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世界关注的天才自闭症小画家艾瑞斯·格雷斯的故事,充满爱、希望与勇气
艾瑞斯用与众不同的方式看世界,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花园
生命正用它的不完美展现着奇迹,如同印象派大师莫奈和雷诺阿的作品震撼世界,背后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
大开本全彩精装,大量绝美画作及小画家阳光生活照,温馨阅读体验
知名设计师装帧设计,附赠小画家画作纪念明信片一套
本书是受到世界关注的天才自闭症小画家艾瑞斯·格雷斯的故事,其中充满爱、希望与勇气,由格雷斯的妈妈阿拉贝拉动情讲述。
艾瑞斯·格雷斯是个患有重度自闭症的小姑娘。出生后几年,她几乎无法跟任何人交流。面对被禁锢的女儿,妈妈阿拉贝拉没有放弃。她进行了一系列家庭教育尝试,先后开展了主题游戏、音乐疗法、宠物陪伴疗法,甚至开办了针对患儿的小俱乐部。
慢慢地,艾瑞斯展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她用本能的视角观察自然,创作出动人的印象派画作,也找到了表达自我的途径。妈妈恒久不变的爱和缤纷色彩描绘出的花园,伴着艾瑞斯一步步走出了封闭的世界。
阿拉贝拉·卡特-约翰逊(ArabellaCarter-Johnson)
小画家艾瑞斯·格雷斯的母亲,职业摄影师。女儿艾瑞斯两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令阿拉贝拉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她开始学着走进艾瑞斯的世界,并用日记与照片记录艾瑞斯的成长过程,将女儿的故事告诉全世界。
乍看艾瑞斯的画作,宛如印象派大师莫奈或雷诺阿的作品。
——CNN
艾瑞斯的故事被她的妈妈用细腻的文字和照片讲述出来,一个患上自闭症的孩子观察和了解世界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感动。
——《书单》杂志
那个星期快结束的时候,我又铺开一段壁纸,艾瑞斯满怀期待地在厨房里跳来跳去。当我把那块纸贴到桌子上时,她却躲进了花房里:她无法忍受我把胶带纸从卷轴上扯下来的声响。
一直等到一切安静下来,她才踮着脚回到厨房,在我身旁站定。我握住她的小手,由着它引导我到厨房的水槽。她的手指僵硬地朝蓝色的颜料罐伸去,于是我和了一些蓝色颜料。这一次的颜料里掺了许多水,因为她的小手一次次将我的手引向水龙头。
颜料干了之后,我站在椅子上,身体尽力向前倾,把她的作品用相机记录下来。眼前的画让我的心怦怦直跳:重复的形状,一层又一层的蓝色和绿色,还有一抹黄色。艾瑞斯的画超出了我对一个三岁孩子的预期。
“你看到新画的这幅了吗?”P-J指着画说,“真的太棒了。快过来看看。”
“我知道,我也这么觉得。我都已经拍过照了。要不要把它用画框裱起来?”
“当然要。”
“她看上去那么……”
“成熟。”
“是啊,和先前大不一样。我想把这项活动继续下去。我知道清单上还有很多别的活动,但这一项进行得太顺利了。”
“忘掉清单吧!哪个行就做哪个。这就是她的画作。你知道吗,她今早抱了我!径直走过来,灿烂地笑着拥抱了我。”
P-J一副喜出望外的模样。我知道那个拥抱对他有多重要。他一直在等女儿觉得舒服的时候表达这种情感,等了很久。那个拥抱是自发的、真诚的,美妙得难以言表。家里弥漫着兴奋的气息。那张不起眼的松木茶几成了艾瑞斯的画桌,创造出一股积极的能量,对我们的家庭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
看着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作画,我意识到得买些质量更上乘的纸,因为泼溅到桌上的水流到了地板上。幸运的是艾瑞斯正在桌子的另一头,没有受到影响,但还是需要补救。我从适合茶几尺寸的画纸中挑了质量最好的买回来。艾瑞斯不怎么喜欢变化,我有点担心这种纸粗糙的表面纹理得不到她的青睐。
其实我根本不用担心。她像做实验一样仔细观察了新画纸,先是用手掌轻轻拍打纸面,然后靠近观察,近到她的鼻子尖都快碰到纸了。看上去就像她在亲吻这张纸,但我看得出,她是在用上唇感受纸的纹理,用唇弓的部分。现在她把脸别了过去,把面颊贴在纸上,直直地望着我微笑。这是难得的目光交流,她的行为模式有了惊人的改变。我把她最喜欢的画笔递给她。于是画笔在空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纸上就满溢着色彩,棉质水彩纸快乐地吸收着艾瑞斯涂抹的水彩。水彩晾干后,她又覆盖上一层白色,但不要掺一丁点水。
她用一支更长的画笔在画纸上舞动,画出各种图案,然后走到桌子另一侧,用画笔点在纸上,画出一堆白点。我把她的画桌推到餐桌下面,让画晾干,同时开始拖地板。这幅画的能量特别充足,彩色斑点遍布画纸。然后我听到开大门的声音,P-J从伦敦回来了。他一进厨房,艾瑞斯就等在那里微笑着迎接他,上前拉起他的手,把他带到画桌前。
“艾瑞斯,你要做什么?”
“让我把它拿出来。”我把画桌拖回原位,艾瑞斯将画中她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指给爸爸看。这个过程花费了不少工夫,因为她把所有的白点和曲线一处处指给他看。
我一边做饭,一边和丈夫聊天。艾瑞斯跑到游艺室去了,我听见她从书架上把书抽出来的声音。
P-J看上去很自豪。“画得很好啊。你觉得呢?”
“是啊,不过家长都这么看自己孩子的画,不是吗?我知道这幅画很特别,但会不会只有我们自己觉得好呢?我的意思是,也许只对我们来说比较特别,因为画画的时候她判若两人,这让她敞开了心扉。”
那一晚,关于艾瑞斯的绘画作品,我们讨论了很多。为什么她如此热衷于画画,为什么作画时变得容易与人相处,为什么绘画改变了她。我们喝了不少葡萄酒,情绪也激动起来。关注积极的方面,而不是讨论最近遇到的问题,这让我们享受了不少乐趣。我喜欢这种超出控制的感觉。艾瑞斯只在她想画画的时候才画,这完全取决于她,由她自发进行。我只须站在后面,等待与她互动的时机,担任这位小画家的助理。某种压力仿佛消失了,我终于又能自由地呼吸。
对于我发起的大部分活动,艾瑞斯最终都会推开我自己玩。但在作画时,她要我待在厨房里离她不远的地方。我成了她作画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她需要时调配颜料。我利用这个机会说了更多的单词,她反应极佳,甚至让我忙着思索如何充分利用这最新的兴趣点。
我决定做出牺牲,忘记厨房必须保持干净整洁。这里曾经是我一个人的地盘,一个大人使用的区域,和我们的学前教育完全无关。清晨,我们总是静静地坐在这里,准备食物,聊一些大人的话题,偶尔也用厨房来招待朋友,但目前的用途太重要了。所以茶几将一直摆在那里充当艾瑞斯的画桌,随时供她使用,无论清晨还是深夜。这里将是她的地盘,随她去用。餐桌被推到了烤箱旁边,好像被丢弃了一样,P-J偶尔还抱怨过,他总是因为不熟悉家具最新的摆放位置而撞疼小腿。我买来更多的绘画工具,比如海绵擦、画笔和颜料,尽可能地搜集能找到的东西,让艾瑞斯去尝试。制订全新的计划,朝着一个积极的目标努力,我忽然不觉得累了。P-J在门边看着艾瑞斯跑来跑去,挑选颜料,她先凝神片刻,再倒退一小步审视画面,接着继续在最新的画作上涂抹。他简直无法相信这些画里倾注了艾瑞斯多少的心血。
第二天早上,我母亲带来了更多的绘画工具,还有一瓶放在厨房餐桌上的鲜花。P-J听到大门的响动,也走进厨房来喝上午茶。我们相视而笑。
艾瑞斯在她的画桌前忙活。一抹蓝色和一抹红色正在融汇,有些地方是粉色的,另一些地方则涂了紫色。当她把画笔往白色颜料里蘸了蘸,然后涂抹在画纸上时,我们听到她说“球”。她在画纸最右边的角落里画了一个圆环,在靠近中央的地方又画了一个。她将画笔拖过画纸,画出一道白色的长条。画面无止境地延展,覆盖了桌子的各个角落—桌子总长一百二十厘米。我们喝茶时,母亲在画桌边和艾瑞斯互动。她没有推开我们中的任何一个,当我们谈论她的画时,她显得心满意足,颇为自豪。P-J和我看着这一切,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艾瑞斯。此刻的她自信而沉着,在要东西和向我们展示作品的时候都镇定自若。
艾瑞斯和我很快适应了这项新活动。我知道她何时需要更换一张新的画纸:她会揭开画纸边缘的胶带,跑去工作间拿一大张新纸回来。我则帮她把盛颜料的马克杯挪开,然后调配新的颜料。一旦完成了这套工序,我就去忙厨房里的其他活计,但总是在一旁听候艾瑞斯的需要,或者抓住时机做语言训练。
艾瑞斯看着我放到画桌上的四种原色,逐一观察,朝着康沃尔蓝白条纹马克杯里窥视,看看里面盛了什么颜料。她轻轻拿起身边的画笔,蘸了一下蓝色,搅了搅,检查一番,然后开始尝试。她把马克杯推到我的一只手里,然后拉起我的另一只手往水槽那边去,指着上方的水龙头,于是我用马克杯接了一些水,把杯子还给她。她把杯子放在桌子另一头,远离其他颜料,一大片水彩画将它们隔开。接着她搅拌了一下那蓝色的颜料,觉得还不太对,便拿着画笔,沿着桌子的长边走到盛放绿色颜料的杯子旁,蘸了一下,再回到蓝色区域,整个过程中没有一滴颜料掉在画纸上。她又搅拌了一下,开心地看着绿色的旋涡逐渐和蓝色混合,融汇成一种新颜色。然后她点了一下头,提起笔,做出短促而反复的上扬动作,笔头的颜料被甩向空中,然后落到画纸上。
她的动作越来越快,但控制得更完美无缺。画纸上,一片斑驳的颜色海洋慢慢成形。她暂停下来,审视着水彩向远处洁白的画纸延伸的轨迹,拿起另一支画笔,过去蘸了蘸黄色的颜料,悠然地沿着那片海洋画出几笔。她不断尝试各种工具、家居用品和材料,她的绘画方法也在不断进化。她用画笔在各个颜料杯里蘸来蘸去,跟着自己的感觉调配出新的颜色,不断探索新的效果。由于她站在桌子的四边作画,有时候我们无法确定该从哪个方向看这些画,于是我们让她坐在椅子上,由我把画举起来。P-J说:“这方向对吗?”接着我转一个个儿。“或者这么看?”艾瑞斯则会皱一皱眉,或者跳一下。这方法很原始,但的确有效,我们屡试不爽。总是拿着书埋在沙发里的艾瑞斯,此刻在屋子中间欢快地跳跃,因为四周都是美丽的色彩。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整体感受,那一定是“回味悠长”。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没有那种“终于看完了”的解脱感,反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失落,仿佛刚刚离开一个真实存在过,并且深深影响了我生活的地方。书中的许多情节和对话,在我接下来的几天生活中,仍会不时地浮现在脑海中,像背景音乐一样持续播放着。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书中角色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更加多元的理解。这种渗透力,证明了作者构建的这个故事的生命力是何其顽强。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出口,更像是一个强力的催化剂,激活了读者内在的思考机制。这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消化、去反刍的作品,它拒绝被快速消费,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和思考,而它给予读者的回报,是远远超出预期的精神财富和长久的思考余韵。我强烈推荐给那些渴望在阅读中寻找深度连接的同道中人。
评分这部作品的出版质量本身也值得一提。装帧设计极具品味,内页纸张的触感温润而有分量,油墨的印刷清晰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的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收录的几幅手绘插图,风格与文字的氛围高度契合,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如同视觉化的注解,恰到好处地补强了文字描绘的某些模糊地带,为想象力提供了精准的锚点。我通常不太关注书籍的物理形态,但这本书的实体版本,让我感受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一个细节,从字体的选择到章节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匠人精神。如今很多书籍为了追求效率和低成本,牺牲了阅读的质感,而这本书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它在努力确保内容精彩的同时,也致力于提供最佳的物质载体体验。对于我这种有收藏习惯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惊叹,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简直是炉火纯青。从开篇第一页起,我就被卷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那些细腻到令人发指的场景描写,仿佛把我拉到了故事发生地的每一个角落。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阳光穿过古老橡树叶缝隙投下的斑驳光影,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潮湿泥土和某种不知名花朵混合的独特气味。人物的对话更是精彩纷呈,每一个角色的声音都个性鲜明,绝不雷同。特别是那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他的每一句箴言都像经过千锤百炼的哲学思辨,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停下来反复揣摩,甚至需要合上书本,凝神静思良久。叙事节奏的把握也极为高明,时而如山涧溪流般潺潺细语,缓慢地铺陈情感的底色;时而又像突如其来的雷暴,将冲突推向高潮,让人心跳加速,手不释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复杂情节时的那种游刃有余,即便是多线叙事,也梳理得井井有条,绝不让读者感到迷失。这种将文字雕琢到极致的功力,让我深切体会到阅读文学作品的极致乐趣。这不是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一场精美的文字盛宴,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题材有些保留,总觉得这种宏大叙事难免流于空泛。然而,这本书用它扎实的内核和令人信服的逻辑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构建的世界观逻辑严密,体系庞大却又处处体现出作者对细节的执着。那些所谓的“规则”和“限制”,并非生硬的设定,而是与角色的命运、历史的走向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很少看到一部作品能够将哲学思辨、历史演变和个人情感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书中对于权力、自由、宿命这些宏大主题的探讨,绝非浮光掠影,而是通过一系列极具张力的事件和人物的挣扎,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特别是主角团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洪流时的抗争,那种即便知晓失败的结局却依然选择坚持的勇气,深深地震撼了我。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边界的探索报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某些既定认知都被这本书悄悄地撬动和重塑了,这种“思想冲击力”是许多畅销书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或许在于它对“人性幽微”之处的刻画入木三分。我们常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脸谱化的好人与坏人,但在这里,每个人物都行走在道德的灰色地带。那些看似光辉的英雄,其内心深处也潜藏着自私与软弱;而那些被定义为反派的角色,他们的“恶”也往往根植于更深层次的创伤、误解或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作者毫不留情地撕开了人性的伪装,展现出其复杂、矛盾、甚至有些丑陋的真相。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选择的代价”的描绘,每一个重大决定都不是轻松的,它必然伴随着某种形式的牺牲,牺牲的可能是挚爱,可能是信仰,甚至是自我的一部分。这种真实感,让我无法将自己抽离出来,我常常会代入其中,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互动性,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而非单纯的旁观故事。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是这本书超越一般娱乐读物的关键所在。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