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 [Annual Report on Overseas Chinese Study 2017]

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 [Annual Report on Overseas Chinese Study 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益民 张禹东 庄国土 陈文寿 游国龙 著,贾益民,张禹东,庄国土 等 编
图书标签:
  • 华侨华人
  • 海外华人
  • 侨务研究
  • 中国海外
  • 华文教育
  • 文化交流
  • 社会发展
  • 政策研究
  • 蓝皮书
  • 研究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91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575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华侨华人蓝皮书
外文名称:Annual Report on Overseas Chinese Study 2017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字数:452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分为四部分来探讨。华侨华人与民心相通篇探讨了华侨华人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交往,促进相互了解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华侨华人与贸易畅通篇探讨了华商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华侨华人与政策沟通篇聚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相关侨务政策与对外政党交流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华文教育篇探讨了不同地区的华文教育情况。

作者简介

贾益民,男,汉族,1956年10月生,山东省惠民县人,华侨大学校长,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华文教育研究院院长、侨务公共外交研究所所长。1978年10月-1982年7月,就读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7月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任教于暨南大学,1986年7月任讲师,1988年7月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1989年1月任副教授,1992年1月任学生处处长,1994年1月任华文学院副院长,1998年12月任教授,1999年2月任华文学院院长,2000年2月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2011年9月22日任命为国立华侨大学校长、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教育、文艺学、美学、语言学。
张禹东,男,福建惠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侨大学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福建华侨史》副主编等。先后担任华侨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主任、社会科学系主任、国际经济系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华侨大学副校长等职。研究方向主要为:文化哲学、宗教学理论、华侨华人宗教与文化、华商管理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先后获得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福建省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福建省精品课程奖、福建省高校“两课”优秀教师等奖项。
庄国土,男,1952年12月生,福建晋江人,知名的海外华人和东南亚研究专家,广西首批“八桂学者”。现为华侨大学讲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委员会委员兼综合研究学部召集人,国家“985”东南亚创新平台主持人兼首席专家,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东南亚学会会长。198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82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所所长、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学术院长。研究方向:海外华人、华人华侨研究、国际关系理论、中外关系史、东南亚地区问题与国别政治。
陈文寿,男,1965年12月生,福建厦门人,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1983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7年9月-1990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8年9月-2002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1991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主任科员。1991年11月-1993年10月,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编辑。1993年10月-1998年10月,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编辑室副主任、副处长。1998年10月-2005年10月,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处长。2005年11月-2014年10月,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台湾文化历史所所长、台湾对外关系研究所所长、台湾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东北亚区域史、华侨华人与侨务政策、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移民与国际关系。
游国龙,男,台湾台北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专业),北京大学博士后。现为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与国家行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华侨华人蓝皮书》副主编。长期从事日本、印度社会文化、心理文化学与国家行为、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研究。*早以日本为研究对象,近来亦尝试将美国、中国、印度等国家纳入进行相互间的比较,重点是从心理与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解释人的行为、国家行为。曾多次获得省部级、厅级科研成果奖。2014年被评为泉州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并入选2014年华侨大学优秀学者百人计划。

内页插图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共享价值观及其传播研究:
  以东南亚华侨华人为例【王嘉顺】/001

Ⅱ 华侨华人与民心相通
2 海外侨领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
  优势、贡献及未来展望【马占杰 林春培 李义斌】/027
3 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妈祖文化传播【王晓平 吴怡谨】/057
4 中国民族舞蹈的东南亚传播模式研究
  ——以马来西亚为例【张 媛 欧建平】/090
5 华侨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作用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以印度尼西亚华侨为考察对象【张赛群】/112

Ⅲ 华侨华人与贸易畅通
6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畅通及华商效应研究【赵 凯 王鸿源】/133
7 东南亚华商在中国—东盟贸易畅通中的行为和作用【刘文正】/168
8 “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互动关系研究【张向前 张 瑶】/204
9 我国新生代移民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李可爱 许培源 陈乘风】/224

Ⅳ 华侨华人与政策沟通
10 “一带一路”与侨务新思维【任 弘】/246
11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推动中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研究【周兴泰】/268

Ⅴ 华文教育
12 战后非洲华文教育的兴衰与复苏【李安山】/304
13 缅甸华侨华人办学现状调查【李 欣 吕子态】/343
14 东南亚华裔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与文化认同调查【朱媞媞】/380

Abstract/406
Contents/408

前言/序言

前  言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后,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同。2017年5月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球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内容也被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纳入其重要决议之中,正如中国国家主席领导人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演讲时所言,“‘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回望过去的4年,“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取得实实在在的丰硕成果,这些成果既是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推进的结果,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五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发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需要国家与国家之间携手合作,相向而行,更重要的是各国民众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凡是民心相通基础好的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成果就越早、越多、越好。
历史上,多个东南亚国家曾是中国的藩属国,华人移居到这里生活。目前全球几千万的华侨华人中,有泰半分布在东南亚。这里的华侨华人虽已融入当地的生活,但中国文化基因仍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他们的参与有利于促进和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民心相通,以及东南亚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和认同。特别是在传播中华文化、发掘和培育共享价值观方面,华侨华人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故,“华侨华人蓝皮书”选择“民心相通”作为《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最重要的专题内容,并以探讨发掘和培育不同文化共享价值观的文章作为总报告。至于设施联通和资金融通所涉及的“硬件”问题,这不是以研究“人”为主的“华侨华人蓝皮书”能够深入的主题,因此没有收入这方面的文章。此外,我们还做了一组华文教育相关专题。现在许多华侨华人走到国外,他们子女受教育的问题,需要格外引起关注。
《海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深入洞察全球华人社群的时代脉动 《海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是一部全面、深入、客观地梳理和分析2017年度全球华侨华人发展状况、面临挑战与发展机遇的年度性学术报告。本书汇聚了国内外多位资深学者和研究人员的智慧结晶,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数据支撑,多维度的视角,对海外华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法律等各个层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深刻的剖析。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事件或个体进行微观的叙事,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宏观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华侨华人图景,揭示在2017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全球华人社群所经历的普遍性变迁和重要趋势。 一、 时代背景下的群体画像:变迁与重塑 2017年,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全球化进程在某些领域遭遇阻力,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海外华侨华人社群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态势。本书的报告将首先勾勒出2017年度全球华侨华人群体的整体画像。这包括但不限于: 数量与分布的新变化: 报告将关注2017年全球华侨华人的总体数量变化趋势,以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情况。这可能涉及到新一轮移民潮的出现,或是一些传统移民国家政策调整对华人社群数量的影响。 代际结构与身份认同的演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外华人已经形成了多代同堂的社群结构。报告将深入探讨不同代际在语言、文化、价值观、社会融入程度以及身份认同上的差异与联系。尤其关注在2017年,年轻一代华人在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复杂环境中,其身份认同的重塑过程。 经济活动的多样性与专业化: 报告将分析2017年海外华人经济活动的现状,包括传统服务业、商贸流通、餐饮旅游等领域,以及在科技、金融、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中日益增长的参与度。同时,也将关注华人企业在创新、品牌建设、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实践。 社会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报告将考察2017年海外华人社群在当地社会的参与程度,包括在政治、公共事务、社区服务、慈善事业等方面的贡献。这将分析华人社群如何通过参与来提升自身影响力,并回馈当地社会。 二、 关键领域深度透视:挑战与机遇并存 本书将从多个关键领域对2017年度的海外华侨华人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力求呈现全面而细致的分析。 政治参与与权益保障: 报告将重点关注2017年海外华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参与情况,例如在选举中的投票行为、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以及华人社团在争取和维护华人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这可能涉及到对一些国家移民政策变化、种族歧视问题以及华人社群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分析。 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 2017年,全球经济格局复杂多变,海外华人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报告将分析华人企业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跨国投资、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以及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技术壁垒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播: 文化是连接海外华人的重要纽带,也是其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报告将探讨2017年海外华人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积极吸收和融入当地文化,实现文化交流与创新。这将关注华文教育、文化艺术活动、媒体传播等方面的最新动态。 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 教育是决定一个社群未来发展的关键。报告将审视2017年海外华人子女的教育现状,包括教育模式、学科选择、学业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同时,也将关注华人社群在推动双语教育、STEM教育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社会融入与社区建设: 报告将探讨2017年海外华人社群在当地社会融入的进程,分析其在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情况,以及面临的障碍。同时,也将关注华人社团在构建和谐社区、促进族裔融合、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法律法规与政策环境: 报告将分析2017年各国对海外华人社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的变化,例如移民政策、投资政策、劳动法规、反歧视法规等,以及这些政策变化对华人社群产生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与海外华人: 2017年,“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社群产生了深远影响。报告将分析海外华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角色,包括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民间友好等方面的参与和贡献,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 前沿视角与方法论:洞察未来趋势 《海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不仅是对过去一年情况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趋势的展望。报告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大数据分析: 利用互联网数据、社交媒体数据、政府统计数据等,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华人社群发展的宏观规律。 田野调查与个案研究: 深入到华人社群的实际生活中,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获取鲜活的材料,进行深入的个案剖析,展现华人社群的多元面貌。 跨学科整合: 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维度、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海外华侨华人现象。 比较研究: 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社群,以及不同族裔社群,找出共性与差异,为理解华人社群的特殊性提供参照。 通过对以上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书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2017年度海外华侨华人社群的立体、动态、深刻的认知框架。本书不仅是学者研究的宝贵参考,也是政府决策、社会组织开展相关工作、以及广大关心海外华人发展的读者理解这一群体的重要读物。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呈现了海外华人在世界舞台上的奋斗、融入、贡献与发展,展现了他们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者和世界公民的独特魅力与重要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内页,版面设计保持了教科书式的清晰和克制,没有多余的装饰,完全将焦点集中在了文字内容本身。我注意到章节间的逻辑衔接非常紧密,似乎每篇文章都是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下进行论述的。我个人对于社会网络和文化资本在当代华人群体中的作用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暗示了它会对这些社会学核心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我设想,在这样的年度报告中,通常会有一个核心的年度主题被突出出来,用以串联起各个子议题,这对于把握年度研究的重点方向至关重要。我期待它能揭示出一些以往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微差别,比如不同代际、不同地域的华人群体之间存在的张力与互补性。这本书的厚重感,预示着它所承载的重量级信息,足以让我花上数周时间去细细咀嚼和消化其中的每一个论点,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后就束之高阁的书籍。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一本“蓝皮书”代表着一种权威性的年度总结,它肩负着为特定研究领域“定调子”的使命。我推测,这本书必然囊括了过去一年中,海内外学者对于华侨华人议题的最新共识和主要分歧点。它如同一个学术界的年终体检报告,把脉了行业的健康状况。我尤其看重这种年度性——它强迫研究者们必须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反思和更新,确保研究成果不会滞后于现实的快速变化。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洞察,预测未来几年内,全球地缘政治变化将如何进一步重塑华人群体的全球定位和内部结构。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年度战略参考指南,而非简单的历史回顾,它必须提供分析工具,让我能够理解当下的复杂性,并对未来保持清醒的认知。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的目录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几乎让我有些招架不住,但同时也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我注意到其中包含了许多涉及全球视野的章节,比如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华人群体社会经济地位的专题剖析,以及对新生代华裔身份认同危机的探讨。这绝非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爱国情怀”或“文化传承”的老生常谈,而是真正深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所面临的实际困境与机遇。那种详尽的结构划分,显示出编撰者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体系。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数字化生存”和“跨国流动性”的章节预设,这无疑是紧跟时代脉搏的。作为长期关注社会变迁的人来说,我深信这些年度报告的价值,正在于它能提供一个时间轴上的参照点,让我们得以衡量过去一年中,这一群体在政治参与、经济整合乃至文化适应方面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又遭遇了哪些新的阻力。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是碎片化阅读永远无法提供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智库成果展示,而不是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从其篇幅和所使用的术语来看,它显然是为对“华侨华人研究”有所涉猎的学者、政策制定者或者对海外华人事务有深度兴趣的人士量身定制的。我注意到报告中引用的文献和数据来源必然是极其审慎和庞大的,这种严谨性是其核心价值所在。我甚至可以想象,在那些详尽的图表和脚注背后,是无数次的田野调查和数据比对。对于我这种希望进入该领域深耕的观察者来说,它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基准线——即当前的学术界和研究机构是如何定义和分析华人群体的。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结论,而在于展示了“如何进行严谨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论。读完它,我希望能掌握一套分析和批判性思考当代华侨华人议题的工具箱,而不是被动接受既有的观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书名,立刻就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严肃性和学术性。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翻到它的,当时我对“华侨华人研究”这个领域其实知之甚少,但标题中的“蓝皮书”三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群体,不能只停留在新闻报道和碎片化的信息层面,而需要有系统、有深度的报告来支撑。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严谨,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年度报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文,但仅凭外在的这些考量,我就能判断出,这背后必然凝聚了大量学者的心血和扎实的研究工作。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份官方的、经过严格审核的深度档案,而非轻松的读物,非常适合那些希望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剖析当代华人群体变迁的读者。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过去我未曾接触过的、一手的数据和分析框架,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