者的理解和感悟,讓人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的匠心獨運。而且,書中的一些小標題也設計得很有趣,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真的覺得,一本好的圖書,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閤,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讓我學到瞭知識,更讓我享受瞭這個學習的過程。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同情心”和“責任感”這兩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之前可能覺得,同情心就是看到彆人受苦,心裏有點難過,然後可能給點錢什麼的。但這本書裏,墨子的“兼愛”思想,讓我看到瞭一個更深層次的“愛”。它不是那種施捨的愛,也不是那種有條件的愛,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所有人的關懷和責任。我記得書中在講到墨子如何組織弟子去救助受災的人群時,那種不辭辛勞、不計迴報的精神,讓我非常感動。再比如,“非攻”思想,不僅僅是反對戰爭,更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對和平的追求。它讓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維護和平,去阻止不必要的傷害。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墨傢身上那種強烈的社會擔當,他們不僅僅是關注個人的修養,更關注整個社會的福祉。這種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讓我覺得,學習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瞭解曆史,更是要學習那些能夠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讓社會變得更好的智慧。這本書讓我對“同情心”和“責任感”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墨傢思想中蘊含的這種寶貴品質。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古代的中國人,也活得那麼有智慧,那麼有追求。我之前可能覺得,古代社會就那樣,人們的思想也比較局限。但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墨傢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他們身上那種超越時代的智慧。比如,墨子提齣的“尚賢”思想,在那個時代是非常超前的,他強調要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這讓我覺得,古代的先賢們,就已經在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更公平、更有效率的社會瞭。再比如,墨子的“節用”思想,強調節約,反對奢侈浪費。這和我們今天提倡的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精神上是相通的。這本書讓我覺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曆史的遺産,更是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學習和藉鑒的寶貴財富。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也讓我對我們民族的文化,有瞭更深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這本書讓我覺得,我不僅瞭解瞭墨傢,更瞭解瞭中國,瞭解瞭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它讓我覺得,我應該更加深入地去學習和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它們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的光彩。
評分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很多我們現在認為很先進、很科學的理念,在幾韆年前的中國,就已經有人提齣瞭,而且而且而且,這些理念甚至比我們現在的一些理解還要深刻和透徹。比如,書中關於“尚賢”的論述,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墨子強調要用賢能的人來治理國傢,而且這種“賢能”的標準,不是看他齣身如何,而是看他有沒有纔能,有沒有德行。這一點,在那個講究門閥製度、論資排輩的時代,是多麼的“超前”和“革命”啊!書裏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來證明墨子是如何反對任人唯親、反對裙帶關係的。我當時就覺得,如果按照墨子的標準來選拔官員,那麼今天的社會,可能會少很多不公和效率低下的問題。再比如,書中關於“節用”的論述,也是讓我茅塞頓開。墨子提倡節約,反對奢侈浪費,他認為,統治者如果奢侈無度,人民就會受苦。這一點,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我記得書裏舉瞭很多例子,說明墨子是如何身體力行地節約,如何反對不必要的開銷。這不僅僅是提倡節約,更是一種對資源的尊重,對人民的負責。這本書讓我覺得,中華傳統文化裏,有很多被我們低估的智慧,這些智慧,雖然形式上可能和現代有所不同,但其內核,卻依然是我們解決當下問題的重要啓示。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傳統”這個詞,不再覺得它是落後的代名詞,而是充滿智慧和啓發的寶庫。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在於,它不是那種一本正經地講解學術理論的書,而是以一種非常有趣、非常生動的方式,將墨傢思想的精髓呈現齣來。我之前嘗試讀過一些關於古代哲學思想的書,很多都是艱澀難懂,讓人讀起來如墜雲裏霧裏。但是,這本書完全不一樣。作者仿佛就像一個技藝高超的說書人,把墨子的故事,墨傢學說的發展,講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我記得書中在講到墨傢的“機關術”時,就描繪得非常形象,讓人仿佛能看到那些精巧的機械裝置在眼前運轉。而且,作者在解釋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時,會穿插很多引人入勝的典故、曆史趣聞,甚至是一些生活中很常見的例子,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理解瞭那些道理。我特彆喜歡它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讀這本書,我沒有感覺到自己在“學習”,而更像是自己在“探索”,在“發現”。它激起瞭我對墨傢思想的好奇心,讓我主動去思考,去體會。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傳統文化,也可以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一點都不枯燥,不乏味。它讓我看到,即使是幾韆年前的思想,隻要用對方法,依然能夠煥發齣勃勃生機,觸動我們現代人的心靈。它讓我覺得,這本書就像是打開瞭一個新世界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我之前從未瞭解過的、充滿智慧和魅力的墨學世界。
評分這本書啊,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書名挺有意思的。“墨學趣談”,聽起來就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而是帶著點兒輕鬆、幽默的味道。再加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係列讀物”這個副標題,就更加吸引我瞭,畢竟現在大傢都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想瞭解一些,但又怕那些書太難啃。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從第一頁開始,就被它那種親切的敘述方式吸引住瞭。作者好像是一個特彆懂行的長輩,或者是個特彆會講故事的朋友,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把本來可能有些深奧的墨傢思想,掰開瞭、揉碎瞭,一點一點講給我聽。我之前對墨傢瞭解不多,隻知道大概是個古代的學派,和儒傢、道傢不太一樣。但這本書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一堆理論,而是從墨傢思想的起源講起,比如墨子這個人,他的生平,他為什麼會有那些思想。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在講墨子的“非攻”思想時,不是那種空洞的道理,而是穿插瞭很多生動的故事和曆史事件,讓我真切地感受到“非攻”在當時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又是多麼的具有現實意義。這本書讓我覺得,傳統文化真的不是塵封在曆史裏的古董,而是充滿智慧和活力的,是能夠指導我們當下生活的。我特彆喜歡它那種娓娓道來的感覺,不像有些書,上來就給你灌輸一大堆概念,讓你頭暈眼花。這本書就好像在和你聊天,你聽著聽著,就明白瞭,就覺得很有意思,很有啓發。而且,我發現它不僅僅是講墨子和墨傢,還在很多地方和現代社會聯係起來,讓我覺得這些幾韆年前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它的價值。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多驚喜,也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和喜愛。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抱著一種“瞭解一下,看看就行”的心態。我對傳統文化有一些興趣,但總覺得那些東西離我們太遙遠瞭,有點高高在上。但這本書,真的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把墨傢思想講得那麼生動,那麼有感染力。我記得書中講到墨子“兼愛”的時候,不是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墨子如何對待他的學生,如何幫助那些貧苦的人,來展現“兼愛”的實際意義。我當時就覺得,原來“愛”是可以這樣實踐的,是可以這樣影響到具體的每一個人的。這本書還講到瞭墨傢在當時的社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們是如何參與到社會建設中的,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去解決社會問題的。這一點讓我非常震撼,也讓我反思瞭我們現在社會中,很多學者的角色。墨傢不僅僅是思想傢,更是實踐者,是行動者。他們不是坐在書齋裏空談,而是走到社會上去,去解決問題。這本書讓我覺得,傳統文化並不是束之高閣的教條,而是可以指導我們行動的智慧。它讓我看到瞭墨傢身上那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入世的精神,這一點,在今天依然非常寶貴。它讓我覺得,學習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為瞭瞭解曆史,更是為瞭汲取智慧,指導我們當下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好地貢獻社會。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就是它真的把“趣”字做到瞭極緻。我原本以為“墨學”會是很枯燥的學術研究,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的文筆非常幽默風趣,而且善於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和故事來闡釋觀點,讓我讀起來覺得像是聽一位老朋友在聊天,一點也不覺得沉悶。我記得書中在講到墨傢的一些觀點時,會用一些很現代的比喻,或者講一些很有趣的曆史軼事,讓人在哈哈大笑中就理解瞭那些道理。比如,作者在講到墨傢的“節葬”時,會拿一些現代人鋪張浪費的例子來對比,讓人忍俊不禁,又深有體會。還有,書中在闡述墨傢如何組織“遊士”的時候,那種畫麵感極強,讓我覺得仿佛親臨其境,看到瞭那些充滿理想和熱情的墨傢弟子是如何為瞭心中的正義而奔走的。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它讓我覺得,墨傢並不是一群遙遠的曆史人物,而是和我們一樣,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著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它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展現瞭墨傢的魅力,讓我對這個學派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傳統文化,也可以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關鍵在於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呈現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