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民族学文存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民族学文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海涛,程苹,马旭 编
图书标签: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类学
  • 民族学
  • 文存
  • 学术期刊
  • 社会科学
  • 中国民族
  • 文化研究
  • 历史学
  • 少数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1588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38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第二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2
字数: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下同)是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研究期刊,1960年创刊,双月刊,全面刊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等各学科优秀科研成果,年刊载学术研究论文260篇左右,是展示国内人文社科学界与中南民族大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与窗口。近些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连续被有关机构认定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据有关统计,每年均有25篇以上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有关报刊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本刊所发表的许多论文在各级各类评奖中获得奖励,在学术界和期刊界拥有良好的声誉。

目录

序言
试论民族理论的对象、地位和意义
中华民族理论
多元共生 和而不同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思考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
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六十年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十年发展观
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与时俱进论
新世纪新阶段民族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巩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理论的深化发展
——写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一周年之际
论高校办学自主权与民族院校大学章程建设
——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
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
——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
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涵和发展趋势
民族与族群及其相关概念的分形解释
建立我国民族关系评估指标体系的总体构想
民族关系监测评价模型及其信息处理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民族工作特点
——成都市社区管理与服务中的少数民族问题调查与思考
都市社会的族群认同及其表述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
“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
——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
文化自觉的技术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意义
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当代变迁
中国水崇拜文化初探
文明,及有关于此的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与社会学观点
文化与边界:社会如何分类
与社会学结缘的中国人类学
——基于20世纪前半期的学科史讨论
当代人类学社会学理论的比较分析:后现代主义,还是新制度主义
旅游发展与边疆的去边缘化
人类学的生态文明观
人水关系变迁与可持续发展
——云南大盈江畔一个傣族村的人类学考察

精彩书摘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民族学文存》: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繁花似锦,举凡文学、艺术、建筑等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在民族文学方面,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民族艺术方面,侗族的三声部合唱世所罕见,纳西族古乐名扬天下,阴山岩画被誉为“最大的古岩画宝库”。我国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也异常丰富,并且已经和当地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而各具丰韵。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贵州织金打鸡洞、安顺龙官、梵净山,湘西的张家界,四川的黄龙、九寨沟,青海的青海湖、江河源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历史渊源,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都不同程度地积淀在民族文化当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多样性。多样性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各个层面上,如物质生产方面:有的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如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有的民族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等。而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也可分为多种类型:有的属于山地刀耕火种型,如佤族、独龙族、基诺族、布朗族和景颇族等;有的属于山地耕牧型,如彝族、羌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拉枯族等以及部分藏族和澜沧江东岸的傈僳族;有的属于山地猎耕型,如苗族、瑶族、畲族等民族以及土家族、仡佬族和部分彝族;有的属于丘陵稻作型,如傣族、壮族、侗族、仡佬族、毛南族、黎族和朝鲜族等民族;有的则属于绿洲耕牧型,如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达斡尔族和锡伯族等。各少数民族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都从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示着各自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
  2.民俗性。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往往以千姿百态的风俗习惯形式展现出来。社会学家认为,“民俗”的内涵是“集体的、类型的、继承的和传布的”。民俗性以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形式存在,表现在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节庆礼仪、娱乐艺术等方面,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民族文化的主体也就在祭祀、节日等一系列的活动上,依靠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渗透来完成它的传承。”民俗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情感,发挥着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维护和巩固着民族共同体的稳定。
  3.凝聚性。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是56个民族互相交流、影响而形成的多元统一体;但对内而言,各民族又有着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身份意识、认同问题是各种层次的共同体的核心问题。”少数民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如伊斯兰教对于回族,藏传佛教对于藏族,鼓楼对于侗族,泼水节对于傣族,等等。某一种传统文化的特质所具有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这种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4.独特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创造出来的。由于先定的环境和条件不同,每种文化都体现出其民族思维和行为模式的特征,是人类应对自然环境及其挑战的独特的智慧积累。从现有资料来看,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或文明是完全相同的,不存在整体划一、同质的文化。这种独特性体现在民族文化的表层符号及其深层意义之中。以民族舞蹈为例,同样是以牧业为主的藏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藏族舞蹈脚部动作多,强调踢踏,铿锵有力,步伐豪迈而粗犷;蒙古族舞则以抖肩、揉臂和各种马步动作为特色,在表现人的同时也表现马的雄姿,有“人不离马,马不离人”的马背民族特点;哈萨克族舞则显得敦厚强健,充满力量和热情。
  ……

前言/序言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下同)是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研究期刊,1960年创刊,双月刊,全面刊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等各学科优秀科研成果,年刊载学术研究论文260篇左右,是展示国内人文社科学界与中南民族大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与窗口。近些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连续被有关权威机构认定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据有关统计,每年均有25篇以上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有关报刊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本刊所发表的许多论文在各级各类评奖中获得奖励,在学术界和期刊界拥有良好的声誉。目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已经成为中南民族大学的一个学术品牌,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知名期刊,是多学科尤其是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民族学是中南民族大学创建最早、实力最雄厚的特色学科。1951年,中南民族大学前身——中南民族学院成立伊始,即建立了以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为学科带头人的民族研究室。1981年,经国家民委批准,成立了委属民族研究所,在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先生带领下,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民族学研究群体,并逐渐成为国内民族学研究的重镇。为了宣传和展示本校在民族学研究方面的优秀科研成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当时名称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从1981年复刊伊始,就把民族学作为学报发文的重点。随着学校民族学科的发展,学报与国内民族学界交往、交流的日益密切,在民族学界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日增,高水平的稿件越来越多。尽管民族学一直是《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的优势和特色,但以往的民族学栏目设立有重复、布局不尽合理、发文较分散的情况。经过研究,决定从2004年第5期开始,将原来大民族学学科的各类栏目整合为《民族学人类学论坛》,下设《民族社会学》《民族理论》《民族文化》《人类学》《民族历史》《民族法学》《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文学》等分栏目。论坛为定期主栏目,《民族社会学》《民族文化》《人类学》《民族经济》等为常设分栏目,其他为不定期分栏目。论坛每期发文占总发文数的40%左右,全年民族学类文章占发文总数的40%以上,确保了本学报的民族学特色。论坛的设立,使长期困扰高校学报的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矛盾问题,得到较完善的解决,可称高校学报界的首创。而《民族学人类学论坛》的形式也是众多民族高校学报的首创,在众多民族高校学报均以民族学作为特色的同行竞争中,初步实现了“人有我特,人特我强”。在此基础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将努力通过论坛的整合,使本刊的民族学特色独树一帜,成为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使论坛成为学术界高知名度的品牌。为了在众多高校学报特别是民族高校的同行竞争中突出特色和优势,自2003年第1期开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在原有大民族学研究框架中,着力打造《民族理论与政策》栏目,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栏目名称最初为《民族理论》,从2008年第1期开始正式确定为《民族理论与政策》,并从此固定下来。随着刊物和栏目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以及学科研究的发展,栏目的发文量从最初每年的IO多篇,后逐渐增加,至2012年每年发文达26篇,2013年更增至30篇。栏目依托本校国家民委重点学科的民族学和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将《民族理论与政策》栏目打造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的精品、民族学界的品牌。在“繁荣学术,服务现实,创新理论,培育人才”的办刊理念和“立足特色,突显热点,聚焦前沿,鼓励创新”的编辑思想指导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作为民族大学的高校学报,特别关心和关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每期均发表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在栏目的设置上,也有专门的《民族经济》《民族法学》《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等栏目。许多文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同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也积极推动重大理论问题和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对推动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民族学文存:一部洞察多元文化脉络的学术探索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民族学文存,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收录学术论文的汇编,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宝库的窗口,一场深入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学术盛宴。这套文存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广阔的研究视野和精深的理论分析,汇集了中南民族大学在人类学与民族学领域多年来辛勤耕耘的硕果。它旨在系统梳理和展现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前沿动态,记录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生动图景,揭示不同文化互动中的深层逻辑,为理解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提供深刻的洞见。 思想的熔炉,观点的碰撞: 文存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所承载的丰富思想和多元观点。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代表着不同学者在特定研究课题上的独到见解。这些文章涵盖了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广阔疆域,从经典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到前沿的社会学研究,从对具体民族的田野调查到宏观的文化变迁分析,从历史溯源到当代反思,无不体现出作者对学科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在文存中,你可以看到对传统民族习俗的细致描摹,对古老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深度解读,对民族仪式和节庆活动的文化象征意义的考证。这些研究不仅保存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更揭示了它们在特定社会结构和历史语境下的生成与演变。同时,文存也关注现代社会转型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与重塑,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人们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义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身份。 理论的探索,方法的创新: 除了对具体文化现象的描绘,文存更深入地触及人类学与民族学核心的理论问题。文章作者们借鉴和发展了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女性主义人类学等多种理论视角,对 kinship (亲属关系)、ritual (仪式)、myth (神话)、symbol (象征)、power (权力)、identity (身份) 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辨析和批判性反思。这些理论的探讨,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的理解,也为分析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在研究方法上,文存也展现了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多元化和创新性。除了传统的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经典方法,文章还融入了数字人类学、视觉人类学、口述史、档案研究等多种新兴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这些方法的结合,使得研究对象得以从更全面、更立体的角度被呈现,也为学术界提供了更多样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上的启示。例如,对某个民族的历史进行梳理时,可能结合了考古发现、文献资料、口述历史和现代社会学调查,从而构建出更加完整和 nuanced (细致入微) 的历史图景。 关注的焦点:中国民族的现实与未来 作为以“中南民族大学”命名的文存,其研究内容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广袤的土地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存中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专题研究,涵盖了他们独特的语言、宗教、艺术、经济、社会组织、政治结构以及他们与主体民族的关系。这些研究不仅仅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记录,更是对他们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深入分析。 例如,文存中可能包含对西南地区某个少数民族的生计模式演变的研究,探讨他们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适应与转型;也可能关注西北地区某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变迁及其对社会凝聚力的影响;抑或研究南方沿海地区某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危机与重塑。这些具体而生动的案例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知识体系,也为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 文存的研究视角也并非局限于单纯的文化描述,而是将民族研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的框架之中。作者们关注民族政策的实施及其对民族社区的影响,探讨民族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民族间的交往、融合与冲突。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认识到民族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区域发展战略、全球化趋势等紧密相连。 反思与前瞻:洞察人类社会的未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民族学文存的价值,更在于其所展现出的深刻反思精神和前瞻性目光。在对当下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文存的作者们也常常将眼光投向人类社会的未来。他们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思考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持文化多样性,如何构建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 文存中的一些研究,可能会涉及到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社区的影响,移民对城市文化带来的改变,数字技术对人际交往模式的重塑,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挑战。这些议题都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也正是人类学与民族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文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当下、预见未来的重要视角。 学术的传承,知识的积累: 总而言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民族学文存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深远社会影响力的著作。它不仅是中南民族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领域一项重要的知识积累。通过阅读这套文存,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感受不同学者的学术热情和研究智慧,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对人类社会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深刻认识,从而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包容的心态去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它为所有对人类社会、多元文化以及民族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学生以及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被这本书吸引,主要是冲着其中几位在民族志书写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的名字去的。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人类学”这个词的理解都被拓宽了不少。这里的文章风格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多样性,从宏观的历史建构,到微观的符号互动,无一不展现出扎实的功底。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有几篇探讨当代城市化进程对传统祭祀仪式冲击的论文,它们并没有采取那种一味哀叹“文化流失”的悲情论调,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充满辩证思维的视角,去分析新旧价值体系的碰撞与融合。其中一位作者对流动人口的“文化携带”现象的描述,简直入木三分,他捕捉到了那些被抛离故土的个体,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对某些仪式性行为的“选择性继承”,来构建新的身份认同。这种对动态变化的关注,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丝毫没有陈旧过时的感觉,反而充满了现实的张力与学理的锐度。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框架,去思考文化如何在不断的适应和重塑中保持其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充满了典雅与厚重感,米白色的封皮,上面印着醒目的刊名,那种沉静的墨绿色调立刻就将人带入一种严肃的学术氛围之中。我刚拿到手的时候,翻阅目录的第一个印象是,这份选集对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脉络梳理得相当精细。特别是那些关于亲属制度变迁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深度。我记得有几篇文章详细对比了不同族群在同一地理空间内的社会结构差异,那种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痕迹,让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口述历史。作者们似乎都深谙“入戏”之道,对所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有着近乎直觉的洞察力。比如其中一篇关于苗族银饰象征意义的解析,不仅停留在图案的表面描摹,更是深入挖掘了其在婚丧嫁娶、社会地位标记中的复杂语境。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体大小和行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学术文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加分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之下的,深刻而多元的文化逻辑。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我感到佩服的,是其在理论视野上的广度和穿透力。它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族群的“地方志”式描述,而是巧妙地将个案研究置于更宏大的全球化、后殖民主义或文化变迁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审视。例如,有一组关于仪式性禁忌的研究,作者们不仅运用了传统的涂尔干的社会功能论,还引入了当代符号人类学的视角来剖析这些“负面知识”的社会功能,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理论分析变得生动且富有启发性。这种跨越理论藩篱的勇气和能力,是区分优秀学术文集与普通汇编的关键所在。此外,编辑在收录文章时的平衡感也做得极好,既有对经典议题的再挖掘,也有对新兴研究方向的前瞻性尝试,确保了整套文集在时间维度上的价值延续性。它让人明白,人类学研究永远不是在总结过去,而是在不断地提问未来。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就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民族音乐会,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特的声部,但最终汇集成了一首和谐而复杂的交响乐章。它没有采用那种单一叙事的主导口吻,而是通过不同研究者、不同方法论的声音交织,展现了人类文化研究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我特别喜欢那些方法论讨论的部分,它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诚恳地记录了研究者在面对田野中的“意外”和“不可知”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这对于任何有志于从事实证研究的读者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通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夜以继日的文献梳理、在陌生环境中摸索前行的艰难,以及最终在数据和访谈中捕捉到真理火花的喜悦。这种“人”的在场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成为了一种治学精神的感召。它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保持着一份敬畏和好奇,并且激励我去更深层次地探索那些看似平常的日常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整体感受,那便是“沉浸”。这套文集并非那种只适合专业人士在象牙塔里引用的参考资料,它对普通读者也展现出了极强的叙事魅力。我尤其欣赏那些带有鲜明田野色彩的篇章,作者们似乎毫不吝惜笔墨去描绘那些生动的场景——比如在某个偏远山寨的火塘边,与长者们彻夜长谈的经历,或者是在特定节庆中,亲身体验那种集体狂欢带来的情感共振。这些细腻的感官记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代入感。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一种体验的转述。有几篇关于口述史料整理的文章,其资料的丰富程度令人咋舌,涉及到大量未被主流史学界关注的底层叙事,这些零散却珍贵的片段,如同散落的宝石,被作者们小心翼翼地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了一幅宏大却又不失细节的民族图景。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觉自己像是刚从一场漫长的旅行中归来,心灵和认知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